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媒妁/古代社会群落文化丛书
内容
试读章节

媒神月光菩萨

月神,是我国民间源于自然崇拜的俗神之一,又称太阴星主、月姑、月宫娘娘、月光菩萨等。

我国古代情人热恋时有在月下盟誓定情、拜祷月神的习俗。有些失散的恋人,也拜求月神祈团圆。正因为人们认为月神有合好二姓,带给人幸福吉祥的功能,因而后世也把她当媒神来崇拜。月亮是月神的代表,人们祈求月神保佑,常常祈祷的也就是“眼见为实”的月亮。

关汉卿写过一出杂剧《拜月亭》,剧中尚书之女王瑞兰与书生蒋世隆在兵乱中邂逅相遇,二人患难中产生爱情,结为夫妻。后王蒋二人被王尚书强行拆散。夜间,瑞兰在庭中拜月,祈求月神能保佑自己与丈夫重新团聚。最后二人在月神的庇护下终于团圆。

《西厢记》里的崔莺莺也曾虔诚地对月神倾述希望遇上意中人的衷肠。清初丁耀亢所著《续金瓶梅》第十八回中,一对痴男怨女郑玉卿和银瓶偷吃禁果后,便双双对月神赌誓永不变心:“玉卿、银瓶于是推开楼窗,双双跪倒在地道:‘我两人有一负心的,就死于千刀万剑之下。’”

这些描写虽然出自于文学作品中,却对当时世俗恋情生活做了真实的写照。

崇拜月神由来已久,在世界各地也是普遍现象。古人对月亮的盈缺怀有很大的神秘感,而月球表面上的不规则黑斑,又诱发出人们的种种幻想。漫漫长夜,月亮给人带来了光明,所以月亮又称“大明”,常与太阳并称。月亮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便利,当然会受到人们的喜爱与崇拜。由此还产生了很多月亮神话,在我国“嫦娥奔月”是最有名的了,嫦娥自然也就成了月神娘娘之一。

民间传说月神常常化为月华,降到人间,遇之者拜求福禄即得。但最常见的习俗是向月光菩萨祈求美满姻缘,哪怕害单相思的恋人也不例外。

明代有一首《桂枝儿》唱得有趣:

闷来时独自在月光下,想我亲亲,想我的冤家。月光菩萨你与我鉴察:我待他的真情,我待他的真情,哥!他待我是假。

还有一首《月》唱道:

闷恹恹独坐葡萄架下,猛抬头见一个月光菩萨。菩萨你有灵有圣,与我说句知心话。月光华菩萨,你与我去照鉴他,我待他是真心,菩萨,他倒待我是假。

男女谈情说爱常在花前月下,月光菩萨是位慈悲为怀的女神,情人们自然愿意在他面前赌誓或请她来鉴察评理。

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也盛行拜月祈求美满婚姻的习俗,最典型的是苗族的“跳月”。在每年春暖花开时节,选择一块风景幽美的平地做“月场”,青年男女先聚集月场举杯宴饮,酒酣肚饱正好明月当空。在这美好的时光,起立歌舞,男子吹笙,女执笼,时而列队对舞,时而穿梭交舞,舞中有歌,歌中有舞,口歌足舞,以娱神祭神。这个神就是充当媒妁的月亮神。参加跳月的人少则百余,多则好几百,一个个经过精心打扮,男佳女艳,令人眼花缭乱。一开始,在场的男女往往没有固定目标,经过一跳,慢慢选定了心目中的对象,各自心领神会。最后男子带着姑娘离开跳月场,跳涧涉溪到山林或幽谷去幽会。

有些地区还流行“偷月亮菜”的习俗。仲秋之夜,姑娘们选好自己心上人家的菜园子,去采摘瓜菜。“偷得别人家的菜或葱,暗示着即将遇到如意郎君。所以民间有这样一首歌谣:“偷着葱,嫁好郎;偷着菜,嫁好婿。”汉族谓此种习俗为“摸秋”。侗乡姑娘则公开去“偷”,“偷”完还有意高声叫喊:“喂!你的瓜菜我扯走了,你到我家去吃油茶吧!”原来,她们这是借助月宫娘娘来牵红线呢!如果能摘一个并蒂的瓜果,就会大喜过望,认为暗示着将来小两口的爱情生活幸福。因此,成对生长的豆角,便成了姑娘们主要“偷”取的对象。

综上所述,把“月光菩萨”当成一位赐给人们美满婚姻的媒神,合情合理,名正言顺。

女娲、月老、和合二仙、月光菩萨等媒神,除了月老是专管人类婚姻之外,其他神灵都是多功能的崇拜神,而且多是人们想象虚构出来的,只有和合神是从历史人物逐渐衍化而来的,这也反映了我国媒神,甚至神仙谱系的构成特点。

