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竺可桢全集(第13卷)(精)
内容
编辑推荐

历史因细节而生动,往事因亲历而鲜活。38年连续记述,1000余万字完整存世。一代宗匠竺可桢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

在竺可桢生前,其日记是秘不示人的,作为史料宝库,如今以全貌公诸于世。本卷收录1953—1954年的竺可桢日记。

内容推荐

《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1300万字,第1—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19卷为1936—1974年的日记,第20卷为补编、年表和人名索引等。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

本书遵奉“存真”原则,力求如实展现竺可桢的学术成就和人生道路,折射现代中国的政治面貌和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进程。

目录

前言

关于竺可桢日记

日记编例

第13卷说明

1953年

 日记

 杂记

1954年

 日记

 读书笔记与杂记

 借书

 竺松北京第四女中学校成绩(初中二,五班)

 访欧期问收支账

附录一 第13卷人名简释表

附录二 竺可桢家系人物表

附录三 张侠魂家系人物表

附录四 陈汲家系人物表

附录五 竺可桢日记中常见略语符号表

试读章节

1月1日 星期四7°,-720’,776mm。

上午秦力生、丁瓒一行人来拜年。又罗开富、张其春来。下午赵端瑛(王承绪太太)来,知在师大学习,要到今年七月间才毕事。晚六点半团拜,在中堂有卅桌,余和孟和坐第21桌,正之廿二桌,仲揆六桌。席间毛主席致词,祝1953抗美援朝和伟大建设的成功,并祝大家健康。8点即回。晚会我们三人均未参加,系杂技节目。

1月2日 星期五9°

上午近代物理所、应用(物理]所俄文学习。社会三所[俄文学习]。

1月3日 星期六10°,一830’,780mm。

政治学习,小组讨论。

下午小组讨论。1)为什么生产关系要配合生产力?吴正之(孟和代);2)新民主主义社会生产关系是否适合于生产(力]?杨克强。

答案是肯定的。劳资两利、公私兼顾的办法来调整。三年间把准备工作能做好。1952年粮食产量增至战前最高年109%,而棉花则为155%。工厂中的生产也提高到战前。过去生产力,如面粉、纺织统依靠外来品,现在我们把生产力提高后已适合了。“五反”是调整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调整后,大大的增加了生产力。

新民主主义何以必须为社会主义所代替?

毛主席新民主主义论及民主专政论说革命要分二个时期,《公共纲领》[《共同纲领》]没有提到向社会主义[过渡],以为是将来的事情,怕为混淆起来(刘少奇话)。周总理亦提及“总纲”中的话,要提出,不过“经济”一章已有规定,将来《宪法》中是否要提。

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就是生产关系。

范文澜:新民主主义下五种经济:1)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方式,占10%,但取得领导地位;2)农民个体经济,是落后的,且尚无拖拉机,所以不能有许多国营和集体农庄;3)合作社经济;和4)公私合营经济;5)私营经济。后者在资本主义下他大可以发展,但在人民政府下不能为所欲为,.而且将来一定要被消灭,因为他是剥削人的。因为是工人阶级领导,所以非走社会主义不可。

下星期六讨论1、2、3,十七日讨论4、5、6。

1)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基本特点。竺

2)两个平行世界市场的出现。陶

3)美国和其他资本主义国矛盾。曹

4)美国内部矛盾。杨克强

5)新战争威胁与和平。陶

6)苏联和平政策。夏

今日上午讨论预算,1953各所预算见后。

1月4日 星期日 晴,A.cu 5,19°,770mm,-540’。

北京市政府彭市长。殷汝棠为秘书,北大生物系。

上午至百货公司。下午北海溜冰。晚院中招待副院长张稼夫和苏联地质专家3HNTOB季普托夫。

1月5日 星期一 19°。晴。

《地理志》编辑。

学习小组讨论问题。二次大战后世界形势基本特点。1)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和东欧各国的兴起。2)美帝国主义妄想统制世界。3)酿成两个阵营的对立。(p.28二次大战产生新条件)

