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华历代国宝之谜/中华国学百部
内容
编辑推荐

文物是物质文化的载体,是历史的见证,科学技术的见证,艺术的见证,文明成就的见证。正是由于传世或出土的文物凝聚了历史、艺术、科学和风俗等诸方面的价值,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和人们收藏的兴趣。由于一件文物所具有的价值不同,专家们为文物定出了级别,具有特别重大价值的文物称为“国宝”。

本书以文献资料为依据,以考古发现的实物史料为佐证,综合前人研究,对历代国宝的来历、下落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些问题进行介绍。希望能引起收藏爱好者的兴趣,引导专家学者做进一步地探索和研究。

内容推荐

本书的写作坚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尽可能介绍新的考古发现和其他新发现,如《圆明园四十景图》;二是反映了作者部分最新的研究成果,如作者认为秦始皇根本没有制作过什么传国玺,而是他的六方实用玺在汉朝代代相传而有了“传国玺”之名;三是在众多已有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新见解,如大禹铸九鼎的问题,根据史书记载则有之,而至今未见实物,作者从“革故鼎新”的成语得到启发,认为夏有九鼎,商汤灭夏,获得夏九鼎,毁夏九鼎乃是殷革夏命的一项措施四是有选择地介绍作者的所见所闻,而这些见闻往往于其他信息媒体不易读到,如国民政府在九一八事变后组织的故宫文物大迁移。

目录

故  宫

故宫建筑数量之谜

圆明园四十景之谜

清朝皇室网罗珍宝之谜

伪满政权盗取故宫珍宝之谜

故宫珍宝南迁之谜

台北故宫收藏之谜

玉  器

玉龙纹饰形象特征之谜

良渚玉琮内圆外方造型之谜

千年美玉和氏璧之谜

承露盘玉高足杯之谜

中山靖王金缕玉衣之谜

中岳庙玉如意去向之谜

随侯珠之谜

陶  瓷

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之谜

柳湾遗址裸体人像彩陶壶之谜

红山文化孕妇陶俑之谜

金属器Ⅲ

大禹九鼎沦没之谜

司母戊鼎用途之谜

三星堆铜人身份之谜

晋侯苏编钟散聚之谜

曾侯乙身世之谜

越王勾践剑之谜

马踏飞燕用途之谜

何家村窖藏金银器之谜

天圣铜人失踪之谜

宣德炉真伪之谜

黄金编钟重见天日之谜

太平天国窖藏珠宝之谜

碑  刻

熹平石经颠沛之谜

正始石经碑文书家之谜

天发神谶碑下落之谜

瘗鹤铭的作者之谜

郑文公碑书家未载史册之谜

昭陵六骏碎身之谜

武则天立无字碑之谜

《颜勤礼碑》重见天日之谜

玺  印

传国玉玺传授之谜

“皇后之玺”主人之谜

“滇王之印”颁赐之谜

日本出土金印之谜

“二十五宝”隐意之谜

珍妃金印归属之谜

书  画

《平复帖》作者之谜

《兰亭集序》下落之谜

三希法帖御藏之谜

颜真卿《祭侄文稿》之谜

《淳化阁帖》最善本流落海外

之谜

荆公真迹归国之谜

东坡手迹真假之谜

《游春图》年代争论之谜

《历代帝王图》作者之谜

《韩熙载夜宴图》真迹之谜

《五牛图》寓意之谜

《清明上河图》创作之谜

《满江红》作者之谜

《耕织图》流传之谜

《雪景寒林图》受质疑之谜

《富春山居图》流传之谜

《金山胜迹图》下落之谜

《庐山罗汉图》散失之谜

书  籍

雕版印刷起源之谜

《永乐大典》正本失踪之谜

《聊斋志异》手稿离合之谜

列藏本《石头记》手稿回归之谜

四库全书禁毁书之谜

试读章节

故宫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经明清统治者扩建、修葺而成的。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宫,若从明成祖永乐十八年(1420)正式定都北京算起,迄今已历经580多年的沧桑岁月。故宫曾居住过24个皇帝,既是朝廷举行大典和君臣议政、处理政事、行使权力的场所,也是皇帝和后妃、皇子们居住、游玩的地方。3000米长、10米高的宫墙,包裹着宫室、园囿、祭坛、寺观及王府等,俨然是一座森严壁垒的城堡,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和艺术的最高水平和优秀传统。1961年国务院把故宫定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故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故宫的建筑群本身就是中华国宝。然而,就是紫禁城宫殿建筑群却留下了一个个不解之谜。

