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如光影常在
内容
编辑推荐

“角落缝隙处常有光,而我是那个不断寻找光的人。”——张小溪Nancy

旅欧青年画家张小溪,用艺术哲思冲撞时装型录,最具个人风格的作品集——《如光影常在》,首次完整出版!

书中6年沉淀,111幅画作,131张照片,柏林、巴黎、伦敦、上海……带你开启一段光影交叠的人生旅途!

内容推荐

《如光影常在》是人气画家张小溪费时六年创作的一本时尚型录。她选择、搭配每套服装,借助摄影与插画这两种形式,在真实与创作的有趣对比之间,呈现了她对艺术与人生的感悟,以及一段光与影交织的成长之旅。

在这本书里,有她对各种色彩,从简约的黑白灰到充满生命力的强烈色彩的理解;有她对最偏爱的艺术史上的最好时光的讲述;有她对节气、佛道、鹤、禅与诗等东方元素的演绎;有她对海魂衫、机车夹克、俄罗斯头巾、波尔卡圆点等各种流行的服装风格及其文化的解读;还有她对童年、校园生活的回忆。而串联起这些零碎的片段的,便是那一张张照片与插画,相互对应,赋予了穿着搭配梦幻般的缤纷意境。

目录

色彩哲学

纯真地优雅着

东方印记

最好的时光

一种风格 一个故事

流动的美术馆

春夏秋冬 风花雪月

最重要的是一直画下去

后记 时间会告诉我

试读章节

黑白如光似影

近代时装界对黑白一直有着偏爱。那些衣着黑白的女人们,总带着些凛冽而素净的美感,同时也是性感的——兼具极致的硬朗与极致的轻柔。那种克制、矜持的美感胜过任何华服点缀,它能使人骨子里的自信、不羁与骄傲反映于表象,从而形成外人眼中的经典风格。

在这里,我想先说一下西方的黑白情结。由于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下人们对黑与白的解读不尽相同,我会在别处来单独讨论东方的黑白哲学。但无论怎样,东西方都对黑白怀有一种相似的敬畏感受。

欧洲人一直迷恋简约风格,他们认为黑白给人以雕塑般的冷峻感。事实上,我并不觉得大部分欧洲人在打扮上有多么特立独行,有时他们的眼光甚至很保守,但他们的穿着却总是得体的——在时代的浩劫中,你很难再找到一个地方仍传承着如此完整的历史文化,有这么扎实而广泛的生活美学基础(如果说亚洲哪个国家有着类似扎实的美学基础,那我觉得会是日本)。长期以来,欧洲艺术的先锋与领先地位、民主意识的反省和发展、战后社会观念的开放,以及他们普遍良好的审美品位与讲究的生活理念等一系列文化连锁效应造就了他们的风尚,从美学角度而言具有极好的前瞻性与普世价值。

那么当代西方人这种简约、中性、对比强烈的黑白影调情结是如何形成的呢?原因总不会是单一的。我的想法是:一是由于科学发展和民主进步,黑白影调带来的宗教仪式感和阶级感被削弱;二是社会对黑白影调特性与功能的理解加深;三是人们对经典的怀旧与致敬;四是战后职业女性增加,成衣与时尚工业发展,黑白服装的消费群体逐步扩大,实用性也增强了。这其中任何一种原因都不孤立存在。

从光学角度来说,黑白不是色调,而是影调,确切来说它们不可被称为颜色,而应是光与影。中世纪时,西方赋予了黑白强烈的宗教寓意、仪式感和贵族阶级性。除此以外,对于女性而言,黑与白均作为守寡的礼服出现。

在某种意义上,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时代打破了这些仪式化的定律,为黑与白在法国时尚界的普及奠定了基础,这也是黑白在西方成为全民时尚的最初契机,在当时颇具先锋意义。

黑白影调具有极强的对比感。光与影同时存在时,人们注意到的首先是对比,而不是细节,正是光影对比令物体轮廓更为分明。换言之,黑白是可以掩盖物体局部细节缺陷的,因为它们更加便于塑造整体,并且易于掌握。很显然,它们视觉出挑、易塑形,在装扮上又可弥补缺陷,没有比这更适合人们审美心理需求的了,不是吗?