2:00《地理志》编辑汇报。通知王竹泉参加二十九日讨论。俄文,各所巩固俄文计划。文化部要拍什么片子,征求同意。鞍山选矿,球墨铸铁。

下午,《地理志》汇报工作。

自然地理[组]罗开富:最缺人者为水文、气候。气候仅张宝垄一人,无助手。水利亦仅罗开富一人,无助手。水利[部]供给资料而已。植物,王文采已另有工作,汤彦承代,现在HBaHOB伊万诺夫班上;侯学煜突击俄文。动物,张荣祖回南京。地形,周廷儒。土壤,文振旺、汪安球、兰州大学助教。已做四个月计划者有地形、气候、水文、土壤四部份。水文要结合水利部材料。土壤按照区域去做。植物、动物尚未开始卡片。住在于面胡同者每周计划每星期晚检查。地形、水文统二月份突击俄文。周廷儒于星期四可来,及礼拜一晚上。植物陈昌笃报告,要吴征镒参加一部份。要和吴商量,做好植物分布图。气候,张可放三个半天。水文,赵(水利部)。

经济地理组徐成龙:开过二次会,已做卡片。本所一万五千张,人民大学亦有卡片,到月底统做片。二月王进整党,徐突击俄文。三月1-10整理卡片。11—31,到各别部门了解资料。四月份一部整理资料,一部到上海。干部不够,农业尚无人管,工业亦缺人。和各部打[交]道。要和财委打通取得材料。人口资料,内务部有县以上的材料,但资料不够充分。民族事务委员会有不少工作。万国鼎,农业地理。陈达,人口问题,送一份提纲。

施雅风:地理学之特性与任务。斯大林在《语言学》说明每门科学有其特性,何以为社会服务,大学生无所适从,为社会意识形态。地理科学亦是他的反应,也可影响社会的存在。客观存在的多样性和客观的反应亦是不同。最初在石器时代已绘有图。中国最早地理学为《禹贡》,希腊的Herodotus希罗多德及Eratosthenes埃拉托色尼为纪述时代。斯大林所谓人类自然环境必要之一,次则为地理环境知识的差别,如政治、风俗等。由此有旅行考察及地图二种方法。自然地理在十六七世纪时开始,如1650[年]Varenius瓦伦纽斯有综括地理的定义。以为人种、社会、政治不应列入地理。十八世纪中I~omonosov罗蒙诺索夫研究北方沿海及西伯利亚,提出用比较研究法。十九世纪主力有Humboldt.洪堡,曾至Altai阿尔泰。Ritter李特尔也是惟心论者。十九世纪地质、气象发达,几乎离开母体。各科独立以后有重新分工之需要。十九世纪末有划分范围,使地理限于地形,但Ritter、Ratzel拉采尔、:Brunhes布吕纳、Hunt:ington亨廷顿等限于人地关系,渐走到反动路上,走到}taushofer豪斯霍弗尔的地缘政治学。

分工要从认识过程上,不从研究对象,是局部和综合的关系。综合性是其第三个特性,一斑和全部的关系,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从一门引到全面,大学四年级学生不能谈一般地理,而专门一面。综合研究非每人所能。要马列主义思想性高,技术根底好,方能做综合工作。1)地理环境;2)差别;3)综合性。

1月6日 星期二 晨大雪,寻止。19°,210’。

今日将Altitude meter(20000’),Bulova宝路华Watch Co.,Type Bll交与黄墨谷转给李连捷,在西藏称为Bioneer Instrument。Bendix,New Jersev。

交通部,邬正明、王明业,地理、河运、海运。燃料部,蔡钟瑞、胡金麟。郭福祥,紫龟图,紫龟。

冯德培谈丁德泮评四级有意见。军委会医学科学院,人民解放军,宫乃泉:Radiobiology五年内不会发展,计划不切合实际。

晚至前门外民主剧场看东北区全国戏曲观摩团演出大会一等奖评剧《小女婿》。编《小女婿》剧者曹克英。剧中人杨香草(韩少云饰)、田喜(赵荣鸣)、媒婆陈快腿(菊桂舫)。十点即回,尚有《雁荡山》戏未看。P3-5

