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卓越领导国学讲堂(1)/清华卓越领导人文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蜚声海内外的五位国学大家从管理的角度讲解与普及国学——本书的四位撰稿人分别是杜维明先生、余敦康先生、方立天先生、楼宇烈先生,国学功底深厚。四位先生融汇古今、中西之学,探讨了国学与企业管理、修身养性等方面的问题,让人颇受启发。

解析深刻,语言通俗易懂——每位国学大家就自己最擅长的内容与读者展开讨论,层层剖析,而语言却通俗易懂,明白晓畅,一般人都能领悟。

清华大学职业经理训练中心是培训界的龙头老大——清华职业经理训练中心成立将近十年,培训了无数企业家,开设了一系列的课程,在业内颇受好评。对于本书的销售很有帮助。

内容推荐

四位享誉海内外的国学专家齐聚清华园,融会古今,贯通中外,深入浅出地解读国学精华。

易学专家余敦康先生讲述了《周易》与企业管理、决策之间的关系,并介绍了读《周易》的最简单的方法,帮助人们不断地从《周易》中汲取智慧;

新儒家第三代领军人物杜维明先生站在世界文明与对话的角度,论述了儒家传统的精神以及对我们现代人的启示;

著名的佛学家方立天先生简要讲述了佛教的来源。佛教的中国化,佛教的人生哲学要义等,颇给人以启发;

著名的哲学史家楼宇烈先生从道家的发展史出发,讲述了道家的代表人物与道家的根本理念,重点落在道家思想对今人的启发上,其中穿插了老、庄的身世之谜,一些成语的误读等颇有意趣的内容。

