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国富论(上下)
内容
编辑推荐

《国富论》,全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初版于1776年,它的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该书将经济学、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计划综合在一起,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动过程做了系统的描述。该书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被誉为西方经济学的“圣经”、“第一部系统的伟大的经济学著作”,一经发表马上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时至今日,许多国家制定政策时仍以该书的基本观点作为依据。无论是对经济学感兴趣的普通读者,还是专家学者,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启发和阅读的快感。

内容推荐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原名直译为《诸国民之富的性质及其原因之研究》。自一七七六年出版以来,全世界的学术界,都曾赫然为所惊动。甚至于各国的支配者们,都相率奉之为圭臬。世界上每个大的或小的经济学家,都曾直挡或间接受其影响。对之推崇到无可进一步推崇,甚至于自命为斯密信徒的人们,亦会从中取出几个章句来批评;反之,对之批评到无可进一步批评,甚至于公然反对斯密主义的人们,亦莫不从中采纳几种意见,作为自己的根本思想。

目录

上卷

序论及全书设计/1

第一篇 论劳动生产力改良的各种原因,并论劳动生产物依照来分配给人民各阶级的自然秩序

 第一章 论分工/3

 第二章 论分工的原理/10

 第三章 论分工受限制于市场的范围/14

 第四章 论货币的起源及其使用/18

 第五章 论商品的真实价格与名义价格或其劳动价格与货币价格/23

 第六章 论商品价格的构成部分/36

 第七章 论商品的自然价格与市场价格/42

 第八章 劳动工资论/50

 第九章 资本利润论/68

 第十章 论劳动与资本因用途不同工资与利润亦不均等/77

第一节 基因于职业本身性质的不均等/77

第二节 基因于欧洲政策的不均等/94

 第十一章 土地地租论/114

第一节 论时常发生地租的土地生产物/116

第二节 论有时发生有时不发生地租的土地生产物/128

第三节 论常生地租的生产物与不常生地租的生产物二者价值比例之变动/139

旁论最近四世纪银价之变动/140

 第一期/140

 第二期/152

 第三期/153

金银价值比例的变动/166

怀疑银价今犹继续跌落的根据/170

社会治化改进及于三种原生产物之影响各异/171

 第一类/171

 第二类/173

 第三类/180

结论银价之变动/187

改良的进步对于制造品真实价格的影响/191

本章的结论/194

第二篇 论资财之性质,蓄积与使用

 序论/207

 第一章 论资财的划分/209

 第二章 视货币为社会总资财之一支而论述之,并论国民资本之维持费/215

 第三章 论资本蓄积,并论生产的和不生产的劳动/248

 第四章 论借放利息的资财/262

 第五章 论各种资本用途/269

第三篇 诸国民之富的进步

 第一章 论富之自然的进步/283

 第二章 论罗马帝国崩溃后欧洲旧状态下农业的衰微/287

 第三章 论罗马帝国崩溃后都市的勃兴与进步/296

 第四章 都市商业对于农村改良之贡献/304

下卷

序论/1

第四篇 论政治经济学上之诸体系

 第一章 商业主义或重商主义的原理/3

 第二章 论限制从外国输入国内能生产的货物/21