序言

竺可桢,字藕舫,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1890年3月7日出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今属上虞),1974年2月7日病逝于北京。

进入20世纪之前的中国,科举制是国家教育制度的主体。1898年维新派主张改革教育制度,新风所被之处,绍兴东关镇也办起了新式学堂。竺可桢由此得以在家乡读完小学,到上海读中学,之后又进了唐山路矿学堂,打下了较为扎实的新学基础。1910年,竺可桢考取第二批留美“庚款生”,先入伊利诺伊大学农学院,后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地学系,攻读新兴的气象学,1918年以论文《远东台风的新分类》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

西方科学在中国的传播,自传教士利玛窦入华算起,历经三百余年,断断续续,波波折折,直到20世纪初,才通过新学制把现代科学知识体系全面引进中国的课堂。随后的留学大潮又把现代知识分子群推上了新世纪的舞台。幸逢如此历史机缘,加上自身勤奋有恒,竺可桢终能跻身于中国第一代科学家的行列。

1915年中国留美学生创办“以传播世界最新科学知识为帜志”的《科学》杂志,发起成立了“以联络同志共图中国科学之发达为宗旨”的中国科学社。竺可桢汇人到这股科学救国的洪流中,成为该社的第一批社员和《科学》杂志的早期编辑。以此为起点,他一生中始终坚持向民众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利用各种机会呼唤全社会注重科学事业的发展,倡言“只问是非,不计利害”,勇于担起天下兴亡的社会责任。

回国后的竺可桢,先后在武昌和南京任教,在东南大学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为日后中国现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发展培养了一批早期专门人才。在推动科学教育升级转型的同时,他长期参与中国科学社的领导工作,被推选为继任鸿隽、丁文江、翁文灏之后的第四任社长。在1915年至1927年期间,中国的科学体制处于团体化组织自流发展的状态,而吸纳科学家最多、学科覆盖面最广、社会影响最大的中国科学社,成为居于中国科学界首位的代表性组织。

中国科学社按英美模式勾画了未来中国科学事业的蓝图,但囿于国情条件,此梦难圆。1928年以后,蔡元培等力主引进法国模式,中国科学体制由此进入了中央研究院时代。鉴于竺可桢的学术地位,从蔡元培着手筹备中央研究院之日起,他就被邀请来负责筹建气象学方面的研究机构。1928年至1946年间,他一直担任气象研究所所长,自1935年起担任中央研究院评议会的评议员,1948年被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竺可桢是中国现代气象学和气象事业的奠基人。他亲自主持在南京北极阁营建气象学研究基地,培养出一支精干的队伍。与此同时,他为国家争权益,经过苦心经营,中国终于从1930年元旦起能够独立自主地开展对我国领土领海的气象预报,结束了由外国人垄断中国气象预报的历史。继地质学与生物学之后,在竺可桢的领导下,气象科学实现了在中国的本土化和体制化。他本人在台风分类、季风、中国气候区划、气候变迁以及物候学等方面的研究,都处在科学的前沿。《竺可桢文集》(科学出版社,1979年)的编者在卷前撰有“竺可桢的生平与贡献”,对此已有较系统的评述。

1936年4月,竺可桢受命出任浙江大学校长。浙大前任校长推行法西斯主义教育,招致广大师生的激烈反抗,使学校处于瘫痪状态。竺可桢长校之后,尽力按哈佛办学模式塑造新浙大,着力革除弊政,聘选优秀教授,确立“求是”校训,注重通才教育,尊崇思想自由,推动科学研究。抗日战争的爆发,致使中国的大学进入颠沛流离的状态,而浙大是搬迁各校中组织得最好的一所。每到一地,即能迅速开课,图书馆、实验室也都随即开放,保证了教学与科研的进行。在竺可桢的领导下,浙大每到一地,都为当地的文化、教育、科学事业作出贡献,其影响在六七十年后的今天也清晰可见,因而浙大的西迁被称为“文军长征”。经历了遵义湄潭时期的相对稳定之后,浙江大学竟在艰难困厄中崛起,这所原为普通的地方性大学一跃而居于全国少数著名大学之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竺可桢即出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从中国科学社到中央研究院,再到中国科学院,他在20世纪中国科学体制演化的历程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建院之初的首要任务,是在前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等原有基础上重新组建新的科研机构。由于竺可桢在科学界和教育界中具有很高的声望,在实现平稳过渡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他历来认为发展科学事业的关键是人才问题。在尊重人才、使用人才、吸引人才和保护人才方面,都给后世留下了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

