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守望家园(典藏版)/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是为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迎接共和国60周年而编辑出版的,这是我国迄今最权威规模最大的一套少儿科普经典书系,也是我国第一套少儿科普经典文库。

本书为书系之一,收录了著名作家徐刚的科普散文。本书曾荣获中国图书奖、中国环境文学奖、地球奖、冰心文学奖。

未来的家园还有绿色吗?理想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什么样的?人与自然如何取得和谐?我们每个人都能为生态保护做些什么?

内容推荐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国家的富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科学,离不开各行各业的人才。培养青少年对科学的热爱,就要从科普抓起。青少年在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勇于面对困难,勇于去克服困难,成功或成就就会在你面前。

本书为“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之一,收录了著名作家徐刚的科普散文。本书曾荣获中国图书奖、中国环境文学奖、地球奖、冰心文学奖。

目录

总序

第一卷 生命的广大和美丽

引子:孤独告别

毛毛虫的3.5亿年

飞行着的美丽标志

蹁跹之舞

甜蜜的劳碌

蚯蚓之梦

非洲历史的吞噬者

天使之翼

天生为飞翔

归期可待

乘着翅膀的歌声

爱的归宿

雀跃而来

天堂寂寞

孤独之旅

等待人鱼公主

回到故乡的狼

我是谁

结语:神圣野种

第二卷 地球,人类唯一的家园

引子:大地素描

家园往事

我们怎样脚踏实地

流失的国土

最后的落叶

金色胡杨

困惑的大芦荡

江河并非万古流

华北的呼唤

流水不再浪漫

大河咏叹调

四面八方的水危机

海洋告急

淮河是怎样污染的

西部风沙线

小心翼翼地接近辉煌

大地盘锦

绿色榆林

依然是沧海桑田

结语:地球如是说

后记

试读章节

昆虫小小的体型决定了它在它所处的环境中索取的份额是微不足道的,那些雄狮、猛虎瞧也不瞧的一点点食物,它便可以饱食一餐。昆虫同样离不开水,但一滴露珠就能滋润全身;昆虫同样需要安居,一片枯叶下就是一处家园;昆虫同样需要避暑避寒,一粒小石块就能为它遮风挡雨。昆虫告诉世界:无处不在的唯一诀窍是无处不能生存。

从所有的方面来看,昆虫是完全以自己的方式出现的,这个自己的方式某种程度上也就是不同于人类的方式。具体而言,人以及别的所谓高等动物的骨骼长在体内,昆虫的骨骼长在体外。有一些昆虫也有听觉,可是它的听觉器官总是长在腿上或腹部。它用长长的器官探寻气味,那就是昆虫的触角。它没有肺、没有喉头,但仍然能发出响声。人类和其他动物都长着两只眼睛,有些昆虫根本无眼,但也有的却多到长五只眼睛。不过昆虫的眼睛既不能聚焦,又都是色盲。

昆虫中的大部分在一生中要经过多次变态。个体的昆虫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幼虫,成熟和美丽意味着已接近死期,生与长是漫长的,死是迅忽的。如果和人作一番比较就很有意思了:人从幼年长大成人所占的是人一生中的1/5时间,而一个普通昆虫的一生的极大部分,却是幼年时代。人很快就不再天真,而昆虫却天真到终老。在这漫长的幼虫时代——对昆虫而言——它就有了足够的适应环境的生存办法。有一种蝉被称为十七年蝉、周期蝉,它的无数幼年若虫住在地下,吸取树根的汁液,可不是住个一年半载,而要住上17年。在17年暗无天日的生活之后的那个春天里,脱去最后一层皮,艰难地爬出来:爬上树丛,它们成虫以后在光天化日之下的寿命只有几个犀期。

