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俺是山东人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共分为3个大部分:山东人的基因、山东人的性格、山东人的走向,可谓是一部“山东人大全”。此书有几大特点:一是对山东几千年的历史和山东人这一颇具特色的群体做了提纲挈领式的总结;二是作者从一个普通山东人的角度出发,注重细节、故事和感受,注重地域文化里具体的人和事,从而表现整体的山东人,表现当下的山东人,而不仅仅是历史上和书本里的山东人;三是解释了山东人身上的很多悖论;四是本书提出一个崭新的文化命题:山东人将向何处去?

内容推荐

以“忠孝”著称的齐鲁大地,为什么又是历史上农民起义最多的地区?因“中庸”“保守”备受批评的山东,为什么又孕育出孙子、鲁班、诸葛亮、王羲之、贾思勰、李清照等等灿若星河的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来两千多年前山东的孟子就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为什么至今山东“官本位”的沉疴仍难治愈?这些悖论,其成因是什么?其发展趋势是怎样的?儒、释、道,在山东是怎样兼容并存的?东西走向的黄河与南北走向的大运河,在山东构成了怎样的生态坐标和经济发展维度?山东快书、煎饼大葱、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是否是山东人永远的爱?

目录

第一部分 山东人的基因

第一章 谁“规定”了山东人? 

 第一节 孔子在山东“横空出世” 

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来源是东夷人的“仁” 

孔子见老子:他们聊了些什么? 

韶乐:不仅仅迷醉了圣人的心灵

6个小人物使他明白了人生大道理

 第二节 道教在山东人留下显著足迹

仙境蓬莱,山东人的灵光一现

道教成了山东人的“毛细血管” 

在青岛崂山:我发现了道教和山东经济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多事之秋,这里有和谐的音符

“东方佛都”青州,有一尊神秘的大佛

曹植在山东东阿鱼山创造了中国佛教音乐

济南为什么成为山东佛教的另一个中心? 

第二章 传说山东

 第一节 方言是山东人温暖的精神故乡

“俺”是山东人的代名词吗?

山东方言:四大板块 南腔北调

山东快书:山东人的“活广告” 

 第二节 山东人就像一个个方方正正的汉字

中国第一个原始文字出现在山东境内

山东人从甲骨文上触摸到文字的神性

一个“另类”的古文字爱好者

 第三节 当文字插上想像的翅膀

山东大地上的“齐风鲁颂” 

山东人的“名著心态” 

传说也是一种历史

第三章 舌尖上和胃里的山东

 第一节 吃:记忆中那是一片蔚蓝的天

山东人就像一棵老玉米

山东的年是一种麦香味道

山东老百姓的三种经典食物:大蒜、大葱和煎饼

 第二节 年过四十,才品出鲁菜的滋味

鲁菜溯源:从“庖厨图”和《齐民要术》说起

我所知道的鲁菜:济南菜、胶东菜和孔府菜

“和”:鲁菜的一种最高境界

第二部分 山东人的性格

第四章 忠孝仁义是山东人的突出性格

 第一节 “孝”支撑了山东人两千多年的文明

二十四孝里最少有10个山东人

“孝”字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古树

山东人里出了一个“第二十五孝”

 第二节 山东为什么只出将相不出皇帝?

“忠”,山东人的又一突出性格

剖析“山东出相”现象

 第三节 “道德挂帅”的山东人

温暖的礼仪之邦

关于诚信、正直和倔强

从土地里长出的性格

第五章 梁山好汉:山东人的另一个侧面

 第一节 山东人何以成“好汉”?

泰山是我们的骨骼 黄河是我们的血液

山东人的两种“大汉基因”

战争与动乱:一次又一次为他们的刚性淬火

 第二节 山东人的勇敢、侠义和刚烈

秦琼、武松就是山东人的勇敢标本

在梁山感受一种气质叫侠义

像荆轲一样刚烈

 第三节 山东人喝酒是豪放热情的标志吗?

