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百家讲坛(国学智慧与当下生活)
内容
编辑推荐

国学新经典,启迪当下生活!

  现代人求教于东方智慧,当然不是要放弃现代文明,回归农耕时代:去过“小国寡民”、“刀耕火种”生活;或像厌弃现代文明的托尔斯泰那样。脱离喧嚣的城市,到俄罗斯农村公社去用木犁耕田,而是在“退却与重回”中获得原创性动力,赢得解救“现代文明病”的“精神处方”,求得天人之际的和谐原则与平稳发展的中道精神。

百家讲坛,豪华阵容,于丹、孙立群、阎崇年、钱逊、冯天瑜、方尔加倾情巨献,解读最贴近生活的国学智慧!

内容推荐

本书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古老的国学与当下生活的关系。国学不仅仅是固有学术,还包含着现代精神。国学并不是固步自封的僵化体系,而是不断融合其他文明以突破自我的日日新的生命体。国学并不邈远,与我们当下生活息息相关。正如于丹教授所言,国学一旦为我们的生命体验所激活,那温暖的气息便流荡在心灵,让我们每一个人在失落甚至绝望的时候,能够感受到文化就是拯救自己的一种力量。

目录

于丹:儒道相济——构筑人格两岸 

钱逊:儒学的当代价值

姚淦铭:老子智慧与人生成功

方尔加:借人之力,柔顺进取——《道德经》要义

王利锁:感悟人生——庄子的人生智慧和诗性表达

孙立群:吕不韦、李斯的人生之路

刘后滨:贞观之治的历史内涵

刘后滨:以柔克刚,冲破藩篱——唐高宗的执政智慧

阎崇年:明亡清兴的历史启示

冯天瑜:东方智慧与现代文明

试读章节

儒道相济——构筑人格两岸

于丹19651年生,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知名影视策划人和撰稿人,出版《形象品牌竞争力》《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等著作多部。

文化基因渗透在我们的血液中,每一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自己的生命。其实什么是文化?用西方的界定来讲,文化就是人类所有生活方式的总和,用《周易》中的话“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是文而化之,所以文化从来不是静止的、僵死的,文化其实是温暖的、朴素的。

最近一段时间,有很多朋友对我讲,《论语》太火了,国学太热了。那么我们所谓的国学是什么呢?那就是,若即若离随着你的成长、可以长久品的一些道理。孔子所说的人生历程,而立之年有而立的思想,让我们降低一点,用一生的心去体认。从这~点来这么一句话,在我看《论语》不烫手,也不理论,这种态度我称之为温暖……这是我说的一种态度;第二种态度,我对于中国文化是敬而不畏,也就是说,我们这种敬重之心不仅对于《论语》《庄子》等,而且是对于先前的古代文化,我们对每一次日出和每一次云起,都有一种尊敬,这是一种“敬而远,厚重而博雅”,而对于我们是生命体验对它进行的一次激活,让流荡的气息能够注入我们的生命,让我们每一个人在失落甚至绝望的时候,能够感受到文化就是拯救自己的一种力量,如此而已。

今天的文化并不是我们拿出来去写文章、去聊天、去炫耀的东西,所以孔子对他的学生说:“汝君子学,不为小人学。”什么是小人学?在《论语》里小人之学唯独哉,也就是说,小人之学,或者是后生这种学位,汝而出乎口,而君子学,学了之后,能够传而言,不乎使之,变成你的气息流荡。孟子“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天地正气能不能基于一身,这种养气是我们涵养文化的一生,以貌取人,举手投足之间,变为你的一种生活方式,你的一种价值判断。而在其中,我们已经很难分出来孰为儒孰为道,这是我今天介入的命题,在我们思想中不要把儒和道分开,这关乎一种方法论。我们从上个世纪,一直习惯于两个方法论,我们一直以A、B两个当中,有一个是正确,有~个是错误;我们一直以为是非黑即白、非男即女等等。

我们终于迎来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可以说,一个社会文明是否真正繁盛,有一个明显的表现,就是它的文化是多元的还是一元的。今天,所谓西方文化已经介入了中华的文明,和中国文明的传承以及新时代的构筑形成和谐,这一切成为我们今天的文化体系。体系的各种元素是圆润的,并不是纯朴的,各种文化在我们社会和经验体系中不是简单的呈现出物理式的组合,而是构筑成化学的反应,那么我们的生命就得到了化解,儒和道不过是两种元素而已,不是唯一性,它是我们文化基因的最重要的基石。