P78-81

后记

2008年初,从跃忠兄处得悉,中国社会出版社要策划出版一套民俗方面的丛书,主要是关于某些社会群体的生活及历史、典型人物等情况,重点在于普及一些民俗学方面的知识。我对民俗学的了解也不多,接到的题目是《媒妁》,而实际上,我对媒妁的了解和一般人一样,只是一些很表面化的感性的东西,对他们的历史我几乎一无所知,也没想着要去系统地了解,所以,对这个题目的完成,我没有信心。多亏跃忠兄提醒指点,推荐我多看些相关的书籍,并且提供思路,使我最后终于敢硬着头皮答应了。

答应是答应了,实施操作时还是傻眼了,网上的资料就是那么一点介绍性的普及知识,能够参考的书籍也不过就两三本(这两三本也就都成了我最倚重的参考书了),由此看来,田野调查的资料应该是我的重点。但是这时我已有孕在身,不可能再上山下乡地去实地调查,这可急坏我了。幸好我的婆婆就是一个很好的调查对象,她是湖南邵阳五峰铺乡的一个普通农民,家里开个小卖部,平时热心“社交”,性格外向,也捎带着为人穿针引线做做媒,对当地的风土人情及婚姻礼俗、做媒情况都很熟悉,和传统的那种开个茶铺、瓜铺等做个小生意,再带着做媒的媒妁有很多相似之处,我可以详细深入地请教她,也算能弥补一点资料的不足吧。

由于我是北方人,婆婆的发音我完全听不懂,之前的沟通全得靠其他人翻译。我和先生刚结婚不久,也没和婆婆住在一起,平时打电话也是跟能听懂普通话的公公聊几句,所以和婆婆几乎很少交流。现在婆婆专程过来照顾我,朝夕相处了一个多月,从一开始完全不能沟通,到现在可以基本对话,我们都做了很多努力。了解资料的过程,是一个漫长又不断反复重复的过程。第一次是很正式的,专门请我先生坐在中间,一句句地翻译我们两个的对话。我想问什么,告诉我先生,他再去问婆婆,婆婆的回答再由先生转述给我,就这样进行了两三个小时。而当时我并没有记录,只是想作为一次沟通的演练,也是让婆婆减轻对新到这里的陌生感,让她不至于太寂寞无聊。像这样的家庭图景,这还是第一次出现。后来随着写作的进展,又需要了解一些情况,我就随时叫婆婆来请教,我尽量用很慢的语速来问,听她的回答我要再重复两次来确认,有时还加手势带比划,不管怎么样还是成功地沟通了。她也觉得很高兴,大概认为能为我做些事情,还是很有成就感的吧。不管书写得怎么样,它提供了我们家庭内部沟通和交流的契机,也是我们家庭天伦亲情和谐温馨的见证。

书稿即将完成,我的宝宝也要出世了,我马上就要踏上一段崭新的人生历程,现在正充满着期待和喜悦的心情,等候着那一刻的到来。这本书伴随宝宝而来,也算是我送给宝宝的礼物吧。而宝宝和书都将是我收到的人生厚礼。

谨以此书献给我热爱的家庭!