喝酒是山东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山东人喝酒就是为了“仁”和“义” 

山东人:别把喝酒演变成一场丑剧

第六章 这方水土与这群人

 第一节 济南像一个儒雅的绅士

济南人为什么从容淡定?

济南是一个什么样的“大县城”?

济南人的“圣经”:中庸

 第二节青岛人:“第二山东人” 

且看青岛人的文化底蕴

青岛人血液中的两种物质:海浪和啤酒

自信的另一面是自负

 第三节 喜欢临沂人的几大理由

文化,临沂人的一张金色名片

用鲜血和生命在蒙山沂水间书写忠诚

临沂人,突然像水一样生动起来

第三部分 山东人的走向

第七章 山东人,迎来了第三次经济浪潮

 第一节 到淄博触摸山东经济的第一次高潮

齐都临淄为什么成为东方大都市?

世界足球发源地与谜一样的稷下学宫

陶魂:齐文化的光荣与梦想

 第二节 寻找大运河的影子:曾经的鲁西南财富带

大运河开通,鲁西南崛起一个城市群

运河水漂来的不仅仅是一个关公

临清:那些曾经绚烂的精神之花

 第三节 山东人的新课题:孔孟之道对撞市场经济

山东,成为一只面向大海的雄鹰

刻在山东人灵魂深处的三种观念

新鲁商,在崛起中如何扬长避短?

第八章 文化的失落与寻找:中华文化标志城之梦

 第一节 谁让孔老夫子走上“喻利”之路

泰山索道:该不该建?

我所知道的“水洗三孔”事件

站在千年第一周:且听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声

 第二节 我们的面孔:绝不是一个人在寻找

孔老夫子的“新面孔”

对孔子相貌的一次痴迷追踪

新的地域文化代表符号:齐鲁风和山东大嫂

 第三节 山东人的“标志城”意识

九龙山区能否成为中国的“文化副都”? 

一次发言引发一场轩然大波

且听一听我们山东人的声音

第九章 做一个开明的“新山东人” 

 第一节 用什么治愈“官本位”的沉疴?

比想情人还想的事就是当官

“官本位”之害:面子工程、腐败和关系网

山东:应该用三招破解“官本位”

 第二节 山东人,还要“闯”过这道“坎” 

一个生长在海边的人,18岁才见到大海

找到了农耕文化这个“根”

《闯关东》为什么让山东人热血沸腾?

 第三节 “打孔子牌”也别忘了齐文化

文化是山东人最亮的底色

山东人在大打“孔子牌”

山东这只鹰:展开齐鲁文化的双翼

后 记

试读章节

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来源是东夷人的“仁”

1993年底,我突然陷入一种虚无状态。

那时候,我结束了在西藏长达10年的生活,回到山东工作,精神突然没有了方向。我像一团西藏的云,在山东大地上没有根基地飘浮着。西藏是一个佛教的世界,那里的人内心充实而饱满,从来不考虑灵魂的去向,因为他们早有自己的答案。我曾沉浸其中,被那种安详感迷醉了。到山东以后,周围的环境一下子改变,我才开始觉得恐慌了,也才意识到灵魂一定要有一个像模像样的居所。

我的灵魂要交给谁?我在痛苦中寻找着。

用了十几年时间,在山东,在孔老夫子的家乡,我像一个迷失的人突然找到了回家的路,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居所。

孔子的儒家学说不是宗教,它只是一种关于人间的道德思想,讲究伦理纲常秩序和谐等等。纵观目前流行的各种观点,儒家思想的核心无非就是“仁”、“礼”、“和”等等。其中又以“仁”最为重要,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与本质。千百年来,我们被这种思想教化了,溶解了,这种思想成为我们心灵的一部分,身体的一部分,生活的一部分。一直在研究世俗生活的孔子,很多时候都被神化了,从某种意义上讲,他成为我们民族精神之“神”,神韵之神。

望着地球仪,我常常浮想联翩:原始社会中晚期以后的华夏大地,像一枚巨大无比的文明果实,曲阜就是它的“果仁”,是最中心的部分,也是能够繁衍文化生命的部分。孔子的第一个定位应该是思想家,他创建了伦理型的人学,参与了民族灵魂的铸造。