故宫又称为紫禁城。为什么把皇宫称为紫禁城呢?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将天上的星宿分为三垣、二十八宿和其他星座。三垣指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紫”是指紫微垣。紫微垣居三垣之中,又称紫微宫、紫宫,古人认为是天帝居住的地方。秦始皇造咸阳宫,就曾命名为“紫霄宫”,把他的宫殿比拟于天帝的居所。“太平天子当中坐,清慎官员四海分”。皇帝以天帝之子自居,办理朝政与日常居住的地方也就成了天下之中。“禁”指禁区,强调皇宫的无比尊严。明清社会等级森严,皇宫是最高级别的“禁区”,就连官员也不是可以随便进出的,便用“禁”字来警示。另外,故宫中各宫各殿的名称都有出典和一定的含义,如“乾清宫”和“坤宁官”。“乾”、“坤”二字就是出自《易经》。“乾”指天,属阳;“坤”指地,属阴。乾宫意味着上天清朗,皇帝清健,坤宁官则含有大地安宁、后妃太平之意。东西六宫及其他诸宫殿也都分别象征着天上的十二星辰和各个星座。所起的宫殿名都有深刻的含义。

故宫内究竟有多少间房子?也是近年进行实地勘测才获知有8600余间,既然是实地勘测的,为什么还要用“余”字呢?据说实在是多得数不清,然而那次勘测的科学性也值得怀疑。据说故宫的总管也从来没有搞清楚究竟有多少间房子,一说有9999问房,一说有9999间半。为何有半间呢?故弄玄虚嘛。另有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将次子朱棣封为燕王后,曾派刘伯温去大都修建燕王府。皇上和燕王打算把王府扩建,把房子造得大一点、多一些,要特别显示燕王华贵和尊严。刘伯温一见皇上就说:“启奏万岁,臣昨夜梦见玉皇大帝把臣召到凌霄殿上,天帝说:‘你朝皇帝要修盖皇宫,转告他:天宫宝殿一千间,凡间宫殿万不可超过天宫!还要请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去保护凡间皇城,才能够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天帝说完,就喷过来一阵白茫茫的香雾,把臣熏醒了。”皇上虽觉奇怪,仍下旨叫刘伯温去监造,还要他去请天罡、地煞来保护宫殿。此事很快传遍了北京城,老百姓都想看刘伯温怎样修盖王宫,也想知道天罡、地煞是何方神仙。刘伯温经若干年的努力,把宫殿建成了。皇上和燕王看到宫殿盖得华贵,虽不满千问,但也鳞次栉比,院里金光闪闪,好像有神仙镇守。外邦听说刘伯温请了天神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保护皇城,也就不敢兴兵作乱了。后来人们才知道,原来故宫里的房子有999问半;三十六天罡就是宫殿门口摆着的三十六口包金大缸七十二地煞就是故宫里的72条地沟。可是999问半的房屋怎么变成了9999间的,差距甚大。这一则保存在《燕京传说》里的故事,当然只是传说而已。

不过皇室人员众多,确实需要很多房子。我们通常都知道皇帝妻妾众多,所谓“三宫六院七十二妃”。根据记载,天子的后妃制度形成于周朝。《礼记·昏义》:“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以明章妇顺。”故宫中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称为“三宫”。六院指东路的斋宫、景仁宫、承乾宫、钟粹宫、景阳官及永和宫六宫。皇帝有“七十二妃”,或“粉黛三千”,有居住之处,并不拥有宫殿,由皇上随心所欲地挑选。“宫中多怨女”,多少青年女子被关进宫内,终生不得自由!失宠的女子便在宫中等死,更为悲惨!有“过失”的女子被打入冷宫!“冷宫”历来有两种说法,一说即乾清宫、长春宫;一说“冷宫”无定所,关禁妃子、皇子的地方便称“冷宫”。其实紫禁城内并无“冷宫”匾额,后一种说法较为可靠。明、清两代被作为“冷宫”的地方有好几处。明末天启皇帝的成妃李氏得罪了权势赫赫的太监魏忠贤,便由长春宫赶到御花园西面的乾西。先后被幽居乾西的还有定妃、恪嫔等人。光绪皇帝的珍妃被慈禧关在景祺阁北边北三所(现已坍毁),就在现在能看到的珍妃井西边的山门里,此地也算是一处“冷宫”。

大凡去北京旅游的人都会被许多门所困惑。故宫高墙东西两侧的日精门与月华门象征着日月争辉。太微垣南有三颗星被天文学家视为端门、左掖门、右掖门三座门。紫禁城与此相应,前面设立端门、午门,东西两侧设立左、右掖门。午门与太和门之间蜿蜒穿过的金水河象征着天宫的银河。有些门还有特殊的意义,如德胜门的“德”字同“得”,皇帝派出的军队要从德胜门出发,打了胜仗回来,皇帝也从德胜门迎接。德胜门类似于西方国家的凯旋门。我们还会发现故宫各门匾中楷书“门”字末笔直下至底而不向上勾。这种写法据说始于宋代。南宋迁都临安后,玉牒殿失火,有大臣上奏说是宫殿匾额中的“门”字末笔有勾,属火笔,因此招火。建议将匾额全部烧掉,另写新匾,门字末笔都不能勾起。从此以后凡书写宫殿匾额的“门”字,其末笔都直下而不勾。据说明太祖在南京命中书詹希原写太学集贤门匾,所写楷书“门”字的末笔勾起,明太祖大发雷霆说:我要招贤,你詹希原要闭门,塞我贤路!遂下令斩之。原来门字末笔起勾还有关门之意。

