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余年集/吴鲁芹作品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以东方风范面对西方文学的博学鸿儒,在闲逸的话语中有丰富的智慧和心灵的光辉,在信笔挥洒、嬉笑诙谐中见巧妙勾连和缜密严谨。本书收录散文作家,英美文学教授吴鲁芹的几十篇精彩散文作品。这些作品呈现了中文世界里尚未被普遍肯定的散文创作风格,这种风格充满了个人化的知识趣味。这些散文“功力匀于字行间,情思入于化境”,轻松游走在中外优秀文章之间,既有西方的随笔传统,又有中国的散文精髓。

内容推荐

本书为吴鲁芹个人专集,1985年洪范书店出版。

本书由董桥、刘绍铭、李欧梵,余光中陈子善,叶兆言、孙甘露、傅月庵深情推荐。

一位有学养、有风度的散文家,功力匀于字行间,情思入于化境。轻松地游走在中外优秀文章之间,既有两方的随笔传统,又有中国的散文精髓,非但处处都是学问,而且处处都有哲理。

目录

谈其文不知其人,可乎?

自序

谈自己:

 六一述愿

 记残年三幸

 附:仰望晴空

 书的书房

说旧事:

 我的大学生活

 记珞珈三杰

 记雷儆寰与赵君豪的拉稿作风

发议论:

 又是些不中听的话

 救救英文

 论读书人与怀才不遇

 不受干扰权的防御战

 “旅游只宜提倡说”

留足迹:

 访史坦贝克故居

 翡冷翠夜梦徐志摩

 非游记

序·跋·评:

 《英美十六家》自序

 附:不虞之誉

 《岁月长青》序

 人猿泰山·张翼德

 外行人看大小三展

 评散文

试读章节

我的大学生活

二十年前我在台大外文系教四年级的翻译以及散文与作文,每隔两星期或三星期,总要做一次“练习”。这些作业,照例忝为人师的要批改一番,才算尽了为师的职责,至于发还给原作者之后的下落,是否连一顾都不屑,那就“皆所非计”了。我因为在大学时期,有过拿了作文到老师住处一面批改一面挨骂的经验,而且觉得那种经验大有好处,于是在自己教的班上也就婉转陈词,有谁愿意枉顾当面批改者,盍兴乎来?真的也就有了两三位不时带了文章来,从容受辱,大约经过几次短兵相接,彼此已经有了相当的交情,我就很不客气地说:“我们当年读外国文字读不好是情有可原的;以你们今天的环境,还读不好,就不好原谅了。”

我所说的当年,是抗战初期。我有时在改完作业,彼此尚有清谈的余闲,不免会向一两位属于不自认为是才华盖世的青年人,叙述一些抗战初期大学生的苦况。一般人的“想当年”,不外是当年如何英勇,如何豪华,抗战时期的大学生,能说的只是多么穷,多么苦。不过我常对我的学生说:“我们当年苦得相当潇洒,穷也穷得相当潇洒!”下面一些小故事,是我二十年前常说的,听的人当中,也有走上“误人子弟”歧途的,他们没有必要把这些故事转述给他们的学生听,我现在把它们写出来,也只是“聊志雪泥鸿爪”之意云尔。至于能否高攀《中华日报》副刊征稿信中所悬拟的“教育性及启示性”的崇高目标,也又是“皆所非计”了。

我是一九三七年秋天,也就是“七七事变”抗战开始之后进大学的,第一年因为武汉尚未成为战区,在珞珈山的大学生活,还有相当的格局,大学出版部有印刷厂,我们的讲义都是铅印的,颇为讲究,中文是连史纸,西文是道林纸。出版部除了出版学术著作之外,还兼营零售,我入学的秋冬之际,还见得到陈列的若干原版书的存货。到了第二年学校决定西迁四川乐山,情形就大变了。一九三八年五六月间,教授学生大部分都到了一座风景殊不恶的小城,图书仪器包括印刷设备虽然也跟着内迁,究竟不如人那么轻便。而且那时军运孔亟,沿海的工厂也忙着内迁,大学的图书怎么也得让一步,等着吧!巧妇无米难以为炊,教授也不能凭周围的风景来论道解惑,二十年前我对我的学生说,你们要买书真是俯拾即是,我们当年不止一门课是“手抄本”;而且不少是在油灯黯淡的情况之下的产品。

