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创业者(哈佛弄潮儿的故事)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关于网络、关系、纽带、继承、义务的书。

这是一本关于态度的书,关于对人的态度、对商业的态度。

这本书讲的是一群人,他们被创业的纽带绑到了一起——无论他们是否承认。

这本书里的故事,讲的是那些察觉并引领变革浪潮的人们。这些人很难被分类,他们的共同特征不太多。他们既可能是家里的长子,也可能是捣蛋鬼,既可能幼年丧母,也可能是妈妈的宝贝儿。但几乎无一例外,这些人都热爱创业的“游戏”。

内容推荐

在史泰博、星巴克、英特尔和亚马逊成为创业成功的楷模之前,很少有人会相信地下室和车库里异想天开的点子能够最终驱动全球经济的增长。但事实胜于雄辩。当今许多颇负盛名的企业家都与同一个地方——哈佛商学院——有着深刻的渊源。这绝非偶然。

本书讲述了创业学教学在哈佛商学院以及创业实践在哈佛商学院毕业生中薪火相传的历程。这段历程可以追溯到半个多世纪以前,涉及不少商界名角,他们是20世纪下半叶很有影响力的人。透过几十个令人赞叹的创业故事和这些故事背后的主人公,作者描绘了哈佛商学院的校友人脉网。这个网络独一无二、强大而积极,连通了几代人,连通了不同的兴趣领域和广泛的地理空间。

通过这些故事,本书揭示了:

◆创业学在哈佛商学院由边缘的选修课成长为有影响力的管理学领域的过程,以及该领域的拓荒者——从迈尔斯·梅斯、乔治斯·多里奥到霍华德·史蒂文森等诸教授——令人起敬的贡献;

◆善于抓住机遇的校友如何撬动了变革的浪潮,潮头既有一鸣惊人的创业成功,比如史泰博和英特尔,也有不可思议的创新奇迹,比如“飞马”火箭和风险投资业;

◆创业成功的经典因素——包括对行业的深刻理解、运营能力、眼光、决心和运气——以及可能招致创业失败的陷阱;

◆创业过程的各个方面,从筹集和使用资金到管理和发展一个企业。

透过独特的视角,读者看到哈佛商学院半个多世纪以前播撒的创业学以及创业实践种子如何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本书以强有力的事实见证了那些机遇的发现者、浪潮的引领者和变革的驾驭者,是他们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目录

致谢

引言

第一章 从货架空间到电脑空间

第二章 燎原之火

第三章 风险投资的出现

第四章 创业者登上历史舞台

第五章 三城传奇

第六章 用脚表决

第七章 星空闪现

第八章 小玩意大买卖

第九章 银幕魔力

第十章 超乎寻常的学习小组

后记 引领浪潮

注释

试读章节

第一章 从货架空间到电脑空间

我们回到20世纪80年代早期。吉米·康纳斯(Jimmy Connors)还在为夺得大满贯而不遗余力;黑胶唱片和电唱盘还在吱吱扭扭地放着音乐;有氧运动和山地车开始流行;可携式摄像机和电子游戏已经很时髦了。在加利福尼亚的车库里,几个小青年正在组装第一台个人电脑。

里根时代刚刚开始。联邦政府实施了强硬的金融政策,终于有效地控制了高达两位数的通货膨胀。里根政府采取的供应经济学政策(即通过减税而刺激生产和投资),使经济开始复苏,并开始刺激证券市场。垃圾债券正在激发一场新的合并浪潮。华尔街的热情逐渐高涨,但国内制造业仍是举步维艰。美元的升值扼杀了国内的出口。曾经不可一世的克莱斯勒(Chrysler)汽车公司,竟然到了靠政府援助才能免于破产的地步。在密尔沃基(Milwaukee),哈雷·戴维森(Harley Davidson)——美国最后一个摩托车制造商——不得不寻求关税保护,来应对国际竞争。

这是1982—1983年的冬天,哈佛商学院二年级的学生在仔细地对经济领域进行着考察。很多人都计划,毕业之后去咨询公司或者投资银行。根据以往的传统,这些地方给刚出炉的哈佛MBA的薪水一般都很高。而高薪就意味着可以很快还清巨额的助学贷款。还有就是,咨询公司和投资银行好像不会受到竞争的影响,这对其他行业来说可是个极大的困扰。

托德·克拉斯诺(Todd Krasnow)将来可不想做什么顾问,或者进什么投资银行。他现在也上二年级了,但还不是很确定自己毕业之后想要做什么。但是,他知道自己现在想要做什么,那就是去上最受欢迎的二年级课程——零售课。零售业在当时还不是很火暴,但是教这门课的沃尔特·萨蒙(Walt Salmon),却是个知名的老教授。他说话温和,一头红发。教授是这个领域的权威,他的课经常爆满。克拉斯诺去恳求萨蒙教授,希望能让他选修零售课:选这门课就一点都没有可能吗?

