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传》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所著《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的合称。本书的三位传主都是人类历史上极富天才而创建至伟的人物,他们的人生丰富多彩,他们的作品精深宏博,他们的影响历经世代而不衰,罗曼·罗兰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有着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他们在扰患困顿的人生征途上历尽苦难与颠踬而不改初衷的心路历程,凸现他们崇高的人格、博爱的情感和广阔的胸襟,从而为我们谱写了另一阕“英雄交响曲”。
图书 | 名人传/语文新课标指定读物系列 |
内容 | 编辑推荐 《名人传》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所著《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的合称。本书的三位传主都是人类历史上极富天才而创建至伟的人物,他们的人生丰富多彩,他们的作品精深宏博,他们的影响历经世代而不衰,罗曼·罗兰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有着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他们在扰患困顿的人生征途上历尽苦难与颠踬而不改初衷的心路历程,凸现他们崇高的人格、博爱的情感和广阔的胸襟,从而为我们谱写了另一阕“英雄交响曲”。 内容推荐 这本《名人传》由《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三部分组成。他们一个是19世纪德国伟大的音乐家,一个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的雕塑家,一个是俄国的文坛巨匠。这三个人物在罗曼·罗兰的心中是人生不败的斗士,是人类精神领域里的英雄。他没有像大多数传记作家们一样满足于追溯名人们荣耀的生平,进行简单的事实堆砌,而是紧紧把握住这三位伟大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用感人肺腑的笔墨刻画了他们为追求人类至真、至善、至美的理想,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 目录 贝多芬传 米开朗琪罗传 托尔斯泰传 试读章节 他矮小而敦实,脖子粗壮,运动员的身骨。一张砖红色的宽脸庞,只在晚年,肤色才显出病态,变得腊黄,尤其在冬季,当他闭门不出,远离原野时。额头壮硕并隆起。头发极黑,出奇地密,似乎从来就没有梳子光临过,全都直立着,“美杜莎的蛇”。眼睛里躁动着一股非凡的力量,这力量抓住所有见到他的人;但是大部分人都搞错了眼睛的色调。因为眼睛在褐色的和悲剧性的面孔上发出一种野性的光芒,大家通常看到的是黑眼睛;眼睛并非是黑色,而是蓝灰色。深凹的小眼睛在激情或者愤怒中突然就睁开。并在眼眶中转动,以一种不可思议的真实映出它们的所有看法。眼睛常常把一道忧郁的目光投向天空。鼻子短、方、宽,一个狮鼻。一张俊俏的嘴,但是下嘴唇有比上嘴唇突出的倾向。上下颌令人生畏,似乎能够咬碎核桃。下巴的右边有一个深深的笑,谈话中经常带着一种亲切和鼓励人的神态。相反,笑令人不舒服,猛烈,怪模怪样,而且还短促”,一位不适应欢乐的人的笑。他通常的表情是忧郁的,“一种不可愈合的悲伤”。雷尔施塔布在1825年说在看见“他那温柔的眼睛和眼睛里令人心碎的痛苦”时,需要尽全身之力才不致落泪。布劳恩·冯·布劳恩塔尔一年之后在一家啤酒馆碰到了贝多芬;贝多芬坐在角落里,吸着一只长烟斗,闭着眼睛,随着死亡的迫近,他越来越多地这样做。一位朋友同他说话。他悲哀地微笑着,从兜里掏出一个小谈话本;并以聋子经常使用的尖声告诉朋友把想问的话写下来。他的面孔时常变化,或者当人们撞见他弹钢琴的时候,或者当他陷入出其不意抓住他的瞬息即逝的灵感时,甚至在街头,陷入灵感的冲动令路人惊讶。“他的面部肌肉凸起,血管膨胀出来,野性的眼睛变得加倍地可怕;嘴颤抖着;他看起来像是被自己呼唤来的恶魔击败的巫师。”就像莎士比亚笔下的一个人物。尤利乌斯·贝内迪克特说,像“李尔王”。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出生在波恩,科隆附近的一栋劣质住宅里的极其平庸的阁楼上。他的祖上是佛兰德斯人。他的父亲是一位不聪明且酗酒的男高音歌手。做女佣的母亲是厨师的女儿,前夫是一名男侍。 一个艰辛的童年,缺少更幸运的莫扎特周围的那种家庭温情。从一开始,生活对他就显得犹如一场悲惨而冷酷的战斗。父亲希望利用贝多芬的音乐天赋,把他当个小神童去展示。四岁时,父亲把他长时间地钉在羽管键琴前,或者给他一把小提琴把他关在屋里,用功课压得他精疲力竭。这差点就让贝多芬永远失去对艺术的兴趣。父亲不得不采用暴力迫使贝多芬学习音乐。因为物质方面的担心,挣钱糊口的忧虑,过早的工作担子,贝多芬的青年时代令人悲伤。十一岁时,他加入剧院的管弦乐团;十三岁时,他成为管风琴乐手。1787年,他失去了他敬爱的母亲。“她对我非常好,非常值得爱,是我的好朋友!噢!当我能够说出母亲这一温柔的称呼,而她又能够听到时,谁比我更幸福?”母亲死于肺结核;而贝多芬认为自己也患上了同样的疾病;他已经常常感到不舒服,在病痛之上又加上比病痛更难忍受的一份忧郁。十七岁时,他成为一家之主,负担起两个弟弟的教育;他为不得不恳请酗酒且无能力持家的父亲退休而感到羞愧:人家把父亲的退休金交给儿子,以免父亲把钱挥霍掉。