大家可能知道,在中国的开天辟地神话中有一个人名字叫盘古,但这个开辟不是像西方神话讲的那种突变,比如拿一把大斧子,啪,劈开,然后金光四射出现天地万物,震撼我们的视听和思考。但是盘古不是这样。开天辟地作为中国人的一种道德理念,它与天地相辅相成,盘古生其中,然后天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从容不迫,和谐共生。一共长了多少年?凡一万八干岁。开天地,气息相浑,盘古在其中,这个时候天数极高,地数极深,而盘古极长。大家说讲儒道为什么说这么长的故事,因为接下来有一段话说到中国人的理想。形容盘古这个人有六个字,叫“神于天,圣于地”,我们今天经常说神圣,什么是中国人的神圣呢?它是构筑我们人格的两岸。这两岸有多高呢?上一段到天,下一段到地,而天地人三“才”,人在其中共同成长。什么叫做“神与天”?就是讲我们每一个人在现实世界中,必须要有一种理想主义的精神,在自我人格上要做到超越,要用我们思考的能力,这恰恰是中国道家赋予中国文化的元素。什么叫“圣于地”呢?儒家说:“天下为己任,能不重乎?死而后已,能不远乎?”这样的一种理想就是在大地上有一种实践的能力,要用你自己的足迹去行走,要用你自己的能力去开辟。孔子说:“先从其言,而后从之”,儒家提倡的是行动者的知识分子,用我们的行动去改变世界。

林语堂先生说得好,他说,每一个中国人从社会意义上来讲,几乎都是一个儒家,而从自然意义上来讲都是一个道家。因为从社会意义上讲,每个人都需要自我的实现;而从自然意义上讲,却是反之,因为你们有远方的目标。而一个只能在天空上翱翔的人,没有土地只能变成为一个空想家。它是两种信念相生相伴,所以庄子提倡的人格叫“外化而内不化”。外化就是顺应社会规则,在你的岗位上做到你的职业化。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所谓成长的目标,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自尊的自我。当你真正地尊重内心,并在外表树立起来,这个坐标就树立起来了。我们每个人分成两个方面:一层是社会的内在生命,一个是外在的生存。而我们的生命层面只有内不化,在内心了解你这一生的做法才能够由心态约束生活态度,并决定你一生的价值。这需要什么?这需要觉悟。何谓觉悟?我们常说的觉悟是对于社会的体味,而实际上觉悟的本意是指内心的一种禅悟性。当你觉得醍醐灌顶豁然有所觉时,这种觉悟就是自己的一种感受,觉和悟结合起来贯穿一生。

“觉”是“觉子头”是加一个看见的“见”,悟是一个“心”加上一个“吾”,觉悟就是看到自己的心。我们需要一双发现的眼睛去发现外界无比广大的世界,我们同样需要一种发现的眼光去反观无比深刻的内心。人心真的能够看得懂吗?我们一生有多少次想看清心灵的愿望而且勇敢地去面对啊,这样的愿望要孔子说到70岁才能看到。孔子说,我“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这样一个历程真的能够做到吗?这样的一个境界我们可以提前吗?比如人在三四十岁的时候就可以提高自己的效率吗?今天是一个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时代,我们的家长总是和他的孩子讲,现在竞争太激烈了,我们得在有限的时间里面多学点有用的东西,这就造成孩子在窗口看一下蝴蝶,玩一天的泥土都会被说成是无用的,只有当弹一下钢琴或做一些题时才会被家长说是有用的。我们的“有用”和“无用”其实从孩子最初蒙昧的阶段已经给了他一种限制,那就是限制了他发现的眼光。我们的孩子头脑中承载了过多的知识,但这并不意味着他获得了学习的能力。真正的学习在今天的社会中不是一种传承而是一种创造,我们不应把人脑变成电脑的硬盘,而是要把人脑变成这个世界上的一种原创力,一种激情和一种梦想,我们的孩子在他们学习的时候还有这种能力吗?

我曾经在美国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一个小男孩在一个下大雨的天里,穿着新衣服在雨地里跑着笑着,当他的妈妈叫他吃晚饭时,这个小男孩却说:“妈妈,我要跳到月球上去了。”如果是我们中国的家庭,这孩子肯定免不了一顿暴打,但是这位美国妈妈却没有骂她的孩子,却说:“你快从月球上回来吃饭吧!”这个孩子就是1969年第一个登上月球的阿姆斯特朗。当他在月球上迈出左脚的时候,他在月球上给自己照了一张照片,说:“这对于我来说是一小步,但是对于人类来说是一大步。”他从太空回来的时候,所有的媒体问他想讲什么话,他淡淡地说:“我要给妈妈说:‘从月球上回来了,我要吃晚饭。”’现在很多的家长问我,孩子从多大开始背《论语》?我从来不提倡用~种硬性的方式让孩子来背东西。受尊重的东西才有自尊,有自尊的人才能对世界有所贡献。孔子说:“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这样的反省能力要从内心唤醒,这种获得一定不是外在强制加上的,所以孩子的成长有心志于学,也就是说,让他于山川外物学习一种外在的能力。唐代有一个大画师张兆说得很好,我们的学习是外事造化为人,但是你的内心要有一眼活水泉。所以真正的意向在于人心,这就是所谓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什么是志于学呢?就是在有限的时光里去储备这样的东西,让我们自己知道这样的东西是存在的。用道家的话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其实这些不言不说的东西不是不存在,而是在于我们怎么去做。这个世界上有太多太多我们一直在看却始终没有看见的东西,所以这些不言,不意,不说,天地大美,靠什么?靠我们自己在志于学的时候把它归纳于心中。