人们不得不惊叹的是这些昆虫的智慧,而昆虫的翅膀、形态、变态、适应等等,也无不都是智慧的结构,因而倘说昆虫是智慧的化身实不为过。

在昆虫中,甲虫的变异之多、变异之成功是动物界遥遥领先的一目。甲虫种类多到28万种,而所有脊椎动物加起来还不到4.4万种。甲虫之幼虫成为成虫要经历完全变态,也就是说在生命的不同阶段它住不同的地方,吃不同的食物,这种双重生活是极有意思的。有生物学家说,人类如果能像甲虫那样就好了,地球陆地就不会那么拥挤了,“人类在儿童时期住在海里、吃在海里,地球就一定可以维持比现在更多的人类。”不过人类学甲虫的希望甚微,甲虫太有本事了,它把两对翅膀的前面一对变成厚厚的甲壳,覆盖其身而成为甲盾。你看甲虫没有一个不做武士状的,但它们并不气焰嚣张也较少挑衅,用的通常是防守反击。这使甲虫有了一个威风凛凛的目名:鞘翅目,翅上有鞘之意也。甲虫还长着原始的口器,较之于别的昆虫只能吸食树液和花蜜,它又多了一种优势:能咬硬物。

生物学家对一只独居蜂的观察的结果是使人瞠目结舌的。不知道什么原因,这只蜂是独居的,而且看来它也并不认为独居有什么孤独。等到这只蜂长大,它也一样知道在某个适合的地方筑一个巢,而它筑的巢和千年万代以来那种蜂筑的巢一模一样。筑好巢之后,独居蜂便悠然地出去寻找猎物。它不会随便猎取而只是找它的祖先曾经寻寻觅觅的那种毛虫或蜘蛛,它找到了就刺它一针。独居蜂不是想刺死猎物,而是刺在某个最合适的部位使其失去知觉而又不死去。然后独居蜂便从一个会打麻醉枪者成了搬运夫。它要把猎物拖到巢里,拖好几米远的路。有了这个猎物以后,独居蜂便放心地产一个卵,之后便把巢封好,伪装起来。独居蜂离巢而去,再找地方再筑一个巢,再寻猎物,再打一次麻醉枪,如是如是。待巢里的卵孵化以后,幼虫便享用那一只麻醉而未死去的牺牲品,肉很新鲜但已不再抵抗……

独居蜂的这一繁衍过程很难使人相信,这并不奇怪。总是人在絮絮叨叨地说着可信不可信之类,昆虫们却从未说过什么。莫里斯·梅特林克说:

昆虫有些地方,好像和我们这个世界的习惯、品性和心理完全不一样,仿佛它们来自另外一个星球。那个星球比我们这个地球还要怪异,还要富有活力,还要残忍,还要暴戾,还要凶恶可怕。

20世纪中确立的人类全球王国,控制了地球上所有的生态领域,但独独对比人类多出不知多少倍的昆虫,仍然知之不多,并且忧心忡忡。实际上人们非常害怕这样的突然袭击:一些零散的蝗虫不知为什么成了数以十亿计的蝗群,这一铺天盖地的蝗群在一瞬间吃光田野上的庄稼,然后又风卷残云一般聚集到大都市的上空,使阳光黯淡,人心惶惶,或者破坏了高压线路以致一片黑暗等等。其灾难性的心理破坏,专家们认为不亚于一次炸弹开花的空袭、房屋倒坍的地震。

国外的一个昆虫学家不无侥幸地说:“阻止昆虫占领全世界的最大因素,是昆虫之间不断进行的内战。”比如食肉昆虫,它们就吃去了不少别的昆虫,这是大自然中的相互制约以期平衡的伟大准则的胜利。否则,假设一对苍蝇完全自由自在地充分繁殖,而它所有的后代又都能生存下来并继续繁殖的话,一年之后这一对苍蝇繁殖的后代及后代的后代的后代……如密密麻麻地排列,就是一个直径为1.54亿公里的圆球,这一直径长度是什么概念呢?天哪!它比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还要长!

