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板门店谈判见证录
内容
编辑推荐

为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朝鲜战争,了解朝鲜战争中全国人民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一段空前的民族光荣史,为了这一段“集体记忆”不被消失湮灭,本书作者特著这本《板门店谈判见证录》。

本书汇集了当年亲身参加这场谈判斗争的志愿军停战谈判代表团各个部分的领导和一些同志的回忆记述或当时的日记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将这场军事外交斗争的具体情况展示在读者面前。

内容推荐

本书通过对当年亲身参加这场谈判斗争的志愿军停战谈判代表团各个部分的领导和一些同志的回忆记述和资料整理,真实再现了板门店谈判的历史。写作中最突出的着眼点,在于描述板门店谈判的艰辛,以及抒写我代表团成员在国际军事谈判中具有文韬武略,刚柔相济的斗争艺术,坚韧不拔的精神,壮志凌云的英雄气概。为了细节真实,书内在某些有关谈判过程的叙述中,曾大量引用杜平、解方、柴成文等老领导的描述,因为他们作为代表团主要领导成员,其文字更权威可靠。

目录

作者前言

第一章 谈判的起始

第二章 谈判双方的决策与评估

第三章 回望那段峥嵘岁月

第四章 从开城到板门店——谈判序幕这样拉开

第五章 军事分界线之争

第六章 停战监督与主权保卫战

第七章 撤军问题谈判始末

第八章 战俘问题——创历史记录的马拉松谈判

 一、双方方案对比与剖析

 二、名单争论之后美方的尴尬与被动

 三、一个意味深长的插曲

 四、遣返与释放的对峙

 五、当头棒喝——活捉杜德

 六、美方的休会、逃会与中断谈判

 七、杜鲁门政府走进死胡同,再返谈判桌

 八、艾森豪威尔的和一战一和路线图

 九、哈里逊改弦易辙,马拉松谈判画上句号

第九章 最后一战迎来停战

第十章 遣返纪实:强烈的反差

 一、周全细致的遣返安排

 二、遣返时刻见真情

 三、士兵战俘和将军战俘的肺腑之言

 四、信守停战协定,劝说遣返

 五、反差强烈的遣返画面

第十一章 战后的硝烟

 一、美方自食苦果

 二、战俘解释工作——理性与暴力的最后较量

第十二章 人道主义奏凯歌

 一、美军政当局的惶恐

 二、“当中国人的战俘是一种奇遇”

 三、西方媒体惊诧的一项举措

 四、俘虏心目中的“世界第一等战俘营”

 五、道德力量超越时空

 六、几十年后佳话频传

附录一:朝鲜停战谈判始末纪要

附录二:朝鲜战争的长期阴影

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谈判的起始

美军仁川登陆后,其国内好战势力以参议员塔夫脱、范登堡、诺兰等为代表与麦克阿瑟遥相呼应,一再叫嚷要“北进”,一举消灭朝鲜人民军,统一朝鲜半岛,对中国的历次警告更是完全置若罔闻,时任三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的布赖德雷将军进而以十分肯定的语气宣称:“红色中国缺乏军事力量,苏联不出兵,中国便不会单方面出兵。”布赖德雷真是太缺乏战略眼光,太轻率了!时任联合国军总司令的麦克阿瑟更是头脑膨胀,过分高估联合国军的实际战斗能力,先说中国军队没有空军掩护,根本过不了江,后又说假如中国军队过江,打不到平壤就会“被打得落花流水,全军覆灭”等等。

1950年10月15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屈尊远出,到太平洋上的威克岛与麦克阿瑟会晤,为麦克阿瑟鼓劲,麦克阿瑟将军当时信心倍增,料定美国“北进”必赢,但历史证明了这种盲目的决断,所带来的却是美国战争史上“最远的撤退”、“最大的失败”。麦克阿瑟这位不可一世的军界元老在最后却因连连战败而被解职。

