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空巢十二月(留守中学生的成长故事)
内容
编辑推荐

现在,日渐增多的留守儿童已经作为一个社会问题被人们广泛关注。那么,留守儿童的真实生活是怎样的呢?通过采访具有代表性的1000余名留守儿童,邱易东的报告文学《空巢十二月——留守中学生的成长故事》出版了。本书是5800多万留守孩子的情感写真,是抚慰困惑心灵、启迪青春追求的文学报告。

别样的留守生活,同样的心灵成长,每一步都饱含着迷惘和泪水,每一步都印刻着痛楚和挣扎,每一步又都写满了不屈和奋起,见证着温暖和关爱……

内容推荐

本书分ABCD四部分。每部分又有若干故事,全篇一共18个故事,在每个故事篇末,作家还加了一个“采写补记”,作为对本故事内容的一种补充说明和议论。18个故事的选择和编排不是随意的,它们被放置在ABCD四大版块中,由内容特性构成了起承转合的四个声部,故事因此在内在结构上充满了音乐的节奏感。“A-D”的四个声部的主旋律分别是:“品味孤独-勇敢承担-同情理解-阳光照耀”,它的基质显示为一种和谐调性的情感上升过程。四个部分是一种相互间有关系的情感连续,它们共同构成了一部完整的情感生命交响曲。

目录

照向山野的烛光

 ——《空巢十二月——留守中学生的成长故事》序/朱效文

 

留守A 在孤独中成长

 父母回家有些冷/3

 留守女孩一夜长大/17

 小兰的三本日记/27

 跟踪同桌的女孩/39

 谁教我懂得恋爱/51

 

留守B 勇敢地面对生活

 墙上的秘密壁画/65

 十四岁,第一次叫爸爸/73

 三十天升华自己/81

 留守男孩的凤凰涅槃/93

 死亡体验和一张撕碎的照片/105

 

留守C 对打工父母的感悟

 月亮背后的眼睛/119

 “黑炭手”拨响的泉音/129

 为修车的小摊骄傲/137

 震撼心灵的一枚硬币/145

 

留守D 收获爱心传递的温暖

 留守妹妹的愧疚/159

 双枪的第十二张汇款单/167

 陪睡老师的戒烟行动/177

 我的两个父亲和一盘磁带/189

 

附录

 一、留守少年不是“草”/206

——三个中学生面对的留守生活

 二、留守以后,学校比家还温暖/209

——以老师教会留守学生怎样生活为例

 三、其实,我们还拥有一笔财富/214

——留守中学生真实生活和感情告白

后记:孩子,我们都在爱着你/邱易东/220

试读章节

带回一个弟弟

第二天傍晚,两个人踏着沙沙的落叶,从对面黑糊糊的小路上慢慢走近,过了小河,在梯坎边的杏树下冒出脑袋。奶奶叫起来,嗨呀,你们也不叫一声,我们到街上接你们啊!我知道这是爸爸妈妈回来了。

我跟在爷爷奶奶后面,迎上去。听见他们叫了声,爸,妈,接着就说,快,喊爷爷、奶奶……黑影中,我才看见妈妈的背上还有一个小孩,我想,这就是弟弟了。我抢过爸爸手里提着的一个蛇皮口袋,可是很沉,一下掉到地上。爸爸这才看了我一眼,说,嗨,小琴,都长这么高了啊!回头又责备道,这么大一个人,一个包都提不好f快看好弟弟!我这才看见,妈妈弯下腰,把她背上的小孩放在了地上。他怯生生地站在那里,我忙去拉他,他甩开我的手,摇摇摆摆地跟着爸妈朝屋里走。

在堂屋的灯光下,我看见爸爸头发已经花白,脸很瘦削,穿着蓝色牛仔裤,银灰的防寒服,脚下一双油黑的皮鞋:妈妈呢,眉毛画得浅浅的,抹着口红,脖子上系着一条黄色的纱巾,穿着一件长长的红色风衣,头发染得焦黄焦黄的,像是冬天山坡上的茅草堆:弟弟却胖胖的,穿着黄色的羽绒服,像一个棉花包子。爸爸只顾站着和爷爷奶奶说话,妈妈看看我,像是不认识一样,然后蹲在那里,把弟弟搂着,给他擦拭鼻涕。