卜亚丽

2008年9月27日于广州

目录

第一章 媒妁的起源及发展流变/001

 媒妁的涵义/003

 媒妁的类型与称谓/006

媒妁的传统称谓/007

媒妁的民间称谓/009

其它称谓/012

 媒妁的起源/022

 媒妁的发展流变/029

先秦时期的媒妁/029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媒妁/031

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媒妁/035

当代媒妁/045

第二章 媒种祟拜/051

 高裸崇拜/053

高裸神到底是谁/053

高裸的祭祀/062

 媒神女娲/066

 媒神月老/069

 媒神和合二仙/074

 媒神月光菩萨/078

第三章 官媒与私媒/083

 官媒的异称/085

 官媒的职责/087

 私媒/094

第四章 媒妁的构成/097

 媒妁的构成/099

君王为媒/099

亲友为媒/100

长者为媒/102

老师为媒/103

官吏为媒/104

市井之人为媒/107

婢女丫鬟为媒/108

“三姑”为媒/109

 媒妁范围的扩大/110

定情信物为媒/111

植物为媒/113

动物为媒/119

自然物为媒/123

文学艺术为媒/124

神灵为媒/131

 鬼媒人/133

第互章 媒妁的目的与手段/141

 猪头、酒肉及茶/143

 媒妁行当的背景、特点及责任/150

媒妁行当的背景/150

媒妁行当的特点/151

 成人之美的媒妁/155

 媒人的三板斧/164

门当户对/165

亲上加亲/171

郎才女貌/171

第六章 文学中的媒妁形象/175

 美学特征/177

强烈的感情色彩/177

鲜明的美丑对比/178

多变的形象类型/179

 对媒妁形象的情绪化处理/180

丑化媒妁/180

美化媒妁/184

 文学作品中的媒妁/185

民间文学作品中的媒妁/186

文人诗歌中的媒妁/188

通俗叙事作品中的媒妁/190

 媒妁活动的程序化、游戏化和艺术化/201

媒妁活动的程序化/201

媒妁活动的游戏化、艺术化/206

第七章 媒灼与婚姻“六礼”/209

 “六礼”的涵义/211

 执行“六礼”的媒妁/214

提亲卜婚/214

纳吉相亲/218

纳征定婚/219

请期定日子/220

 少数民族“六礼”中的媒妁/222

 现代婚姻中的“六礼”/225

第八章 媒妁的功与过/239

 媒妁的由贵而贱/241

 媒妁的真实面目/247

 媒妁的现状和未来/251

后记/261

序言

人类社会自古就是以群落为单元的,而每个单元都有自己的生存方式和文化内涵及其历史传承。虽然有些群落为社会的最底层,不为主流社会所认可,但他们仍按自身的方式存在着发展着,并绵延几千年,创造了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并使其成为中华五千年历史的丰富和文化补充。正所谓“高处不胜寒,低处纳百川”,其中的文化令人玩味反思。

目前在我国图书市场还没有一套自成体系的“群落”文化丛书,因而,根据其特点我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即社会群落文化。旨在从文化的视角全新解读古代社会群落文化内涵,并力图填补我国非主流文化的空白。

中国人群的划分,最早是从商周开始的,士农工商的定位一直延续了数千年,这是社会人群的主流。但在此之外,还有许多以其它职业为生的群体,他们也许人数不多,但对社会的影响却是极大的。其中有些群落,如侠客,以除暴安良为己任,是社会的稳定因素;而像流氓土匪这种群落则增加了社会的混乱和动荡。伶楼艺人在旧时代大多包含辛酸,身世之悲令人一掬同情之泪;而在今天,他们却成为社会文化的代言人,成为人们追捧的艺术家。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讲,了解过去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都是必要的。社会人物虽然形形色色,但万变不离其宗,了解过去,也是为了知道今天,预见未来。

编 者

内容推荐

世界文明古国创造的人类伟大文明,唯独华夏文明独存,其他的文明都衰落、消失了。这里的原因很复杂,但华夏文明中由于有群落生态的光辉,得以使这一文明延续下来,确是毋庸否认的。《古代社会群落文化丛书》将中国古代群落生态看做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得以延续发展的道德力量,是华夏文明的奇葩。研究中国文明史如果忽视中国古代群落生态。是极其不应该的。现在,西方人都承认了我们古代的群落生态,为什么我们自己还要忽视,不站出来进行全面研究,以弥补这一疏忽呢?

本丛书通过对中国古代群落生态作为具象进行深入探讨,从而寻找其与现代生态伦理文明的转化机制,对其当代价值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考察。在研究方法上,坚持以唯物史观作指导,既多方面揭示,又重点突出:既纵向考察,又横向比较。将研究对象始终置于人类社会发展和生存的大背景之中,以便古为今用,促进社会主义道德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

编辑推荐

本书以媒妁的历史为题,在概略性地探讨了媒妁这两个字的含义之后,介绍了自古以来媒妁的类型和称谓,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探讨了媒妁的起源、历史流变问题,从宏观上拉出一条历史的线索,以便于读者对媒妁这个群体的总体概况有个大致的把握。随后,又对媒神崇拜、官媒与私媒、媒妁的构成、媒妁范围的扩大、媒妁为媒的目的与手段、以及文学作品中的媒妁形象、媒妁与婚姻六礼、媒妁的功与过等林林总总的媒妁文化现象做了剖析,尽量多层次多侧面地展开论述,勾画出一幅相对完整的媒妁群像图。本书力避深入的学术探讨,但尽可能汲取或介绍专家的研究成果,同时大量采用活泼生动的历史掌故、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歌谣俚语等文献资料,来对媒妁群体的表现和衍变加以说明,展现了不同社会历史风貌下的媒妁文化,并借此增加阅读的轻松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媒妁/古代社会群落文化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卜亚丽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724676
开本 16开
页数 26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0
出版时间 2009-03-01
首版时间 2009-03-01
印刷时间 2009-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4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92.22
丛书名
印张 1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71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6:2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