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0月19日在司令员彭德怀率领下渡江入朝后,在完全没有空军掩护,武器装备与后勤运输均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不畏强敌,扬长避短,机动灵活,通过两次战役即彻底扭转战局,将美李军从清川江以北,驱赶到三八线之南。嗣后,又与朝鲜人民军并肩战斗,再发起三次战役,大量歼敌,使美李军完全转入防御态势,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

1951年6月后,朝鲜战争出现相持局面。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及其盟国掀起了一场争论,除了一少部分目光短浅的人仍然幻想打到“彻底胜利”外,英、法等国和美国具有战略眼光的人士都认为通过和平谈判结束战争不仅时机已经成熟,而且也符合美国将欧洲当做重点的要求。于是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对在朝鲜所追求的政治与军事目标进行了认真研究之后,向杜鲁门总统提出关于通过谈判结束敌对行动的建议。这项建议当即得到杜鲁门的批准。然而这时寻求一条谈判的门路却非常不易。不得已,正如国务卿艾奇逊在回忆录中所说的:“是啊,于是我们就像一群猎狗那样到处去寻找线索。”

艾奇逊认为通过联合国谋求停火不会成功,因而决定通过苏联来试探一下。5月间,美国首先向苏联驻法、德两国外交官员作出过一些表示,但都没有成效。同时又派专人通过香港对北京试探也没有成效。最后,艾奇逊才想起了向乔治·凯南求助。凯南时任美国国务院的苏联问题顾问,是熟悉苏联政府和苏联历史的权威,当时正在普林斯顿大学休假。凯南选择苏联外交部副部长兼苏联驻联合国代表马立克。经凯南电话联系,马立克当即邀请凯南于5月31日到他在纽约长岛的家中进行试探性会晤。凯南说美国在朝鲜“既不愿对抗也不愿继续打下去”。这次会晤虽未直接达成任何一致,但马立克却就此事正式与莫斯科进行了联系。6月5日他与凯南进行第二次会晤,马立克告知凯南说,他的政府愿意看到“尽快和平解决朝鲜问题”。不过他说,“苏联本身不能直接参与谈判”,因而提议凯南同北朝鲜人和中国人联系。

两个星期后,即6月23日,马立克却干了一件极不平常的事。他在联合国新闻部举办的“和平的代价”的广播节目中发表了举世瞩目的重要演说,宣称苏联人民认为朝鲜冲突能够得到解决。作为第一步,他建议交战双方开始谈判停火与休战,如果双方都对和平抱有“真诚愿望”的话,双方把军队撤离三八线就不会付出太大的代价。

接着,6月25日,7月3日中国的《人民日报》先后发表社论,说“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并且一直为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而斗争”。最后又说:“毫无疑问,作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第一个步骤,马立克的建议是公平而又合理的。”

凯南与马立克的接触,取得积极的结果之后,6月25日杜鲁门在田纳西州发表政策性演说时也表示,“愿意参加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6月28日,在国务卿艾奇逊主导下,三军参谋长联席会议和国务院召开的联席会议上,助理国务卿迪安·腊斯克建议,由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将军通过广播电台邀请对方司令官派代表参加一个会议。这个建议当即得到以布赖德雷为首的参联会的同意。

P2-4

序言

1950年冬初,我响应祖国号召,由广西梧州军中只身北上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从此,我在朝鲜战地共度过近六个春秋,曾先后参与过联合国军战俘的管理、转化工作,朝鲜停战板门店谈判代表团的多项工作。1954年停战后各项工作告竣,我又被调到志愿军政治部工作了近两年时间。

