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名人传(美绘本青少版)/世界少年文学精选成长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名人传》,又称《巨人三传》,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家、社会活动家罗曼·罗兰的作品,它包括《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三部“英雄传记”。据说在创作这三部作品前,罗曼·罗兰对当时社会中人们颓败消极的习气苦恼良久,希望借助对先贤们坚韧性格与崇高品质的描述,鼓舞起人们对生活的激情。

本书为世界少年文学精选成长文库中的一本,主要供青少年阅读。

内容推荐

贝多芬一生备受疾病、贫困和失恋的折磨,但他始终不懈地抗争,并且一直保持着对音乐的激情;米开朗琪罗忍受了病弱以及所有的刁难和盘剥、兢兢业业,一生醉心于雕塑创作;托尔斯泰致力于实践自己的理想,又不停地质疑自己的理想,在冲撞和求索中成为一代文学巨匠……这就是作者罗曼·罗兰给我们带来的英雄们的气息。

目录

贝多芬传

 传记

 遗嘱

 书信集

 思想集

米开朗琪罗传

 序篇

 一 力量

 二 在崩裂的力

 三 绝望

 四 爱情

 五 信仰

 六 孤独

 七 死亡

 这便是他那神圣痛苦的一生

托尔斯泰传

  伟大的灵魂

 《童年时代》和《少年时代》

 战争、战争之后

 爱情的奇迹

 信仰与寄托

 《复活》

 幸福的死

 附录一 亚洲对托尔斯泰的反响

 附录二 托尔斯泰逝世前一个月写给甘地的信(摘录)

试读章节

矮小粗壮的身材,土红色的阔脸庞,额头凸起,头发浓密;双眼闪烁着一种神奇的力量,眼珠小而深陷,兴奋或激怒时会突然变大,放射出一道粗野的光芒,似乎夹带着什么奇妙真理;右下颌有一个深深的酒窝,笑起来显得极其不对称——那是一个不习惯欢乐的人的笑。

他平素的表情是阴郁的,坐在一个小酒店的角落里,双目紧闭,仿佛死神临近。面对朋友的问话只有凄然一笑,然后掏出一个小本子,用其聋人常有的尖声让对方把话写下来。

这就是本书的主角——贝多芬。

路德维希·冯·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生于波恩的一所破屋。父亲是个没有多少才华却非常喜欢喝酒的歌手,母亲是个女用人。

贝多芬的童年是苦难的。

四岁时,父亲想把他塑造成音乐神童,就用暴力强迫他一连几个小时地弹琴,使他差一点儿因此永远厌恶艺术。

十一岁时,进了剧院乐团。十三岁时,当了管风琴手。

十七岁时,亲爱的母亲死于肺结核,他成了一家之主,不得不要求酗酒的父亲退休,而把退休金交给他管理。为物质生活操心费力,还要担负起两个弟弟的教育责任。这些悲惨的事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痕。

尽管如此,他却在布朗宁一家找到了亲切的依托。他教小女孩埃莱奥诺雷音乐和诗歌,两个人成了童年的伙伴。也许他们之间产生了一种挺温柔的感情,但并没有深入发展下去。后来埃莱奥诺雷嫁给了韦格勒医生,三个人经常通信,一生都保持着纯真的友谊。

童年的悲惨并没有打破贝多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那一片片草原好似懒洋洋地漂浮在水面上,莱茵河以它既温柔又汹涌的河水浸润着浓荫掩映、鲜花遍布的堤坡。在这里,他度过了生命中的头二十年,他的心永远地维系在这片土地上,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大革命开始席卷欧洲。波恩大学是新思想的中心。贝多芬于1789年5月14日注册入学。

他听厄洛热·施奈德教授的德国文学课,这位教授后来成了下莱茵州的检察官。当攻克巴士底狱的消息传来时,施奈德教授在课堂上朗诵了一首激情昂然的诗,激起了同学们的热情。大革命占据了贝多芬的心。

1792年11月,战争逼近,贝多芬前往音乐之都维也纳定居下来。途中,他遇到了向法国挺进的黑森军队,想必是激起了他的爱国之情,于是1796年和1797年,他把弗里贝格的战斗谱成了曲:一首《出征歌》和一首合唱曲《我们是伟大的德意志人民》。

这一时期,施坦豪泽替他画了一张像,较好地表现了他当时的形象:一张严峻的脸,充满着野心勃勃的烈焰,瘦而笔挺,目光不屑和紧张。他知道自身的价值,他相信自己的力量。

1796年,他在笔记里写道:“勇敢不屈!尽管身体虚弱,但我的天才将会得胜的!……我已经二十五岁了,人必须在这一年显示出他的完整的人格。”

有人说他很傲慢,但几个密友了解他藏匿在心底的善良。他在给韦格勒的信中说:“我的艺术应该为穷人们的利益作出贡献。”

