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永远的敦煌/绝版中国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敦煌文化积淀深厚,古文化遗址众多,敦煌石窟是中国最大的石窟艺术群,包括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等,它们是一个完整的石窟艺术群,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敦煌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鸣沙山为世界公认的“大漠奇观”,月牙泉被人们称之为“世界奇观”。敦煌雅丹地貌历经数十万年岁月风雨的打磨,是敦煌神奇魅力的又一次展现。

今日敦煌,古风犹存,魅力无穷。走进敦煌,古老的历史辉煌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呈现出浓郁的民族特色、时代气息和文化氛围。本书对别具风情的敦煌民俗文化做了重点诠释。

内容推荐

历史上的敦煌,是塞种、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集散的大舞台,世界四大古老文明的集结地。进入20世纪,随着敦煌藏经洞的大发现,敦煌石窟艺术及文物价值获得高度的认可和重视,敦煌遗书受到国际国内学者的重点研究,敦煌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来客,敦煌又在古丝绸之路崛起。

敦煌是人类的敦煌,文化的敦煌,艺术的敦煌,神奇的敦煌,永远的敦煌。这本《永远的敦煌》旨在通过对敦煌历史文化、自然景观、风土人情、地方特产、旅游发展的介绍,为广大中外游客提供一个了解敦煌的窗口,使大家更加了解敦煌,关注敦煌,携手共建敦煌的美好明天。

目录

生于水或将死于水

水孕育出大敦煌

因为马而成就了敦煌

华戎所交一都会

“神圣”的金光闪耀之地

生生不息的凿窟塑佛

数量惊人的佛教壁画

让人想拉手的佛像

飞天是敦煌的名片

壁画上的生活场景

人工临摹壁画还有必要吗

古代的画师怎么画

绘画寻根敦煌

画师多无名

张大千临摹的敦煌壁画轰动一时

张大千破坏了敦煌壁画了吗?

王圆箓打开一个大宝窟

藏经洞之谜

真是“吾国学术之伤心史”?

佛教传统的敦煌

遗书里的敦煌世俗生活

别样的文学史

从研究所到研究院

什么是莫高窟最大的敌人

敦煌或将死于水

永远的敦煌

试读章节

2005年冬天,河西走廊罕见地普降大雪。我们从兰州驱车向西而行,被雪遮盖的大地白茫茫一片,尽管坐着日行千里的汽车,但是连续几小时看着寸草不生、鸟兽绝迹的戈壁荒漠,不由地一种无法言说的凄凉与孤寂一阵阵袭上心头,西行之路今天仍然让人望而生畏。

从兰州一线过了黄河往西,北边是大山荒漠,南边是高山冰原,中间留了一条狭长的廊道——河西走廊,顺着廊道西行越往西离大海越远,远到了带水的东南季风根本不能够吹到的地方,大地一片荒凉,除了戈壁就是沙漠。

天无绝人之意,大自然给西行的人留了生路,在这条狭长的廊道上,数十、数百里地就会有一块绿洲,这些绿洲都是依靠南面祁连山的冰雪融水而形成的。

祁连山西起敦煌西南的当金山口,东至黄河谷地,全长将近1000公里,山峰大多海拔4000~5000米,4000米以上的山峰终年积雪,高山积雪形成了硕长而宽阔的3000多条冰川。据估计,祁连山冰川储的水量将近1000亿立方米,一年融化冰雪数十亿立方米,冰雪融水有的潜入地下,到山前低地露出形成泉水,有的流人低洼地带形成沼泽湖泊,祁连山的融水在河西走廊汇集成了50多条大小河流,就这样在整个河西走廊连珠穿玉形成一系列绿洲。

可以说,没有祁连山的冰川,就没有河西走廊富庶的绿洲粮仓。于是我们看到了武威、张掖、酒泉这几个几乎均匀分布的地名,这些地方每个都是汉代以来丝绸之路上赫赫有名的大驿站、大城镇,同时也是大粮仓。

出了嘉峪关往西,公路两边更加宽阔荒凉,雪雾迷蒙望不到前路,也看不到归途,荒凉之意愈加强烈,就在莫名的绝望袭来之时,看到了人烟,绝处逢生之感油然而生一一我们终于到了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的敦煌。

