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音符上的奥地利--山水之间的音乐旅行
内容
编辑推荐

奥地利的音乐是一段光辉的历史,它是莫扎特、贝多芬的世界,也与海顿、舒伯特密不可分;它是勃拉姆斯、约翰·施特劳斯被人膜拜的乐园,也是布鲁克纳、马勒和勋伯格体味酸甜苦辣的炼狱……

本书以音乐为主线,带领读者神游欧洲音乐的故乡——奥地利。

内容推荐

本书以音乐为主线,带领读者神游欧洲音乐的故乡——奥地利。

奥地利的音乐是一段光辉的历史,它是莫扎特、贝多芬的世界,也与海顿、舒伯特密不可分;它是勃拉姆斯、约翰·施特劳斯被人膜拜的乐园,也是布鲁克纳、马勒和勋伯格体味酸甜苦辣的炼狱。奥地利的音乐也是沉浸在音符里的现实,从维也纳、萨尔茨堡到林茨,从格拉茨到因斯布鲁克,甚至在格蒙登、默德灵这样的小城,音乐会和歌剧都会随时与你相遇。当然,除了音乐,奥地利还有哈布斯堡王朝的辉煌故迹、美丽蓝色的多瑙河、醇美甘洌的葡萄酒、堪比天堂的湖光水色……在奥地利从东到西的狭长的极不规则的版图上,汇集着美不胜收的人文与自然名胜,它是欧洲文明的荟萃地,是德意志、西班牙和匈牙利等文化元素的交融并陈之所,是真正的“欧洲心脏”。

作者足迹遍及奥地利著名音乐胜地,多次出席重要的音乐节庆活动,观赏数十场歌剧及音乐会,沿途撰写音乐旅行随笔,忠实记录了一次次心灵怡悦之旅。本书以旅行为线索,通过对音乐故地的探访,唤起对音乐家往昔生活的追述,对音乐精神的思考,对音乐发展史的评说,每篇文章后附有作者根据多年爱乐经验遴选出的相关唱片推荐,供有兴致的读者延伸聆赏。

目录

序一

序二

一 “音乐之都”维也纳

 “金色大厅”的诱惑

 维也纳爱乐“新年音乐会”漫谈

 中央公墓和城市公园里的音乐家

 莫扎特在维也纳

 贝多芬故地寻访记

 感受舒伯特的迷人忧伤

二 “音乐天堂”萨尔茨堡

 萨尔茨堡夏季艺术节小史

 萨尔茨堡夏季艺术节亲历记

 萨尔茨堡的《唐·乔瓦尼》

 莫扎特的萨尔茨堡

 在教堂聆听莫扎特

 重访萨尔茨堡

三 音符上的穿越

 马勒:从“小屋”到墓地

 湖区小镇的乐长

 一次与布鲁克纳有关的旅行

 水天辽阔的布尔根兰

 新锡德尔湖上的轻歌剧

 大气磅礴格拉茨

 湖光水色中的音乐盛宴——克恩顿音乐之夏

 乡村受难剧院的瓦格纳节日

 布雷根茨的湖上歌剧

 黑山中的Schubertiade

 未竟的旅途

试读章节

“金色大厅”的诱惑

名副其实的“艺术殿堂”

维也纳“金色大厅”(G01dener Saal)在国人心目中是音乐世界最具知名度的音乐厅,它几乎就是传说中的“艺术殿堂”的现实版。曾经有关于音乐爱好者的问卷调查,在“愿望”或“梦想”一栏,许多人填上“金色大厅”的字样,似乎能够到那里听一场音乐会就“梦想成真”、“于愿足矣”。

“金色大厅”在中国的影响力毫无疑问系拜维也纳爱乐乐团新年音乐会所赐,但是最近几年“金色大厅”也变了味儿,甚至抹了黑,从而导致心地“极端纯正”的乐迷发出拒绝到那里听音乐会的呼吁。事物的辩证关系一向如此,既然是音乐艺术的最高殿堂,就一定要想方设法去占领它征服它,然而当它就那么不费吹灰之力地被占领和征服以后,它的含金量是否就会下降呢?从我个人而言,身处国内是一种思维惯性,总以为金色大厅向带钱来的团体敞开大门未免太过商业,是否能租得起场子就可以不设门槛呢?然而,在我每次到维也纳的时候,这种疑虑肯定是烟消云散的。金色大厅还是金色大厅,它作为音乐艺术的最高殿堂仍然当之无愧。当然,你不能指望它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是超级巨星的音乐会,不过超过一百场的顶级演出还是令世界上任何一问音乐厅只能望其项背。

