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闲情/阅微学馆中国当代文学大家随笔文丛
内容
编辑推荐

生在现实中,不可能成天乐呵呵享受闲情。忧乐相系,是忧多乐少,还是忧少乐多,怕是因人而异,也因时而异。忧愁总是难免的,至少也是所谓“闲愁”吧。

本书分为“风花雪月”、“琴棋书画”、“春夏秋冬”、“东西南北”、“山川林泉”诸辑,颇有点附庸风雅的嫌疑,最后一辑“衣食住行”便泄露了真相,尽管卖弄些“酸文假醋”,其实掩盖不住浑身的烟火气。

内容推荐

这是另一种闲情,简单得很,是“偷得浮生半日闲”时偶然出现的一些情思,一些断想,可能是浅浅的,淡淡的,一时有闲,随手写下来。若不然,真的稍纵即逝了。也有几篇长些的,甚至是应邀而写,但也多是读“闲书”,说“闲事”。我辈凡人,不能一天到晚想“正事”,想国家大事、天下大事,一天二十四小时忧国忧民,那不早就忧死了吗?

但生在现实中,不可能成天乐乐呵呵享受闲情。忧乐相系,是忧多乐少,还是忧少乐多,怕是因人而异,也因时而异。忧愁总是难免的,至少也是所谓“闲愁”吧。如果读者在这些写闲情的篇什里,发现些许闲愁,那该是挥之不去的,难免的,“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中的万分之一二,让它姑且夹杂在字里行间,删也删不净。