目录

出版缘起  骆建彬/I

序  艾丰/Ⅲ

国学机论 /余款康

 为什么学国学/4

 国学包括哪些内容/7

 国学的核心价值/10

《周易》中的决策管理思想  /余敦康

 《周易》的性质/18

殷商和西周时期:龟卜和蓍草两种占卜方法并行/19

春秋战国时期:《周易》由卜筮之书向哲学之书转变/22

汉代:《周易》儒家经典地位的确立和派别划分/25

《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丰流/30

 《周易》的核心思想/33

《周易》的核心思想:阴阳之道/33

“阴阳相易”的道理/35

 《周易》中的决策管理思想/41

中西方对宏观的不同看法/41

企业家对中观的看法/44

 读《周易》的方法/50

朱熹《周易本义》中的歌诀/51

八卦的亲密关系:乾坤六子/52

《周易》读法:以“玩”的态度,由乾坤两卦入门/54

十八变成一卦/70

儒家的人学  /社维明

 儒家传统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体系/75

儒家传统代表轴心文明/76

儒家传统是一种跨时代、跨地域的文化现象/76

不同视角下的儒家研究/79

 儒学是为己之学/82

儒家的核心价值——学做人/83

儒家人文精神的生成/9l

为己之学重在塑造领袖人格/95

 儒家的基础文本和核心观念/99

几个基本问题的辨析与澄清/99

儒家的核心观念——仁/106

儒家的终极关怀是天人合一/110

 中国文化的主体性/124

扩大参照系的视野/125

建立动态的开放的主体文化/127

精神资源和传统文化的配套问题/129

 儒家传统的继承和发展/130

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独特现象与模式/131

儒家怎样介入当代的制度建设/137

如何继承儒家传统/141

自由问答/148

佛教与中国文化  /方立天

 佛教的创立与演变/164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早期佛教/164

部派佛教的分歧/166

佛教在印度被消灭/169

 佛教的对外传播系统/169

 中国佛教的演变历程/170

 佛教文化/173

信仰/173

伦理道德/174

哲学思想/175

文学艺术/175

民俗/176

 佛教的影响/176

消极影响/1 76

积极影响/177

佛教的人生哲学要义/178

人的构成/178

人的本质/179

人的本原/179

人的本性/180

人的定位/181

人生的价值/181

人生的法则/1 82

人生的觉悟/1 83

人生的理想/1 84

人生的修持/184

道家思想与中国丈化  /楼宇烈

 道家的发展史/188

道家地位的确立/189

道教的形成/193

 老子、庄子及其著作/194

老子、庄子的身世之谜/194

《老子》和《庄子》的误读/195

《老子》和《庄子》的差异/198

 道家的根本理念——无为而治/200

无为而治及其在各个方面的运用/200

自然无为/202

 道家的重要思想——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21l

弱者道之用/211

反者道之动/212

 道家思想中的变——“与时迁移,应物变化”/216

“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的内涵/216

道家对道德的独特见解——变的思想的应用/217

宋明理学——革尽人欲,复尽天理/222

清心寡欲/223

 道家的相对论/225

《庄子》里的相对论/225

《老子》和《论语》里的相对论观点/228

从相对论的观点来看,文化的负面作用是很大的/229

相对论与相对主义/230

 道家的思想渗透在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231

人生态度上的旷达/231

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232

尊重人的自然本性/234

 自由问答/237

试读章节

儒家的基础文本和核心观念

大家有时间可以看看《论语》。我把《论语》作为诠释儒家的文本基础。

几个基本问题的辨析与澄清

未知生,焉知死——儒家不注重鬼神吗

第一,很多学者认为儒家注重生而不注重死,注重人而不注重鬼,儒家讲究现实而不具有宗教性。《论语》里有一句话常被引用:“未知生,焉知死。”有学生问孔子关于死亡的问题,孔子说你不知道生,怎么知道死。然后学生问事鬼的问题,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很多人引用这句话,认为儒家是注重生不注重死,注重人不注重鬼。当然我们是可以这么理解,但是像这种文本本身的解读,要和其他的观念配合起来,而不能孤立地看。“未知生,焉知死”,等于是说你还不会走,你就要学会跑,那不可以。那么如果知生,是不是就可以取得知死的条件了呢?你对生命有了深刻的了解,那是不是也就对死亡有了了解呢?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法国一个比较宗教学家看完《论语》译本后发表评论,他说《论语》在处理死的问题上是最庄严的,儒家观念对死亡有很高的智慧。“未知生,焉知死”,就是说你不知生是不能够知死的。如果你能够尽量知生,你可以取得知死的条件。再进一步说,要对生命有全面的理解,就不得不对死亡有所了解。这是我的诠释,大家可以讨论。“未知事人,焉知事鬼”,就是说你如果不知道事人,怎么能事鬼?如果你真正能事人了,你就取得了事鬼的条件和可能性。如果要全面地事人,你不能不事鬼,不能不对鬼神的世界有所了解。《论语》对于“孝”的定义,就是对于父母亲要“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儒家经典中,讲礼非常多,而讲得最全面、也许最烦琐的就是葬礼和祭礼。这中间是否有应该丢掉的糟粕,还是有更深刻的意义,非常值得我们考虑。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认为儒家所体现的问题是,不仅要知生也要知死,不仅要事人也要事鬼。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儒家是人类中心主义吗

有一句话常常引起讨论,就是《论语》中的一句话:“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通过这句话,有人判断儒家是人类中心主义者,就是我们能够使道大,道不能使我们大。假如你就是这样解释,那么儒家确实是人类中心主义者。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基本上是一个人的责任问题,不是人的自大。不是说我们能使上帝伟大,上帝不能使人伟大,从基督教的角度讲这是亵渎神灵。儒家不是这个观念。“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表明道是自然的发展,只有通过人才能把道的价值开发出来。如果从基督教比较学的角度来理解,儒家对天的理解是全知、全在,但非全能,即天是无所不知、无所不在,但天不是无所不能的。我们要靠天来保佑我们,同时人如果自暴自弃,自作孽的话,天只能叹息,而不能阻止人的破坏力。“人能弘道”的意思就是,人应该有能弘道的意愿和弘道的责任。“非道弘人”是说道不会弘人,你自己要通过道,像孟子讲的“尽心知性以知天”,“尽”的意思就是充分体现我们的心量,才能知道我们自己的人性。所以这话不是人类中心主义,而是说人的责任,而且是全面的责任问题。