但是痛苦已经敲响了他的门。

1796年到1800年问,重听开始严重起来。耳朵昼夜不停地嗡嗡响,内心也使他痛苦不堪。

他一直没敢把这事告诉任何人,总躲着别人,独自深藏着这个可怕的秘密。但是到1801年,他无法再隐瞒了,他绝望地写信告诉了韦格勒医生和阿曼达牧师:

“我不得不悲惨地生活着,躲开我所喜爱的和对我弥足珍贵的所有一切,而这又是在一个如此悲惨、如此自私的世界里!”  这种悲剧式的愁苦在这一时期的一些作品中有所表现:如1799年创作的《悲怆奏鸣曲》,尤其是1798年的钢琴曲《第三奏鸣曲》。

但是还有许多作品,如欢快的《七重奏》和清澈的《第一交响乐》等,都反映着一种年轻人的无忧无虑。心灵极其需要欢乐,所以当他没有欢乐时,就得自己制造欢乐。

一些作品中还体现了独居于维也纳的贝多芬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除了肉体的痛苦之外,贝多芬还成为了爱情的受害者。这是一种纯洁无邪的爱情,他厌恶粗俗的欢娱,对爱情的神圣有着一丝不苟的看法。他不断地痴情地去恋爱,不断地梦想着幸福,但幸福一旦破灭,随即便是痛苦的煎熬。

而这种爱情和反抗的交替恰恰构成了贝多芬最丰富的灵感源泉。1802年,他就创作了著名的《月光奏鸣曲》,题献给恋人朱利埃塔·居奇亚迪。

但是这段爱情使贝多芬更加感受到自己的残疾之苦,并且这位女子风骚、稚气、自私,她使贝多芬很痛苦。激情与挫折几乎把这已经被病痛折磨的心灵给毁灭了。他绝望得甚至给弟弟写下了遗嘱。这是反抗的和撕心裂肺的痛苦呐喊。

最终,他坚强的性格阻止了他的最后破灭,他不可能屈服于任何挫折。“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将无法使我完全屈服……啊!千百次地享受人生是多么美妙啊!”

这爱情、这痛楚、这意志、这颓丧和傲岸的交替、这些内心的悲剧,都反映在1802年所写的伟大作品中:《幻想奏鸣曲》《题献给亚历山大大帝的提琴奏鸣曲》《克莱采奏鸣曲》以及《六支宗教曲》等。可以感觉到,贝多芬的意志占了上风:他渴望幸福,渴望疾病的治愈,渴望爱情,他充满着希望。

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人们为其进行曲战斗的节奏之强烈和紧凑所震撼。这种音乐特有的英雄气概使人联想到产生它的那个时代。大革命正在抵达维也纳。贝多芬的所有同情都倾注于革命思想。不能像他一样去感受这种革命狂热的人,只能对他的音乐一知半解。

这一时期的作品无不显示着史诗般的战争色彩:《克里奥兰序曲》中,暴风雨在呼啸《热情奏鸣曲》被俾斯麦称为能使他“永远英勇顽强”;《埃格蒙特序曲》直至《降E大调钢琴协奏曲》,仿佛千军万马在奔腾《英雄的交响曲:波拿巴》和《命运交响曲》题献给了保护人洛布科维兹——他收留了攻克巴士底狱的于兰将军。

1806年5月,贝多芬与泰雷兹·德·布伦威克订了婚。

泰雷兹的哥哥和贝多芬是朋友,她也曾经跟着贝多芬学习钢琴。

一天早上,他们俩在花园中相遇,贝多芬告诉泰雷兹,他正在写一部歌剧。那个主角已在他心中,不论他身到何处。他从未达到过这么高的境界,一切都充满光明、纯洁、明亮。这就是爱情的美丽。

于是,贝多芬放下刚刚写到一半的《第五交响曲》,又一口气写出了另外一部交响曲,以纪念这一段幸福的感受,按完成的时间顺序命名为《第四交响曲》。

这是幸福的显现:《第四交响曲》蕴藏着贝多芬一生中这些平静日子的芬芳。从中可以看到,他的惊人才华正努力地和传统的音乐形式相协调。

同样,这种源自爱情的协调精神也影响着他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使他心情开朗,彬彬有礼。即使这样,人们仍可在这温柔之中,感受到一种可怕的力量。

爱情的力量使贝多芬的才华结出了最美好的果实:《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热情奏鸣曲》,以及题献给泰雷兹的第七十八号富于梦幻和畅想的奏鸣曲。

但是一些神秘的原因使得婚约最终被取消了。也许是没有财产,也许是不知不觉的粗暴,也许是对长期等待的反抗。

然而直到生命的最后,双方都深爱着彼此。1816年,贝多芬写下了作品第九十八号的六支乐曲,名为《献给遥远的爱人》,生动感人,深邃真切。

他被爱情抛弃了。他正值壮年,任由暴躁的脾气发泄,不再顾及人言、习俗、社会等等一切。他有什么可害怕或敷衍的?爱情不再,雄心已无,剩下的只有他的力了,力的欢乐和消耗。

