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不抛弃不放弃
内容
编辑推荐

从士兵突击到企业突击,全面解读团队精神核心;普通员工跃为优秀员工,优秀员工跃为主管的指南;平凡团队成为精英团队,让精英无限升级的智慧。

众志成城,个人成为精英的必备素养,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关键!

本书为众多讨论中的凝练与精华。在浮躁的世态中,这些文字会带你走入一个关于成长,关于人生的寓言世界,带你坚持,带你感动。

内容推荐

不管个人的才能多么突出,成就多么显著,如果不能很好地团结队友,不能领悟团队精神的内涵,就无法真正体会成功的快乐。

相比孤军作战、自私自利而言,具备万众一心品质的团队更易在激烈的竞争中以协作的精神、完美的组合、出众的策略、顽强的斗志胜出,更容易获得成功,达到团队和个体的共赢。

这是一本关于团队合作的智慧之书,从许三多的身上,从“钢七连”,我们能找到团队的协作法则,我们能理解团队的核心理念,我们甚至能在现实的空间里驰骋,在自己的团队中摸爬滚打,感受沟通无阻、合作无间的畅快……

目录

第一部分 赢在团队

Chapter 1 一个好汉三个帮

一、求人莫若求己?

二、新龟兔赛跑的领悟

三、没有谁能够独自成功

Chapter 2 团结别人,才能被人团结

一、我们都有跑失队列的时候

二、“负荆请罪”的现代意义

三、矛盾无处不在

四、因势利导,化解矛盾

五、和谐在矛盾中沉淀

六、团结他人三步走

七、包容错误——以退为进的团队策略

八、有了包容,错误也是甜的

九、放弃寻找碎片

Chapter 3 抱团儿,拒绝一个人的战斗

一、解读成才的老A之路

二、抱团儿战斗,才能将利益最大化

三、敢于牺牲,才能使损失最小化

四、挑战“阿波罗现象”

五、管理制胜——驾驭“野马”的良术

六、区别对待≠破坏团结

Chapter 4 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

一、袁朗也有被俘的时候

二、合作能弥补个人能力的不足

三、团队是个人发展的坚强后盾

四、利用团队“翘动”成功

五、将人才“捆绑”组合

六、高效双赢团队的特点

七、木桶定律

第二部分 黄金“TEAM”打造法则

Chapler 1 目标——像“狼”一样团结

一、共同目标——为团队导航

二、钢七连的目标——永争第一

三、“共同愿景”——源自心底的渴望

四、团队经营的“斯巴达克”效应

五、达成团队的“共同愿景”

六、团队目标认同与自我超越

Chapter 2 人才——“角色互补”成就核心竞争力

一、钝感力,让我如此出色

二、西游记大裁员,你会裁谁?

三、当A先生遭遇两难

四、拉绳实验的启示

五、三个和尚如何有水吃?

六、构建团队的人才库

七、团队中需要哪些人才?

八、群蚁效应——优势互补精神

九、用人之计学曹操

Chapter 3 定位——创造向上的团队动力

一、团队的类型

二、团队的业绩评估

三、集思广益确定团队的价值观

四、在统一协调的价值观的基础上准确定位我们的团队

五、合理地评价员工

Chapter 4 协作——让团队合作无间

一、像狼一样团结协作

二、三个和尚没水吃的哲学思考

三、协调团队行为的机制

Chapter 5 学习——让团队再创辉煌

一、树立团队学习的标杆

二、培养团队成员的学习欲望

三、有效培训的秘诀

四、避免培训陷阱

五、不要做孤僻的知更乌

六、学习,让团队再创辉煌

Chapter 6 创新——让团队活力四射

一、诺基亚的新事业

二、打造开放性团队

三、创新包括的要素

四、刺激创新产生的N种方法

Chapter 7 信任——让团队坚如磐石

一、别学成才太见外

二、信任作用两面观

三、信任他,就授权给他

四、授权的要点

五、给予失败者充分的信任

Chapter 8 激励——让团队士气高涨

一、激励不等于用金钱收买人心

二、为什么对激励不买账?

三、激励自助餐

第三部分我是一只合格的“领头雁”吗?

Chapter 1 我起到了“示范”作用吗?