没有设计了一万次的爸爸妈妈激动地扑向我、我也扑向他们、三个人紧紧地搂在一起、泪流满面的场面,我被冷落在一边,也不知道怎样去和他们寒暄,只是呆呆地站在阴影里,像是多余的人。

突然,妈妈叫道,小琴,快拿点纸,带弟弟去厕所!我连忙跑去,拿出手电筒,拉着弟弟要走。弟弟又把我的手甩开,他说,不要你,我自己走。我们家的厕所,是在猪圈边用木板隔出的~小块空间,得从屋子后面绕过去。

天已经黑尽了,四面都是黑漆漆的山影,猪儿在嘭嘭地撞击栏板。突然,一只不知名的夜乌扑啦一声飞过去,发出怪异的叫声,阴森恐怖,把弟弟吓了一跳,哇的一声坐在地上哭起来。妈妈听见声音,赶紧跑出来,风风火火地说,一个小孩都带不好,白长了那么大!我闻到一股臭味,弟弟拉在裤子里了。妈妈一把把弟弟扯过去,横在腿上,让我用手电简照着,把弟弟的裤子拉下来,从我手里扯过纸巾,三下两下擦干净弟弟的屁股,对我说,快,到河边把裤子洗了!就抱着光屁股的弟弟跑回屋里。

我愣在黑暗中,那股酸酸的臭味熏得我直想作呕,用手电筒照照,那条裤子,像一条黄色的小狗,被扔在地上,蜷缩成一团。我的泪水不禁涌了出来,盼望了十四年,竟然盼到这样的结果!看来,爸妈心里,只有他们的宝贝儿子,我这个女儿,好像不是他们亲生的一样!

我用两根指头捏住裤腿,提着跑到梯坎下面的小河边,把裤子扔在水里,蹲下,哗啦、哗啦一阵胡乱搓揉。天上没有星星,河水在黑暗中汩汩地流动,水凉得刺骨,揉搓了几下,我就被冻得尖叫起来,赶忙缩回双手,插在裤腿间取暖。直到奶奶叫我吃饭,我才又用两根手指头拎着水淋淋的裤子回去,晾在门前横着的竹竿上。

热腾腾的饭菜摆上桌子,爷爷、爸爸坐在桌子的正面,爷爷在拧着一个酒瓶。妈妈抱着弟弟,坐在桌子的左边,右边空着,自然是我和奶奶的位置了。我的手冻得像萝卜一样通红,遇到室内的热气,感觉上面有蚂蚁在爬着,又痒又疼。我还没有缓过气来,妈妈又朝我叫道,弟弟饿了,先给他舀一碗热汤。又补上一句,拿个调羹来!

我慢吞吞地走到厨房,拿起碗和调羹,突然,看见碗橱里还放着一小碟辣椒粉。不知道为什么,我的恶作剧本性又发作了,哼,心疼你们的宝贝儿子吧!我用指头沾了一点辣椒粉,在调羹底面抹了抹,然后大声地叫,奶奶,奶奶,弟弟要喝汤!

奶奶乐呵呵地拿起勺子,在锅里舀了一勺骨头萝卜汤,倒在碗里,说,这汤,味道最好,给你弟弟端去……我们家的辣椒粉是奶奶自己种的朝天椒,特别辣,平日我都不敢沾口的。我小心翼翼地端着盛汤的小碗,放在妈妈面前,把调羹递给她,就跑到厨房,假装帮着奶奶做事,偷偷等待好戏开场。