名副其实的“艺术殿堂”

维也纳“金色大厅”(Goldener Saal)在国人心目中是音乐世界最具知名度的音乐厅,它几乎就是传说中的“艺术殿堂”的现实版。曾经有关于音乐爱好者的问卷调查,在“愿望”或“梦想”一栏,许多人填上“金色大厅”的字样,似乎能够到那里听一场音乐会就“梦想成真”、“于愿足矣”。

“金色大厅”在中国的影响力毫无疑问系拜维也纳爱乐乐团新年音乐会所赐,但是最近几年“金色大厅”也变了味儿,甚至抹了黑,从而导致心地“极端纯正”的乐迷发出拒绝到那里听音乐会的呼吁。事物的辩证关系一向如此,既然是音乐艺术的最高殿堂,就一定要想方设法去占领它征服它,然而当它就那么不费吹灰之力地被占领和征服以后,它的含金量是否就会下降呢?从我个人而言,身处国内是一种思维惯性,总以为金色大厅向带钱来的团体敞开大门未免太过商业,是否能租得起场子就可以不设门槛呢?然而,在我每次到维也纳的时候,这种疑虑肯定是烟消云散的。金色大厅还是金色大厅,它作为音乐艺术的最高殿堂仍然当之无愧。当然,你不能指望它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是超级巨星的音乐会,不过超过一百场的顶级演出还是令世界上任何一间音乐厅只能望其项背。

无论在什么年代,高级交响乐团和著名音乐大师每年都不会错过安排在“金色大厅”演出,以2006—2008两个年度的演出季为例,便有科林·戴维斯、海丁克、穆蒂、巴伦波伊姆、哈农库特、马祖尔、梅塔、杜纳伊、小泽征尔、阿什肯纳吉、扬松斯、夏伊、蒂勒曼、布隆施塔特、罗斯特洛波维奇、拉特尔、普雷特里、格吉耶夫、维尔瑟一莫斯特、郑明勋、尤罗夫斯基、波利尼、鲁普、吉默尔曼、布赫宾德、布伦德尔、阿格丽希、穆特i文格洛夫、安兹涅斯、奥特、夸斯特霍夫、邦妮等。实际上还要长上几倍的名单,使得你一年四季无论什么时段到维也纳,都可以保证在金色大厅听到十分精彩的音乐会。

不过,如果想在“金色大厅”听一场家乡送来的大型堂会,则得有“撞大运”的缘分才能如愿,它们在各种正式节目预告媒体上很难看到,传播的途径主要通过小传单,一般都是某个社团或单位以公益活动的性质把入场券消化掉。话题扯到这里,难免不联想到一个极其荒诞的真实故事。我国一位颇有知名度的“钢琴家”一直将他曾在金色大厅举行独奏会引以为傲,从他刊登在杂志上的现场大彩照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场内观众多为双胞胎或多胞胎,不知这是属于哪种社团的公益活动?因为我实在不敢相信座席上的观众是通过电脑合成技术填上去的。  “音乐之友”的象征

金色大厅所在的美丽建筑名为“音乐之友协会大楼”(Musikverein Haus),它由提奥菲尔·汉森(Theophil Hansen,1813—1891)设计,融汇了古希腊和文艺复兴风格,1870年落成开幕。大楼位于贝森多夫大街(B0sendorfer StraBe)1 2号,地处市区正南方的歌剧院环路(Opernring)和舒伯特环路(Schubertring)之间的卡恩特纳环路(Kflrntnerring)段南侧,东邻施瓦岑贝格广场(Schwarzenberg Platz),南与卡尔教堂(Karlskirche)广场的勃拉姆斯(他是最坚定的“音乐之友协会”会员,曾亲自训练协会的合唱团)坐像隔街相望,与它正门相对的建筑是一个名为“艺术家之家”(KOnstler Haus)的展览馆,里面的电影院在维也纳很知名,许多新电影的首映式在这里举行。

音乐之友协会大楼正门前的大街名为顿巴大街(DumbastraBe),以纪念十九世纪一位重要的音乐评论家尼古拉斯·顿巴,他的墓碑在中央公墓紧邻勃拉姆斯和约翰·施特劳斯,足见他在维也纳音乐界的地位。