目录

碎语唠叨说随笔/1

序/1

第一辑:风花雪月

月当头/2

十五月儿圆/3

水仙/5

放风筝/6

草木二篇/8

清宫二三事(录一则)/10

法国梧桐/11

自然风/13

虹/15

梭罗树/18

草籽变鱼/21

另一种鸽哨/24

今年柳絮/25

小时候,大风天/27

童年的阳光/29

树木二章/31

第二辑:琴棋书画

文化的雅俗与精粗/36

沙画/39

听《小白菜》有感/42

穷小子和富家女/45

劝黄英/48

一首奇怪的儿歌/51

浩歌空今古/53

《抬轿图》记/55

关于《苏武》/57

一幅画前的两种爱国心/59

我有了一件文物/61

合影/63

写实的和写意的/65

旧时歌曲100首/68

关于唱歌/71

乐迷/73

拟《你这个坏东西》/75

说起《祖国进行曲》/79

读唐达成的书法/85

民歌与伪民歌/86

小孩画画/89

刘巧儿/90

你爱唱《国际歌》吗/92

罗大佑的歌词/94

第三辑:春夏秋冬

寒衣/100

冬日的花和乌/102

柳宇第三笔/104

关于圣诞节/106

畅销书的主角/109

夕阳/111

风沙/112

九月十三日漫笔/114

剥毛豆/116

送寒衣/117

”祖国生日”质疑/119

新春忆旧/121

四月/123

立冬/125

不见大雁/127

过节与过年/129

高秋/130

八月秋晴/131

闹元宵/133

锣鼓与鞭炮/136

新年不快乐/138

元宵胜景/140

早秋情怀/141

10月6日断想/143

新年试笔/146

岁月难磨/147

萤火的闪电/149

九月试笔/151

九月初三夜/153

被遗忘/155

为世纪守岁/156

夏天最后的牵牛花/158

白露/160

告别中年/162

端阳的尴尬/164

每一天都是清明/167

我们要回到辛亥革命以前吗7/170

腊月廿三/173

第四辑:东西南北

东车站/176

生命与色彩/178

放天灯/180

国会街忆旧/182

花轱辘钱儿/184

井/186

联想无端/188

桃林何处/189

从鸽子想到一丘之貉/192

沧桑之梦/196

豆/199

黄鼬/201

闲话沧桑/203

呼吸蓝天/206

康有为的踪迹/209

毛泽东的踪迹/212

空间不空/215

郎家园/222

重见灞桥/225

老校门/227

梦城风景/229

石沟的名单/231

城市之声/233

人文景观/235

呜呼,八道湾/237

案头山水/239

大眼贼儿/242

天上看虹/244

重游地狱/246

戏说打鬼/249

城南旧事/251

千秋功罪话长江/254

萧山访蔡/258

嫩蓝/261

一个城市的形象/263

国在山河破/266

人啊,人/268

第五辑:山川林泉

各绿其绿/272

游记难写/274

泰山七题/276

永嘉四记/288

山水知己/298

梦云游/300

遥寄武夷山/302

最后的净土/304

“后花园”的后花园/306

两座山的传说/312

石者山之骨/314

莫干山印象/316

琉璃河忆旧/319

再过三峡/323

交河故城/326

当代的《徐霞客游记》/329

行早秋山中/331

神秘谷/333

佛子岭一瞥/337

长江还是那个长江吗?/339

密云小记/341

赣南三章/343

原始林漫想/349

梵净山,一次秋天的远足/352

第六辑:衣食住行

纸窗/358

听耳鸣/360

读药方有感/363

不合时宜/365

白居易沐浴诗二首/367

怀念“奋乃静”/369

玻璃窗/371

谈吃/373

前题续谈/376

火柴/379

清宫二三事御用食品/381

扫帚/383

瓦房/385

沉重的幽默/387

饺子/388

买脚盆的故事/390

衣服篇/392

我亦怀旧/395

鞋/397

《自己的酒杯》题记/400

亭/402

一双鞋,又一双鞋/404

人烟/408

檐下雨声碎/410

饮食也有“武化”/411

楠庄小记/413

葱炮羊肉/414

五粮液笔会/416

人生好比住店/420

打枣的日子/422

给舒婷作个补充/424

三吃侉炖鱼/428

短裙,时装及其他/430

试读章节

听《小白菜》有感

听台湾蔡琴的录音带,一曲“小白菜,地里黄……”虽然结尾略嫌突兀,但闭目回味,仍感余音未绝。

五六十岁以上的人,听到《小白菜》,难免怦然心动,沉入摇篮边的回忆里,这是一点也不奇怪的。我却没想到在海峡那边,还有它的听众,有它的年轻的歌者。民歌,不仅是生根在民族生活的厚土,而且是沉潜于民族心灵的深层,形诸歌咏,能唤起歌词所有以及歌词所无、温馨拌和着辛酸、甚或是剪不断理还乱的眷恋之情。如果听的是《孟姜女哭长城》、《凤阳花鼓》或《月儿弯弯照九州》这样年代久远的民歌,更会使人油然而生一种可以意会不可言传的历史感,一定要言传的话,这历史感的内核,不就是对我们多灾多难的民族命运的切身关注和感喟么?

我懂了,为什么一曲悲歌,以至像《小白菜》这样一支怀念亲娘的小调,能有远远大于形象的包容,联系着千万人的感情。它的凝聚力,也许不下于仰天呼吁的《让世界充满爱》,更胜过许多空洞的说教、口号和标语。当然,对于那些把“让世界充满爱”也责为宣扬“抽象的人类之爱”的批判家来说,《小白菜》怕也是所谓以普遍人性瓦解革命意识的货色了。

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后,随着对劳动人民“萌芽状态”的文艺的重视,文学和音乐工作者们一度纷纷向民歌学习,虽然有时不免带些急功近利的色彩,但确做了较大规模的收集工作,一直延续到50年代的采风,功不可没;有些作品利用民歌素材,包括马可以《小白菜》旋律作为一出秧歌剧的主题,也是成功的。可惜1958年所谓“新民歌运动”中出现大量伪民歌,或依托于旧曲调,或仅以五七言形式书面流传,把鼓吹“大跃进”的浮词滥调当做“主旋律”,于是“运动”兴而民歌亡矣。

到60年代,先是辨“软、硬”,分高低,像《九九艳阳天》、《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类颇具民歌风的歌曲被封为“十大软歌”,加以禁绝。接着,江青更彻底地一言以蔽之,说民歌都是“情郎妹子”,而一涉男女之情,必损革命意志,上有所恶,下必甚焉,一时只闻颂歌与战歌,“靡靡之音”遂寝。