突然,弟弟野蜂炸窝一般,哇的一声哭叫起来,接着就是当的一声,那个陶瓷的调羹摔在了地上,碎了。隔着门框,我看见弟弟这时正在抓挠着自己的舌头,妈妈把弟弟抱在怀里,大声喊,给他倒点水!爸爸子弹一般射到厨房,端来一碗冷水,妈妈马上说,冷水不卫生,要开水!等到开水放在面前,妈妈又叫起来,要把他烫死啊?爸爸转身找来一只空碗,把开水倒过来,倒过去,弄凉,让弟弟喝一点漱口。一直闹了很久,弟弟才抽抽咽咽地止住了哭闹。

妈妈怪奶奶,说她调羹上有辣椒,没有洗干净,奶奶一脸愧疚。

整整一顿晚饭,爸妈只顾围着弟弟转,给他挑选辣子鸡丁,洗去辣椒再给他吃,挑净鱼肉里的细刺,还要举在眼前反复确认。爷爷只顾埋头喝闷酒,奶奶忙着在饭桌上和厨房里跑来跑去,不断添菜添汤。我漫不经心地吃着,在心里恨着爸妈,他们把心全都扑在了弟弟身上,回来不回来,对于我来说,没有什么两样。我还在十艮着那个叫弟弟的小男孩,如果没有他,恐怕,爸妈就会心疼我了吧?还有爷爷奶奶,一个孙子回来了,就乐得没有了魂儿,典型的重男轻女!

P6-9

序言

我是含着泪,读完《空巢十二月——留守中学生的成长故事》的。

这部邱易东创作的报告文学集子,将视角锁定在广阔的乡野,将城市化进程中乡村孩子们为这一漫长过程付出的代价、承受的伤痛、做出的牺牲,真切而深刻地展示给我们;同时展现了留守孩子们在孤儿般的困厄处境中,寻找希望,磨炼意志,感悟人生的成长足迹;每一步都饱含着迷惘和泪水,每一步都印刻着痛楚和挣扎,每一步都写满了沉沦或奋起。

那是几千万(其实又何止几千万)漂泊的“孤儿”啊,他们的父亲和母亲去了遥远的城市,父(母)爱对他们来说,只是一张张冰凉而无质感的汇款单。他们长久地失去了真实可感的父爱、母爱,就像草原上孤独的小羊,沙漠中形单影只的小骆驼,大海上的一叶扁舟。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为什么竞需要他们这些弱小的肩膀来承受不堪承受的重负?

当更多的笔墨沉浸在灯红酒绿、莺歌燕舞之中,享受着娱乐与时尚的快感时,难得有作家的视线能投向山野中这些无助的孩子,关注他们,关怀他们,关爱他们,刻画他们与城市孩子不一样的容颜,倾听他们不一样的脉搏,赞美他们不一样的魂魄。读着这一个个乡村孩子的留守故事,我仿佛听见作家的脚步在山野漫长的石阶上发出的嗒嗒声,看见采访者的汗水滴滴洒落在一间间黝黑空寂的小屋里。这所有的艰辛努力只与作家的责任感与良知有关,而丝毫无关经济效益。

感谢邱易东,感谢他花了整整一年时间,才写出的这区区10万多字:感谢他甘愿付出“无法养活自己”的巨大辛劳,来采集这么多孩子的泪花和心灵之花。我想他之所以甘愿这样做,是因为他对乡村和乡村孩子,怀有一份天籁般的真情,他从大巴山来,他曾是大巴山区的一名特级教师,他曾带领着无数山村孩子走过艰辛而美丽的童年;他曾把“诗”这一有点“奢侈”的艺术,传授给无数物质匮乏的孩子,使他们的心灵先“富裕”起来,美好起来。即便后来他远离了山村,但他依然通过各种方式与乡村孩子们在一起,辅导他们写作,为他们的心灵点亮文学的烛炬。正因为如此,正由于这份割不断的因缘,他才会义无返顾,不计报酬地去寻访一个个孤独的留守孩子,被他们感动,也感动他们,为他们送去希望的光芒。