那么,孔子仁爱思想的源头究竟在哪里?让我们溯历史之河而上。

记得第一次到曲阜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那时的曲阜还没有很多游客,到达那里也不是很方便。从济南坐火车,到兖州换乘汽车,沿着一条窄窄的柏油路,走半天才到曲阜。曲阜是安静的,神秘的,充满了文化的馨香。

我第一次站在“三孔”的土地上,内心充满了一种敬畏感和压迫感。好像站立在一座高山下,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眼前的景象不断膨胀着,似乎在无限制地扩展,我一下子被淹没了,再也找不到自己。走进“三孔”,我像进入巨大的文化迷宫,看到的是一个个神圣的影子。参观完毕,我只记住了杏坛、大成殿前的龙柱、孔子墓地,还有一个子贡守墓的地方,其余一片模糊。我也记住了曲阜的颜色:土黄色。天地之间灰蒙蒙的,好像有雾一样的东西在飘动。在大片的枯黄中,有一点点绿在萌发。曲阜就是一幅古香古色的画卷。我就是这画卷里的一粒微尘了。为什么飘到这里?或者说,这里有什么吸引了我?

的确有一种牵引,我数次到曲阜,尽管每次都有不同感受,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外在的神奇与神圣已经被挪移到心与魂的深处,它同样在膨胀与放大。这是灵魂的熏烤,文化的浸泡。

最近一次去曲阜是在春天,陪着两个从西藏来的朋友,到曲阜参观。

从济南沿京福高速公路到曲阜大约需要两个小时。下高速不久,就见到一组巨大的雕塑,展现的是孔子和众多弟子周游列国的情景,动感十足,仿佛孔老夫子就在旅途中驾车前行。我们的汽车向右一拐,就进曲阜城了。现在的曲阜仍然古香古色,只是旅游的人太多了,满大街的游客。

我们一停车,就被一群人围住了,他们是来提供各种旅游服务的。一个中年人说服了我们,跟着他的马车,先去孔子故里参观。中年人自我介绍说,他姓陈,不姓孔,在曲阜的六七十万人口中,孔姓有13万人,所以这里流传着一句话:无孔不成村,无孔不成宴。孔子其实是一个苦命的人,他天生有“七露”,眼露青筋,耳朵是反着长的,两颗门牙很大,包住了下嘴唇,鼻孔是朝天的。他的头顶四周高,中间低,下起雨来可能会存住水,很像一座小山丘,所以叫孔丘。老陈是一个老车把式,光这匹马就值1万多元。枣红色的马身上泛着亮光,拉着我们穿行在曲阜大街上,车猛地颠了一下。老陈说:这个车的减震不行了,但是比孔子周游列国时的车肯定好多了。

孔子已经仙逝2500多年了,但是我们感觉他仍然主宰着这个小城,是这个城市的魂。在曲阜,像老陈一样,靠旅游吃饭的人很多。

望着滔滔不绝的老陈,我脑子里跳出一个经常想到的问题:孔子的儒家思想又是从哪里来的?

孔子的儒家思想产生并成长于封建社会萌芽时期,它继承的是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整个华夏大地的文明成果。也就是说,孔子是一个承前启后者,也是一个集大成者。他的思想来源于之前中华大地上的所有文明,其中,山东土著的东夷文化,是孔子儒家思想的重要源头之一。

我们来追溯一下孔子之前的山东文明史。

山东人用三句话概括自己的地域文化特色,其中一句是“黄河从这里人海”。黄河中下游是中华民族最早的文化发源地。有人做过一个统计,全世界古文明的发祥地加在一起也不及黄河流域的五分之一,黄河的文明信号密集而连贯,而黄河下游的核心地带是山东。

最早的两个山东人,是生活在距今四五十万年的“沂源猿人”,他们的生活中心是山东泰沂地区。约在距今8000年前,山东进入新石器时代,经过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3个时期,共用了4000余年的时间。这是山东的“传说时代”,中国社会开始第一次大转型,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转变。

