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依据历史脉络为线索,讨论了西方古典绘画和现代绘画,展示出了一段独特的光的美学,但还不仅仅如此,它还宏观别裁,专辟章节,讨论了中国绘画的光色,强调了为人常常忽视的一些重要方面。
本书力图引导我们欣赏光在艺术中的奇迹,它不但有讨论歌德和罗丹关于光线在绘画和雕塑中作用的优美段落,更重要的是,有大量对沃尔夫林和贡布里希等大师理论的评述,作者站在巨人的肩上高瞻远瞩,所发议论,精诣之处殊多。
图书 | 光--视觉语言/艺术文化创意理论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依据历史脉络为线索,讨论了西方古典绘画和现代绘画,展示出了一段独特的光的美学,但还不仅仅如此,它还宏观别裁,专辟章节,讨论了中国绘画的光色,强调了为人常常忽视的一些重要方面。 本书力图引导我们欣赏光在艺术中的奇迹,它不但有讨论歌德和罗丹关于光线在绘画和雕塑中作用的优美段落,更重要的是,有大量对沃尔夫林和贡布里希等大师理论的评述,作者站在巨人的肩上高瞻远瞩,所发议论,精诣之处殊多。 目录 序言 引言 绪论:光在视觉艺术中的含义 第一节 光与视觉艺术的关系 第二节 对自然外貌的参照是光线进入绘画的直接原因 第三节 “光线改变物象”这一功能在写实绘画发展史上的意义 第四节 光线形成画面的表层结构 第五节 光是完善写实绘画的重要因素 第六节 用光手法对艺术风格的影响 第七节 光的象征意义 第八节 光作为独立的视觉元素在现代艺术中的面貌 第九节 绘画中光的运动轨迹 第十节 光和中国当代绘画 第一章 写实的曙光 第一节 岩洞里的写实实践 第二节 渴望真实 第二章 光与质感 第一节 绘画用光的开端 第二节 高光的意义 第三节 作品分析 第三章 光与形体结构 第一节 对古希腊传统的借鉴 第二节 明暗造型法 第三节 绘画写实的三大要素 一、透视与绘画的合作 二、材料技法的改革 三、光线制造幻觉 第四节 作品分析 第四章 光感与虚实 第一节 光的视觉感受 第二节 虚实相生 第三节 作品分析 第五章 光与色彩 第一节 光色理论的进展 第二节 光色的探索 第三节 印象派的光色革命 一、印象派的看法 二、印象派的实践 三、印象派的影响 第四节 作品分析 第六章 光对物象的改变 第一节 光线决定画面的表层结构 第二节 绘画用光的不同手法 一、遮掩与显现 二、清晰与模糊 三、对物象的歪曲 四、主观处理的光线效果 五、光线的笼罩 第三节 作品分析 第七章 非描述性的光线处理 第一节 光的主观处理 第二节 利用光的客观规律 第三节 作品分析 第八章 光与非写实绘画 第一节 走向内在真实 第二节 光线的解放 第三节 作品分析 第九章 光与中国绘画 第一节 明暗画法与中国笔墨的融合 第二节 中国油画的光色培训(上) 第三节 中国油画的光色培训(下) 第四节 中国油画的技法补课 第五节 当代中国绘画中的光语言 附录:风格与技法 第一节 明暗画法与中国笔墨的融合 第二节 明暗画法与中国笔墨的融合 第三节 明暗画法与中国笔墨的融合 人名录 参考文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光--视觉语言/艺术文化创意理论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周培德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书店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6789766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0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09-01-01 |
首版时间 | 2009-01-01 |
印刷时间 | 2009-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5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J506 |
丛书名 | |
印张 | 13.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46 |
宽 | 189 |
高 | 12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