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科学人生(中国农业大学院士风采录)
内容
编辑推荐

《科学人生——中国农业大学院士风采录》一书,全面记录目前在中国农业大学工作的11位两院院士的人生、教学和科研之路,首次系统展现了农大院士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三农”事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向读者展示了院士们追求真理、科学探索的精神和严谨治学、教书育人的风采。

内容推荐

本书忠实地记录了目前在中国农业大学工作的11位两院院士的人生、教学和科研之路。十一位院士年龄不同,经历也很不同,代表着不同年代的农大人。娄成后、曾德超、曾士迈、李季伦,求学毕业于新中国成立之前;陈文新、石元春、吴常信、戴景瑞、汪懋华,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而武维华、李宁则是“文革”后的第一批大学毕业生。三代不同的农大人,却具有许多共同的精神特征。这些共同的精神特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概括。从院士们的科学之路和风雨人生中,可以看到他们报国济民的崇高理想,历经逆境而矢志不移的斗志,敢于创新而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立足实践服务社会的工作态度,不计虚名浮利的人生态度。

目录

娄成后厚德博学解民忧

石元春根植泥土济苍生

李季伦桑榆如金霞满天

吴常信“动物世界”科学家

陈文新踏遍青山为中华

曾德超犁铧拓野开新田

曾士迈“植物医生”护新绿

汪懋华情注沃土生奇葩

戴景穑愿为人民做点事

武维华只愿躬身静耕耘

李宁淡泊宁静致其远

附录1 中国农业大学院士名录

附录2 中国农业大学简介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娄成后

厚德博学解民忧

娄成后,祖籍浙江省绍兴县,出生在天津。植物生理学家,生物物理学家,农业教育科学家。193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34年获广东岭南大学硕士学位;1939年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被聘为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副教授、教授;1946年赴英国伦敦大学进修;1948年回国出任清华大学农学院农业化学系教授。

1949年后,娄成后历任北京农业大学教授(1956年被评定为一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导师、研究生院副院长、副校长;还曾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副理事长,第六、七居全国政协委员等职;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并担任生物学部常委多年,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大会主席团成员;曾随政府代表团赴美国、新西兰等国考察、访问,并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曾任国家攀登计划项目“主要农作物高产、高效、抗逆生理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1995年,获得“亚洲农业发展基金奖”和“中华农业科教奖”;1997年,荣获1996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陈嘉庚基金农业科学奖”。

乱世出身名门后

娄成后出生于名门,他的祖父是清末著名的“绍兴师爷”娄春蕃,外祖父则是民国著名的教育家、实业家卢木斋。

《清史稿》有娄春蕃列传,其文记载:

娄春蕃,字椒生,浙江绍兴人。以贡生纳赀为同知,历保道员。久参北洋幕府,李鸿章尤重之,常倚以治繁剧。春蕃熟谙直隶水利,永定河常岁决,思患预防,以时消息之,河不数病。长芦盐商久困增不可知■,春蕃务为宽大,课裕而商不挠。尤精刑律,审覈雏慎,直省遂无冤狱。拳乱作,力主剿办。为总督裕禄草奏,痛陈邪术万不可信,战衅万不可开,以一服八,决无幸理。裕禄初颇信之,不能坚持,卒致败裂。匪以通敌诬绅富,请搜杀。春蕃力阻,多保全。事亟,春蕃首请召鸿章北上停战议和。及联军猝至,同僚皆走,春蕃独留不去,艰苦谋搘拄,至一月之久。鸿章至,复参和议,约成,辞优保。辛亥事起,人心惶惑,春蕃夙夜筹虑,独为地方谋保安。焦劳益甚,猝病卒。

春蕃敦节操,有经济才。自鸿章延入直幕,先后垂三十年。历任总督如王文韶、荣禄、袁世凯、杨士骧、端方、陈夔龙等,皆敬礼之。虽不乐仕进,未亲吏治,而论治佐政,留意民生,各郡县皆奉为圭臬。殁后,直人思其德,公请附祀鸿章祠。

卢木斋,湖北沔阳(今仙桃)人,笃好算学,27岁时写成了《火器真诀释例》。28岁考秀才时,主试颇为赏识,保荐直隶总督李鸿章。李鸿章遂请卢木斋到天津武备学堂出任算学总教习。

娄、卢两家在天津是至交,并合办实业。目睹晚清王朝腐朽,中国屡遭列强侵略,不断瓜分领地,老百姓受苦无穷的现状,娄春蕃、卢木斋意识到:为挽救国家危亡,必须革新教育,勉励后辈,发奋图强。两家志同道合,决意遣送子女辈出国学习深造,这使娄成后的父母在联姻后得以协同留学美国。娄、卢联姻,珠联璧合,娄春蕃之子娄鲁青是耶鲁大学法律系学士、实业家;卢木斋的女儿,亦即娄成后的母亲也是一位有名的才女,一直帮助父亲料理学校事务。