人不可能灭绝苍蝇。

只有别的昆虫才能大量的扑杀苍蝇。

我们其实都曾有过这样的经验:穿过一片森林或在田野上散步时,那些盘旋打转的会飞的昆虫,那些蛰伏着突然跳将出来的昆虫,那些永远忙忙碌碌的蚂蚁们,它们在干什么?它们不是在表演各自身怀的绝技,而只是以19己的一技之长为生死存亡而搏斗。阳光下疾飞猛进的蜻蜓肯定是在进行战斗,它把捕获的小虫装进用足造成的袋子里,它不会马上享用,袋子里的食物还太少。草蜻蜓的幼虫是贪吃的小肥虫,它在草茎花叶上的来回巡游是要把蚜虫的汁液吸干;七星瓢虫也专爱捕食蚜虫,如果一次吃饱,那不是三五十只蚜虫的问题,小瓢虫胃口出奇的好;螳螂似乎有点计谋,它不慌不忙稳如泰山地等候在竹篱笆的牵牛花下,当一只小虫经过,它便伸出长长的前腿把猎物抓住,然后像可以折合的瑞士军刀一样把它挟在怀里……昆虫的各种口器就是昆虫生存搏杀之道,如蚊子的刺和吸,蚱蜢的咬与嚼,蝴蝶有吸管,蜜蜂则既嚼又舐等等。

有追杀就有各种各样的逃窜和躲避。

跃跳法是常见的,蟋蟀、蚱蜢和跳蚤的灵巧无比的跳跃,使捕捉它们的昆虫无计可施。磕头虫不仅能跳还会发出“咔哒”之声。它先跳继而装死,当小鸟衔起它时却突然发出类似扣扳机的声音,小鸟便扔下磕头虫疾飞而去。

一只蚱蜢的一次跳跃,是它身体长度的30倍。

P12-15

序言

1860年,英国皇家学院发布了一个罕见的通告:圣诞节,大名鼎鼎的法拉第院士将举办化学讲座。听课的对象不是科学家,也不是大学生,却是少年儿童!

那天,皇家学院的大讲堂里坐满唧唧喳喳的小听众,顿时使这个一向肃穆、沉寂的最高学府活跃了起来。然而,当一位头发花白、身材瘦长的科学家出现在讲台上时,整个大厅顿时鸦雀无声。

老教授这次没有宣读高深的科学论文,而是津津有味地讲着蜡烛为什么会燃烧,燃烧以后又跑到哪儿去了。他一边讲着,一边做着实验……孩子们双手托着下巴,紧盯着讲台,深深地被这位老人风趣的讲解所吸引。

很多人对法拉第的举动感到惘然不解,法拉第却深刻地回答:“科学应为大家所了解,至少我们应该努力使它为大家所了解,而且要从孩子开始。”

法拉第对此有着切身的体会,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苦难的童年:一个贫苦铁匠的儿子,连小学都没念!他12岁去卖报,13岁当订书徒工。他从自己所卖的报、所印的书中,刻苦自学,以至读完《大英百科全书》。法拉第对化学书籍特别有兴趣,就省吃俭用,积蓄一点钱购置化学药品和仪器,做各种实验。就这样,他22岁时被当时英国大科学家戴维看中,当上了戴维的实验助手,从此成为攻克科学堡垒的勇士。法拉第以他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学习科学确实应该“从孩子开始”。

童年常常是一生中决定去向的时期。人们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苗壮方能根深,根深才能叶茂。只有从小爱科学,方能长大攀高峰。

小时候看过一本有趣的科学书籍,往往会使少年儿童从此爱上科学。少年儿童科普读物,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这门科学的“招生广告”。它启示后来者前赴后继,不停顿地向科学城堡发动进攻,把胜利的旗帜插上去。