东夷史前文化,就发生发展在这4000多年内。山东的土著人就是东夷人。东夷文化是我国东方的文化源头,中国现存最古的一部史书《尚书》记载,东方的东夷部落比较温顺,民风淳朴善良,人民自觉遵守传统的礼仪习俗,崇尚自然有序,万物各得其所,所以又号称“君子之国”,“不死之国”。在中国的阴阳五行学说里,东方为生发之地,代表“仁”,“仁”就是生发出来的善念,可以影响人的很多东西。古代,“夷”与“仁”同音,说明这是一个崇尚“仁”的部落。

打开中国的文史地图,我看到:当时,在中国最早的文明区域内,有华夏、东夷、苗蛮三大部落集团。华夏集团以黄帝、炎帝两大部族为核心。炎帝号神农氏,黄帝号轩辕氏,它们分别兴起于今关中平原、山西西南部和河南西部。经融合后,沿着黄河这条大动脉向今华北大平原西部发展。与此同时,兴起于黄河下游的东夷集团,也在著名领袖蚩尤的领导下,以今山东为根据地,向西发展,开始进入华北大平原。这样华夏集团与东夷集团之间的冲突就不可避免。

曲阜本身处于东夷的地域内,其部族很可能来自于山东沿海。至今仍是山东简称的“鲁”就来自于曲阜。解构这个“鲁”字,我们可以发现,在甲骨卜辞和金文中,鲁从鱼从日,是一个会意字,是说曲阜环境好,水多,可以捕鱼;土地肥沃,宜于耕作;人们能安居乐业,生活嘉美。也有人认为,鲁表明这个部落来自于东方的鱼族,内迁到曲阜一带后,把此作为标志,鱼和鲁可能是一个字,下面的日是城廓的意思。还有人说,鱼可能是鸟的讹写,鸟是东夷少昊氏的图腾,日是鸟巢。曲阜的先民根在东夷毫无疑问。

然而,曲阜又有“三皇五帝”的众多传说。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传说时代的帝王,关于他们的说法自古就不一样。中国古书上,习惯把伏羲、女娲、神农称为“三皇”,把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项称为“五帝”。也有人说,三皇是伏羲、炎帝和黄帝;五帝是少昊、颛顼、帝喾、帝尧、帝舜。他们大多有在曲阜活动的遗迹。像炎帝始都于陈,后迁曲阜;黄帝生于寿丘,寿丘就是今曲阜;少昊葬于曲阜云阳山……  这说明,曲阜是一个华夏文明与东夷文明的最大交汇点。蚩尤和炎黄的融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的文化冲撞。两种文明碰撞,会产生巨大的思想火花。而这种冲撞越激烈,越能产生伟大的思想和伟大的思想家。

……

P4-7

序言

这是一部给了我很多思考和启发的书,也是迄今为止,我读到的关于山东人的论著中最有价值的一部。

古希腊戴尔菲城的神庙里,有一块警醒人类的碑,镌刻的铭文是:“你要认识你自己。”

长期以来,我和诸多的山东人一样,在这方母土上生活、工作。我们熟悉这里的一切:关于这方母土的颜色、皱褶,关于她的疼痛和哀怨,关于她的美好的记忆和向往……于是,我们坚定地自信:我们是最了解自己――了解山东人的人了!