像故宫这样宏伟的建筑群,如此浩大的工程,由谁设计,是谁主持施工的?也是一个难解的历史之谜。因为皇帝是不尊重知识产权的,“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负责设计、主持施工的大臣难道还要留下大名不成?所以故宫的建筑上没有像现代建筑那样明确地刻上建于何年,由何人设计等字样。学者们根据点滴记载进行考证,目前大多数人认为故宫是明代一位杰出的匠师,人称“蒯鲁班”的蒯祥设计的。另一种意见认为,曾经参加建造南京宫殿的蒯祥不是故宫的设计者,只是故宫的施工主持人。因为永乐十五年紫禁城开始进入大规模施工时,蒯祥才随朱棣从南京来到北京,开始主持宫殿的施工。在蒯祥到北京之前,蔡信已主持故宫和北京城的规划、设计和建造了。故宫真正的设计人应该是名不见经传的蔡信。

作为中华国宝的故宫建筑群里面蕴藏了多少谜,尚等待着人们去探索。

P1-3

序言

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基于它数千年积淀的丰富而深沉的文化底蕴;而文化主要是从物质方面来认识的。然而,文物又是物质文化的载体,每一件文物本身又凝聚了设计者的思想观念和制做者精湛的技艺,能反映社会和时代的习俗和风貌,是历史的见证,科学技术的见证,艺术的见证,文明成就的见证。正是由于传世或出土的文物凝聚了历史、艺术、科学和风俗等诸方面的价值,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和人们收藏的兴趣,具有特别重大价值的文物还可以称为“国宝”。

盛世出宝物。中国经历了百年沧桑后迎来了一个太平盛世。社会各界对文物工作十分重视,博物馆的建设飞速发展,以往仅限于达官贵族的爱好与收藏,现在人民大众也有机会亲眼目睹各种各样美轮美奂的中华珍宝。为了让民众能了解国宝,增强爱国心,现在各种媒体的宣传力度是很大的,如报刊、书籍、电视台、电台、网络等,都有其相关的知识。可是有些知识是陈旧的、不真实的,这就需要读者在阅读时,对这些媒体传播的知识要有所鉴别。

本书虽然名为《中华历代国宝之谜》,可是由于限于体例的要求,必须具有一定的“谜”,决定了它仅是介绍一些中华历史上比较重要物质文化的通俗读物。既然是通俗读物,就要以讲故事为主,要有趣味性,要有知识性,要通俗易懂。

然而,究竟什么是谜呢?某器物未见记载,而突然冒了出来,可以认为是谜;某器物本来见于记载的,后来又下落不明,也是一种谜人们对某器物有多种不同的解释是一种谜某器物经过多少收藏家历尽千辛万苦的收藏、保护是一种谜某器物的真伪争论也是谜……有些谜已经解开,有些谜则尚在探索中;有些谜可能永远无法水落石出,有些谜则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的深入、新的考古发现等,会在将来找到答案——谜是多种多样的。

在众多的同类读物面前,本书的写作坚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尽可能介绍新的考古发现和其他新发现,如《圆明园四十景图》;二是反映了作者部分最新的研究成果,如作者认为秦始皇根本没有制作过什么传国玺,而是他的六方实用玺在汉朝代代相传而有了“传国玺”之名;三是在众多已有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新见解,如大禹铸九鼎的问题,根据史书记载则有之,而至今未见实物,作者从“革故鼎新”的成语得到启发,认为夏有九鼎,商汤灭夏,获得夏九鼎,毁夏九鼎乃是殷革夏命的一项措施四是有选择地介绍作者的所见所闻,而这些见闻往往于其他信息媒体不易读到,如国民政府在九一八事变后组织的故宫文物大迁移。

总之,我们在坚持做了以上这些努力后,本书也就具有一定的价值。当然,缺点和错误是在所难免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08年8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华历代国宝之谜/中华国学百部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廷治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363675
开本 16开
页数 13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6
出版时间 2008-08-01
首版时间 2008-08-01
印刷时间 2008-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图书小类
重量 0.2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7-49
丛书名
印张 9
印次 1
出版地 陕西
239
157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4:3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