那时见过他的贝蒂娜·布伦塔诺说:“没有任何一个皇帝、任何一个国王对自己的力量有这样的一种体味。”她还在写给歌德的信中说:“贝多芬使我忘记了世界……我觉得此人远远地走在当代文明的前面。”

歌德想要结识贝多芬。他俩于1812年在特普利兹相见了,却话不投缘。贝多芬赞赏歌德的才华,但两人的性格难以相融,前者的过于自由和暴躁难免会伤害后者。

有一次,贝多芬和歌德一起在路上遇见皇族。歌德恭恭敬敬地立于大路旁,低低地弯着腰,把帽子拿在手里。贝多芬则倒背双手走人人群。那些大人物们向贝多芬打招呼,他则好玩似的看着皇家车马在歌德面前经过。事后,贝多芬毫不留情地把歌德狠狠地训斥了一通,他的傲岸使得歌德永远不会原谅他。

1812年在特普利兹,贝多芬创作了《第七交响曲》和《第八交响曲》。前者是一首热情奔放的乡村音乐,蕴涵着坦荡、自由的力量,就像一条泛滥的欢乐之河,甚至使人怀疑其出自一个酒鬼之手。后者没有那么雄浑有力,但却更加奇特,更加具有人的特点,壮士般的强健与孩童般的任性巧妙地交融在一起。

1814年,贝多芬的创作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在维也纳大会上,他被视作欧洲之荣光。大革命激发了他的一系列应景之作,这也成就了他无与伦比的声誉:《威灵顿之胜利交响曲》《德意志的再生》《光荣时刻》《大功告成》。

这一时期留下的肖像画显示出了一种强烈的意志力:紧咬的牙床、深印着愤怒和痛苦的狮子脸,仿佛可以击败拿破仑。

但是,如同他自己说的:“我的王国在天空。”

P3-9

序言

《名人传》,又称《巨人三传》,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家、社会活动家罗曼·罗兰的作品,它包括《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三部“英雄传记”。据说在创作这三部作品前,罗曼·罗兰对当时社会中人们颓败消极的习气苦恼良久,希望借助对先贤们坚韧性格与崇高品质的描述,鼓舞起人们对生活的激情。

传记里的三人都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大家,然而和大多数传记不同的是,罗曼·罗兰不光描述了他们生命中曾经取得的那些光彩夺目的艺术成就,同时也向读者展现了大师们在生活中遭受的种种痛苦与挫折,并借助这些苦难人生反映出伟人们之所以能够彰显出惊人的才华,无不是因为他们勤奋的创作,对自己极其严苛的要求,以及在人生忧患困顿的征途上,为寻求真理和创作不朽的杰作,不惜一切的忘我精神。

傅雷先生曾在他为此书作的译者序中说到,“在阴霾遮蔽了整个天空的时候”,他从《名人传》中得到的启示是:“惟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浪漫幻想的苦难;惟有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惟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在当今物质日渐丰足的社会中,渴望精神强大的声音必将越来越响亮。《名人传》这样的作品,能帮助我们获得一种在平常生活中无法体验的人生经历,一种与伟人共同在命运的波峰与波谷间浮沉的人生感悟。这种经历将丰富我们的情感与思想,这种感悟也必将充实我们的心灵,激发我们对生活的热情。

《名人传》作者强烈的创作初衷,是这部书超越同类型作品的关键所在。罗曼·罗兰本人对当时欧洲社会沉闷的气氛感到愤怒,他渴望为人们打开一扇心灵的窗户,让精神世界的太阳照耀进来,让自由的清风带走窒息,给予痛苦、失望中的人们心灵上的支撑。正因为作者怀抱着这样强烈的创作冲动,才使得《名人传》的文字自始至终洋溢着一股旺盛的激情。每一个阅读《名人传》的读者首先会强烈感受到的,也正是作品中无法抑制的热情,会为罗曼·罗兰那极富感召力的语言而怦然心动。

由此可见,写作这件事如果作者预先没有充沛的内心感受,没有经过反复酝酿思索,没有强烈地想要表达的冲动,那么无论笔下流出的是多么华丽的词藻,多么漂亮的词句,到头来也只会让读者觉得空洞乏味,不可能具备打动人心的力量。如果你也想创作一篇独具魅力的作品,那么请先别急着下笔,不妨低下头来审视自己的内心,让其间蕴涵的痛苦与忧伤、感动和快乐一一呈现,再用你的笔将其投射出去,那时你的文章也必然拥有灵魂的光芒。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名人传(美绘本青少版)/世界少年文学精选成长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法)罗曼·罗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0058529
开本 16开
页数 147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80
出版时间 2008-05-01
首版时间 2008-05-01
印刷时间 2008-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图书小类
重量 0.29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11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40
172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5: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