法拉第曾说,他小时候由于读了玛尔赛写的科普读物《谈谈化学》,开始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法拉第给孩子们讲课,后来把讲稿写成一本书,叫做《蜡烛的故事》。苏联著名科普作家伊林在小时候,曾反复阅读了《蜡烛的故事》。伊林在回忆自己怎样走上科普创作道路时说:“我写的书就是从那些书来的。”爱因斯坦曾回忆说,十一岁那年,他读了《自然科学通俗读本》、《几何学小书》,使他爱上科学。

著名的俄罗斯科学家齐奥科夫斯基把毕生精力献给了宇宙航行事业,那是因为他小时候读了法国科普作家儒勒·凡尔纳的科学幻想小说《从地球到月球》,产生了变幻想为现实的强烈欲望,从此开始研究飞出地球的种种方案。

我国著名植物分类学家吴征镒院士说,小时候看了清代的《植物名实图考》,使他迷上了植物学。

俗话说:“发不发,看娃娃。”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将来是否兴旺发达,要看“娃娃们”是否从小热爱科学。“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祖国的兴旺发达,靠我们这一代,更靠娃娃们这一代!1935年,高尔基在写给伊尔库茨克高尔基第十五中学学生的一封信中,曾深刻地指出“娃娃们”学科学的重要性:“孩子们,应该热爱科学,因为人类没有什么力量,是比科学更强大、更所向无敌的了。……你们的父亲从世界掠夺者手里取得了政权后,在你们面前开辟了一条宽广的道路,使你们能达到科学所能达到的高度,而继续父亲一辈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事业的责任,也就落在你们肩上。”

1957年,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空间科学技术方面拔了头筹。这时,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想什么呢?他首先想到的,是美国的小学教育有没有出了什么问题。我觉得,这位美国总统是有眼力的。他正是看到了青少年一代的重要性。

广大青少年,今天是科学的后备军,明天是科学的主力军。为此,邓小平在为全国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览题词时指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科学的希望。”

正是为了培养少年儿童从小热爱科学,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和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联袂选编了这套《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入选这套丛书的作品,不论中外,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一是“佳作”,即不论是就选题、内容、文笔而言,都是上乘之作;

二是“科普”,即起着科学启蒙、科学普及的作用,那些不含科学内容的玄幻、魔幻小说,即便像《哈利·波特》那样广有影响的作品也不选入;

三是“少年儿童”,即必须适合少年儿童阅读,即便是霍金的《时间简史》、盖莫夫的《物理世界奇遇记》那样优秀的科普读物,由于读者对象是具有大学文化水平的人,而对于少年儿童来说过于艰深,未能收入。

另外,《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注意选入各门学科的代表性图书,使少年儿童读者能够涉猎方方面面的科学知识。除了以科普读物为主体之外,《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还选入科学幻想小说、科学童话等科学文艺作品。这样,使这套图书具有内容与体裁的多样性。

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选编《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是为了使少年儿童读者以及家长们来到书店的时候,可以一下子就买到中外少年儿童科普佳作,因为这套书是编者从上千部中外少年儿童科普图书中精心挑选出来的。

《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是为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迎接共和国60周年而编辑出版的,这是我国迄今最权威规模最大的一套少儿科普经典书系,也是我国第一套少儿科普经典文库。

《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是金钥匙,开启科学殿堂的大门。

《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是向导,带领你在科学王国漫游。

《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是好朋友。多读一本好书,犹如多交了一个好朋友。

愿《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给你带来知识,带来智慧,带来希望,带来科学的明天。

叶永烈

2008年4月20日于上海“沉思斋”

后记

时间永远向前运动。

时光的流逝象征着变化的世界的某种状态。

时间是不可逆转的。

时间不等人。

时光流逝的方向只有一个,那就是向前。时光是一往无前不是周而复始的轮转。此时此刻此分此秒用来生活、创造的时间过去之后,便不复再来。

它只能作为历史而存在着。

它消散于浩茫的太空之间。

例如时光倒流至1976年5月,地震毁灭之前的唐山市不是还存在吗?