面对这个如饥似渴的学生,萨蒙能做的,也只能是鼓励他说,可以在前几次上课的时候,到教室看看,如果有人退出的话,他就可以来了。

克拉斯诺同意了。一连好几天,他每天都去奥尔德利希楼(Aldrich Hall),从上面的楼梯往下看——所有的座位都有人——他仔细做着记录,因为他还心存希望。最后,萨蒙不得不告诉他,看来,不可能有空位了。克斯拉诺只得离开,放弃了这门课。

二十年匆匆而过,现在已经是21世纪了。克拉斯诺说:“回头看看,发现挺搞笑的。从哈佛毕业那年,也就有两个人做起了零售业,我是其中一个。可是我却没能选上那门课,尽管我当时非常想上。”

历史往往倾向于记载结果。对于没有结果的事,或者可能发生但并没有发生的事,是不会有记录的。在1983年初,曾经有一个学生苦苦追求自己的理想,被一位教授注意到了——然后什么也没有发生。一个没有结果的故事。

可是,没过几年,托德·克拉斯诺和沃尔特·萨蒙发现,他们的人生道路再一次交叉了。这一次,是一起帮托马斯·斯坦伯格(Thomas Stemberg),一个1973届MBA,创建一个公司。他们打造了一家非凡的公司——公司甫一建立就以火箭的速度发展,速度之快甚至超越了最乐观的估计。

Staples的故事,牵涉到好几个城市,以及一系列的(但是相关的)行业。它包含着几代商人的心血。这些商人在互相竞争,但又在相互帮助——他们依靠的是个人能力,但同时又懂得合作的力量。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竟是如此的神奇,以至于机遇的大门不断地向他们敞开,新的经济领域不断地被他们开拓。因此,他们就自然而然地成了之后改革者、企业家的铺路人。在这条路上,上百万的美元滚滚而来,成千上万的工作岗位也跟随而至。  通常,这样的成功故事,都会在哈佛商学院找到根源。一直以来,学院就有一个绰号——“资本主义的西点军校”。可见,它与美国乃至全世界的大公司,关系非同一般。这个稍显过时的绰号,给人们的暗示是:单向交流。就像棒球分会与全国棒球协会的关系一样。但是,还有一个更好的比喻,可以呈现出一幅更生动的图画——想一下实验室里的烧瓶:多种性质不稳定的成分在这里接触、混合、相互作用。把原来的主意放到新的渠道中会怎么样?或者利用原有的渠道,去实现一个新的想法呢?

在查尔斯河(Charles River)畔,修剪得相当不错的校园,仿佛传达着一种强烈的区域感、使命感和永恒感。的确,最初的人脉就是在此建立的: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随后,在商业困境中的上千次携手前行,使这些人脉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而变得更加牢靠。如果我们把人们之间的联系叫做“人脉网的节点”,那么战场一般的校园,就是一个极其特殊的节点。

这是一个范围相当广泛、力量十分强大的网络。绝不是那种“酒肉朋友”的关系——什么胡桃木餐厅啊、傍晚的雪利酒啊、商业的避难所啊——都不是。(如果真的有过类似的关系,那也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这是一种有机的联系、不断发展的联系、会自我更新的联系、互相激励的联系。

P1-3

序言

这是一本关于网络、关系、纽带、继承、义务的书。

这是一本关于态度的书,关于对人的态度、对商业的态度。

这本书讲的是一群人,他们被创业的纽带绑到了一起——无论他们是否承认。(他们为什么不承认呢?因为“创业者”有时并不被看做是很有魅力的身份。)

这本书里的故事,讲的是那些察觉并引领变革浪潮的人们。这些人很难被分类,他们的共同特征不太多。他们既可能是家里的长子,也可能是捣蛋鬼,既可能幼年丧母,也可能是妈妈的宝贝儿。但几乎无一例外,这些人都热爱创业的“游戏”。

也可以说,这些故事,讲的是一个机构——哈佛商学院——大半个世纪以来,它探究各种方法,试图为创业学这一难以驾驭的学科建立某种体系(同时也在创业这个领域里挖掘各种机会)。这些故事,讲的是那些不安分的、涉足商业实践的学者们,或者——那些涉足学术圈的创业者们。

最后呢,这本书,讲述了哈佛商学院及其毕业生们,以及更大的经济机遇是如何相互作用的。是什么造就了某次机遇的浪潮?弄潮儿们从一个浪潮里学来的知识适用于下一个浪潮吗?上一个浪潮里留传的那些忠告,我们应该带到未来吗?这样做会不会让我们变得迟钝,以至于丧失对“真正机遇”的洞察力呢?