传统民歌中的确没有什么颂歌与战歌,又多的是哀音与怨声,更不符合“昂扬的战斗的时代精神”。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文艺都划归资产阶级,产生于封建社会的便都是封建文艺,无疑属于应予扫除的“封资修”旧思想、旧文化。如问逻辑,逻辑就是这样的简单明了,干巴溜脆。

80年代,民歌不再是禁物了,不过偶有所闻,却往往只是所谓“民歌唱法”,而不是真正的民歌。因视民歌为“萌芽状态”而持虚无论者固然轻视这一份遗产,某些仅仅视民歌为“素材”而简单止于利用者,也看不出对民歌遗产的真正理解和重视。音乐史我知之不多,但我想马思聪若不是真心地尊重民歌,热爱民歌,被那句“城墙上跑马回不了头,远嘹近看我没有一条路”的爬山调所撼动,他就不会成功地据以生发出《思乡》;柴可夫斯基、德沃夏克、聂耳、贺绿汀若不是真心地尊重民歌,热爱民歌,深深地为民歌中所蕴涵的普通人的哀乐和民族的精神力量所渗透,就不会在民歌的营养下创为新声。他们借重于民歌的音乐素材者也是以心血熔铸,炼矿石生辉。如其不然,点金成铁,那还不如保存原貌的好。

我们于既有的东西,整理时太多删削,保存中偏爱“处理”,音乐如此,文字犹烈。甚至三四十年代前人创作的歌曲,到六七十年代还常改填新词。民间文艺无版权,反正听不到抗议。这与以“古”招徕,造假古董,有时殊途同归,成为玷污以至糟践。商品生产中有假冒货与伪劣品,文艺生产中也未能免俗。

因此,我听蔡琴很朴素地唱了一首《小白菜》,不雕琢,无扭曲,真挚清纯,虽非黄钟大吕,窃以为近于正声。这给我颇多启发,读者该不致误会我主张一切都照旧谱,纹丝不得改动吧?  1990年10月4日

P42-44

序言

花了好几天时间,从近二十年的旧作里,搜得“闲情”如许。

一提起陶渊明,大家想到的是《桃花源记》、《归去来辞》,都是正经“古文”,叹为“观止”之作。一般读者不大知道他还写过《闲情赋》,当是诗人年轻时,真诚而稍稍夸张地罗列了一串排比句,表示情愿化身为衣物装饰,贴到他心仪的女子身上,甚至“愿在丝而为缕,附素足以周旋”……

不过我这小二百篇随笔或小品里,并没有他说的这种缠绵悱恻的感情。

这是另一种闲情,简单得很,是“偷得浮生半日闲”时偶然出现的一些情思,一些断想,可能是浅浅的,淡淡的,一时有闲,随手写下来。若不然,真的稍纵即逝了。

也有几篇长些的,甚至是应邀而写,但也多是读“闲书”、说“闲事”。我辈凡人,不能一天到晚想“正事”,想国家大事、天下大事,一天二十四小时忧国忧民,那不早就忧死了吗?

但生在现实中,不可能成天乐乐呵呵享受闲情。忧乐相系,是忧多乐少,还是忧少乐多,怕是因人而异,也因时而异。忧愁总是难免的,至少也是所谓“闲愁”吧。

如果读者在这些写闲情的篇什里,发现些许闲愁,那该是挥之不去的,难免的,“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中的万分之一二,让它姑且夹杂在字里行间,删也删不净。

可以保证的是,没有哪一篇是硬做出来的。我这点闲情,愿与读者共享。却也还要有点闲情、有点闲心,至少是有点闲暇的朋友,;才会来读它——也算是分享闲情。

为了使眉目清楚些,我把全书分为“风花雪月”、“琴棋书画”、“春夏秋冬”、“东西南北”、“山川林泉”诸辑,颇有点附庸风雅的嫌疑,最后一辑“衣食住行”便泄露了真相,尽管卖弄些“酸文假醋”,其实掩盖不住浑身的烟火气也。

一笑!

2007年9月5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闲情/阅微学馆中国当代文学大家随笔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邵燕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海关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654687
开本 16开
页数 43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
出版时间 2008-06-01
首版时间 2008-06-01
印刷时间 2008-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1
167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7:1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