这些伤心事在他身上留下一记深深的烙印。他在波恩的一个家庭里找到了体贴的支持,这个家庭,布罗伊宁一家对他终身都是宝贵的。可爱的“洛尔兴”,即埃莱奥诺蕾。德·布罗伊宁,比他小两岁。他教她音乐,也是他,把她领人诗歌之门。她是他的童年的女伴;或许他们之间有过一段相当温柔的情感。埃莱奥诺蕾后来嫁给了韦格勒医生,他是贝多芬的挚友之一;且他们之间存在的一段平和的友情直到最后都没有中断。韦格勒和埃莱奥诺蕾的那些严肃而真诚的信和忠实的老朋友给善良的、亲爱的韦格勒的那些信就是证明。当三个人都上了年纪时,友情愈加令人感动,内心的青春活力并没有减退。 尽管贝多芬的童年如此悲伤,但他对童年,对度过童年的地方却一直保留着一种温柔和伤感的回忆。被迫离开波恩,并在维也纳度过几乎一生的他,在这座无聊的大城市及其死气沉沉的近郊,从来没有忘记莱茵河河谷和这条令人敬畏的父亲般的大河,如他所说“我们的父亲莱茵河”。 的确,这样鲜活,几乎就是活生生的人,如同一个巨人的心灵,经历了数不清的思想和力量,其他任何地方都不如莱茵河流经美妙的波恩的那一段更美、更有力和更温柔,它用一种温存的强大力量滋润着郁郁葱葱、鲜花盛开的河堤。在那儿,贝多芬度过了人生最初的二十年;在那儿,他的梦想在年轻的心里形成一一在这些懒洋洋地漂在水上的草场里,长着笼罩在雾中的杨树、灌木和柳树,还有果树,它们把根扎进寂静而湍急的水流中;村庄、教堂,甚至墓地,慵懒而好奇地关注着河岸;而在地平线上,青色的七峰在天空勾勒出它们那动荡不安的轮廓,峰顶上废弃的古城堡的剪影嶙峋而古怪。他的心永远眷恋这块土地;直到最后一刻,他都梦想着重新见到它,却一直没有实现。“我的故乡,我出生的那块美丽的地方,总是和我离开她的时候一样漂亮,一样清晰地浮现在眼前。”P8-11 序言 我在二十五年前撰写这部小小的《贝多芬传》时并未打算写什么音乐专著。那是1902年。我正经历着一段动荡不安的时期,充满除旧更新的骚动。我避开了巴黎。我去寻找庇护,到童年的伙伴身边待了十天,这位在生存竞争中已经不止一次支持过我的伙伴就是贝多芬。在波恩,我去了他的故里。在这里我重又与他的亡灵和他的老朋友们相遇:就是说在我到科布伦茨拜访的韦格勒的孙辈们的身上,重又看见了当年的韦格勒夫妇。在迈恩斯,我听了由魏因加特纳指挥的贝多芬交响曲音乐节。在浓雾笼罩的莱茵河畔,在多雨的四月天那些灰蒙蒙的日子里,单独和他在一起忏悔的我完全沉浸在他的苦难、他的勇气、他的Leiden(痛苦)、他的Freude(欢乐)中,他那有力的手扶起跪倒在地的我,为我的新生儿,孩子,取名为约翰·克利斯朵夫,在他的祝福下,我精神振奋,恢复健康,唱着为康复而Dankgesang的圣歌踏上返回巴黎的旅程,这些篇章就是这首《感恩圣歌》。作品最初发表在《巴黎杂志》上,贝玑后又重新发表。我没想到它的声音能超出一个狭小的朋友圈。但是“abent sua fata…”(各有各的命运)。 原谅我谈这些细节。我不得不对一些人的苛求做出答复;他们如今到这首颂歌中寻求按照历史学的严谨方法完成的一部学究式的著述。我是历史学学者,但却是乘兴为之。我在几本书中,在我的《亨德尔》中,在我有关歌剧的研究中,为音乐学尽过艰苦的义务。但是这本《贝多芬》完全不是作为学术专著而写的。它是一首受伤害、受压抑的生灵之歌。他重新燃起激情,他重新站起,他感谢他的救世主。我很清楚我美化了这位救世主。但是信仰与爱的所有行为就是如此。我的《贝多芬》就是这种行为。 世界占有了这部书。它让这本小书获得未曾料想的成功。当时,在法国,无数的人,整整一代受压制的理想主义者,焦急不安地等待救世的箴言。他们在贝多芬的音乐中找到了,他们来乞求他。这个时代的尚存的人,谁忘得了这些四重奏音乐会,那就像唱《天主羔羊》②时的教堂;谁忘得了这些参加献祭者的痛苦的面孔,沐浴着他的启示之光!今日的生者远非昔日的这些生者。(但是今日的生者将更接近明日的生者吗?)属于世纪初这一代人的阵营已经被芟除:战争是一个深渊,阵营本身和其成员中的精英已经殒灭。我的小小的《贝多芬传》保留着他们的形象。它没有料到,出自一位孤独者手笔的它竟与这些精英相似。他们早巳在其中认出了自己。只几天时间,一位无名小辈写的这本小册子走出一家默默无闻的书店,在人们手中流传。它不再属于我。 我刚刚重读了这些篇章;尽管有不足,我也没做任何修改,因为这些篇章应该保持最初的特色和伟大的一代人的崇高形象。在贝多芬百年祭之时,我纪念那一代,同时颂扬它的伟大同仁,颂扬那诚实与真挚的大师,颂扬那教我们生与死的大师。 罗曼·罗兰 1927年3月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名人传/语文新课标指定读物系列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法)罗曼·罗兰 |
译者 | 郭昌京//黄君艳//史娜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3375189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33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30 |
出版时间 | 2008-07-01 |
首版时间 | 2008-07-01 |
印刷时间 | 2008-07-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2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811 |
丛书名 | |
印张 | 10.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广西 |
长 | 210 |
宽 | 142 |
高 | 12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