我也去过乡村。我的青少年时代,曾长期在贫瘠的淮北农村生活与劳作。任何时候只要一闭上眼睛,那些乡村孩子瘦弱的身影,就会活灵活现地在我眼前跳动,让我流泪,让我惊喜。读着邱易东笔下的孩子们,我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的淮北,我能最真切地感受到那些留守孩子的哀伤与无奈,感受到他们肩头的重压和粗重的喘息。我想,在面对乡村与乡村孩子的时候,我与易东的心是相通的,我对他付出的努力充满敬意。

在读邱易东的这部报告文学之前,我只读过他写的诗。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他创作的少年诗歌,就曾一遍遍地感动过我,也感动过无数那个年代的孩子。邱易东是那个激情年代最富有激情的儿童诗诗人之一,他的诗将大自然的神韵,天籁般的儿童情趣,富于生命感的激情和诗人奔放的想象融洽地结合起来,用形象可感的清新文字架构成意象和情愫,唱给孩子们听。他的诗,属于那个年代最具有拓荒意义的代表性诗篇,是在沉闷的儿童诗界吹亮的新号角。

在他的这部报告文学新作中,我依稀能看到他作为诗人的不变性情。在描绘他心爱的山村时,他诗一般地写道:“远远看去,起伏的群山像一片大海,教学大楼像一条鱼,后面的那几排平房,就像鱼的尾鳍,风吹着那些高大的香樟树,尾鳍就有晃动的感觉,鱼也像在海里摇头摆尾。”这就是诗人眼里的山村,诗人眼里的山区学校。他秉持诗人的本性,拒绝按一般的报告文学手法写作。他时而用第三人称叙述,时而又用第一人称抒写。叙述主体的变化,虽然有时给读者带来一些适应的困难,但在诗人看来,这也许是丰富阅读层次,拓宽阅读视角,使文本更具审美弹性的好尝试,能带给读者诗一般的新鲜的审美体验。虽然作者在写作中尽可能地使笔触冷静、客观,尽可能地淡化诗人的“身份”,减少直接的抒情,以保持文本的新闻性,但在他素朴的字里行间,依然不可避免地跳动着诗人的真情;因而读者在读他的文字时,依然忍不住要流泪,忍不住要随着他作品中人物的命运而掀动情感的波澜。

诗人用笔雕塑的是一代乡村孩子的群像,他们只差一步就能跨进现代社会了,他们站在古老中国和现代中国的分界线上;但他们的脚边,却又是百丈深渊。他们纤弱的肩膀,驮着整个乡村的希望,甚至驮着国家的希望,可是他们自己并没有感觉到。他们失去的太多,得到的太少。但我想,未来社会真正的脊梁,也许正是他们,而不是在繁华都市养尊处优的孩子们,因为他们拥有最硬实的肩膀。假如他们拓宽视野,看透群山,他们的未来是不可估量的。如果真是这样,那将是对他们历经磨难的最好回报。

希望有更多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来读这部书,虽然这并不是一部能惹人发笑的书,但它却是一部能让人感动,让人振奋的书。那些远方的孩子,他们需要的并不是同情,而是理解,是一份发自我们内心的尊重。也许在物质上,我们远比他们富有;但在精神上,我们没有理由俯视他们;相反,我们应当仰慕他们,仰慕他们的坚强与坚韧,仰慕他们的无畏与牺牲。如果这样,我们也会在精神上慢慢地富有起来,精神上的富有才是最终的富有。

后记

关于留守和成长

第一次接触留守孩子,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去一所乡村小学采访。正是“六一”儿童节,那所学校在举办运动会,一个短跑冠军,站在领奖台上,赤着脚,脸色黝黑,衣服破烂肮脏。校长给我介绍,他的父母出去打工,几年没有消息,留下他和妹妹在家里生活,吃了上顿没有下顿,他空巢似的家里,又脏又乱。他还告诉我,父母出去打工,留在家里的空巢孩子,在他的学校,还有很多……

我喜欢苏联儿童文学作家马尔夏克的《十二个月》,讲述一位勤劳善良的灰姑娘似的女孩,在岁月的帮助下,最后获得幸福的故事。我无法想象,随着一年一年十二个月的流逝,一年一年三百六十五个白天和夜晚的更替,我们的留守孩子,在怎样地守望和期盼,怎样在属于自己的岁月中梦想和成长?