这本书里的故事,跨越数十年,展现了好几代创业者。它们不同寻常,但并非绝无仅有。类似的故事,总在发生,在《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的报道里,在风险投资家们的董事会上,在创业者们追逐机会的地下室、仓库、车库和家庭办公室里,在世界各地处处发生。

下面我们以一个戏剧化的成功创业案例作为本书的开篇——Stapies(史泰博),办公用品超市。(截至2004年,Staples已拥有1,600个店铺,60,000名员工,年销售额达到近140亿美元。)汤姆·斯坦伯格(Tom Stemberg)的这一惊人创造所涉及的,就是识别出一个浪潮(spot a wave),然后在接下来的二十年里“引领浪潮”(shape a wave),并娴熟地驾驭浪潮。

现在回头看,“引领浪潮”似乎很容易。

但那个时候,它当然没这么容易。

后记

引领浪潮

2003年6月4日,哈佛商学院南礼堂外举行了一个小型聚会。南礼堂是一座混凝土建筑,看起来相对现代化,紧挨着学院的贝克图书馆。

这次聚会的目的,是以“阿瑟·罗克”(1951届MBA)的名字命名这座建筑。罗克捐出2,500万美元用以支持学院在创业领域的各种努力,这个消息在1月被公布。罗克是有史以来最成功的风险投资家之一。四分之一个世纪以来,他一直支持着学院的创业研究项目。事实上,他和同班同学费耶斯·沙罗菲姆曾在1981年共同捐资,设立了学院关于创业研究的第一个教授席;在他们的帮助下,创业研究在关键时点得以复兴。阿瑟·罗克创业中心(Arthur Rock Center for Entrepreneurship)将成为哈佛商学院与创业相关活动的神经中枢。目前,这里有教员三十余人,开设大约二十门课程,并开展着一大批课程研发及学术研究项目。

罗克本人,作为荣誉嘉宾,表现得有些不够热切。他通常反感对自己的慈善行为进行吹嘘。在宣布这笔捐款时,他曾发表如下的简短声明:

这个国家的未来在于新兴企业。这些企业提供新的项目、新的技术和新的工作机会。长久以来,哈佛商学院一直是研究创业过程各个方面——无论是融资的复杂技巧,还是领导艺术——的先锋。我很高兴能够做些事,在现在和未来来支持这个事业。

罗克是个本性内向甚至沉默寡言的人;这一天,他更愿意倾听而不愿宣讲。仪式完毕后,他与院长共进午餐,然后参加了一系列年轻教员的学术讲座。汤姆·艾森曼(Tom Eisenmann)谈公司建构和部署数字化网络面临的管理挑战;克拉克·吉尔伯特(Clark Gnbert)谈大公司如何通过“公司创新”来发现和培育新点子;施蒂格·莱施利谈如何把创业精神应用于教育改革。

在这些讲座之后,罗克同意接受一些现场观众的提问。不出所料,不少提问关注的都是他作为风险投资家、天使投资人最激动人心的时刻荣耀。

在刚入伙时,你知道你的哪些投资一定会赢吗?

罗克回答:“我不知道。对英特尔的投资是个例外,那次我100%确信必赢。”

你手里真的还有英特尔原始的商业计划书吗?

“是的。那是我起草的。”

你怎么总能判断正确呢?

“这个嘛,”罗克不紧不慢的回答,长脸上禁不住带一丝笑,“事实上是,我判断错误的时候更多。”

可能我们还没有充分意识到,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奇迹和变革的时代。

迄今为止,这个时代已跨越了两个世纪。在刚刚过去的世纪里,汽车得以大量生产,而且人类登上了月球。也是在20世纪,贝尔(Bell)的发明(指电话)原本被看做稀罕玩意儿,后来演化成互联网——当然这种演化还综合了其他一些发明。新时代的方法制伏了古代的苦难(可以预见的是,新的苦难又会产生)。全球性大火灾不复是对人类的威胁,而恐怖主义成为新的威胁。.人们对跨国公司谈论得少了,开始更多地谈论全球竞争和全球经济。股票和债券投资不再是少数富人独享的领地,而成了中产阶级每天要处理的事务。查尔斯·梅里尔(Charles Merrill)的预见,“华尔街将成为主要街道”(意指金融进入大众生活——译者按),已经高度实现,甚至现实远远超过了他的预见。

整个20世纪里,商业界的规律是,越大越好。不过,“大”的定义已经发生了变化;这反过来改变了很多规则。1940年,通用电气公司(总部在纽约)年销售额4.5亿美元;20世纪90年代,该公司的年销售额超过600亿美元。在1950年至1975年间,艾默生电气公司[总部在圣路易斯(St.Louis)]的年销售额从3,700万美元跳升到120亿美元,员工人数从5,000人增到30,000人。在20世纪末,微软公司(1975年成立)在1980年的年销售额是3,900万美元,而其市值达到约5,000亿美元。

