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白龙山人(王一亭传)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全面展现了近代海上名流王一亭多姿多彩的一生。他由日商买办转向振兴中国近代实业,为沪上商界领袖。他由为立宪奔走转而倾心共和,在辛亥上海光复中建立奇勋。他以佛家“普济众生”的胸怀,热心社会公益,赈灾济难泽四方,被尊为“王菩萨”。作为一个在书画艺术上造诣极深的大家,他与吴昌硕并誉为“海上双璧”。中日文化交流史上,也留下了他重要的一笔,中日绘画展览、六三园诗词唱和传佳话,更在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后组织运送了国外最早抵日的救援物资,“幽冥钟”见证中日友好。然在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避地明志、坚守节操。

内容推荐

王一亭(1867—1938),名震,别号白龙山人,浙江吴兴(今湖州)人。13岁时进上海慎余钱庄当学徒,业余时间在广方言馆学外语。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他做经营海运业务的“天余号”沙船跑街,後昇任该号经理。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被聘为日本日清汽船株式会社在沪买办,同时兼任日本大阪商船会社的买办。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时期,他拥护和资助革命,先後出任上海军政府农工商务总长、华商电气公司董事、中华商业储蓄银行董事、大达内河轮船公司董事、湖州电灯公司董事长等职。宣统元年至三年(1909—1911),三次连任上海商务总会议董。民国元年(1912年)当选上海总商会协理。民国五年、民国七年两次连任上海总商会会董。後任中央救灾准备金保管委员会委员长。王一亭信奉佛教,担任过中国佛教会执行委员、常务委员,佛学书局董事长,世界佛教居士林林长等职。晚年,潜心作画并致力於各种慈善事业,与他人共办华洋义赈会、孤儿院、残疾院、中国救济妇孺会、同仁辅元堂、普善山庄等。八一三事变後,他发起组织难民救济会,筹设难民收容所。

本书是至今为止最为全面的一部王一亭先生传记,精装附大量插图,非常完备。

目录

序言一 “高风亮节,异代可宗”

——纪念王一亭先生

序言二 为上海名家立传出力

一 早年:慎余钱庄学徒、任伯年弟子

 祖籍湖州,生於浦东 5

 启蒙。学徒。师法任伯年 7

 初露锋芒,成家立业 13

二 晚清买办:日清汽船株式会社的华人经理

 日本在华航运事业的扩展 19

 大阪商船株式会社的买办生涯 21

 日清汽船株式会社的华人经理 25

 参与“调解”五卅风潮 3。

三 海上名流:商界领袖、实业大亨

 由买办转向振兴实业 39

 沪南商务公会首任会长 41

 参赛“南洋劝业会” 43

 从商界领袖到大亨失势 49

四 倾心共和:上海光复中的绅商精英

 由立宪转向革命 55

 光复上海建奇勋 59

 从沪军都督府成立到宋教仁被刺 67

 反袁翔败遭通缉 72

五 海上画派:艺坛奇葩、领袖风范

 海上双壁,相得益彰 79

 推动上海美术团体的建立与发展 87

 上海美专与昌明艺专 94

 美术展览之蓬勃兴起 101

 弘扬中国文化,《柳鸦》飞人柏林 110

 《流民图》:以画赈灾,救济国难 113

 参与审定中山陵设计图 117

六 牵才搭桥:促进中日美术交流

 上海开埠後的中日美术交流 123

 中曰文化交流的民间大使 125

 中日美术协会与西湖有美书画社 128

 五届中日绘画联合展览会 131

 中日艺术同志会与东京美术展览 136

七 王菩萨:以普济众生为己任

 孝母·信佛·慈悲为怀 145

 沪上最着名的慈善家 147

 热心社会公益、关怀城市贫民 152

 普善山庄的义举 158

 赈灾济难泽四方 160

 世界佛教居士林 165

八 六三园:诗词唱和、水墨画展

 中日文人墨客雅集之所 173

 桥本关雪与中曰友谊 177

 吴昌硕与六三园 178

 弥足珍贵的<<沪上唱酬》 18l

九 梓园记事:接待爱因斯坦、庆贺古稀大寿

 接待爱因斯坦的殊荣 189

 日侨女学生笔下的梓园 193

 称觞祝嘏庆古稀 201

十 友好之钟:“恩义永远不忘记”

 关东大地震:日本遭遇空前奇灾 213

 中国人民力行仁义,救灾恤邻 217

 “新铭轮”:雪中送炭第一船 219

 法事绵绵慰亡灵,梵钟声声祈冥福 22l

 东京震灾纪念堂的告示 223

十一 最後的岁月:“守其清操,至死不辱”