读了这部书,那样的几乎是与生俱来的自信,不得不动摇了。

我多次听到山东半岛的几个文艺界的朋友,不无嘲讽地把“仁”说成是孔子的“专利”,哪里知道,“仁”的出产地却恰恰是东夷!一般人只知道孔子对“礼崩乐坏”的痛心疾首,偏偏小视了他对周礼的“造反”和“颠覆”――他斗胆在曲阜城里办起了华夏第一个私立学校,正是他的“有教无类”,大大促进了华夏文明的进程。以“忠孝”著称的齐鲁大地,为什么又是历史上农民起义最多的地区?因“中庸”“保守”备受批评的山东,为什么又孕育出孙子、鲁班、诸葛亮、王羲之、贾思勰、李清照等等灿若星河的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两千多年前山东的孟子就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为什么至今山东“官本位”的沉疴仍难治愈?……这些悖论,其成因是什么?其发展趋势是怎样的?还有更多的话题值得提出:儒、释、道,在山东是怎样兼容并存的?东西走向的黄河与南北走向的大运河,在山东构成了怎样的生态坐标和经济发展维度?济南丰厚的文化积淀是发展的包袱还是发展的软实力?有着先锋意味、潇洒姿态和自负心理的青岛,是否从海浪和啤酒产生的泡沬里得到启示?山东快书、煎饼大葱、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是否是山东人永远的爱?

本书作者的职业是新闻工作,他以新闻工作者敏锐细致的感知能力和求实精神,十余年来脚步遍布山东,做了大量的采访、调查,阅读了大量的书籍,掌握了许多珍贵的资料。因而,他的这部《俺是山东人》读后的感觉非常生动、丰盈,给人穿越时空、万世万物了然于心的旷达明丽的舒畅。他又是名牌大学历史系毕业生,牢牢秉持严谨的治学态度,清晰而又苛刻的文化思辨,缜密的论述结构和准确又富有张力的语言表达……这就使本书具备了科学的品质,具备了征服与温雅和煦的双重魅力。尤其令我感动的是,翻阅本书,有股暖流扑面而来,那便是作者对山东大地的赤子之情,这是他写作本书的原动力。在这部书里,体现出了他对母土的“大忠大孝”。母土的纯朴、宽厚、丰饶,令他自豪,令他激动不已;母土身上的伤疤,令他热泪潸然;母土小小的褊狭,也让他忧心忡忡。他不仅生活在母土的今天,也生活在母土的昨天,还生活在母土的明天。书若无情,只是尘封的印刷品,有情的书才能成为鲜活的生命。《俺是山东人》既可以看成一部探究地域文化地域经济的社会学论著,也可以看成一部人与自然关系的抒情散文,――于是,我们听到了杜鹃啼血般地叫声:“你要认识你自己……”

读《俺是山东人》之前,我有幸读了作者三年前出版的散文《西藏在上》,一部纯正的美文。我敬佩他的文学修养,更敬佩他的人格修养。他用十年的黄金年华去感觉西藏,无数次触摸过蓝天白云,他可以与神鹰对话,他能在牛粪火旁倾听石头的吟唱,他把纳木错湖和八角街以及漫山遍野的牛羊和经幡都藏在了心里……这个十年赋予了他博大、深厚、莹澈、宽容、澹泊、执着。他不是佛教徒,却有着宗教的虔诚,对生命价值生命真谛有着通透的理解。正是十年的西藏修炼,他才能以更为阔大的文化坐标系为参照,以更为纯粹的精神背景和道德尺度为支柱,重新审视母土,成功写出这部《俺是山东人》的。

我自己才疏学浅,昏昏慵慵地在山东大地生活,为智者、为大境界者作序,一方面感觉乱了秩序,另一方面,也有着幸运的欣然了。

后记

写作这本书的过程,就是我学习山东文化、学做一个山东人的过程。

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本书呢?

我是山东人,根在山东。21岁之前,我在山东生活、学习,30岁之后,我又回到故土山东,这中间近10年是在西藏度过的。西藏是我的第二故乡,在西藏工作期间,正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年华,也是世界观和价值观成型的时期。感谢上苍让我选择了西藏,它赋予我浑厚、坚韧、博大、宽容、平静等等内容。我是迫于生存压力才回到山东的,否则我愿意在西藏一辈子。调回山东前我一直有恐惧感:像一个已经开始长成的小树,移栽到另一片土壤,是否能存活下去?

就像我书里写的,刚回山东时,我有一种没有根基的感觉。满大街是我熟悉的话语,整个城市有很多熟悉的亲朋好友,我还是觉得陌生,只觉得遥远的西藏亲切而又鲜活。灵魂在挣扎,它究竟要飘落到哪里?