1955年,竺可桢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兼任生物学地学部主任。随着后来领导体制的变化,他开始把主要精力放在执行“十二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的有关任务上,主要是全国范围内的自然区划和自然资源考察工作。他亲自筹划建立了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与各方面协调,组织了一系列的重要考察队。他在70岁的前后,以年迈之躯奔波在大河流域、西部高原和北漠南疆,足迹遍及除西藏和台湾以外的全国各个省区。这些考察成果为国家宏观规划和区域发展提供了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与此相随,在全国布置了略具规模的研究机构和观测台站的网络,并直接促进了在冰川、冻土、沙漠、青藏高原综合研究等许多新兴研究领域的拓荒与耕耘。

人口、环境与资源,与竺可桢所从事的地学研究有关,更与50年代以后他分工领导的工作有关。在对自然资源的调查、研究、保护、开发和改造等方面,他都有过艰苦的考察实践和深入的理论思考,著述亦多。通过物候学的研究和资源考察工作,他较早地注意到了环境问题,晚年则对此给予了更大的关注。他从20年代起即关注我国的人口问题,50年代以后,面对人口陡增的形势和政府对策失误的现实,这一关注就更为持久和益显沉重。他在著作和日记中殷殷述说中国古人盲目开发资源而给后世遗下无穷祸患的惨痛历史教训,呼唤今人负起历史责任,不要再因我们的失误而殃及子孙后代。竺可桢立足于中国的国情,最为关注的是人口增长和水土流失两大问题。与源于西方的工业忧患不同,他表达的乃是源于本土的农业忧患,今人由此可以隐约看到“可持续发展”这一思想在中国的早期萌动。

自20世纪30年代起,竺可桢在中国气象学会和中国地理学会中长期担任领导职务。1950年任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副主席,1954年起当选第一至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1958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他的一生,除在气象学与气象事业、地理学与自然资源考察事业上作出了杰出贡献外,在科学史、科学普及、科学教育、科研管理和诸多科学文化领域皆有突出成就。

59岁以前的竺可桢,先后领导过一个系、一个研究所和一个大学;59岁以后,他参与领导中国科学院和全国的科学事业;66岁以后侧重于对地学和生物学科研的领导;晚年遭遇“文革”,开始“赋闲”,在特殊的政治保护中幸得“平安”。不过,早年的思想棱角已被连续淘磨多年,他尝以“落伍者”自责,对时代政治大局欲解而难解,对国家科学事业欲为而难为。他只有“躲进小楼成一统”,充分利用原来难得的时间,继续研究并潜心撰写《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又与合作者共同完成了《物候学》一书的修订。此外,他坚持逐期阅读国际上两种最权威的科学期刊《自然》(Nature)和《科学》(Science),关注国际科学进展,思考中国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前途;他认真检索几十年的日记,为澄清对有关人士历史问题的审查而认真书写证明材料;也曾为基础科学研究的命运和保卫钓鱼岛主权问题上书周恩来总理。当然,还有许多时光消耗在与病魔的周旋中。因“文革”时期宅内冬季供暖不足而周期性引发的肺气肿,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

二  竺老离去的30年来,科学界、教育界一直以各种方式表达着对他的怀念。

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浙江大学,在他的诞辰和忌日,于1984年、1990年、1994年、2000年举办过不同规模的纪念活动。