朝鲜半岛这个当年弥漫战火的地方,与我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可以说是结下了不解之缘。回顾我在大半生中,不论身处什么环境,跌宕起伏,或顺或逆,都同样始终在内心中对在朝鲜度过的那段战斗岁月,有一种难以忘怀的浓郁感情。出于这种感情的涌动,我于1997年完成了《第一等战俘营——联合国军战俘在朝鲜》的写作,继而我又于2000年译出了我赴美探望女儿时发现的一本书——《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Korea:The First War We Lost)。这是一本美国人比较客观地进行反思的书。去年秋,我又应出版社之约,开始着手撰写这本《板门店谈判见证录》,这无疑是本难度较大的书,因此,我只有怀着十分虔敬的心境郑重来写。作为见证人,我总感到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来抒发当年的民族自豪感。

为什么在进入耄耋之年后,我还要不顾年老多病,而勉力写这本书呢?说来不外有以下两个重要原因在驱动我。

首先,我自亲身经历中,深切感受到朝鲜战争对我们民族来说,绝不是一次寻常的战争,而是一次震惊世界的伟大战争。

试想当年恰值建国伊始、百废待兴,而被迫要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16国军对垒,对一个民族来说,这需要何等的魄力!在经过三年多的战场殊死较量,两年多的激烈谈判斗争之后,终于挫败对手,达成停战,取得可使我们民族永远自豪的胜利。难道这还不是一曲可歌可泣、值得永远赞颂的民族英雄史诗吗?

其次,1998年我在美利用美国大学的丰富馆藏,曾对美国几十年来的朝鲜战争“研究热”进行了一番研究。我惊奇地发现美国上自总统、国务卿、三军参谋长等众多政要,下至不同年龄的战史专业人员,都对朝鲜战争十分关注。据麦克法兰(Mcfarland)所编撰的《朝鲜战争书目目录学》(The Korean War—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载,截止到1996年,美国共有2300余种关于朝鲜战争的各类出版物面世。其中写板门店停战谈判的书就有39部之多。从书的落款署名可以看出,其中有杜鲁门、艾森豪威尔两届政府分别编撰的《谈判》类书,有当年国务卿艾奇逊、联合国军后两任总司令李奇微上将、克拉克上将(停战协定签字者)、美国第一任首席谈判代表乔埃中将等人亲撰的专著。

对美国朝野如此在长时间内热衷于研究、总结朝鲜战争,我在开始时很不理解,但后来在进一步阅读中,却发现原来美国因历史上第一次被挫败,心理上不平衡,在努力探寻经验教训并使之成为举国的“集体记忆”。关于这一点,美国历史学家沃尔特·G,赫尔姆斯在《停战谈判的帐篷和战斗前线》(Truce Tent and Fight Front)一书作了最权威的诠释。他说:“如果因为没有取得胜利,就忽视或忘记在朝鲜战争的战场上和谈判过程中通过千辛万苦而得来的教训,那才是真正的不幸。”

美国这样对待朝鲜战争中受挫的教训,那么我国究竟是如何对待朝鲜战争取得的胜利的呢?我感到反差太强烈,令人感慨万端!

首先,我国当时的主要领导人无一人对朝鲜战争着墨写出过一本专著,甚至连在朝鲜指挥战争,战功卓著,被国外评为中国英雄的彭德怀元帅,主持谈判有深谋远虑的李克农上将也同样没有留下任何专著。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才算结束了视写朝鲜战争为禁区的局面。至这时才有洪学智、杜平、柴成文将军等人的破冰之作问世,接着又零星出了几本相关著作。正因如此,我国当今60岁以下的人对朝鲜战争不甚了解,广大中青年与在校学生对朝鲜战争更是完全陌生,处于茫然无所知的状况。历史可以鉴往知来,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难道我们真的不再需要历史,或者漠视历史,竟会坐视朝鲜战争中全国人民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一段空前的民族光荣史,在“集体记忆”萎顿中消失湮灭?不,不!朝鲜战争这场为中华民族赢得巨大荣誉的战争,将千秋万代永放光芒。

正是基于上述两个方面的思考,我才在心头燃起写作的愿望,总希望自己在来日无多的有生之年,竭诚为我们民族浴血奋战的英雄儿女,也为当年板门店代表团的一代民族精英日日夜夜殚精竭虑挥洒汗水所进行的神圣事业,尽一点传扬的微薄之力。但限于年龄及资料的短缺,恐仍有诸多不尽如人意的疏漏之处。尚望健在的诸位老领导与战友及广大读者不吝指正。

