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心理训练(成就一生的心灵加法)
内容
编辑推荐

人类从诞生那天起,就在努力控制自己的心灵,提升自己的心理机能,也为此总结了无数种方法。心理训练就是这些尝试在科学时代的产物,是这片沃土上生长出的最绚丽的花朵

来吧,让我们从每个心理过程开始,从每项心理机能入手,一点点、一步步为自己的心灵作加法,让我们的人生奠基在坚实的心灵柱石之上。

内容推荐

本书试图以专业心理学的视角,整合形形色色的心理训练方法,分析与解释心理训练的理论、技能与方法。作者想要告诉读者的,不仅仅是有哪些心理训练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这些方法为什么会有效;更深层的用意是,读者可以根据作者提供的思路,开发出适合自己或者适合自己的训练对象的心理训练方法。具体而言,涉及自知力、意志力、情绪能力、认知能力、沟通能力、人格整合、问题解决、良好的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心理训练。

本书适合于心理学专业的师生、各行业中的心理学工作者、社会上的心理学爱好者、各类体验式培训或拓展训练的培训者,以及所有希望通过努力提升自己心灵的朋友。

目录

第一章

追本溯源话“心育”——什么是心理训练/1

第二章

万丈高楼平地起——心理训练的理论基础/19

第三章

互帮互学方为高——心理训练的组织形式/37

第四章

钢铁要这样炼成!——意志力训练/57

第五章

知情识趣亦可期——情绪能力训练/85

第六章

洞明世事真功夫——认知能力训练/107

第七章

洒扫庭除亦是道——行动能力训练/129

第八章

心有灵犀一点通——互动能力训练/147

第九章

积小胜来为大胜——问题解决训练/177

第十章

让你成为你自己——人格整合训练/199

第十一章

一生一世不停息——终身心理训练/231

结语

心理训练,仅仅是开始!/251

参考文献/255

试读章节

虽然从长远来看,心理训练应该有别于知识教育,由学校之外,至少是学校中的一个平行机构来进行。一部分教职工专门进行知识教学,另一部分人专门实施心理训练。但在现实条件下,直接在现有学校组织形式下进行心理教育,仍然是最有可行性的。所以不妨在谈论理想的同时,好好分析现实。

学校心理训练的优势

由学校进行心理训练的长处很多。首先,学校可以保障师生之间长期互动。心理训练只有长期进行才有效果。如果由任课老师来从事心理训练,可以针对学生进行至少一学期的心理训练,而且由于包含在正规课程里,并不需要家长另外付费,其经济性也是任何商业机构所不及的。

学校可以从学生儿童时期就进行心理训练,为其一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打下基础,这也是商业心理机构所不具备的条件。儿童、青少年时期是养成良好心理活动习惯的关键期。咨询师大都有一个经验——成年人的心理问题往往来自儿童、青少年时期的某些不良经历。但知道归知道,他们无法回溯到当事人的童年阶段去解决这些问题。

只有学校才能直接预防这类问题的出现,因为他们直接面对儿童、青少年。他们会运用这类知识让孩子拥抱一生的光明,避免留下一生的阴影。

由学校组织的心理训练,还可以解决训练仪器费用问题。心理训练器械少则数百元,多则数干元,大型设备可能要数万元,并且占很大场地。由个人负担并不经济,只有组织机构才能配备给大部分人使用。而学校最有可能购买或者设置这些用具。

学校心理训练的制度安排

当然,学校心理训练也有明显的问题。由于心理训练客观上处于知识教育体系之外,目前阶段将心理训练引入学校,不仅难以成为主科,想成为副科也还有困难。在不少学校里,只是靠心理教师自己的热心来推动这一教育,从校领导到其他教师都不关注。

解决这个问题要进行复杂的制度安排。首先要解决好心理训练即时效益和长远效益的结合问题。即时效益就是通过心理训练解决学生们眼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减少考试焦虑,或者提高班级管理水平。这些效果看得见摸得着,有助于知识教育,更容易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接受。

长远效益就是通过心理训练使学生在成年以后更有竞争力。学校系统由目标管理来进行控制,下一级学校只以向上一级学校输送学生的数量为指标,过于遥远的教育活动往往只能停留在口头上。于是,就学校主管部门而言,涉及认知的心理训练往往容易推广,意志领域中的注意力训练也好推广,因为可以帮助学生控制自己,守纪律,提高成绩。但涉及情绪、涉及其他意志品质、涉及感知觉、涉及互动能力的训练则不好推广,因为它看似和学生当前的任务关系不大。这种重眼前轻长远的倾向无法回避。

如果不设置新的心理训练机构,由现有学校直接进行心理训练,则必须对学校的组织机构进行改变。至少要从教师队伍中分化出一批人,进行专职的心理训练工作,而不是由各科教师在不重要的时间里附带着进行这一工作。可以考虑设置专职心理教师,他们不讲授其他课程,只负责学生的心理训练。要把责任落实到具体的教师,并在学校一级设置相应的管理部门。使校方、学生和家长都养成习惯——有知识问题找一般教师,有心理问题找心理教师。