竺老的纪念文集和传记著作,已出版近20种。在中国人民邮政发行的当代中国科学家纪念邮票中,竺可桢名列第一组之中。

浙江上虞县东关镇辟设“竺可桢故居陈列室”,为该地文物保护单位。

在竺可桢的故乡命名“竺可桢中学”,为浙江省级农村示范初级中学。

由中国气象局投资,在浙江省绍兴市气象局辟设“竺可桢纪念馆”,作为中国气象系统开展传统教育基地之一。

江苏省气象局将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旧址的会议厅命名为“藕舫厅”。

浙江大学设有“竺可桢教育基金会”“竺可桢学院”“竺可桢杰出学者年度讲座”,在竺可桢学院大楼内辟设“浙江大学竺可桢纪念馆”。

在浙大西迁所在地遵义,建有“竺可桢碑亭”,并将附近一座新建桥梁命名为“可桢桥”。

中国科学院及其直属机构设有“竺可桢野外科学工作奖”“竺可桢科学史讲席”“竺可桢科学史奖”和“竺可桢南森国际研究中心”。

竺可桢塑像见于各地:南京大学东南大楼、浙江大学校园、江苏省气象局内中研院气象所旧址、中国科学院917大楼、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科研楼和上海青浦“东方绿舟”的知识大道等。

多年以来,在众多报刊上发表的纪念和回忆文章,就举不胜举了。

上述种种,尽管出面主持者的名义不同,但都发乎于人们内心那份历久弥深的真情。

国人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不朽,纵观竺老之一生,“三立”皆备。他以求是精神醒世律己,以敬业精神继往开来,享中国气象学和地理学一代宗师之誉,研究水土风云,成果惠及百代,培育人才桃李满天下。竺老以地学为专攻,重实地考察而躬行各地,又终生奋笔不辍,著述虽多有佚失,而现尚可得各类遗存文稿约300万字,日记约1000万字。

出版界早就有人打算为竺可桢出集子,也作过收集文章的准备。1962年,主管科技界的聂荣臻副总理曾提出:“象竺可桢这样的科学家应该给他出个文集。”

1977年4月,中国科学院决定编辑《竺可桢文集》,此书于1979年3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选收论文79篇,约70万字。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许多文章未能人选。后来还有科学普及出版社的《竺可桢科普创作选集》(1981),百花文艺出版社的《看风云舒卷》(1998)和浙江文艺出版社的《竺可桢文录》(1999)等,都是根据不同的需要编选的本子,文字量不大。日记方面,80年代由人民出版社和科学出版社先后出版了总共五卷本的《竺可桢日记》,约300万字,占原本字数的三分之一。

当历史走进21世纪的时候,人们自然而然把过去的世纪当作一个整体加以回顾、梳理和研究,于是悄然出现一波文化名人全集热。如蔡元培、胡适、顾毓■、吕叔湘、赵元任等人的全集,基本上是学术界与出版界自发合作的结果。《竺可桢全集》的编辑出版,虽然也是时逢竺老逝世30周年的一种纪念,但从更深层说,和其他全集一样,已走出了宣传和纪念的局限,而更多的是为了透过文化名人的著述,去了解和研究20世纪的中国。

《竺可桢全集》拟出版20卷。第1-4卷,收录作者已刊和未刊的中文著述,既含讲演稿、工作报告、自存手稿以及新闻报道中引述、摘录的讲话,亦含书信、题词、诗作、自传、学习体会、思想汇报、履历表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19卷收录竺可桢1936~1974年的日记。最后一卷拟含补编、年表和人名索引等。  《竺可桢全集》的前4卷和第5卷,无论何种学科、体裁的文稿,一律按时间先后排序。这不仅是因为存在着无法严格区分学科领域和体裁类别的困难,更多的考虑还是想给读者提供一种历史考察的方便,无论是什么学科或体裁的哪一篇,都是竺可桢在20世纪中国历史中留下连续足迹的一个印记。

全书编辑加工以“存真”为基本要求,如实展现竺可桢的人生道路和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进程,为后世提供具有独特价值的珍贵史料。