例如时光再倒流至更遥远的年代,黄河里每年流走的16亿吨泥沙统统覆盖到了裸露的黄土高原上,黄河水是清的,黄河流域的原始森林无边无际……

可惜这是幻想。

人们不得不感叹:泥浆不会重新变成砾石,不可能再度回到已经崩塌的高峰上。

老人的目光总是浑浊的,充溢着来日无多的忧虑。

看着街头天真的孩子,我们感叹青春不再。

我们的朋友有的衰老了,有的死去了。

我们看见老北京一点一点地消失了,先是消失城墙,后来消失城门楼子,这几年胡同、四合院又快消失干净了。

代之而起的是大厦、新楼。

一个个新城,一座座新的工厂开始冒烟、生产。

我们听说有新的煤矿在开掘,老的煤矿开采完了,一处富饶的能源消耗殆尽了。

我们偶尔会坐在火堆旁,那是郊外的一次烧烤野餐,想起了木柴作为主要能源的年代,看着火苗升起成为火焰,短暂的壮丽之后是一堆白色灰烬,那灰烬还是热的,却从此沉寂。

发光发热都不是永恒的。

我们的身旁常有人说:“时间过得真快!”

我们甚至会这样感叹:“这个世界上的时间都要用完了吗?”

我们的生命体验,概而言之,就是时光流逝的体验。

我们体验成功,我们体验失败,我们体验荣耀,我们体验耻辱,我们体验一切,因为时间包容一切。

在一个飞速变化的年代里,我们似乎来不及体验,一切都变化得太快。

其实体验是一个过程,与生命同行,与国家、民族、历史和人类的发展同在。

我们的体验有时也会显得孤独而苦涩。

我们体验着物质的丰富,同时又不得不面对着通货膨胀和生物物种的不再多样化。

“感时花溅泪,恨别乌惊心。”我们体验草木的兴衰、小鸟的飞鸣,感叹着谁道草木无情?

迄今为止,人类的历史是勇往直前、所向无敌的历史。人类度过了一次又一次天灾、人祸,从萧条、饥饿、战争中渐渐地恢复,回想20世纪,地球人类的物质文明足可傲视已经过去的任何岁月,并且为21世纪为将来的年代打下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然而,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从另一方面而言,人类中的大多数在创造财富的时候,还不是切肤之痛地感觉到生存环境的危机、各种资源的大量消耗、从臭氧层空洞到水质污染、沙漠推进的现实。  今天,人类已经控制了这个星球上的任何一个重要生态场所,以征服者的姿态支配着地球的命运,并且正在试图左右宇宙的未来。

时光之箭,给人类带来了大荣耀,却也因为人类行为而隐伏着大灾难。

这是默想太阳辉煌的时刻。

这是默想星云梦幻的时刻。

这是默想大地深厚的时刻。

这也是默想我们将要给后人留下什么的时刻。

1000年难以从头细说,人类在这1000年中最根本的进步却还是开始了对自己的反躬自省,正如已故的尼克松先生在展望21世纪时断言的:“危险来自世界将为人类自身的力量摧毁——除非我们采取决定性的行动加以防范。”

不仅仅为了怀旧,我们怎能不回首1000年中的难忘瞬间呢?