 第三章 论与某种国家通商,其贸易差额被假设为不利于我国,遂异常限制其各种货物输入/37

第一节 即根据重商主义的原则,这种限制亦不合理/37旁论储金银行,尤其是阿谟斯特登的储金银行/42

第二节 根据其他诸原则,这种异常的限制亦不合理/50

 第四章 论支还/59

 第五章 论奖励金/64

旁论谷物贸易及谷物条例/78

 第六章 论通商条约/98

 第七章 论殖民地/108

第一节 论建设新殖民地的动机/108

第二节 论新殖民地繁荣之原因/115

第三节 美洲的发现,及经由好望角到东印度的通路的发现,究于欧洲有如何的利益/135

 第八章 结论重商主义/176

 第九章 重农主义,即政治经济学上视土地生产物为各国收入及财富之唯一资源或主要资源之学说/192

第五篇 论君主或国家之收入

 第一章 君主或国家之费用/215

第一节 论国防费/215

第二节 论司法费/229

第三节 论公共设施及土木工事之费用/239

第—项便利社会商业之土木工事及公共设施/239

第二项论青年教育之设施费/266

第三项 论各种年龄人民之教育设施费/286

第四节 论国君养尊之费/309

结论/309

 第二章 论一般收入或公家收入之源泉/311

第一节 特别属于君主或国家之收入源泉/311

第二节 论赋税/317

第一项地租税/319

第二项利润税,即加在资本收入上之赋税/334

第一项及第二项之附录加在土地房屋资财上之资本价值税/344

第三项劳动工资税/349

第四项 原要混加在各种收入上的诸税/351

 第三章 论公债/386

试读章节

第一章 论分工

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改良,以及在任何处指导劳动或应用劳动时所用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的大部分,都是分工的结果。

考察分工在某特殊制造业上如何发生作用,就更容易了解分工在社会一般业务上的结果,依照一般的设想,分工是最完全地实行在某些极不重要的制造业上,要是说不重要的制造业比其他更重要的制造业有较为周密的分工,那大概不全是事实,但这些不重要的制造业,因为只供给少数人的少量需要,所以全部工人为数,必然是很小的。被使用在工作各不同部门的人往往集合在同一施工所workhouse内,观察者可以一览无遗。反之,那些大制造业因为必须供给多数人的大量需要,所以工作各不同部门,都雇有这许多工人,要把他们全体集合在一个施工所内是不可能的。我们不容易同时看见一个部门以上的工人。这种大制造业,实际上,尽管比那些小制造业,把作业分成更多得多的部分,但工作的划分不能那样一览无遗,从而也更不为人所留意。

针制造业,是一种极微小的制造业,它的分工,曾屡为世人所注意,所以就把它当作例来说罢。分工已经使针的制造,成为一种特殊的职业。一个工人,如果没有受过这种职业的训练,是不知怎样使用这职业上使用的机器,(引起这种机器的发明的,也怕是同样的分工),纵令竭力工作,也许一日也不能造成一枚,要是说二十枚,那就决然是不可能了。但按照职业现在的方法,则不但这全部作业已经成为一种特殊职业,并且它还分成若干部门,其中大多数也同样是特殊的职业。计抽线者一人,直者一人,截者一人,磋锋者一人,钻鼻者又一人。但要钻鼻,已须有二三种不同的工作。搓之使利,擦之使白,乃至以针刺于纸上的工作,都成了一种职业。这样,制针的重要作业,就分成了大约十八种操作。有些制造厂,这十八种操作是分途由不同的职工去担任,虽然在别的制造厂内同一个人有时会兼任二三门。我看见这样一个小制造厂,其内只雇用十个工人,其中有些人要做两三种不同的操作。但是尽管它们是……必要的机器设备也不完备,但他们只要勤勉努力,一日也能成针大约十二磅,每磅合中等针四千枚以上。这十个工人,每日可以成针四万八干枚以上,一人一日,可以成针四万八干枚的十分之一。那就可以说是每人每日成针四千八百枚。如果他们分别地独立地工作,其中任何人都不熟习一种特殊业务,那么,他们不论是谁,漫说一日二十枚,就连一枚也会制不成。他们不独不能造出今日由适当分工和不同操作的结合,而有可能制成的数量的二百四十分之一,四千八百分之一也不行。