一、榜样的力量不容忽视

二、身先士卒,榜样领航

三、领袖魅力带动团队

Chapter 2 我尽到了“消防”职责吗?

一、寻找公司管理不善的原因

二、当冲突出现的时候

三、引导团队走向正向冲突的若干个方法

Chapter 3 我具备了“领导艺术”吗?

一、领导决策艺术

二、领导应变艺术

三、领导协调艺术

Chapter 4 我塑造了“团队文化”吗?

一、钢七连的团队文化

二、学习阿里巴巴的精神控制术

三、团队的韧性来自文化

第四部分 避开团队协作的陷阱

Chapter 1 延续优秀的团队精神

Chapter 2 不要忽视团队会议的作用

Chapter 3 确立团队的工作原则

Chapter 4 建立相互尊重的团队氛围

Chapter 5 团队需要唱反调的人

试读章节

三、当A先生遭遇两难

一个电力公司召开预算会议,讨论两个投资项目:第一个,讨论建立可视化实时动态监控系统的预算;第二个,讨论在办公室附近建立一个自行车棚的预算。与会的11名成员中,有5位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做可视化实时动态监控系统;另外3位不知道它到底有什么用处;还有2位虽然大概了解可视化实时动态监控系统的作用,但对建设这个系统要花费的具体费用却完全不了解;具有发言权的似乎只有A先生。当会议主持人说明情况,决定将这个工程包给高校的某位教授,并说明需要花费200万时,A先生对人选和价格产生了疑惑。那位教授具有该项目的研发能力吗?有研发时间吗?200万的承包价格,造价是不是太高了?可视化实时动态监控系统有现实的适用意义吗?遗憾的是,单枪匹马的他不知道从何说起、如何反对。因为,一窍不通的与会人员是不会主动承认自己的无知的,他们只能以赞成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这个系统的谙熟,或者以不发表任何言论的方式来避免出丑。最终,A先生也保持了沉默,一笔金额不小的投资就此通过。

紧接着,会议进入第二个投资项目的讨论,讨论在办公室附近建一个自行车棚的预算。会议气氛马上就变得异常热烈,11个与会人员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最终形成了一个详细的方案。

对比非常鲜明,第一个投资方案因为了解的人比较少,因此没有人敢于主动站出来发表意见。每个人都保持沉默的最终结果,就是团队将花费不必要的资金建立一个用处不大,对团队没有什么现实意义的系统,这个系统的开发成本或许远远低于公司的预算。而第二个议题却形成了热烈的讨论,每个人都充分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最终形成的决策也有利于公司。

A先生在此次投资预算会议中的表现,不由得让人深思。很明显,A先生对决策对象有非常明晰、清楚的认识,而且他的思考也非常符合实际,但为什么他不站出来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是“从众效应”在作祟。通常而言,当群体在决策时忽略了一些必要的信息时,团队成员们往往会草率地作出或同意一个错误的决定。这个时候,如果有一个人清醒地站出来,表示异议,很有可能成为其他团队成员攻击的对象,因为团队成员不喜欢怀疑团队立场和计划的人,也不喜欢听到不同的意见和声音。对于A先生来说,为了不破坏团队的和谐氛围,也为了使团队成员们就解决办法达成一致,他采取了一种妥协的态度来认可团队,这种决策最终会给团队带来什么影响,没有人能真正估量清楚。

换位思考,如果我们是A先生,我们该怎么做?其实,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经常遭遇与A先生相同的经历。比如课堂上、会议上,以及团队活动中,有时候我们很有欲望去说出与众不同的想法,但面对众人的一致赞同,我们可能最终会选择放弃自己的立场来随大溜。这样做的一个原因可能是害羞,但也完全可能是迫于群体压力所作出的退让。在团队成员一致保持热情高涨的情绪通过某项决议的时候,我们通常也会局限于这个一致性而不敢贸然发表评论,更不敢任意发表明知道不受欢迎的观点来指正团队的错误。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持某种意见的人数多少是影响从众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少有人能够在众口一词的情况下还坚持自己的不同意见。正如一则小寓言所说:“一个人说有老虎,大家不信;两个人说有,将信将疑;很多人说有,完全相信。”