专职心理教师要和他负责训练的学生相处很久。从入学到毕业,少则一年,多则几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心理教师完全可以弄清某个学生的心理问题并予以解决。现在学校里设置的心理咨询机构延用社会上心理咨询机构的坐诊制,只是偶尔接触个别学生,在资料的积累上和介入的深度上根本比不了专职心理教师。

在目前的教学评价体系里,教师也要给学生写评语。但这些评语是粗线条的,如“不大注意团结同学”、“自理能力有待加强”等。这些都是道德用语,或者纪律用语。以后应该由专职心理教师以心理学知识为依据,对单个学生进行系统的心理记录。这些记录要跟着学生一级级送人更高的学校里。目前已经有大学做建立心理档案的工作。展望将来,它可以普及到每一级学校中。

设置专职心理教师并不需要增加教师数量。有两个因素使现在的教师队伍逐渐人浮于事。一是中国大规模生育高峰已经过去,独生子女时代早就来临。过去按多子女时代配备的教师总数已经富余。二是随着现代化教具的大量使用,必须由教师讲解的内容在减少。因此,从任课教师里分化出一批人,担任专职心理教师是可行的。

如果说在中小学里设置专职心理教师有困难的话,在高校中则完全有条件做到,高校辅导员的工作量不大,可以将心理教育的任务交给他们。另外,如果在国办学校中改变人员岗位有困难,那么私立学校就可以灵活一些。甚至在公众日益重视心理健康的今天,私立学校完全可以将“本校设有专职心理教师”作为卖点。

P49-51

序言

如今,市面上已经有不少介绍心理训练的作品。它们或者就叫《心理训练》,或者在前面加上各种定语,如《小学生心理训练》、《推销员心理训练》等,以廓清其适用范围。理论总要产生于实践之后,除了由河北师范大学李建周老师创作的《心理训练》出版于20世纪90年代初以外,大部分此类图书都于最近几年问世,这说明一个心理训练的时代刚刚到来。

本书读者可能已经看过这类作品,也可能以后会读到。显然,本书和它们有很大不同,否则笔者也没有必要再写一本。所以在展开正文前,先要说说这些不同之处。

首先,其他作者往往将心理训练当做一个既定事实、一个成熟体系、一套完整方法。一些作品里反复强调“这是一门专业”、“专业程度很高”、“心理训练要由专业人士实施”。当然,为了能引起读者重视,这样写写也无妨。但事实上,心理训练就像一个婴幼儿。虽然已经有模有样,有了独立的生命,但远未走到成熟。

所以,笔者在本书中并非要介绍一种完全成熟的心理训练——因为它根本不存在!而是要对现有的心理训练进行分析探讨。历史和未来兼顾,理想和现实并重,既介绍业已存在的心理训练方法,又讨论如何将它们发展得更完善。很多内容如心理训练的机构设置、心理训练要不要认证等,笔者只能把问题提出来,请关心它们的读者集思广益,共同探讨。

你将会读到一本开放式的作品。你不仅是它的读者,还是其中许多问题的参与者。大家共同讨论,共同研究。比如,书中介绍了一些大型心理训练器械的设想,笔者缺乏机械设计和自动化控制的知识,需要有这方面知识的朋友一起参与。如何将心理学实验改造成心理训练的方法也是一种前瞻性的讨论。它们未必真能实施,但至少给大家提供了一些思路。

其次,在目前这个发展阶段上,心理训练有强烈的经验主义色彩。一些方法被社会上许多部门借鉴,感觉很有效,但讲不清它们为什么有效。大部分介绍心理训练的作品也缺乏理论基础和逻辑体系,往往从方法本身出发,附带一些心理学解释。结果被编写成“心理游戏大全”,或者“心理训练方法操作手册”。这样的作品固然操作性很强,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未必经得起推敲。要知道,在改变心灵这个目标上,仅仅方法有效还不能说明问题,还得说明为什么有效,以及是否有长远的、健康的效果。否则的话,过去的巫师,现在一些传销高手,甚至江湖骗子的方法显然也很“有效”。

其实,这些书的作者基本上都有专业心理学背景。但在他们的书里,心理学理论和训练手段却成为“两层皮”。这和在心理学领域里,两者之间缺乏实际沟通有关。理论家关起门来搞理论,实践家远离书斋搞实践,结果搞成了两套东西。但以现实需要为基础,它们早晚要结合起来。本书便是一个融合两者的努力。

因此,本书中不仅有大量方法,更有系统理论。这似乎和我在前面宣称的原则有点不符。笔者反复强调掌握知识不等于训练,为什么在本书中还要讲许多“大道理”呢?其实,这些知识并非要介绍给最终接受训练的人——一个小学生,或者一位推销员——它更多的是介绍给从事心理训练的人。

再次,由于本书目的并非罗列心理训练方法,所以在书里出现的心理训练方法不算多,介绍得也未必详细。而且,心理训练方法本身也正在大量研发中,可谓层出不穷。笔者已经收集到200多种,无法都在这本书里介绍。建议有兴趣的读者另外去阅读,取得兼收并蓄之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心理训练(成就一生的心灵加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郑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1769300
开本 16开
页数 25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6
出版时间 2009-05-01
首版时间 2009-05-01
印刷时间 2009-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42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48.4-49
丛书名
印张 16.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9
17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1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