一方面,我拼命写西藏的东西,甚至经常去西藏,一次去住了几个月,还有一次在严酷的冬天横穿了川藏和青藏公路,别人看来苦不堪言,我却感觉甘之如饴,好像只有在西藏我的心才是宁静的。另一方面,我也想写点山东的文章,但写出来的文字非常干涩,肤浅,没有灵魂,没有思想。我想借鉴在西藏的一些做法,比如通过对一些名人的采访,了解真正的山东,进入山东人的精神深处。但是山东名人太多,古代现代,形形色色,各种各样,无从把握,我又没有更多时间进行研究,所以只有作罢。我曾经想专门去古代名人的老家,推开那些尘封千年的柴扉,与圣贤的后裔们对话。想象很浪漫,但事实证明了我的幼稚,那些地方都成了游人如织的旅游景点。

尽管如此,只要听到山东文化的趣事,我就会记在心里;也寻找机会去各地,领略山东自然景色的壮美,人文底蕴的丰厚,偶有可能,就用笔把它记录下来。像一粒粒微小的尘埃,累积起来,成了一片有自己景观的土地。

终于有一天,我感觉要把对山东文化、山东人的所感所想写出来,写成一本书。我像一个怀孕十几年的孕妇,要把这个“孩子”生下来。2006年的初冬,这个想法憋得我难受,以致于整天好像在虚脱,精神游离在外,躯壳空空荡荡。我开始了艰苦的写作,于是,就有了书里的这些文字。

我选择了这样的视角:从当代一个普通山东人的角度出发,注重细节和感受,注重地域文化里具体的人和事,从而表现整体的山东人,表现当下的山东人,而不仅仅是历史上和书本里的山东人。

写作的过程既痛苦又幸福。我是一个普通人,要弄懂很多复杂的问题,需要静下心来,而外边的世界那么熙熙攘攘,嘈杂喧闹,工作的压力也担在肩头,我只有把双休日和节假日利用起来,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梳理着历史的脉络,寻找着山东精神的源流。有时,工作太忙,几个月写不了一个字,重新进入写作状态时就显得非常艰涩,我咬紧牙关,坚持下去,像一个马拉松运动员,突破着自己的心里极限。

在大学里,我学的专业是历史,然而对历史却是一窍不通。人到中年,又开始学习历史及文化,正因为如此,关于山东人的观点和事实可能有谬误之处,希望得到专家学者以及各位读者的批评指正。在写作过程中,我参考了很多专家的观点,也引用了很多同事和普通人关于山东人的见解,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本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为了给本书一个合适的名字,我在博客上征集过书名,得到了很多朋友的热心支持,前后想的名字有上百个,最后才确定叫《俺是山东人》。

在写作过程中,我的心渐渐安宁了,充盈了。我忽然感觉,这棵幼稚的树开始在山东大地上扎根,悠久的齐鲁文化是我最好的生存“土壤”。感谢亲朋好友们给予力量,这是我前行的不竭动力。感谢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李贯通为本书作序。需要感谢的人名单可以排成一长串:陈晓荷、张延庆、刘翔……妻子陈晓荷为我解除了写作的所有后顾之忧。张延庆认真对书稿进行了校对。新华社山东分社领导为我提供了良好的写作环境及鼓励创新的氛围。山东省博物馆的专家王之厚、王书德,我的同事吕放、李燕、范长国、朱峥、徐速绘等为本书提供了精彩的图片。新华出版社编辑刘广军为此书付出了极大心血。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根已扎下,就要有枝繁叶茂的那一天。我想继续走下去,去探索神奇的山东文化,去追寻山东人瑰丽的精神境界。

都桂尧

2008年6月28日于山东济南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俺是山东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郝桂尧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1185573
开本 16开
页数 31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10
出版时间 2008-12-01
首版时间 2008-12-01
印刷时间 2008-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95.2-49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1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20:2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