音乐之友协会大楼内有两个演奏厅,大厅以金色为主调,镀金的天花板上雕绘有太阳神阿波罗及九位缪斯女神,立柱也多为金灿灿的女神造型,给人的整体感觉就是金碧辉煌,故有“金色大厅”(Goldener Saal)美誉。另外一个室内乐演奏厅又叫勃拉姆斯厅(Brahmssaal),对大多数来维也纳的游客来说,这里是一处熟悉之地,因为富于城市特色的“莫扎特宫廷音乐会”主要在此举行,一天数场,场场爆满。演奏者身着莫扎特时代的宫廷服装,顶戴假发,专演莫扎特小夜曲、嬉游曲以及脍炙人口的歌剧选段等,只可惜乐队并没有使用仿古的“时代乐器”,显得复原程度还是缺少基本的诚意。不过也有这样的可能,如果使用太“专业”的仿古乐器,因其音量和音色的原因导致大众游客的流失,可谓得不偿失。

这幢堪称历史悠久的建筑总是在提醒人们注意到伟大的音乐家与其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正门前的道路上镶嵌着一些带有音乐家头像浮雕的五角星地砖,布鲁克纳、富特文格勒、埃内姆和舒伯特为一组,策姆林斯基、欣德米特、勋伯格和勃拉姆斯为一组。

同样形式的五角星在史蒂芬大教堂(Stephansdom)通往国家歌剧院的卡恩特纳大街(KarntnerstraBe)的地面上最多,那是所有和维也纳有关联的作曲家和指挥家。而曾经举行过《魔笛》首演的“河畔的维也纳剧院”(Theater an der Wien)门前则是莫扎特和《魔笛》的编剧埃曼努埃尔·希卡内德,他还是这家剧院的经理。

进入“音乐之友协会”大楼内部还可以看到许多作曲家的石质雕像,大堂醒目处一左一右是贝多芬和舒伯特的胸像,两侧楼梯口与拐角处是巴赫、莫扎特、格鲁克、威伯、瓦格纳的立像和李斯特、克拉拉·舒曼的胸像(我却没有发现罗伯特·舒曼的踪迹)。

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一直和本国钢琴品牌贝森多夫保持互惠关系,所以这栋建筑物北侧的大街就叫贝森多夫大街,临街及楼内许多橱窗都被贝森多夫品牌占据,使用贝森多夫的钢琴家及其录音制品更是随处可见,使你不由得感觉到在维也纳贝森多夫的地位比施坦威尊贵多了。据说为了维护这种尊贵,用贝森多夫钢琴演奏的音乐会门票都要比用施坦威的象征性地贵一点。P12-16

序言

说来也真是有点怪:雪枫明明知道我于音乐和音乐评论一窍不通,却偏偏嘱意由我来为他的新著做序;而我,明明白知对他的工作毫无置喙的余地,却也居然打破我历来对做序之类的保守态度,未有更多的犹豫便一口应下。自然,我们都明白“隔行如隔山”的道理,但看来我们都没有太以为意。

换句话说,还有更值得在意的东西。那么又是什么呢?友情吗?惺惺相惜吗?都不错,却又都不尽然。

四年前我但知雪枫是一个“乐评专家”,却未读过他的只言片字,因此,最初面对他那本《日出时让悲伤终结》的书稿时心里不免大犯嘀咕——我又怎能不犯嘀咕?事实上,直到发稿前做市场论证时,某社头儿还在试图劝我主动放弃:“你怎么那么傻?做这样的小众书,准赔!”(我不能肯定,假如不是考虑到我好歹是个资深编辑,“业绩”也还说得过去,他会不会动用他的“一票否决权”?)如果说其时我已能气定神闲地付之一笑,那不是因为我没有思量过他所说的道理或规则,更不是因为我对其中的商机有了什么把握,而是,并且仅仅是因为我在阅读这部书稿,尤其是其后半部分时,一直怀着某种深深的感动。这种感动和雪枫是否“提供了一种全然不同的可能性,或者说一种新的尺度,足以丈量出在他之前的国内音乐评论写作,与古典音乐之界说作为一个世界性难题之间的真实距离”(欧阳江河语)关系不大——我已经说过,我于音乐和音乐评论绝对是门外汉——倒不如说它直接对应着我所心仪的写作状态本身,其中诚挚的生命/审美体悟、精湛的专业眼光/知识、气韵生动的语言技艺和某种更高的、统摄性的境界追求混而不分。这最后一条通常不便轻易言说,但在次年出版、仍然由我责编的《德国音乐地图》一书的自序中,雪枫还是说出来了:

……当《莱茵的黄金》第一幕前奏曲奏响的时候,我的泪水根本无法控制地悄悄流淌。我的音乐朝圣之旅就这样开始了,我清楚地记得它的开始,但是它将在何时何处终止,我永远不知道……多么自然而真切!在由此激起的持久的感动面前,市场不市场算得了什么呢?大众小众又算得了什么呢?我意识到这是一本注定要由我来做的书,它将成为一个读者对一个作者,或一个写作者对另一个写作者表达敬意的方式。