 淞沪军兴,救济难民 235

 避地明志,坚守节操 237

 爱国老人,抱恨终天 239

 出殡大殓,备极哀荣 242

 高风亮节,异代可宗 245

王一亭生平大事年表 254

王一亭家谱 271

后记 274

试读章节

由立宪转向革命

在辛亥革命的史册上,上海绅商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武昌起义主要依靠新军的力量,而上海光复主要依靠市民的力量。上海城市的特点决定了市民的政治利益是由绅商来代表的。因此,在上海革命党人与清政府的对峙中,得绅商者得天下。王一亭就是辛亥革命上海光复时绅商界的精英人物。

王一亭生活的19世纪60至9。年代,正是上海近代启蒙思想家成长和活跃的时期。西方列强的侵略压迫,甲午战败的奇耻大辱,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进步发展的示范作用,中国社会向近代的逐步转型,民族资本的快速发展和封建体制的禁锢束缚,促使生活在十里洋场的上海绅商阶层和知识分子,产生了强烈的改良和变法思想。至9。年代,上海成为全国变法舆论的中心。1895年,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後,派李鸿章赴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激起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5月2日,康有为联合在北京会试的18省举人共1300多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请求变法,造就是着名的“公车上书”。此後,变法成为全国上下的中心议题,宣传变法的学会和报纸在各地竞相创办,其中上海最为突出。在变法思潮的推动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下诏实行变法,自此到9月21日的103天间,颁布各种维新法令,推行新政,特别是在经济上设立农商局、铁路局、矿务局,提倡私人办实业,奖励创造发明等措施,受到上海绅商的欢迎。但是,“百日维新”如昙花一现,很快就被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镇压下去,光绪帝最终被幽禁在瀛台,谭嗣同等六君子喋血北京菜市口,康有为和梁启超被迫流亡海外。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是,康有为、梁启超的爱国精神和变法主张却给王一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怀着“高山仰止”的敬仰心情创作了一幅《两先知图》,图中的康有为、梁启超,外貌粗疏而内蕴深厚,画风流动潇洒又凝重沉雄,两位“先知”感时忧国的悲愤之情,在王一亭激情的画笔下跃然而出。

清朝末年,王一亭和上海的一些爱国绅商,在投身救国救民的政治实践中,经历了由立宪到革命的思想转变。20世纪初期,上海绅商自发组织了地方自治运动,王一亭是积极参加者。1905年11月11日,上海城厢内外总工程局正式成立,原属清政府地方当局的一部分行政权力移交给总工程局掌管。总工程局成为清政府上海地方当局之外、代其行使部分行政职权的地方自治机构。上海商务总会虽然没有直接出面参与组建总工程局,但总工程局领导层的不少人是上海商务总会的重要成员,作为上海商务总会议董的王一亭就是总工程局的办事总董。因此,上海城厢内外总工程局是以上海商界为主体的地方自治机构,上海商务总会对它的组建和开展各项活动,发挥着重要的影响。1906年2月8日,以上海商务总会部分议董、会员为基础,成立了一个名为“华商公议会”的租界华商团体,其宗旨是:“以和平之志愿,灵敏之手腕”,协调华洋关系,维护租界华民、华商的正当利益。办事董事为虞洽卿、朱葆三、周金箴、谢纶辉等7人,同时还在华人团体中选出41人为董事,王一亭是其中之一。华商公议会的成立是上海商务总会试图参与租界管理的一次尝试,但是,该会仅存在一个多月,就遭租界纳税人会年会否决而告结束。

革新政治、兴利除弊,是当时在帝国主义和清政府“夹缝”中挣扎的上海绅商阶层最迫切的政治要求。连洋人办的《字林西报周刊》也敏锐地觉察到:“中国的商人阶级是在保守政策与贪官污吏之下受害最深的,因此要求改革的愿望极其强烈。”日俄战争的结局,更使国中有识之士惊呼:俄国之败,败於专制;日本之胜,胜於立宪。中国惟有立宪,方能转弱为强。於是,“通国上下,望立宪政体之成立,已有万流奔逐不趋於海不止之势”。

