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夹缝中的历史/上海著名中学师生推荐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影响你高中时代的一本好书,帮助中学生朋友学会读书、提高读书能力而编写的好书。本书将探讨人的自由与尊严,以史为鉴让阅读者从历史发现、甄别、揭示中获取真知。本书由特级教师倾力推荐、帮你提高语文素养与考试成绩。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上海著名中学师生推荐《影响我高中时代的一本好书》书系中的其中之一。它将广为人知或鲜为人知的历史大事或小事联类贯通,让阅读者从历史发现、甄别、揭示中获取真知。具有贴近学生阅读实际,知识性与趣味性,文化性与思想性等特点。

目录

编注者说

师生推荐的N个理由

 历史圆桌会议

 有关历史、校园、人际、应试及其他

 苦难——生活的意义

第一单元 尊严与人

 胯下奇辱

 怀疑荆轲

 司马迁之残与苏格拉底之死

 一个皇帝的成全之路

 追究吴三桂

 单元链接

第二单元 政治与人

 我在孔庙的所见与所想

 成功的罪孽

 灰堆

 兵马俑之气

 苏三监狱

 诗人多难

 单元链接

试读章节

钟离昧曾经在项羽麾下工作,项羽自刎之后,投靠了韩信,因为他与韩信素有交情,关系密切,而且他觉得韩信是足以投靠的。但刘邦却嫌恶钟离昧,并扬言要逮捕他。韩信知道刘邦的所想之后,竟打算杀死钟离昧而把其首级献给刘邦。

辩士蒯通要韩信自封为王,韩信没有,似乎显示了韩信是有忠诚的品质的,其实非也。韩信并不是没有背叛刘邦之心。他之所以没有背叛,无非是刘邦给他的待遇和享受还使他满意而已。韩信在一个关键之际不背叛刘邦与在另一个关键之际抛弃钟离昧,其动机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自己。在我看起来,韩信有所选择的忠诚,或在表面上的忠诚,掩盖了他内在的奸险,甚至掩盖了他的不道和不义。

在韩信打算向钟离昧下手的时候,钟离昧自刎了。动刀之前,钟离昧对韩信的结果作了预言,他认为将来刘邦一定要收拾他。钟离昧还谴责了韩信,其语气是鄙夷的、轻蔑的,他说:“公非长者!”

韩信的胯下之举,一直是很有市场的故事。中国人把这个故事绘以为图,演以为戏,拍摄为电影和电视。我不知道韩信的故事受到广泛宣扬是为之增光还是为之丢脸,也不知道韩信的故事久远流布是中国文化的积极成分还是消极成分,它是起美好作用还是起恶劣作用。总之是,韩信依然活着,而且他的胯下之举竟有了生存哲学的意义。它的启示似乎是:瞧!这个人,他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接受了一般人难以接受的侮辱。

在中国,韩信显然是一个典范,一个能屈能伸的典范,用以后的业绩洗刷了以前的奇辱的典范。韩信所接受的侮辱,似乎成了他实现其目的的一个铺垫、一个陪衬,甚至是一个升华的动力。

然而,当世故老人皱着眉头大讲高讲韩信故事的时候,韩信却在地下哭泣。实际上韩信所受到的精神创伤一直在隐隐作痛,如果风寒和雨淋,那么其隐痛便变成了明显的刺痛和剧痛。这是世故老人所不知道的,他们当然也不知道韩信的哭泣。

尽管韩信永恒地幽禁在黄土之中了,但他却固执地关注着黄土之外的世界。在那黑暗和潮湿的地下,他以绝顶聪明反省自己的一生。

经过两千年之久的琢磨,他发现中国文化是一个腐蚀和摧残个性的场。在这里,任何突出的人都将可能受到打击。打击的铁拳是密集的、持续的,是多方位和多角度的,既来自官方,又来自民间。铁拳把一波一波优秀的人都砸扁了,并使其他人产生了对打击的恐惧。于是中国人就条件反射似的变幻自己活着的状态.而且总是病态地回避和躲闪.并夹着自己的尾巴。他们不得不呈一个四平八稳状。唯有少数人仍保持着一个人固有的血气,并在沉寂之中呐喊。