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儒家歧视夷狄吗

有人说儒家以华夏为中心,对夷狄非常鄙视。孟子有“华夷之辨”,华和夷之间是不同的。但如果把华、夷分别看成是文明和野蛮,那么就是在文化区之内的人,华夏也可以是野蛮的,在夷狄区的人也可以是文明的。舜是东夷人,文王是西夷人。这两个夷人在儒家传统中的价值地位远远超出孔子。孔子要“乘桴浮于海”、“居九夷”,有人说那个地方太简陋,孔子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当然引用最多的一句话是“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论语·八佾篇》)。一般的解释是:夷狄即使有君,也不如诸夏的中国人没有君,我们比他们还高明。我认为这样的解释是有问题的,应该解释为:夷狄的地方有君的观念,我们是没有的。用现在的话讲,夷狄还有礼,我们却都没有礼了,这就是“礼失求诸野”的问题,是孔子对诸夏的批评。不是诸夏之无君比夷狄要高明,而是夷狄有的东西我们都没有了,我们该有的却没有了。这是孔、孟时代讨论较多的一个问题。

父攘羊,子证之——儒家推崇家庭利益至上吗

还有一个经常引起讨论的看法,有人认为儒家是家族主义者,完全以家族利益为主,比如“父攘羊,子证之”的问题。孔子到一个地方,人家说我们这里的人很“直”,完全公平地对待任何人,父亲偷了羊,儿子去告官,这就是“直”。孔子听了非常不高兴,回答说我们的“直”不是这样的,而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翻译成现代的话就是父亲掩盖孩子的错误,孩子掩盖父亲的错误。这看起来完全是家族主义的观念。怎么理解这个观念?新加坡推动儒家伦理的时候,新加坡副总理吴庆瑞提出这个问题:儿子做警察,父亲开车超速,被抓到了,那么要不要开罚单?如果照儒家的话做是不是就不罚款?儒家的这一观念对法律是一个非常大的冲击。西方受基督教文明的影响非常大,突出夫妻的观念,这一观念在基督教传统中是神圣的,因此夫妻之间不能互相作证,妻子就是看到丈夫杀人,也不能在法庭上作证,在现在美国最严格的法律制度下也是如此。

孔子对父子的关系是非常重视的。人家说父亲偷了羊,孩子去告,把父亲关到监狱里面去,孔子认为这太不近人情了。他其实是认为这里面有太多可以考虑的情况,怎么可以只采取把父亲关到监狱这样的做法呢?而“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隐”不单单只是掩饰而已。父亲如果偷了别人家的羊,孩子对父亲的过错要谏,要帮助父亲改正,除了告官把他抓起来以外,还有很多处理偷羊的办法。吴庆瑞对于父亲违反交通规则的观点是,当然孩子要给父亲开罚单,但是只罚款就完了吗?像个路人一样吗?当然不是。开了罚单以后,也许你应该自己付这个款项,或者把父亲找来好好谈,还有很多其他东西非要加进去不可。新加坡纯粹讲法律制度而不通人情,那也不行。所以这中间有很多值得更进一步考虑的问题,不要根据这个例子就认为儒家主张把家里面所有的坏事情都掩盖起来。

为什么这个说法是可以站得住的?在《白虎通》里有一个大家最反对的观念,我也反对,叫做“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严格说就是男性中心主义、家族的权威主义和政府的专制主义。但是《白虎通》里所举的例子都很有趣,不是父亲怎样管理孩子,而是孩子怎样劝谏父亲。最有趣的例子当然是大舜。大舜是圣王,但是他的父亲瞽叟对他却非常残忍,大舜能够转化与父亲的关系,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所以大舜才成为最孝的人。他的继母、继母的孩子对他也非常残忍,但是在这么复杂残忍的家庭里面,大舜能让家庭和谐,这也是一般人做不到的。这样看来,对家庭的阴暗和家庭的温暖这两方面,儒家有相当全面的照察。家庭的关系搞不好,则一生受害,否则一生受益。