《竺可桢全集》所收文献纵亘1916~1974年,计59年,历经中国现代史之各个重要发展阶段,不仅所记述史实弥足珍贵,其文章写作样式、编辑出版规范、社会流行语言、术语译名演变,等等,也都真实地反映着不同时代的文化样态和流变趋势,具有特殊的史料价值。为此,我们坚持力求如实保存文本原貌,未完全按现有通行的编辑出版规范作加工处理。出于同样的原因,对作者文章中表述的学术观点和论据,有后世学者提出较大争议和较系统考订者,本书亦未予逐一注释和论列。编者的主要工作是广泛收集遗存文稿,考订其发表的时间和背景,选择适合入选文本,辨读文本内容,酌情予以必要的点校、考证和注释,对不同文本作参校订正。

《竺可桢全集》编纂工作启动之初,当务之急是搜集竺可桢的遗存著述,途径有四:(1)以《竺可桢文集》后附“竺可桢著作目录”所列篇目、竺可桢纪念文集和传记所引文献以及现存竺可桢全部日记有关记述为基础,按图索骥;(2)原“竺可桢研究会”在80年代收集的各类文稿;(3)对《科学》杂志、气象学和地理学领域的学术刊物、浙江大学校刊、中国科学院档案等作了系统查阅,并对近年相关出版物,如《蔡元培全集》、《南大百年实录》作了查索选录;(4)通过竺老亲属、浙大校友会北京分会等渠道,向与竺老有过各种联系的人员发函征集。

在检索文献的过程中,国家图书馆、中央档案馆、中国气象局图书馆、农业部办公厅档案处、中国科协秘书处、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复旦大学档案馆、浙江省档案馆、浙江大学档案馆、湖北省档案馆、重庆市档案馆、中国科学院办公厅档案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图书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图书馆、科学时报社档案室等单位,为本书提供了查阅和复制文献资料的方便。

王玉春、王昭雯、王涌泉、王鹏飞、尤芳湖、申图、冯雪骥、任葆薏、刘文漪、李玉海、宋琦、沈文雄、张九辰、张直中、陆家桔、陈立、陈邡、陈学溶、金宗达、竺宁、竺安、竺松、竺碚、赵新那、赵德煌、胡宗刚、胡思梅、姚鸿瑞、洪星、陶为霖、陶渴平、钱燕、钱永红、席泽宗、戚叔纬、舒昌荣、解莉华等同志,向编委会提供了信函、照片和重要的背景资料。

李岩峰、佟亦军、陈京辉、张蕴洁、周东军、赵小敏、沈颐等同志提供了录入、摄影和扫描等方面的帮助。

89岁高龄的黄宗甄先生和87岁高龄的陈学溶先生,在高强度的审校文稿工作中,投入了他们对竺老的爱戴之情。他们的严谨、执著和敬业精神,对全体参与者是极大的激励。

过兴先、任知恕等先生也承担了部分审稿工作。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在全程工作中提供了人员、物质方面的保障。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院长基金,为本书的编纂工作提供了必要的经费资助。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将本书的出版纳入“十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自编纂工作启动之初即决定承担本书的出版,参与编辑出版各环节的全体人员为保证整体工作的进度与质量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上述各种支持,保证了本书得以顺利出版,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因时间跨度大,涉及领域多,在文稿搜集方面还会有遗漏。编辑出版者水平有限,虽尽可能勤勉从事,但在对人编文稿的甄别整理、辨读点校、考订注释、排版校对诸环节上,也一定会有讹误与疏漏。为对上述两方面有所弥补,拟在全书的最后一卷中,加设“补编”和“勘误”两项,盼识者予以指教。

《竺可桢全集》编辑委员会

2004年4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竺可桢全集(第13卷)(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竺可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2843685
开本 16开
页数 615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780
出版时间 2007-12-01
首版时间 2007-12-01
印刷时间 2007-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1.09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Z427
丛书名
印张 39.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7
175
3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7:3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