我以为,中国人的生存哲学是驳杂的,仿佛一锅以甜克苦、以酸制咸,甚至以毒攻毒的汤药。那些指导人行为的观点浩瀚若汪洋大海,但它们却自相矛盾。

在我看来,中国人所运用的种种退守的信条,主要源于老子。老子何以总结了令人心寒和悚然的经验,永远是一个谜。不过事实是,中国人多少接受了他的奉劝,逆来顺受地活着。

我想,之所以韩信能够作为一个典范,大约是因为韩信的胯下之举符合老子的观点吧。实际上他以后的飞黄腾达与死于刘邦之手,也为老子的观点作了见证。

韩信遭遇屠夫侮辱的原因是微妙的,我想沿着我的思路核对一下我曾经所作的分析。他出身低贱,依他的家庭背景和社会地位,他属于街上的人,似乎应该混迹于街上,甚至应该是屠夫的朋友。如果这样,那么街上的人,包括粗鲁的屠夫,将不会跟他发生冲突,反而还会跟他勾肩搭背,亲密相处。但韩信却有意疏离街上的人,因为他要出人头地。他总是把自己想象为一个将军,喜欢佩着剑走来走去。母亲逝世了,虽然他没有钱,但他却还坚持把母亲葬在一个高坡以留下一个祭祀母亲的地方。韩信所流露出来的一种超拔之感显然使街上的人恼火,因为街上的人觉得韩信向往的是另外一种生活,对他们有一点鄙夷。他们甚至认为韩信远走高飞的抱负,就是对他们的摆脱和抛弃。于是他们就讽刺他,挫损他,以致冲出来一个屠夫侮辱他,其目的是使韩信呆在街上,呆在他们之中。

大约半个世纪之前,一群农民报复一个小伙对一个姑娘的非礼,就抓住他,让他弯腰低头,下跪,并游斗他。在用种种方法惩罚了这个小伙之后,仍不解恨,便想新的惩罚的方法。他们从猴子经常做的一些猥亵的动作得到启示,遂狰狞地脱去小伙的裤子,捆绑了他的四肢,之后将他和猴子关在一间房屋,以使猴子抚弄他的生殖器。结果呢,结果是把他折磨得气息奄奄,几乎丧命。

谁能相信这样的侮辱之举是人的所为,谁能相信人竟野蛮到这样的程度。我必须强调,它不是虚构的故事,它就发生在一个有名有姓的地方,而且我实在不愿意指出它就发生在我的家乡。

这是一个年迈的教师告诉我的故事。当时在再三怀疑它是否真实之后,我久久忧郁。我看到了人性的黑暗,我为之悄悄地哭了。

侮辱一个人,就是用极端手段捣毁一个人的尊严,以释放自己的怨恨,从而获取一种邪恶的快感。侮辱一个人,似乎出于嫉妒,又不完全出于嫉妒,似乎出于征服,又不完全出于征服。

也许一个人遭遇侮辱,并不是自己造成的,不过在自己身上很可能多少存在着一种侮辱他人的激发素。侮辱他人的激发素往往表现为一个人所有的优越感:或出身高贵,或才华炫耀,或气度轩昂,或容貌出众,而且总是有意无意地置他人于卑下之中,拒他人于千里之外,使他人自惭形秽。一个人所有的优越感,会使他人藏在暗中的嫉妒之心和征服之欲发展为侮辱的动力,并通过侮辱有优越感的人而达到自己的心理平衡。这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毒素,它导致的结果是,劣胜而优汰。

人对人的侮辱,有时候会弥漫为民族对民族的侮辱,也会传染为阶级对阶级的侮辱,甚至还引发性别之间的侮辱。

性别之间的侮辱,主要表现为男性对女性的侮辱,手法是在公众场合脱去女性的衣服,从而伤害之。以这样的办法侮辱女性,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而且过去有,现在还有,是扎根在人类的传统之中的。不过随着人类文明的扩大,随着女性地位的提升,企图侮辱女性的男性不得不收敛自己,约束自己,因为侮辱女性不但无理无能,而且野蛮。

阶级对阶级的侮辱,主要发生在20世纪一段时期,发生在无产阶级对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革命之后。办法是,除了对倒霉的统治阶级作咒骂之外,我所知道的还有剃光头,戴高帽,以唾沫溅脸。

民族对民族的侮辱,似乎总是发生在民族矛盾激烈而容易使用暴力的地方。一般是在失去理性的情况之下,抹黑信仰,捣毁教堂,甚至男性对女性作集体强奸。非常遗憾,直到今天这样的事件在地球的某些地方仍然发生着。

一个人是否会受到侮辱,并不是自己可以决定的,但如何对待侮辱,却由自己决定。当然,一个人应该尽量智慧地避免受侮辱,这一点非常重要。可有的时候,一个人却是无法躲过侮辱的,这便使自己有了一次考验自己的机会:要么接受侮辱,从而得利或残存,要么拒绝侮辱,从而招祸或遇难,这一切将完全由自己决定。

谁都有在两极之间作出自己选择的权利,而且选择的标准是由自己掌握的。制约选择的主要因素是一个人将如何对待尊严。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在徘徊很久之后,自沉于太平湖。这是1966年8月25日发生的事情。两天之前。他遭遇了难以接受的咒骂和殴打,他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他反复考虑,上下求索,百思不得其解。他感到世界的肮脏。他显然已经很厌恶它了,遂决定离开它。

在我看起来,老舍先生选择了死,实际上就是选择了尊严。当他感到这个世界不能让人尊严地活着的时候,他认为这样的世界就不值得留恋了,就可以放弃。也许老舍先生的所想并不这样简单,也许他自沉太平湖的行为,就是他的唯一注释。