由于群体压力的作用,A先生对事物的处理方式发生了不可原谅的偏差。虽然他积极地想成为团队中合群的一分子,从而避免自己对团队产生任何干扰,但这种处理方式使集体决策变成了错误共识。正如A先生先前考虑的那样,团队最终用200万的造价设计出了一个用处不大的实时监控系统,这个举措或许并不会让公司面临重大的威胁,但毫无疑问,这种做法会继续被其他团队成员延用,造成一系列错误决策下的失败举措。

因此,虽然从情理上我们能理解A先生的苦衷,但从建设团队的角度来说,A先生应成为我们摈弃的对象。团队不需要自私自利、将个人利益放在首位的成员。

四、拉绳实验的启示

虽然毛主席号召我们:“人多力量大。”但科学证明,在团队组织中,并不会必然得出1+1>2的结果。19世纪90年代,法国农业工程师林格曼就曾用拉绳实验,试图来发现个人独自工作是否比人们以小组形式进行工作更有效。由此,引发了我们对团队协作的深思。

林格曼挑选了几十名力量相当的农学院的学生,将他们分成一人组、二人组、三人组和八人组。他先指导一人组的成员用力拉一根连接在测力器上的绳子,根据测力器上的数据来记录每个人的拉力,最终得出平均值约为85公斤。接着,让二人组、三人组和八人组的成员分别用尽全力拉绳,同时用灵敏的测力器分别测量其拉力数据,将拉力结果进行记录,再将这些拉力数据与单独拉绳时的拉力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二人组的平均拉力为80.75公斤,即一旦结成团队,只能拉动2位学生独自拉时的总和的95%,三人组的拉力只是3人拉力简单相加的85%,而八人组的拉力则下降到8人拉力简单相加的490k。

拉绳实验中,意外地出现了1+1<2的结果。为什么会这样呢?

团队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将人们的优点整合利用,发挥作为一个团队的整体威力。但林格曼的这个实验,却向我们的团队领导者的管理理念发出了挑战:人数的叠加,并不能必然产生力量的递增。

实验中出现1+1<2的情况,只说明了一个现象:在组织中,有人没有协作精神,混在团队中,滥竽充数,以至于出现了人数越多,合力却越小的反常现象。这个实验其实与“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所含的深意是一样的。我们每个人的性格中,与生俱来都会有懒惰的成分存在。当我们单枪匹马、无依无靠的时候,我们的潜意识会提醒自己:一定要竭尽全力,否则就会失败。但当我们身处集体之中时,我们的惰性就会悄悄地冒头,告诉自己,别那么卖力了,你卖力也没人知道,要学会分解任务与责任,争取花最小的力量取得最大的利益。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把这些具有惰性的团队成员挑出来就可以了,事实上,这是人类行为的一种特性,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性格,甚至,这是团队合作中普遍存在的一个常见问题。

谢先生是一家公司的老总,员工的惰性和散漫让其头痛不已。尤其让他不解的是,如果一个项目让项目经理独自运作,他会完成得非常好,基本上不用公司操什么心;但如果公司接了一个大型的项目,要公司所有的成员都参与进来,那么,在项目运作的过程中,就经常会出现互相推诿的情况,甚至会出现工作衔接发生断裂的情况。针对这种现象,谢先生作过不少努力,甚至出台了非常严厉的处罚规定,但都收效甚微。那么,究竟是什么影响了团队的整体绩效呢?

团队中,只有将每个人的自我超越意识充分调动起来,使每个团队成员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才能使团队成员在拥有共同目标的基础上达到步调一致,形成巨大的合力,产生整体大于个体之和的效应。谢先生的公司职员因为缺乏合作意识,缺少合作动力,因此才会在工作中出现1+1<2的现象。

一个团队要想建设得好,除了要有共同的目标外,还应该具有合理、人性化的用人理念,而这个理念就是创造一个氛围,让每个成员都有动力激发自己的潜力,从而创造1+1>2的团队绩效。

P76-79

序言

“不抛弃,不放弃”因为《士兵突击》的热播,而成为一句流行语,而这六个字出自憨憨的、傻傻的、只有一根筋的“许三多”之口。

许三多是一个木头木脑的人,爱戴老马,依赖史今,敬畏袁朗。面对非难的时候,只知道傻笑,面对困难的时候,选择了努力。但他真正感动我们的不是这些,而是他对团队精神的独特解读:“不抛弃,不放弃。不抛弃每一个成员,不放弃自己为这个团队作出努力的每一次机会和每一次行动。”