二年级有一门“英诗选读”,是入门的课程。因为以后还有两年按时代顺序,一年是从浪漫运动到二十世纪,一年是从乔叟到浪漫运动的英诗,所以二年级的“诗选”只是浅尝,系主任方重(芦浪)先生第一堂带来一本他自己的藏书《英诗选集》,不记得是什么版本了。他说他已圈出将近两百首,准备一学年教完。印讲义的设备尚付阙如,买书更是做梦。唯一的办法是手抄,先只能一个人抄,抄上十几首,然后就传给两个人,再传就可以四个人同时抄,八个人同时抄,很快每人就可以一篇在手,不愁没有讲义的空谈局面了。而且,他说抄一遍比读上五遍还要强,所以“不便”亦有其光明的一面。我对英诗没有下过什么工夫,但我们那一班人至少手抄过两百首诗。这一点入伍训练,是今天的大学生所不需要吃的苦头,是可以省下来善加利用的时间。究竟是“善”用了还是“恶”用了,是我二十年前当面批改学生课业时,常用来“质询”的题目。

我们当年用“手抄本”,多少还养成了一点爱抄书的好习惯,一直到今天,我见到“爱不忍释”的好诗,或者一两段好文章,总喜欢把它抄下来。坏习惯是抄了并不保存,随抄随丢。但是就在抄的过程中,毕竟多一层玩味的机会,多一层乐趣。几年前《中央日报》副刊登了周弃子先生四首七律,那是他在东坡生日的一天,和几位文士在另一位诗人张百成先生银河村居纵饮剧谈的述怀之作。诗真是做得好,我立刻就把它抄了下来,后来又抄过两遍,寄给远地看不到中文报的朋友,渐渐几乎可以背得出来了。或有人日:复印影印那么方便,抄它做什么?这是不懂得“手工业”乐趣的人,只知道省时省事的不通见解。手抄一过,在我已是“积习难改”,而且其中自有乐趣,不足为外人道也。

说到读诗,今天在台湾读外文系的学生,也比我们当年福气多了。我们当年读英诗,完全听老师在堂上朗诵,得不到外界的助力。方芦浪先生早年清华出身,后来在美国又读了五年的书,国人中说英文说到他那样程度的并不多。可是等到我有机会听到名演员、名诗人读诗的唱片之后,发现他们毕竟“非我族类”,真能把诗中的情感与诗的音乐性带给听众,就连高手如方芦浪先生也要瞠乎其后。读音本来就不大准同时也教诗的如朱孟实(光潜)、费鉴照两位先生,就更不用说了。我在淡江英专初创时,曾去教过“英诗选读”一年,后来因为往返淡水、台北间路远不便,告辞了。再后来,淡江有了城区部,校务又由居浩然主持。浩然是熟朋友,又拉到城区部教了一年英诗。那时我就在讲解完毕之后,放唱片,让同学欣赏一下诗的音乐成分。现在我相信比五十年代更方便,读英诗当然不需要像我们在抗战时期那样靠手抄,而且很容易买到名演员、名诗人朗诵的唱片。相形之下,我们四十多年前的那种读法,等于是土法炼钢了。凡属土法,必然是事倍功半,但是当年大家多做几倍的事,并不以为苦。有人中途抄漏了一行,连累了几位“后辈”,“后辈”亦甚少埋怨者,只是在教室中多了几种名称,首抄的一位是“钦定本”,抄错而改正了的是“某某校勘本”,系主任亦笑说这是版本学的入门训练。我在上面提到“我们当年苦得相当潇洒,穷也穷得相当潇洒”,就是指这一类的事。

“穷得潇洒”的事例,当然也不少,到了抗战的第三年,凡是从战区来的金钱方面的接济已经中断的同学,虽然有贷金可以吃饭,衣裳是没有钱添置的,可以说渐渐进入衣衫褴褛的境界了。现在回想起来,大家似乎都不以为意;说得好听一点,几乎是“布衣傲王侯”的气概。我初入学时,带了一双相当好的皮鞋,经过两年的磨折,屹然无恙。几双袜子,两年下来就全部“玉碎”了(抗战时期的口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因此从大学三年级起,我就是一年四季赤脚穿皮鞋,到了皮鞋也“玉碎”,就是赤脚穿草鞋。我的丝棉袍就更不雅,两袖磨损到棉花出来了一部分,进退两难。可是出入黉舍,招摇过市丝毫没有寒伧的感觉。偶尔有机会走进馆子,大快朵颐,胸前更弄得油迹斑斑,亦不去抹刷,诗人苏曼殊是泪痕杂酒痕,陆放翁是征尘杂酒痕,我这俗人只有靠油痕来点缀点缀了。