吾不如老圃——儒家是精英主义吗

有人认为儒家是精英主义,对劳动人民非常鄙视。有人问孔子“为圃”,怎么种花,孔子说“吾不如老圃”,种花我不如园丁;有人问孔子农事,他说“吾不如老农”。人家走了以后孔子还抱怨。所以大家就觉得孔子不尊重园丁,又不尊重老农,认为他是一个不尊重劳动人民的傲慢的知识分子,而且还讲农民的恶行。这种理解对不对?我打个比方,季羡林教授是北大很有名的教授,如果北大的一个研究生问他,季老,请您教我怎么种花吧。季老说,种花你找园丁,他懂得多,我不懂。学生又问,那请您教我怎么种谷子。季老就回答,种谷子你找农夫,他比我强多了。这个学生走了以后,季老就说,这个学生有点胡闹了,他找我教这些东西。这就是孔子当时的反应,这也不算什么错,不算精英主义,不同行业有不同的专家。如果突然有人问我企业会计的问题,对不起,我也是一窍不通。  P99-103

序言

艾丰

把几位国学专家的讲演稿整理成书出版,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听过他们讲演的人,可以用这本书作为反复学习的教材;没有机会听他们讲演的人,也可以从这些讲演稿中获得学习的机会。

在各种学习方式中,听权威专家讲演是最“实惠”的。那些专家把自己几十年的研究成果,经过凝练,用半天最多一天的时间把最精华的内容讲给我们听,对于听讲的人来说,真是“投入最小,收获最大”的事情。

中国人对国学的态度,经历了大起大落的过程。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国学,特别是儒学,是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文化。20世纪初的“五四运动”,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写道,在“四书五经”的字里行间读出来的都是“吃人”二字。此后,国学作为封建文化的代名词,连续遭受了几十年的批判。最近一些年,国学又重新复兴起来,提倡国学、学习国学,乃至推崇国学,已经形成了气候。一些讲国学的学者成了最红的人物。这些起落,都是基于社会和政治的原因产生的。我们对国学的基本态度,应该是毛泽东说的“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但取其精华也好,弃其糟粕也好,前提都是了解国学。如果我们不承认国学是一个巨大的宝库,而是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对国学不屑一顾、一无所知,那就对不起我们的老祖宗,更谈不上继承和发扬光辉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了。

2003年底,清华大学职业经理训练中心主任骆建彬同志以及吴绪模、吴建基等同志,还有作为中国发展研究院院长的我,一起策划了“企业卓越领导高级研修班”的培训项目。为了搞好这个研修班,我们提出了“五有”的目标和四句话的学习方针。所谓“五有”,就是企业卓越领导必须是“有文化、有思想、有品德、有能力、有影响”的企业经营者。四句话的学习方针是:“开阔视野,多维思考,以道御术,追求卓越。”

在这个研修班上,我们安排了相当分量的国学课程。本书收集的几位国学专家的文章,就是他们在研修班上的讲演稿。

学习方针中的“以道御术”,主要是针对如何学习国学提出的基本方法。一般而论,国学的优势在于“道”,在于对“道”——基本原理的论述比较精辟;而国学的弱点在于“术”,缺少在操作层面的研究。西学,特别是西方企业管理理论,长项在于“术”,操作方面讲得很细;弱项在于“道”,基本原理方面讲得较少,也不够深透。如果我们悟通了“道”,再用“道”去理解“术”、驾驭“术”,就会大大提高企业经营者的素质和水平,也才有可能在中国企业实践的基础上,创造出所谓的“中国式管理”。海尔的董事长张瑞敏就是悟透了老子说的“有生于无,无生于有”、“有无相生”的“道”,才自觉而娴熟地操作了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形成良性循环的名牌战略,悟透了老子的“无为而治”的“道”,才大力推行他们的“市场链”管理方法。历来的大企业家和卓越领导者,大都是具有较为深厚的国学修养的。