我们从兰州到敦煌汽车走了两天,而敦煌研究院的一位老先生回忆,1948年他第一次到敦煌时,从兰州到敦煌一路居然走了将近40天。在唐代或更早的汉代,从长安出发到敦煌有4000多里路,古人以年月来计算行程,他们的行旅要比我们艰难百倍、千倍,但他们依然执著前行。到了敦煌虽然已经走了几千里,但对于他们来说,这才仅仅是开始,因为从长安到敦煌虽然遥远,但路途中毕竟还有绿洲驿站,而出了敦煌往西,“黄沙万里白草枯”,就是更加荒凉的西域了。

“敦煌雪山为城,青海为池,鸣沙为环,党河为带;前阳关后玉门,控伊西而制漠北,全陕之咽喉,极边之锁钥。”明代修撰的《沙州卫志》这样描述敦煌,作为战略要地的敦煌地理形势的确重要——我们不禁感叹古人的阔大胸襟与宏伟气度,在五六百年以前,他们就完全像今天观看卫星拍摄的地面影像一样,把敦煌放在一个大的地理背景下来考量,准确地描述了敦煌的周边环境。

对于我们考察敦煌来说,这段话最重要的当是“雪山为城”与“党河为带”。敦煌遗书唐代著录的《敦煌录》记“鸣沙山近南有甘泉,自沙山南,其上源出大雪山,于西南寿昌县界入敦煌,以其沃润之功,俗号甘泉。”甘泉水就是现在的党河,上源在祁连山脉的党河南山北坡冰川和疏勒南山南坡冰川。这两座山常年积雪,遍地冰川,古人统称为大雪山,是河西走廊西部和柴达木盆地众水之源,也是河西走廊同柴达木盆地南北两大区域的分水岭。

中国人讲究名有所出,然而直到现在对于“敦煌”一名的来历依然众说纷纭。《汉书·地理志》东汉应劭注释“敦煌”二字的意义时说:“敦,大也。煌,盛也。”认为敦煌是一个繁华的城市。《元和郡县图志》中解释说: “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认为此地对于广开西域有重要作用,所以名之为敦煌。但这样的解释总感觉有点不伦不类,许多学者认为“敦煌”一词应是少数民族所呼地名的音译,但到底是哪一个少数民族对地名的称呼,学术界也莫衷一是,有匈奴语音译、吐火罗的音译、羌语的音译等多种说法。甚至还有学者认为,“敦煌”一词既不是汉语语词,也不是少数民族语词,而可能与希腊人有关。

新疆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的钱伯泉先生从语言学角度考证后认为,“敦煌”应该是“敦物”的异写或异读,是操阿尔泰语系突厥语的戎狄人的词汇,意为“接连不断”“绵亘”,原来指的是姜姓和戎姓所居的太白山以西的秦岭,因戎狄语中的“敦物”与“瓜”和“九”读音相近,敦物山周围之地就被华夏民族误称为“瓜州”“九州”,后来周王扩张领土,部分戎狄西迁今敦煌一带,因为他们看到南面的大山连绵,就将敦物山之名应用于此,称野马南山和党河南山为敦物山。后异读为敦煌,西汉时西迁的汉族同时也将其误称为“瓜州”。因山名而设敦煌郡后,山名就成为地名了。多数学者认为“祁连”一词就是古匈奴语“天山”的意思,这样连起来看有一定道理,正是因为有南面接连不断的天山,有山上融冰雪而来的水,才形成了敦煌这一块水草丰茂的绿洲,成为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

河西走廊多数地区降水量远低于蒸发量,地处走廊最西端的敦煌地区,年均降水量仅为40毫米左右,而蒸发量却在2400毫米以上,所以多数地方是戈壁荒漠。敦煌地区主要就是由党河洪积平原、大泉河洪积平原以及党河、疏勒河冲积平原组成的。因为有了发源于党河南山冰川北坡和疏勒南山南坡的党河、发源于讨赖南山一带的疏勒河,才孕育了敦煌绿洲,而三危山南部盆地和山中裂隙渗出的西水沟泉水汇集成的大泉河,则是莫高窟一带唯一的长年水源。

因为有山上下来的水,在敦煌一带不仅形成绿洲,而且还形成了沼泽湿地和湖泊。敦煌藏经洞出土《沙州都督府图经》等文献记载,“卅里泽东西十五里,南北五里”;“曲泽,东西十三里,南北十五里”;兴胡泊“东西十九里,南北九里,深五尺”;东盐池水“东西二百步,南北三里”……可见在唐代,敦煌四周还是湖泊遍布。P3-6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永远的敦煌/绝版中国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艾绍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工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840343
开本 16开
页数 23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08-04-01
首版时间 2008-04-01
印刷时间 2008-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51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28.6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91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1: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