从在法国韦泽尔峡谷的拉斯科洞窟发现的原始壁画开始,黑色被证实为人类文明伊始使用的绘画颜色之一。从艺术角度而言,黑白图案虽变换着形式与风格,但始终保持着一种先锋的姿态。除此以外,影像的发明让黑白有了一种天然的经典美感。美国影评人罗杰·埃伯特(Roger JosephEbert)曾写道:“有时候色彩太过真实,容易让人分心。它们泄露了过多的感情线索,把演员拉回到了普通的现实世界。而黑白片却制造出了一个由形式和姿态组成的梦幻世界。”黑白影像本身便是超现实的,它令作品在视觉上有一种经典、不朽之感—人们大多是念旧的,何况在以怀旧情结闻名的欧洲。

战后的女性服装强调实用性。在女权运动之前,欧洲女性的独立思想意识已经不断涌现,职业女性对着装的需求不断扩大。比起大量累赘的装饰物和具有束缚感的轮廓,一件裁剪精良、穿着舒适随意的服装显然更适应女性的需要。无论是20世纪20年代香奈儿的小黑裙还是60年代YSL的吸烟装(Le Smoking),这些时尚先锋的创新并非凭空而来,他们是一群思想前卫、对时代变革有着敏锐感知力的人,他们并非在固有时代中创造风尚,而是率先揭下了一个新时代的幕布。

黑与白的时尚终将继续,就像光与影在生活中始终存在一样天经地义。

P004-007

序言

终于将自己从大学时代至今持续了六年的项目集结成册了。《街头印象簿》在国内轻浅试水之后,我对把作品集结成册这件事一直抱有谨慎的态度。能等到一个妥当的时机、选择对的工作伙伴,在自己的风格成熟后出版此书,是一种运气。还好,所幸让我等到了。这些年来我也逐渐意以到,如果真想做出一个好项目,那一定是急不来的,需要花时间打磨和沉淀。这一年以来,感谢出版社与负责此书的编辑团队对我的耐心与包容。

平日我并不过多关注时髦的事物。我只是个热衷于生活与创作,喜欢去了解艺术风格形成背后那些琐碎的故书的人而已。说起这几年自己专注的项目,总结起来是这样的:在对自我风格的记录中洞悉自己;在同他人或浅或深的交流中转换思考角度;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找寻每个地域生活细节里隐含的文化特色,并通过自身的旅行经历归纳人文与自然的共通与不同。这三个项目紧密相扣着,组成了我的生活之圆,而这个圆不断地向前滚动着,越走越远,越来越大,就如同我最爱的奥地利诗人里尔兜所写的诗句那般:“我生活在不断生长的圆中,圆在万物之上伸张。或许我无法完成最终的一环,但我仍愿试尝。”这三个项目,是贴有个人标签的,一个属于我自身“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的修行过程,它们并不是我作品的一切来源,但却总会时断时续、交互影响着我的人生。

这本《如光影常在》作为记录自己个人风格与美学成长经历的项目,恐怕是我众多项目中最早、最个人,也最被外界所熟知的了。

许多人都曾问过我开始这个项目的契机。其实就是在某年、某月、某天突然想这么做,于是真的这么做了。还记得那时的我正准备去柏林工作,处于真空期,因为过于放松,总会想些有意思的事情来消遣。我爱装扮,也爱绘画,便心想为何不将自己热衷的两件事结合在一起呢?这个冲动的想法一是出于身为女性的自恋、焦虑和对美的追求,二是它可以一直监督自己不断绘画。不过我当时却未曾想过自己可以坚持到现在。坦白地说,在网络上连载这个项目之初,我便遇到了许多问题与困惑,有些网站、论坛甚至以我的名义擅自刊载,进行无良的夸大炒作,而之后如“时尚博主”之类的各种标签又贴在了我身上,这些都不是我所期待的。当然,那时的我也曾被各种利益诱惑,有过迷茫的时期,但后来我意识到,我只愿意、也只适合当个随性的艺术创作者,其他的事,再光鲜也未必是我想要的。我希望在我老去的时候,能实实在在地回想起、触碰到那些自己做过的东西。

在这本书中,虽然图片是按照不同章节的主题而非年份顺序排列的,但你仍可以觉察出一种几乎是断层式的风格变化。我个人的造型风格变得越来越简单、随意,而绘画风格也从单纯的孩子气向理性、克制的方向过渡。伴随着这种表象审美与生活态度的蜕变,我发现自己在这个项目中已逐渐化为一个载体、一个容器,而时间才是真正的创作者。坚持这个项目不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那不停流淌的时光。