1912年,62岁的娄春蕃去世,“直人思其德,公请附祀鸿章祠”。已经回国的娄鲁青夫妇在卢木斋的引领下,两家通力协作,开发地方实业,卓有成效。同时,继续发展教育,多年来由母亲姐妹们开设蒙养园,创办木斋小学、扩大为天津知名的木斋中学。此后,卢木斋曾资助兴办南开学校,捐建大学图书馆。日寇侵略华北的前夕,该馆和大部分南开建筑被日机炸毁,成为京津三大学(北大、清华、南开)联合南迁的导火线。

1911年,娄成后出生时正值辛亥革命时期,他在政权反复、军阀混战,日寇入侵的环境中度过了童年时光,虽出身名门,家居平津,却也感受到了民族危亡。时事混乱,加上幼年多病,娄成后少年时常闭户避乱养病,幽居寡和,很少接触社会,不善人事酬应的娄成后曾一度“心情抑郁,莫知所从”。

人生始逢转折点

娄成后因体弱多病几度辍学休养,虽然中断了常规学习,却使他有机会暂时摆脱了学校教育固定模式的约束,有了充分自由阅读、自主思考的余地。这一时期,娄成后博览古今中外名著,渐渐建立了对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这种学习上的广博与思辨上的独立,深刻影响着他以后的学习与科研、教学生涯。外祖父卢木斋兴办教育的作为、务实创新的精神,对当时自感“政事复杂,奈难投入”的娄成后教诲至深,从此决定“矢志追随祖辈的后尘,从事自然科学的教学研究事业”。

1928年,娄成后进入天津南开大学。在学习的大学课程中接触到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娄成后开始认识到生物界的复杂多样性是由自身适应所在环境条件变化而演化出来的。而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对娄成后的启发更大,当他发现大脑学习的复杂过程竟然可以通过简单实验来说明时,便下决心转学到清华心理系。

娄成后来到清华,得知心理系教授正出国筹划建系事宜,暂不招生,他只得改投生物系。在这里,娄成后遇到了我国植物生理学的开拓者、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的奠基人之一李继侗教授。刚刚受聘清华大学,从南开大学赴京的李继侗先生成为娄成后在植物生理学上的启蒙老师。在李继侗的指导下,娄成后开始致力于激素类信号传递的研究,探讨植物以整体的生理活动适应环境条件变化的生理过程。P3-6

序言

值此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科学人生——中国农业大学院士风采录》和大家见面了,这本书忠实地记录了目前在校工作的十一位两院院士的人生、教学和科研之路。讴歌了他们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三农”事业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向读者展示了院士们追求真理、科学探索的精神和严谨治学、教书育人的风采。

在2008年6月召开的两院院士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深情回想起1978年3月18日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也就是在那一年,我们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也迎来了科学的春天。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整体科技发展水平已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有些科研领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科技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国家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是全党全国大力支持、团结奋斗的结果,是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不懈努力、顽强拼搏的结果。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建立了历史功绩,党和人民感谢你们!

同样是1978年,中国农业大学结束了辗转延安、重庆、涿州、邢台等地办学的历史,开始回迁北京。百年农大,从此迎来了新的春天。

30年来,中国农业大学坚持以“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为己任.学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团结奋斗,开拓进取,取得了丰硕的教学和科研成果,为党和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0年来,追溯到中国农业大学建校100年来,涌现出一大批“情系乡土,忧患苍生”的农大人,他们“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为实现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温饱和富庶之梦不遗余力。两院院士就是这些农大人的代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农大人“勤勉持重,爱国忧民”的精神传统和“严谨求实、厚德博学”的务实作风。这本书的出版,也是感谢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全校科技工作者,为国家“三农”事业和学校发展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建立的历史功勋!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大学诞生了众多两院院士。在数十年的不懈追求中,院士们以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在科学技术领域中作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贡献。他们每个人的血脉里流动着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对未来中国的影响将历久弥深。

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作者把中国农业大学在校院士风采、校友院士名录编辑成书,是一件十分有益的事。我们相信,无论哪一位院士。他们为提高国家综合实力所作出的丰功伟绩,他们的崇高精神和优秀品格,都能够激励我们高举科学的旗帜,在新时期创造新的辉煌!