从那时,我就开始心情沉重地关注留守孩子,并且注意收集留守孩子的故事和材料,知道他们很多年没有和父母一起过生日,很多年没有和父母一起过春节,知道他们父母健在,却像孤儿,知道他们见了父母,却形同路人……这样许多匪夷所思的奇闻!

关于思考与写作

我很羡慕那些高产作家,一夜之间,就可以著作等身。我无法这样快速写作,这本书,从去年春天开始采访,到现在完成稿子,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而且,才10多万字。我为自己的愚笨惭愧,觉得应该告别这个职业,要不,真的无法养活自己。

我很清醒自己写的是报告文学,也懂得它应该直接、真实地反映社会和生活。虽然它具有新闻的特点,但是无论怎样,首先还得是文学,首先得让形象和生活说话!

我没有采用通常的报告文学方式,全景似的描写这幅可能在人类历史上独有的画卷,我不打算写得接近新闻或者政论。我决不为了追风赶潮、媚俗与迎合而写作。即使要迎合,那也是迎合我的读者——那些青春懵懂、孤独敏感的孩子。我希望写真实的生活和人物本身,讲述能够给读者带来感动的人物和事件,挖掘和展示人物的内心,给读者讲故事。

在灯下,我审视堆积在书桌上的一大堆采访材料,反复阅读,比较、研究,选定素材,再根据材料归纳、剪裁、构思,写出故事梗概,再根据构思,打开电脑开始写作。这个过程,都花去了我好几个月的时间。我知道,在每一个人的生命中,总是有一些精彩片断,剪取与组合的方式不同,便会呈现不同的魅力。在具体写作每一个故事的时候,我又在不断地调整、完善甚至再次构思,力求找到能够触动心灵的“闪光核”,使其真正能有感动人、催人泪下的力量。

我觉得自己像一只蜗牛,慢腾腾地在爬,经过了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才到达终点,把这些故事“报告”出来。但是我相信,它们不会成为明日黄花,因为我在努力表达一种美好而永恒的力量——坚忍、勤劳、善良、爱和崇高。

人类心灵的感动,还会过时吗?

关于这个标题

原本打算以《孩子,我们都在爱着你》为标题,写一篇后记,全面介绍人们和社会对留守儿童关心的情况。可是在网页上输入“留守儿童”几个字,一下子弹出了数百万条有关条目,代理妈妈、留守儿童之家、志愿者留守儿童行动、各级政府召开留守儿童专题会议……多得让我目不暇接。

我国目前大约有1亿5000万农民外出务工,留在农村家中的留守儿童,就有5800多万!我知道这样薄薄的一本书,自然是无法写尽的,还有太多的故事我无从知道,还有太多的故事来不及在这里讲述,还有太多的爱心、关怀,无法在这里堆积!

好在生活是一片海洋,文学是一滴水,但是它却折射着海的光芒。但愿我的这一滴海水,能够以它们的真实感情和催人泪下的故事,折射留守孩子的生活和内心、理想和追求。但愿它们凝聚的就是5800多万留守孩子心灵的报告,讲述的就是5800多万留守孩子自己的故事。

因此,这篇后记,我仍然保留这个标题,表达我、所有的好心人,对留守孩子的爱和关心。

关于我的感谢

在此,感谢支持和鼓励我完成这本书直至出版的所有人,感谢那些为我安排采访的地方宣传、教育部门和学校,感谢那些通过写信或者寄来日记本,把自己的故事和内心告诉我,那些在采访中热心地配合我,给我讲述的中学生……

感谢一个春天。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空巢十二月(留守中学生的成长故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邱易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少年儿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475537
开本 32开
页数 22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9
出版时间 2008-05-01
首版时间 2008-05-01
印刷时间 2008-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8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7.375
印次 2
出版地 上海
209
144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4: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