在出版《日出时让悲伤终结》的同时,我和雪枫还一起商定了一个由九本书构成、总名为“聆听经验”的庞大系列计划。它本质上是一个相互激励的计划。遗憾的是,刚刚来得及出版第二本,我就因为工作的变化而不得不搁置了这个计划。遗憾是为弥补准备的,需要等待的只是机会;对我来说,撰写这篇序文正是一个这样的机会,为此而付出不揣冒昧的代价,又算得了什么呢?

2008年4月30日

后记

当我先后两次出席萨尔茨堡夏季艺术节的时候,我还没有真正爱上奥地利,我甚至都没有动过从萨尔茨堡去维也纳的念头。在我的既有观念中,萨尔茨堡仍属于德国巴伐利亚的一部分,这是一个历史的“德意志兰”(DetltSdllalld)概念。

我的《德国音乐地图》出版以后,写作计划自然而然地转向了奥地利。因为我在萨尔茨堡积累了那么充足的素材,这美丽的小城正像德国的拜罗伊特一样,对我总是有一种“回家”的吸引力。当我心中烦闷的时候,其实我很想摆脱音乐的缠绕。但我也知道这根本不可能,因为我太爱音乐,所以想让我割断与它的联系不可能,不认真地待它更不可能。

我在拜罗伊特和萨尔茨堡都享受到音乐的庄严洗礼,这对我后半生的成长及修正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当拜罗伊特和萨尔茨堡总是在我梦中浮现的时候,我知道,那是我的精神故乡。

2005年秋季的一个契机,奥地利国家旅游局中国办公室与《时尚旅游》期刊为迎接下一年度的“莫扎特2006”,合作关于“莫扎特的奥地利”专题报道,他们选中我作为主笔,在奥地利走一次“莫扎特之路”。仅仅十天时间,我游历了萨尔茨堡、萨尔茨卡玛古特湖区的圣吉尔根和圣沃尔夫冈、林茨、圣弗洛里安、格蒙登、维也纳等与莫扎特有密切联系的城镇,时间虽然紧张,却深切感受到奥地利的音乐文化魅力无可抵挡。我很好地完成了“莫扎特2()06”撰稿任务以后,便开始着手本书的构思。奥地利国家旅游局中国办公室的约瑟夫·史托金先生和郭丽华女士非常支持我写这样一本书,他们又为我安排了2006年和2007年的两次奥地利“音乐之旅”,这三次奥地利之行,奥地利航空公司(Austrian Airlines)都慷慨地赞助了机票,在此一并深致谢忱。

仅凭五六次奥地利之行就写这样一本书,未免不够严谨庄重。在我看来,奥地利的音乐生活需要慢慢地、静静地、细细地享用,如此走马观花,精心计算每一天的行程日程,总还是有太强的目的性和功利性,这有悖于音乐接受的初衷。

但是,在这样短暂的时刻里,我确确实实地感受到音乐给人类带来的美好,带来的欢欣,我没有理由不把这种体验拿出来与所有人分享。这就是我在日复一日的繁忙工作之余,一心一意把它们写出来交给大家阅读的动力。这本书即将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必须感谢三联书店诸位领导的信任和热心的编辑杨乐的催促。

感谢唐晓渡兄和约瑟夫·史托金先生为本书欣然赐序。还要特别感谢郭丽华女士在许多名称上的德语帮助以及部分图片协力。我当然不能忘记促成《时尚旅游》“莫扎特的奥地利”选题项目的杨晓春先生和李宇华小姐。我要感谢的人实在很多,我在旅途中所获得的帮助不计其数,我终于把这本书完成了,大概算是对帮助我的人最好的回报吧。

还要提及一点,在本书临近杀青的时候,我的妈妈又来到我的身边。看到我工作到最后时刻的焦虑,妈妈心疼不已,整日定时端茶送水削水果,还每天两次喊我出去陪“柏拉图”散步,在初春温暖的阳光下,接受和煦春风的吹拂。不管怎样,现在书写完了,可以暂时松口气好好陪妈妈说话了。

刘雪枫

2008年2月29日

干青青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音符上的奥地利--山水之间的音乐旅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雪枫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108029997
开本 16开
页数 29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5
出版时间 2008-12-01
首版时间 2008-12-01
印刷时间 2008-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9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15.76
丛书名
印张 1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72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21:2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