生活不存在什么出口。无论发生什么,最终都不过化为短暂的一瞬。我是这些零碎片段的创造者,也是收集者,这些片段就是我坚持做一件事的全部理由。我认为人的一辈子就是一幅完整的画作,而我希望我的人生将是一幅有着强烈自我风格的作品。

人生与风格,就如同光与影常在。

2015年夏

后记

时间会告诉我

那些早年自己曾幻想过、痴迷过或深信不疑的事物大多随着岁月的更迭而改变。这个世界既没有不朽,也没有永恒,一切变迁与轮回都是种不可阻止的必然。

“我生活在不断生长的圆中,圆在万物之上伸张。或许我无法完成最终的一环,但我仍愿试尝。”里尔克的这首诗我只爱第一节。我们的世界随着我们的经历而不断扩张,每向前走一步,那圆就往外扩一圈。我们始终在这个圆内,与边界的距离总是遥不可及。很多人觉得自己和以前相比并没有太大变化,可那不过是这个逐渐扩大的视界所带来的幻觉而已。事实上,我们已经离最初的原点很远了。

于是我想到记录下自我世界发生的这些变化,就像是在做一个长期的实验。

一直以来,“style,Art,Life”这个项目记录着我的生活理念与审美的改变过程。它仿佛是一幅由时间的笔触所涂抹绘制的个人肖像,从潦草的框架到饱含细节与微妙色彩的画作,这幅肖像不断地被雕琢和修补着,直至人生结束才会落款完成。如果说项目伊始那个浪漫得只知道风花雪月、单纯又粗糙的我只是个匆匆起草的框架,那么现在这个风格简约又棱角分明的我则是被铺好了底色、刚刚开始绘制细节的模样。画布上,形状、色调与光影依稀可辨。之后,时间究竟会将它画成怎样的作品,我对此有些忐忑,又不自觉地兴奋着。

处在初学者到创作者的过渡期问,我不再莽撞,不再热血,不再幻想,不再期待。我不愿浪费时间在毫无意义的表态上,不想把不适合自己的事物强加于身上,不再去标榜与卖弄一些和我年纪、心境不匹配的东西,也不讨论什么意识形态。我想先挖掘、理解自己,再去逐渐读懂外界。不同的年纪有着不同的心境,也拥有相应的能力去承担不同的责任。我眼前的世界愈发宽阔,而我觉得自己愈发渺小。即便今后成熟、老去,我们对真正的现实又了解多少呢?恐怕仍是微乎其微吧。

现在,我只需要对想做的事情尽力而为,剩下的都交给时间去塑造。不断流逝的时间会由内而外地改变一个人。

时间会让我慢慢了解自己。

当一个项目已经成了生活习惯,那就让它不紧不慢、、自然地持续下去;当自己的审美与风格都已改变,那就让它继续随着自身的心态不断演进。在生活与创作力所能及的范围中,一切应顺其自然。

当做自己的事时,我不愿做任何解释,只想沉默而执拗地用行为去表达。

我不往回看,只向前行。

想象多年后,或许自己已变化太多。倘若让我以现在的心态去创作过去的东西,我不会再抱有任何兴趣。自己坚守的信念未必会被外界理解,可一旦选择了这条路,是否被人理解又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就连所谓的“梦想”也变得不再那么重要——因为即便对近在眼前的“现实”,我们都还没了解太多。

我曾一度满足于表象上的浮华与快乐,后来才逐渐发现这样的生活并非自己想要的,也并不适合自己。我希望在一生中留下些印记,等自己老去时,能够记得这辈子究竟都做了些什么,又保留下了什么。而我想,改变这一切现在还不算晚。

书评(媒体评论)

小溪永远不懈怠,一直孜孜不倦去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就像她的作品所表达的那样,创作者似乎一直在过着一种抽离于生活的庸常,一种有灵性的生活。

——苏静(《知日》《日和手帖》主编)

在纷繁世界里,小溪始终能在自我世界与外界变化中保持一种平衡的状态,耐心花时间去完成作品才是她放松的最好方式。

——《时装L’OFFICIEL》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如光影常在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小溪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南美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673466
开本 16开
页数 29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2
出版时间 2015-07-01
首版时间 2015-07-01
印刷时间 2015-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图书小类
重量 0.63
CIP核字 2015190790
中图分类号 J228.5
丛书名
印张 19.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南
221
162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3:3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