郭维敬2008年6月19日

于郑州寓所

后记

我写板门店谈判有一个很长的心路历程。20世纪90年代初,原一道南下广西的战友们要编一本文集,我应约写出了《板门店代表团工作琐忆》。之后在南北各地老战友的怂恿推动下,我萌生了系统写志愿军以人道主义宽待联合国军战俘和板门店谈判的强烈愿望。

带着这个愿望,我先后专程赴北京、济南、太原等地进行了有计划的访问,企图通过访问,一方面求教征询意见,一方面调研收集资料。事实证明访问取得丰硕成果,除达到上述两个目的外,还与大家建立、恢复了联系,这方面我感触很深,受益也确实很大。

我在京访问的范围很广,见到了各方面的有关老领导和战友,现列表于后。

另外,我还在北京走访了原志愿军副参谋长王政柱将军、彭德怀元帅原办公室主任王炎,向他们咨询求教。后来,我又在郑州、太原、济南分别访问了原《志愿军报》主编王楠,原志愿军政治部敌工部翻译周道及美籍“和平战士”(原拒遣回美战俘)温纳瑞斯等。

本书写作中最突出的着眼点,在描述板门店谈判的艰辛,以及抒写我代表团成员在国际军事谈判中具有文韬武略,刚柔相济的斗争艺术,坚韧不拔的精神,壮志凌云的英雄气概。

材料来源是多方面的,如:《人民日报》1951年谈判初到1954年,有关朝鲜停战谈判、战俘遣返、解释工作全程的大量报道;中国和平委员会用英语编撰的《朝鲜停战谈判资料汇编》(Documents and Materials On the Korean Armistice Negotiations);杜平将军、解方将军、柴成文将军等有关板门店谈判的著作、文章及其他多人相关著作。此外,还参阅了美军界名人,谈判代表,美、英战史作者的著作。应该特作说明的是,为了细节真实,书内在某些有关谈判过程的叙述中,曾大量引用杜平、解方、柴成文等老领导的描述,因为他们作为代表团主要领导成员,其文字更权威可靠。在此,特谨表谢忱!

本书篇幅不大,容量受到限制,因此只能用粗线条表述,疏漏之处自属难免,谨希当年的老领导、老战友们及广大读者不吝赐教指正!

最后还必须说明的是,经过半个多世纪,中美关系已发生了巨大变化,1972年美国尼克松总统,基辛格国务卿访华后,中美已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从此两国人民友好往来频繁。近年来中美双方又开展了战略经济对话,增进了相互理解和战略互信,取得了丰硕成果,前景广阔,值得期待。

我写本书只是为了追溯历史。历史是既成事实,谁也抹杀不了,将之如实写出留给后人作为借鉴,可使后人触摸历史。但历史是发展的,谁也不能用凝固的目光看待历史。

郭维敬

于2008年6月20日谨书

书评(媒体评论)

我们的停战谈判代表们坚定而耐心地进行严肃的斗争,终于使这个史无前例的长期、复杂而尖锐的朝鲜停战谈判获得成功,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打开了道路。

——彭德怀

如果因为没有取得胜利,就忽视或忘记在朝鲜战争的战场上和谈判巾通过千辛万苫而得来的教训,那才是真正的不幸。

——(美)沃尔特·G·赫姆斯

作为历史上,在没有打赢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第一个陆军司令,我内心中感到沮丧(或高兴不起来)。

——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板门店谈判见证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郭维敬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4752667
开本 16开
页数 19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6
出版时间 2008-11-01
首版时间 2008-11-01
印刷时间 2008-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国际关系
图书小类
重量 0.3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831.2
丛书名
印张 12.75
印次 1
出版地 河南
239
17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4:2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