从这些变化来看,未来的前景似乎是不确定的,甚至让人惊慌的。很多公司得出结论,在全球化大尺度上的扩张和巩固才是最安全的(甚至可能是唯一的)存活之路。“做大”成了终极方法——“我们仍然做同样的事,只不过在一个宏大的、全球化的尺度上去做。”大笔的兼并收购活动不断发生,使评论家们加快了对落后公司的死亡宣判。品牌价值被看做是一种巨大的竞争优势。照这个逻辑看,要不了多久,世界上将只有一家汽车制造商、一家银行、一家保险公司、一家家电厂商、一家饮料厂商、一家软件厂商,等等。

但是,事实还有另外一面。

1980年至2000年,美国共有1,745家技术公司上市。而1975年至1979年间,每年的新上市公司总数不超过100家。仅20年后,在1995年至1999年间,这个数字飞涨到平均每年652家。风险投资的总额,在世纪末暴涨。过去25年间的风险资本融资,有69%的比例是在1999年至2000年两年内完成的,实在令人瞠目结舌。1990年风险投资公司总共融资31亿美元;而在2000年,他们融到了1,048亿。

或者说,即使当一些超级大公司在用溢价股票做换股兼并——这是庞然大物们的舞蹈——这个世界上也还有另外一极:创新的能量和投资的爆炸。网络公司依然是大海上最容易看到的冰山尖,如果把创业企业都比做海上冰山的话。(尽管网络公司的名声很快没那么好了。)纵观各个产业和领域,创业成为一股浪潮,蔚为壮观。

为什么会形成这股浪潮呢?这个国家20年来对商业和自由企业的迷恋(粗略地讲,这始于里根总统的上任),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1950年以来,甚至1920年以来,资本主义第一次被如此彻底地歌颂。但世纪末的这场超大规模的创业浪潮,至少还有三个其他趋势因素在起作用。第一个因素,是美国公司在20世纪70至80年代的重组,很多有天赋和抱负的人本来在商界有一个传统的职业升迁路径,但公司重组活动把他们赶出了传统之路。过去,财富500强企业提供不错的薪酬和福利、好声望和安全感。现在呢,所有这一切——尤其是安全感的保障——不复存在。(那些敢于向员工保证终身雇用制的公司,大多也烟消云散了。)尤其是中层管理者们,他们忽然被看做是可有可无的。所以,当公司实施裁员计划(对中止雇用合同者给予一定补偿)时,很多天赋不错的经理们选择了离开。他们看到了另一条路,而解除原雇用合同后他们才能上路。

第二个趋势因素,是20世纪80至90年代的大牛市。财富效应(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对此先是担忧,后转为称颂)起了很大作用。人们手里的股票组合涨价了,因此觉得自己比以前富有了。他们更自在地花钱,因此经济得以持续繁荣。(这是美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繁荣期。)尽管新增财富大部分是纸面上的(股票投资的升值),可是越来越多的人变得勇于改变职业方向——离开公司的晋阶体系,顺应久被压抑的创业冲动去做些事情。

最后呢,在最近20年里,一大批新兴技术同时进入成熟期。之前流行的旧技术纷纷寿终正寝。个人电脑的民用化始于20世纪80年代早期;同时,切换技术和延展带宽技术的发展,使得远程数据传输变得经济而可靠。调制解调器把这两种技术结合在一起,并日益迅捷和便宜。另外,美国政府几十年来投资于兴建一个全国性的计算机网络——目的是万一核灾难或者自然灾难发生时,通信依然能够维持——这项政府投资的结果是,互联网诞生了。万维网(World Wide Web)的友好界面,使得那些不是技术专家的人们也一样可以进入互联网。

所谓的“电子商务”(e-commerce)突然出现了。网络股成为20世纪90年代的股市宠儿。那些发掘网络金矿的年轻人,一夜之间成为百万甚至亿万富翁。这些个还没有赢利的小网络公司的市值,竟然超过了那些稳定增长的、有百年历史的零售业巨人。从哈佛商学院毕业(有些还没有毕业)的年轻创业者们,能够在几个月内把公司所有权大量地折现(通过上市等途径);而他们的前辈们可是要等上数年,甚至数十年才能实现这一点。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创业者(哈佛弄潮儿的故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杰弗里·L.克鲁克香克
译者 立那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商品编码(ISBN) 9787100058193
开本 16开
页数 35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9-02-01
首版时间 2009-02-01
印刷时间 2009-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7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15.38
丛书名
印张 23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9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5:2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