2008年12月29日

后记

在路上

在路上。2008年刚刚过去,我们又走在2009年的路上。

新年伊始,《科学人生——中国农业大学院士风采录》终于要和大家见面了,权当作是送给中国农业大学这所百年学府的新春礼物吧。

自从2005年来到中国农业大学,在这里,我接触到了许多德高望重的科学家和名师,发现他们才是岁月的宝藏。这些漫步校园、平易近人的老人,其实有着很多传奇的经历、动人的故事——只是,很多人不知道罢了。宝藏不为人识,只会被尘土覆盖。于是萌发了一个想法:利用业余时间把院士们的故事收集起来,写下来,留下来。

收集了很多零零散散的资料,书终于编写好了,而写作的过程,也成为一次顿悟成长与灵魂净化的历程。院士们所经历的世纪人生和风雨历程,院士们身上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一次次感动了自己;而在这本书写作和出版过程中得到的众多帮助。则让自己的心灵感到温暖,继而得到净化。

在书的写作过程中,我还被许许多多的人感动着,在此我要深情地感谢他们:

感谢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名誉主席、人民日报社原社长兼总编辑邵华泽中将。作为书法家和摄影家,邵老不仅对这本书的装祯设计提出了建议,还亲自题写了书名。

感谢中国农业大学瞿振元书记、柯炳生校长的精彩序言。记得瞿书记谈起艺术和科研的关系,他曾说,艺术能够陶冶情操,能够激发科学创新的灵感,他提到了著名的袁隆平院士“不仅仅是一位出色的科学家,还是一名艺术爱好者。他的小提琴拉得非常出色,我想,也许他是在小提琴的优美旋律中悟出了科学研究的灵感!”当时,瞿书记寄语全校师生:艺术追寻和科学探索的道路同样艰辛,他希望“让艺术的阳光照亮我们科学探索的心灵”。这句话,让我懂得了爱生活,爱工作,正是这一缕阳光照亮我,才有了写点东西的激情。

在我的眼中,柯炳生校长是一位严谨、务实的学问家。读过他给中国农业大学五色土网友、致奥运志愿者的信,听过他在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本科生毕业典礼和教师节纪念大会上的讲话,朴实、真切,很受感动和启发。更让我感动的是,柯校长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挤出时间,前后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详细阅读了全部书稿,并在出国考察的旅途间隙,细致地改正了书稿中存在的错误——他的严谨、细致,成为我今后工作、学习中的榜样。

感谢张东军副书记的“墨宝”,这本书是在他的亲自指导下完成的,为了让这本书的内容更完整丰富,让这本书的封面更庄重文雅,他都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怀着对院士们的崇敬之心,张副书记还数访几位篆刻家,只为寻找一方玉石,刻一方“科学人生”印章。几次寻访之后,他终于觅得了“宝石”,更结识了书画新朋友——这也印证了他推崇的那句话:“有声有色工作,有情有谊交往,有滋有味生活”。

感谢篆刻大师黄河先生,他曾获得“中国中央电视台首届篆刻超人赛”冠军,书画篆刻皆成一品,曾应邀为国内外众多名流大家治印。黄河先生与张副书记以文会友,应邀为这本书精心治印两枚,置于封面、封底,成为点睛之笔。

——这些精彩序言、墨宝题字、篆刻佳品,着实让这本书增色许多。

还要感谢一直关心和帮助我的中国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宁秋娅老师。在这本书的出版过程中,她亲自联系、协调出版社,解决遇到的一些问题,才使得这本书顺利问世。

感谢郑培爱老师,她总在我困惑时,给我一些直言忠告——虽然,有些话当时听起来有些逆耳。很多时候,我们还不谋而合:她曾经告诫我,不要荒废了时光,闲暇时可以写点有意义的文字,最后给大家来一个“意外”。其实她不知道,那时,我已经开始了这本书“偷偷”的写作,却不是想给大家“意外”,而是怕自己没有坚持到最后的决心和毅力。

感谢潘彩清老师,她被很多学生,甚至于年轻的同事亲切地称为“潘妈”。而我,也和很多学生、同事一样得到了她的很多关照。她的为人做事,总给我许多启迪。更为重要的是,她在学校年头久,熟人多,又有好人缘,经她牵线,我才开始认识了学校的院士们。

感谢郭忠老师,他有些性急,有些琐碎,却很真诚。郭老师和他的夫人张美蓉老师,甚至于他们的同事,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在这本书即将出版的时候,还要感谢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童云老师。为本书担任责任编辑的同时,她自己的新作《茶之趣》也已付梓,而我,似乎也受到她的熏陶,爱上了那一缕茶香。

感谢钱学军老师、桂银生老师、徐晓村老师、刘淑平老师、周茂兴老师、刘慧筠老师、王琦老师、孙洪老师、陈卫国老师……,感谢我身边的每一个人,在路上,在岁月中留下了记忆。

感谢我的家人:远在南方的外婆、父母,姐姐和哥哥全家,是他们关注的目光,让我在迷茫时能够找到方向,让我在路上,不断前行。

还要感谢我的学生——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植物062班的全体同学,因为有他们,才使我延长了在这里的时间表,才使我有了更多的责任和动力。

这本书也送给我自己,告诫和鼓励自己——

在路上……

何志勇

2009年新年,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科学人生(中国农业大学院士风采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何志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11176582
开本 16开
页数 19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5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6.3
丛书名
印张 13.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6
171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5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8:0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