如今,这句话成为一个动力,一个中华儿女众志成城、对抗灾难的坚定信念。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一场灾难突如其来,四川省多个县市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被一场8.0级的大地震几乎夷为平地。

一瞬间,哀鸿遍野,举国悲怆。

诚然,失去亲人,是悲伤的,失去同事,是悲伤的,失去房屋,是悲伤的,但令我们感到万幸的是,中华儿女没有沉浸在悲伤中难以自拔,万众一心,紧紧团结,我们爆发出了巨大的能量,一种发自肺腑的声音传遍世界各地:“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会尽百倍努力,绝不会放弃。”年过花甲的温总理含着泪,向中华儿女表达着国家的信念——绝不会抛弃灾区人民,只要有一线希望,就不会放弃灾区的每一个生命!

一声令下,十万救灾大军雷霆出击,从全国的各个角落汇集到灾区的大地上:

塌方了,刚从废墟中带出一个孩子的战士跪地大哭:“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我还能再救一个!”

一名头部扎着绷带、右手鲜血直流的公安民警李国林,救出30多条生命,却没来得及救出自己的儿子。

在这场与死神赛跑的战役中,人们争分夺秒,不惜代价,只为了多创造一些生机;在这场与灾难对抗的战役中,人们临危不惧,牺牲自我,只为了,多挽救一条生命……

无名英雄,数不胜数,我们没有必要一一列举。这一刻,我们铭记的是不抛弃不放弃与地震灾害抗争到底的决心,我们感动的是不抛弃不放弃与死神赛跑绝不妥协的希望。

世界看到了,全球感动了:中国人民如此团结——不抛弃每一个可能的生的希望,不放弃每一次挽救生命的机会。

这万众一心的场面,让我感动良多。的确,很久没有被这样一种精神感动了,很久没有看到能让自己热血沸腾的画面了。这种协同作战、其力断金的团队精神,这种为了他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奉献精神,让我们动容,让我们感悟……

团结的力量到底有多大?信念的影响到底有多深远?

我们微笑着说:“无法估量……”

正如《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面对困难的时候,他坚守着“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机械地守护着“一个人的团队”,一个人训练,一个人开会。地震中的常人,也坚守着“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在没有领导带队的情形下,自我救助,援救他人。

地震,不是我们所愿,也不是我们所想,天灾人祸,不是我们所能选择。但,在灾害中,不同阶层的人们,不同立场的人们,却不约而同作着同样的选择一不抛弃,不放弃!

在感人至深的时候,我们反思一下,面对种种挑战和困难时,我们怎样应对?是以一种不抛弃的态度团结“战友”,一起冲向终点,还是以一种明哲保身的态度保全自己,让自己到达“胜利”的彼岸?是抱着不放弃的态度抱紧“团队”,追求共赢,还是抱着个人英雄主义情怀独自向前冲,追求自我价值的最大实现?  从理论上来说。大多数的我们都情愿选择“不抛弃,不放弃”的态度来面对生活和工作,但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偏离轨道,在利益与功名面前,忘记了自己最初的选择,抛弃队友抑或放弃目标。

但其实,不管个人的才能多么突出,成就多么显著,如果不能很好地团结队友,不能领悟团队精神的内涵,就无法真正体会成功的快乐。

也毫不夸张地说,相比孤军作战、自私自利而言,具备万众一心品质的团队更易在激烈的竞争中以协作的精神、完美的组合、出众的策略、顽强的斗志胜出,更容易取得成功,达到团队和个体共赢的局面。

这是一本关于团队合作的智慧之书,从许三多的身上,在地震灾害的启示下,我们能找到团队的协作法则,我们能理解团队的核心理念,我们甚至能在现实的空间里驰骋,在自己的团队中摸爬滚打,感受沟通无阻、合作无间的畅快……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不抛弃不放弃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徐剑英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哈尔滨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532613
开本 16开
页数 22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5
出版时间 2008-06-01
首版时间 2008-06-01
印刷时间 2008-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31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48.4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黑龙江
245
17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22:3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