学习方针最后一句话叫“追求卓越”。我想也可以改成“先己后人”。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里的“为己”、“为人”都不是道德上的概念,而是学习中的概念,即学习首先的着眼点放在哪里。所谓“为己”,是学习的着眼点首先放在自身素质的提高上;所谓“为人”,是学习的着眼点首先放在作用于他人上。国学的学习,首先要着眼于自身素养的提高,这就是儒家历来倡导的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修身”开始,才谈得上“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要做卓越领导者,也应该重视“修身”,并从“修身”开始,安排自己的学习。

“企业卓越领导高级研修班”已经办了七八期,学员们的反映是好的,他们对国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也从中得到了很大的思想收益。

我认为,正确对待国学,学习国学,消化国学,其意义绝不止于办好某种研修班这个层次,更重要的在于探讨如何发展我们中国文化的途径。过去我们讲学术和文化的发展在于批判,这有其时代背景的因素。其实,就是对批判也不能片面理解。批判并不是简单的否定,不是一概说“不”,更不是一律打倒。批判的实质在于分析,在于分析之后的区别对待。要认识到,学术和文化的发展,更重要的方式是融合,分析之后的融合。批判性最强的马克思主义,也是融合了德国古典哲学、亚当·斯密的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等思想。

在中国当前改革开放的年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应该更多地采取融合的方式。在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实际的需要,有机地融合古今中外文化中一切好的东西,特别是国学中的精华,才能创造出既继承中国传统又适应现代社会、既有民族特色又能够和世界接轨的中国新文化。

让我们在“融合”的道路上一起努力!

书评(媒体评论)

学《周易》绝对能让一个人把事业做大。一个人能够在顺境中居安思危,在逆境中转危为安,才能在现代化的全球竞争中发挥中国人的智慧,立于不败之地。同时,学《周易》还能使个人心安理得,按照《周易》所说的去做,就能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周易研究会副会长 余敦康

我们要超越自我,但是要完成自我;我们要超越家族,但是要使得家庭安顿:我们要超越我们的社群,但是要使得社群成为滋养我们的重要资源。我们要超越各种狭隘的限制我们思维的结构,但是要对这些结构给予充分的认识。可以这样说,儒家为己之学的发展,就是怎么样把限制我们思维的力量转化为使我们能够发展的资源。

——哈佛大学教授,哈佛燕京学社社长,美国人文艺术科学院哲学组院士 杜维明

佛教是教人们解脱痛苦的宗教,它强调众生要从根本上拔除痛苦,求得幸福,就要由迷妄转为觉悟。佛作为十法界之首,就是觉悟了的人,是自觉、觉他、觉满的觉者。觉悟就是彻底体验宇宙人生的真实,体悟最高的真理,表现最高的智慧。……中国佛教主流还把最高真理与人心本性结合起来,转而强调体知、觉悟心的本性,如禅宗就教人觉悟自性,顿悟成佛。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所长 方立天

无为包含很多内容,其一就是说天地间万物生长出来都是有天意的,所以天生万物,地生万物,道生万物,这个生万物的过程都是自然生长出来的,而不是说天地故意要生长出来什么。对万物来讲,天地无所谓跟你亲,跟他疏的,而且天地也没有说既然你们是我生出的,那么你们就是属于我的,为我所有……人常觉得这个东西是我的,是我努力获取的,是我辛辛苦苦创造出来的,那么就为我所有,我可以随意处置。这种观念恰恰和天道是相对的。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 楼宇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卓越领导国学讲堂(1)/清华卓越领导人文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骆建彬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1139271
开本 16开
页数 24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5
出版时间 2008-09-01
首版时间 2008-09-01
印刷时间 2008-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4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279.23
丛书名
印张 1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51
18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2:2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