分工在其他各种工艺及制造业上是和在这种极微细的制造上一样;虽然其中有许多不能像这样细分,其操作亦不能像这样简单化。但分工只要在每一种工艺上能够被采用就可以按照比例,引起劳动生产力的增加。各种职业所以能各各分立,似乎就不外是这种利益的结果。在产业与改良达到最高程度的国家,各种职业的分立,通常是最为发展。早期社会状态中一个人的工作,在改良的社会状态中,大都会成为若干人的工作。在每一个进步的社会内,农民往往就只是农民,制造业者往往就只是制造业者。生产一种完全制造品所必要的劳动,亦往往分给许多人去分任。以麻布和毛织物的制造为例。在其中各个部门内从亚麻及羊毛的收割者到麻布的漂白工人,平熨工人,或毛织物的染色工人,整理工人,有多少相异的职业被使用着啊!农业的性质,固不能像制造业那样容许致密的分工,各种工作也大都不能判然分割开来。木匠的职业与铁匠的职业通常是分开的,但畜牧的业务与种麦的业务要一样完全地分开来,却是不可能的。纺者和织者几乎总是不同的人;犁者,耙者,播种者,收割者,却常常是同一个人。既然农业上这种种劳动在一年中随季节而转换,所以要一个人不断从事一种劳动,是事实上不可能的。农业上使用的劳动一切不同的部门,不能这样完全分离开来,也许就是这种技艺上劳动生产力的改良,所以总跟不上制造业上劳动生产力的改良的原因。固然,最富裕的国家,在农业上是和在制造业上一样优于一切它们的邻国,不过,它们在制造业方面的优越,比之农业方面的优越通常说是更显著的。它们的土地,大体说,也耕作得较好,投在土地内的劳动与费用,也比较多,是比例于土地面积与自然丰度的,生产出更多的物品。不过,这种优越,很少能够超过于劳动和费用追加的比例。在农业上面,富国的劳动并不比贫国的劳动是更生产得多的;无论如何决不像制造业上面的比较那样属实。所以,富国的谷物比之贫国的品质相同的谷物,并不是常常能够更便宜地走上市场。就富裕和进步说,法国是优于波兰的,但波兰的谷物,往往与同品质的法国谷物是同样低廉。与英国比较,法国富裕的进步要较逊一筹,但法国的谷物在长谷的地区是和英国的谷物一样好,并且在大多数年份内,几乎有一样的价格。但英国的谷田比法国的谷田,是耕作得更好的。法国的谷田比之波兰的备田,据说是耕作得更好得多。贫国的耕作尽管是更差的,贫国的谷物,在品质及售价上,却能在相当程度内与富国相比赛。可是,这样的竞争制造业上面是不能有的;至少,在富国的土壤气候和位置宜于这类制造业的时候,不能发生这种竞争。法国的丝,比英国的丝品质好,价格廉,因为丝制造业,至少,在今日原丝入口须抽高率关税的时候,是更与法国的气候适合,而不是同样适宜于英国的气候。英国方面的铁器和粗毛织物,却远胜于法国的;如果品质相同,它们在英国也更便宜得了。据说,波兰除了国家适当生存所需的太为粗糙的家庭制造业,几乎没有任何的制造业。

相同人数为了分工而能成就的作业量的这种增加是由于三种不同的事情,第一,由于每个特殊工人的技巧的增进;第二,由于从一种工作到别一种工作,对通常会损失掉的时间的节约;第三,由于有许多机器被发明,以便利劳动,缩减劳动,使一个人能够成就许多人的作业。P3-5

序言

一个国家常年的劳动,是这样的一个基金,它原始地,供给这个国家每年消费的全部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而这种必需品和便利品,总是由这个劳动的直接生产物,或是由用这类生产物从其他国家购得的物品构成。

一个国家对于它所需要的一切必需品和便利品,就看这个产物或用这个生产物购得的物品对消费者的人数持有更大的或更小的比例,而或是更好或是更坏地得到供给。

但就每一个国家说,这个比例,都必须受支配于两种不同的事情。第一,是它的劳动通常是用怎样的熟练,用怎样的技巧,用怎样的判断力来应用;其次,是被雇用在有用劳动上的人数,和不被雇用在有用劳动上的人数,成什么比例。不管一个国家有怎样的土壤气候或领土面积,它的常年供给的丰啬,在这个特殊的地位上,总是取决于这两种事情。