亲爱的朋友,这就是历史,因为瞬间的难忘而使后人永世不忘的历史。

历史永远是现实的镜子。

1000年前,世界人口是2.7亿,平均寿命为30岁。也正是在1000年前,中国人使火药完美并用于爆竹。

1026年,圭多发明音符——“多、来、米…

1045年,中国的毕舁发明了活字印刷技术。

1271年,马可·波罗从威尼斯出发,开始亚洲之旅。

14世纪初叶,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开始。

1347年,黑死病从亚洲蔓延到欧洲。

1455年,中国活字印刷术传入西方,古登堡圣经开创活字印刷先例。

1543年,哥白尼《天体运行论》问世。

1609年,伽利略用望远镜进行了首次天文观察。

1620年,培根创立归纳推理法。

1637年,笛卡儿《方法论》问世。

1712年,纽科门研制出第一台实用蒸汽机。

1721年,巴赫完成《勃兰登堡协奏曲》。

1760~1840年,美国产业革命。

1764年,莫扎特8岁写出第一部交响曲。

1776年,美国宣告独立。

1789年,法国大革命开始,攻占巴士底狱。

1804年,贝多芬创作《英雄交响曲》。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英国大举向中国倾销鸦片。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

1859年,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

1876年,电话诞生,贝尔获电话专利。

19世界80年代,是欧洲大国争夺非洲的年代,整个非洲沦为殖民地……

这些记录是挂一漏万的,却足以使今人从不同的角度发出深长的叹息了。

相对平静的世界从此不再,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对于资源的掠夺和剥削已经开始演化成战争的硝烟弥漫。

火药将要被原子弹取代。活字印刷很快面临淘汰的命运,电话之后又有电脑和光纤……

可是也有不曾过时的。

巴赫、莫扎特及贝多芬的旋律,至今仍在神圣的音乐殿堂里余音绕梁。  从音符的发明到巴赫完成《勃兰登堡协奏曲》,相隔695年,到莫扎特8岁写出第一部交响曲,相隔739年;当贝多芬弹完《英雄交响曲》的最后一个音符时,已经相距799年……

19世纪中叶,《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物种起源》相继问世,恩格斯和达尔文,这三个同时代的巨人,把科学与进化推向了旭日东升的极致。20世纪的路灯有几盏是他们点燃的。

20世纪初出现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普朗克的量子论,使人类对世界认识又有了新的飞跃。

索绪尔的语言学、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则开始了对人类自身的艰难的探求。

我们当然更不能忘记发生于本世纪的、自有人类以来仅有的两次世界大战,以及超过150次的局部战争。在这些战争中,至少有1.2亿年轻的生命丧生于战场。这个数字超过了1900年以前所有战争中死者的总和。

20世纪是日新月异的世纪。

20世纪又是创伤累累的世纪。

在这个世纪,人类开创了计算机时代,宇宙航行、太空行走,第一个踏上月球的阿姆斯特朗轻声地对月球说:“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对人类而言却是迈出的一大步。”

人类不能满足于物质和技术的巨大进步中,21世纪,我们面对的是生态环境的巨大危机,从缺水、水污染到海啸、地震,都是痛苦而深刻的提醒:我们要小心翼翼地接近辉煌!

2008年6月23日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守望家园》是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中来认识自然和认识人的文学,所以,它是架在人和大自然之间的桥梁。打开《守望家园》,你就很快会被作者所报告的内容吸引。会被作家那富有诗句节律的语言和众多的哲理文字所感染。所打动。你会因为作品的内容与自己有密切的关系而兴趣大增;你会因知识的获得产生满足;你会因为发现了灵智而满怀欣喜。

——著名评论家 李炳银

作者以广博、细微的爱渗透于文字之间,使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内蕴与姿态,成为生态、环境领域的“小百科全书”。

——著名评论家 韩作荣

面对热闹的文坛,充满诱惑的社会,徐刚选择“孤独”。徐刚有自己的主张:远离文坛,走近大地。他已经用了几十年的时间,特别是近20年的心血和精力,去注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注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令人心焦的变化。徐刚以几十年的思考,20多年不缀的笔耕,几百万字的心血结晶,以诗一般的语言,大散文式的气息。报告文学的严谨,浑然融和一体。无论在探索新式文体,在创作环境文学。在关注社会问题尤其环境焦点,创造着属于徐刚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

——中国环境报社记者 陈金陵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守望家园(典藏版)/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徐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341884
开本 32开
页数 38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13-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启蒙益智-科普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45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2.37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09
145
2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1:4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