另外一件至今难忘的穷得潇洒之杰作,是我的那件毛衣。我一九三七年离家时,家姊为我结了一件毛衣。两年之后,袖口的线脱了,一脱就不可收拾。起初我是把那拖出来的约摸两尺长的毛线,圈在手腕上,也就对付过去了。可是每次穿上脱下,总不小心,又把毛线拖出几寸,积年累月,就不止好几尺长了,越圈越高,渐渐就到了“捉襟而肘见”的“肘”的部位了。我的右袖是完整的,左袖穿起来长度仅及半,挂起来,若一任这根毛线绵延,就长可及丈。川西雾重,十分潮湿,难得有大太阳时,我喜欢把衣物连人带马到院中晒上一番。这件毛衣的款式当然最引人注意。中文系的一位才子得句云:“左袖绵延万丈长。”可是文字游戏,只是好玩而已,对这件毛衣说来,仍然是“无补时艰”。幸而我常常让它晒太阳,让它“亮相”,才有了遇贵人高抬贵手的机运。寄语今天某些怀才不遇之士,尽量写些明示暗示怀才不遇的文章,多作“怀才不遇”状的亮相,迟早会有知遇来提拔的。

且说,某日未闻犬吠,太阳已出来了。我又把衣物连人带马拿到院中晒上一番。此日想必是周末,宿舍中相当热闹,偶亦有女同学来约男同学出游者,故听得到吱吱喳喳娇滴滴的莺燕之声,颇有些“红杏枝头春意闹”的气氛,正当本人闭目养神之际,忽听到一阵大笑,一睁眼,看到两位女同学笑得人仰马翻,女人哭笑无由,是很普通的事,但是当我听到“这是谁的呀!”知道本人的毛衣是引起大笑的笑种,也就难于回到闭目养神的境界了。“是老吴的!”站在她旁边的一位同宿舍的男同学说这话时,顺手指了我打坐的方向。这时老吴也只有挺身而出直认不讳,此姝不但笑得爽朗,说话做事也很爽朗,“我想把它带回去看一下,明天交给他带还给你。”他者,就是站在她身边的那位男同学,他和她,他们和她们,经过四十年岁月的磨损,模样已经模糊,名字是更不记得了。

抗战时期大学生的苦和穷,有说不完的故事;可是如我所说的我们苦得相当潇洒,穷也穷得相当潇洒,一点都不“窝囊”,这恐怕是今天在富足的温室中长大的大学生所无法想像的。

一九八0年元月

P47-52

序言

吴鲁芹(一九一八——一九八三),字鸿藻,散文作家,英美文学教授。上海市人。毕业于武汉大学外文系,先后任教于武汉大学、贵州大学、台湾师范学院、淡江英专(今淡江大学)、台湾大学等,策划英译当代中国文艺作品。一九五六年与友人联合创办《文学杂志》。一九六二年赴美,任教于密苏里大学等。主要作品有散文集《美国去来》、《鸡尾酒会及其它》、《瞎三话四集》、《余年集》、《暮云集》及报道访谈当代欧美作家的《英美十六家》等。

吴鲁芹的作品,沿袭了西方自《蒙田随笔》奠基的essay传统,呈现了中文世界里尚未被普遍肯定的散文创作风格,这种风格充满了个人化的知识趣味。吴鲁芹的散文“功力匀于字行间,情思入于化境”,轻松游走在中外优秀文章之间,既有西方的随笔传统,又有中国的散文精髓,他本人也是有学养、有风度的一代散文大家。

吴鲁芹生前致力于推动台湾现代文学,逝世后由友人成立基金会,邀请《联合报》与《中国时报》自一九八四年起轮流主办“吴鲁芹散文奖”,林清玄、杨牧、王鼎钧、简颤、庄裕安、黄碧端、蒋勋、余光中、周芬伶、杨敏盛(阿盛)等得奖人皆为公认有成就的作家,此奖也深获文坛肯定与重视。

由于绍介的通道缘故,吴鲁芹先生的文、事在大陆的影响力并不大,大陆的读者对他的作品在认知上存在空白。基于这样的考虑,我社推出“吴鲁芹作品系列”中文简体字版,包括《瞎三话四集》、《师友文章》、《鸡尾酒会及其他美国去来》、《英美十六家》、《余年集》、《暮云集》、《文人相重台北一月和》。

吴鲁芹先生长期身居海外,对外国作家、作品、地名的翻译与现今大陆通用译名不尽一致,如索尔·拜罗、佛洛伊德、杜斯妥也夫斯基、阿里斯多德、《卡拉马助夫兄弟》、《雨王韩德森》等。为尊重原著和作者起见,我们在编辑过程中对此基本保持原貌,相信并不会对读者的阅读造成障碍。

书评(媒体评论)

这位神交好友,穷的时候潇洒,不穷(大概他从未大富过)的时候也潇洒,严守规矩的时候潇洒,打破规矩一大概他不容易完全打破一的时候也潇洒。关于幽默的理论很多,似乎是林语堂先生说过:幽默始于闲。我想,[潇洒]应该是最高层次的[闲],因为鲁芹无往而不潇洒,所以他的文章中的幽默,如泉涌地,涓涓无穷。

——张怫千(台湾作家、楹联家)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余年集/吴鲁芹作品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吴鲁芹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788431
开本 32开
页数 19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5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8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7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3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2:4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