这个供给的丰啬,在这两种事情中,取决于前一种事情的比之取决于后一种事情的,似乎较多。在未开化的渔猎民族间,每一个能够工作的人,都多少会被雇用在有用的劳动上,尽其所能,以生活上的必需品和便利品,供给于自身,或供给于他家族内或部落内因过于老幼病弱而不能出去渔猎的人。但这样的国家是极其贫乏的,以致仅因为贫乏的缘故,迫不得已,或者至少是觉得迫不得巳,有时竟忍心直接去损害他们的幼儿他们的亲人或沾染痼疾的人,有时则把他们遗弃,让他们饿死,或被野兽吃掉。反之,在文明富庶的国家,虽然,有许多人全然不从事工作,其中许多人往往比大多数从事工作的人,会消费十倍那样多乃至百倍那样多的劳动的生产物,但因社会全部劳动的生产物极丰之故,以致一切人都常常有丰富的供给,以致最下等最贫穷的劳动者,也只要他是节省的勤劳的,就能比任何一个未开化人享受到更大一份的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

劳动生产力这种改良的原因,以及这个生产物在社会各个阶级各个状况的人间自然而然地依照来实行分配的次序,就是本篇第一篇的主题。

不管在一个国家,实际上是用怎样的熟练,怎样的技巧,怎样的判断力来应用,只要这个状态继续下去,它的常年供给的丰啬,就取决于常年被雇用在有用劳动上的人数,对不被这样使用的人数,持有怎样的比例。以后会看到,有用的生产的劳动者人数无论在何处,总是看有多大的资本被使用来推动他们去工作,它这样被使用时,又采取什么特殊的方法。所以第二篇就要讨论资本财的性质,讨论资本渐次积累的方法,讨论因为资本使用的方法不同,被推动的劳动量也不一样。

劳动运用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已有相当进步的诸国,对于劳动的一般的支配和指导,持有极不相同的计划。这些计划,对于一国生产物的增大,并不是同样有利的。有些国家的政策,以特别奖励农村的产业;别一些国家的政策,却特别奖励城市的产业。不偏不倚地同样看待各种产业的国家,怕还是没有的。自罗马帝国崩溃以来,欧洲的政策是更有利于工艺,制造业,商业,即城市的产业而更不利于农业,即农村的产业。本书第三篇,就要说明,是些什么情形,使这种政策发生而至确立。

这各种计划最初也许由特殊阶级的私人利益和偏见出发,而不曾顾及或预料对这各种计划,将如何影响于社会的全般福利。可是。这些计划后来却惹起了极不相同的经济学说,其中,有的人力说城市产业重要;有的人则力说农村产业重要。这些学说,不仅对于学者们的意见产生了大的影响,而且左右着各国王公的政治行动。我在本书第四篇曾尽我所能,充分明确地,解说这种种学说,并解说它们在各个时代各个国家,已经生出了什么主要的结果。

本书前四篇的目的,就在于说明人民大集团的收入是怎样构成成,并说明各时代各国家逐年消费所征出的基金的性质。第五篇即最后一篇讨论君主或国家的收入。在这篇,我要努力说明:第一,什么是君主或国家的必要经费,其中,哪一些应该出自全社会一般的赋税,哪一些只应该出自社会上特殊的阶级或特殊的人员;第二,有哪一些方法,使全社会来负担那些应该由全社会负担的费用,是怎样征集的,这各种方法,又有什么重要的利弊;第三,为什么几乎近代各国政府,都常惯把这个收入的某些部分,作为债务的担保或订约借债,并且这种债务,对于现实的财富,对于社会的土地和劳动的年生产物,又有什么影响。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国富论(上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亚当斯密
译者 郭大力//王亚南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542630018
开本 16开
页数 73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650
出版时间 2009-03-01
首版时间 2009-03-01
印刷时间 2009-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
图书小类
重量 1.12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091.33
丛书名
印张 47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9
168
4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21:0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