所以说人在30岁之前整个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加法”的过程,累积了很多东西以后叫学成,那就是“三十而立”。有房子,有家。有一份稳固的职业叫“立”吗?不,真正的“立”是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这一生不舍的是什么。也就是说,30后我们是要做“减法”,能不能让自己变得更勇敢一点去说“不”,去拒绝很多自己不需要的东西。从“立”到“不惑”是最艰难的时间,这个时候是建立一种不变的能力,让自已去扩大。

孔子学生问什么是君子,孔子说:“君子三缄,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这12个字你能够做到吗?大家可能会说不能,因为这个世界上让人忧、让人惑、让人惧的东西多了去,身处这个炫目的江湖,怎能做到心无旁骛而不忧、不惑、不惧?既然这个世界的忧、惑、惧是不能改变的,我们只能改变自己,让自己变成大仁心怀,用我们的善良去扶植这个世界上的美好,用我们的悲悯去化解这个世界上的丑陋。我们今天缺少的就是能够真正开阔的悲天悯人。张爱玲有一句话说得好:“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我曾经看到过一个小故事,这个妻子每天都会给自已的丈夫做最好的“红烧鱼”,把中段留给丈夫,然后她自己躲在厨房吃鱼头。过了很多年之后,有一天她丈夫说,我从小最爱吃的是鱼头,你可以给我做一个“红烧鱼头”吗?他的妻子伤心地说,我从小就最爱吃红烧鱼肉,我以为鱼肉最好吃,所以就一直给你吃了。这个故事寓示着离你最近的人有时却有很远的距离。孔子告诉我们,儒家的核心是仁,叫“爱人”,用心去爱。其实真正地对他人好需要两种能力:第一是好的意愿,这是仁;第二是好的能力,这就是智。有很多人真心地愿意去爱别人,但是他没有能力去真正让这个人感受到他的爱。对这个世界也是一样的,我们需要一种大智慧,并把它转化成行为。而转化成行为的时候,你会遇到种种的阻挠,这种阻挠来自时间、空间还有能力。怎么样让它实施出去呢?这需要勇,所以仁、智、勇是我们人生行为的三个元素。以仁为起点,以智为提升,以勇为外患。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大,了解自己才是真正的明辨大理。

仁、智、勇,这是我们一生要做的事情。关于仁,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就是说自己先树立,再树立别人,用自己通达的心去通达别人,能从最好的方法去帮助别人就这么简单——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警察为救一个嗓子被异物卡住的婴孩,开着警车急速驶向医院,途中却发现前方正在施工,道路中间已经挖开了一个一人多深的大沟,无法通过。着急的警察向工人们请求帮助,工段长二话不说,毅然指挥工人们托起木板让警车从其头顶开了过去。由于抢救及时,婴孩保住了性命。警察心怀感激,第二天又来到工地准备道谢,岂料工段长一见到他便泪流满面——原来这个工段长正是那婴孩的父亲!

这个故事听了之后,大家会说,哪有这么好的巧遇?这不过是一个美好的传奇罢了。下面我再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发生在英国,一位议员在赶路途中车陷入了泥坑,一个陌生小伙子费了很大的劲帮他一起把车子从泥泞中抬了出来,于是议员为了感谢他,供小伙子读完了大学,并且读的是他梦寐以求的医学专业。50年之后,丘吉尔——也就是后来的英国首相得了很重的肺炎,人们寻遍全国都难觅解救之方,后来终于发现:就在两年前,一个叫弗莱明的医生发明了一种叫盘尼西林的药可以治这种病——这个医生正是当年的小伙子,而那位议员正是丘吉尔的父亲!一种好意传递出去,它会成为一种氛围,成为一种对人性的信念,这就是仁者不忧,当你逐渐开阔的时候就不会斤斤计较的。我们往往会计较于一些小事,诸如职业的变故、朋友的背叛、感情的波折等等,都会牵动我们的神经并在这细节上过不去,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我们还不够开阔。比如说,身上被划了一寸长的一个小口子吧,如果这个小口子被划在娇滴滴的小姑娘身上时,她可能又哭又要照镜子;然而,如果这个小口子被划在一个粗粗拉拉的打球的小伙子身上,从划破口子到痊愈他可能根本就不会知道。

当一寸长的口子划到你身上,忧与不忧取决于你的仁厚程度有多大;当我们的主观力量过于薄弱时,客观的世界就会放得很大;当主观变成天宽地高,世界的客观就会变得淡而远之。仅仅如此还不够,还需、要大智慧。人到三四十岁就要开始提炼,如果不提炼,到四十就不会有不惑。真正的不惑,不再是去看清世界,而是了解自己,这种了解不仅在于一些危难来临时的处变不惊,还在于光荣来临时的心如止境、荣辱能辨。

……

P2-8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百家讲坛(国学智慧与当下生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晓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7523416
开本 16开
页数 27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4
出版时间 2008-06-01
首版时间 2008-06-01
印刷时间 2008-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6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Z126.27-53
丛书名
印张 1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6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0: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