韩信之墓在渭河北岸,很多人都看过它。人说:韩信之墓周围的土地不长五谷,颜色是红的,是血染的土地,土地硬得仿佛石头一般。人说:土地硬得仿佛石头一般,是苍天的抗议,是人类不道不义的印痕。

我是喜欢古迹的,西安方圆几百公里内外的古迹我几乎都看过了。我以为,走近那些古迹,用手触摸它们,有一种走近祖先的感觉,甚至有一种拥抱祖先的感觉。然而我却一直没有看过韩信之墓,我对它没有兴趣。

士可杀而不可辱。

P12-17

序言

编这样一套书,出于三个目的——

一是让中学生朋友们共享同龄人的精神资源。每个中学语文尖子都有自己的个性化阅读,这种个性化阅读多数情况下应当是有普遍价值的,因为毕竟大家的年龄相当,阅历相似,文化背景相同。他们所以成为语文尖子当然有诸多原因,但他们的个性化阅读一定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把那些语文尖子的个性化阅读且具有普遍意义的著作,让语文尖子们自己向同龄人推荐,说出自己阅读的意义或方法,对绝大多数中学生朋友应当是有益的。

二是增加同学们的情感和思想积累。这就先要说到“应试”教育了。可以说白了,没有情感浓度和思想深度的应试者,至少在目前的语文应试中,他是无法得到高分的。无论是现代文阅读,还是古诗词鉴赏,或是文言理解,作文就更不用说了,没有真情分辨与把握,没有思想综合与揭示,他最多只能拿到最基础的分数。基础分是多少?及格。因此,要想在语文考试中获得高分,就必须注重情感与思想的积累。鉴于这种思路,我们在编选、点评这套丛书时,就特别注意了情感与思想的提升。其实,一个真正的读书者,是永远把情感与思想历练放在第一位的。这样的读书者不仅可使自己成为有人情味的人,有思辨力的人,而且永不会被迷惑,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就更不在话下。要特别提及的是,如果你是一个真想学好语文的人,就千万别相信那些所谓应试技巧之类的书。按这种书的技巧指导,你从高一练到高三也出不了头。你可以不买这套书,但不能不听这样的忠告。

三是倡导一种语文观念——语文学习的重要目的是协调学习者与社会的关系。就中学生而言,如何与同学朋友交往,与家长交心,与老师交流,与陌生人相待,是一门重要的课业,但今天的教育基本忽略了这一课业。我们在这套丛书的编选、点评中,也期待在这方面有所为。首先从第一辑的选题看,《寂寞圣哲》整体上是思考入与社会的关系,思考作为个体的入与作为社会的人应如何更好地获取幸福与尊严;《怅望千秋》很大程度上是传承一种精神,那是伟大的唐诗精神——以李白和杜甫为代表的集傲岸与悲悯于一体、集生活与艺术于一身的高贵精神;《古典幽梦》引导阅读者在寻找真实中确立自我与环境、社会的关系;《夹缝中的历史》将广为人知或鲜为人知的历史大事或小事联类贯通,让阅读者从历史发现、甄别、揭示中获取真知;《把栏杆拍遍》每一篇几乎都从某个角度启示阅读者去体悟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事实上应试能力也是人与社会的_种协调能力。如果把眼光放远大点,我们就能看到,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遇到无数次的大大小小的应试。一个没有应试能力的人是不能容于社会的。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把应试妖魔化了。这不能怪应试本身,而应责怪社会对应试的理解过于偏狭,对中学生应试的操作过于单一。我们只是期待,阅读这套丛书的同学能获益,哪怕是从最基本的应试上获益。

本丛书编注各分册的主持分别是:《寂寞圣哲》——黄荣华,《怅望千秋》——黄荣华、商慧锦,《把栏杆拍遍》——江汇、李郦,《古典幽梦》——李郦,《夹缝中的历史》——李郦。

书评(媒体评论)

·只有从根本上提高人文素养,才能在考试中高屋建瓴,应付裕如,稳操胜券。

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 黄玉峰

·学会从夹缝中看历史,拥有独立自主的精神,而不是人云亦云,是这本书值得大家学习和思考的地方。

复旦大学附中语文教师 李郦

·“成功也有罪孽,有时甚至罪孽深重”。正是书中诸如此类看待历史的辩证思维方法,加深了我对政治课本上唯物辩证法的理解,也教会了我用一种全面而审视的眼光看待事物。

复旦大学附中 陈吉

·书中的他们(历史人物)个个都有隐衷,他们本身也不愿意经历沉痛的创伤。可当灾难无情地降临的时候,他们表现出了超越世俗的勇气。而且,苦难越深,他们的形象越高大。苦难竟成了他们的磨刀石,原来,苦难会拯救人生!  华东师大二附中 朱依依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夹缝中的历史/上海著名中学师生推荐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朱鸿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864529
开本 32开
页数 27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0
出版时间 2006-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12-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9.5
印次 13
出版地 上海
210
147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3:4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