1906年12月,上海商务总会成立国内第一个立宪政团——预备立宪公会,以“奉戴上谕立宪,开发地方士绅政治知识”为宗旨,首任会长郑孝胥,副会长为张謇、汤寿潜,会董和一般会员,很多是上海的着名绅商,王一亭也是该会的会董之一。与此同时,张謇等人发起在上海召开“国会请愿同志会”,王一亭也积极参加。立宪派真诚希望清政府改弦更张,速开国会,实行宪政,废弃专制,让绅商获得参政议政的民主权利,以便中国顺利地发展资本主义。但是,清政府欺骗、拖延,以至镇压的做法,遂使他们中的一些人终於看清封建专制政权的本质,幡然醒悟,接受“创设共和政治”的主张。当辛亥革命的大浪掀起之时,王一亭与沈缦云、叶惠钧等人毅然加入同盟会,并任上海分会掌管经费的财政科长,成为最早参加辛亥革命的上海绅商。1908年至1910年,同盟会在上海先後创办《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进行民主共和的革命宣传。1910年10月创办的《民立报》,就是沈缦云与王一亭等人资助的,它在于右任的主持下,公开支持各地民众反对封建专制的革命斗争,愤怒指斥清政府为“冥顽不仁之政府”、“倒行逆施之政府”。1911年7月,同盟会中部总会成立不久,《民立报》的主要成员都加入同盟会,该报也因此被中部同盟会定为机关报。位於福州路望平街的《民立报》报社成了革命党人的联络机关,《民立报》则成为报导各地革命消息的权威报纸,也是国内销量最多、影响最大的革命派报纸。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在长沙第一次看的报纸就是《民立报》,他回忆道:“那是一份民族革命的报纸,刊载着一个名叫黄兴的湖南人领导的广州反清起义和七十二烈士殉难的消息。我深受这篇报导的感动,发现《民立报》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材料。”

P55-57

序言

为上海名家立传出力

董之一

我与王一亭先生的“神交”是从他的画开始的。记得年幼时,父亲董天野就十分推崇王一亭的画,家中也收藏有几幅王一亭的花卉山石,待父亲兴致高昂时,还会评述一番,称他是後期“海上画派”的领袖。

19世纪中叶以後,随着上海成为近代中国经济、文化的中心,各地画坛名家云集沪上,各施其能,逐渐形成“海上画派”。由於得风气之先,海上画派阵容浩大,名家众多,他们将传统文入画的笔墨情趣变革成具有时代气息和精神内涵的艺术创造,形成一股区域性的美术潮流。王一亭就是海上画派中一位颇有特色的书画家。他的作品充满才情,艺术造诣非常高。他创作的花卉,粗枝大叶,赋色古艳,草草点染而意趣自足。他画的佛像、观音、和合二仙超尘绝俗,广受好评。

而我对王一亭的全面认识却是以後的事,特别是在《新民晚报》当美术编辑後,接触的素材多了,才知道王一亭不但是位专攻笔墨的画家,还是一位在政治、经商、社会活动诸方面颇有建树的人物。

王一亭(1867—1938),名震,别号白龙山人,浙江吴兴(今湖州)人。13岁时进上海慎余钱庄当学徒,业余时间在广方言馆学外语。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他做经营海运业务的“天余号”沙船跑街,後昇任该号经理。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被聘为日本日清汽船株式会社在沪买办,同时兼任日本大阪商船会社的买办。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时期,他拥护和资助革命,先後出任上海军政府农工商务总长、华商电气公司董事、中华商业储蓄银行董事、大达内河轮船公司董事、湖州电灯公司董事长等职。宣统元年至三年(1909—1911),三次连任上海商务总会议董。民国元年(1912年)当选上海总商会协理。民国五年、民国七年两次连任上海总商会会董。後任中央救灾准备金保管委员会委员长。王一亭信奉佛教,担任过中国佛教会执行委员、常务委员,佛学书局董事长,世界佛教居士林林长等职。晚年,潜心作画并致力於各种慈善事业,与他人共办华洋义赈会、孤儿院、残疾院、中国救济妇孺会、同仁辅元堂、普善山庄等。八一三事变後,他发起组织难民救济会,筹设难民收容所。

我有时遐想,王一亭有如此丰富的阅历,他的经商与绘画又是交织在一起的,其中又与任伯年、吴昌硕等名人各有交往,内中“故事”必定很生动,写成传记或拍成电视连续剧一定叫好,这对现在的年轻人全面地了解旧社会,肯定大有裨益。

我的想法现在终於有了下文,这本《王一亭传》就是一个起步。哪位有心人如果想在这个基础上再挖掘下去,肯定能喝到甘甜的“井水”。

类似王一亭这样的先人在我们海上书画名家中还有许许多多,但愿都能得到关注。我们也愿意为此助一臂之力,使更多的海上书画名家的传记面世,为爱国主义教育添砖加瓦。

(作者为名画家董天野之子、海上书画名家後裔联谊会会长)

后记

本书得以在王一亭先生诞辰14。周年之时问世,首先应该感谢王一事国际文化基金会和湖州市辛亥革命研究会的资助。

在资料收集的过程中,得到很多日本友人的协助:日本神奈川大学大里浩秋教授提供赴日访问的机会;日本八旬老人甫喜山精治先生提供20世纪20年代上海日本女学校的校刊;日本东京大学华裔博士生吴孟晋提供有关日本学者中国近代绘画史研究的详实资料;退休後曾在东华大学学习汉语的石井成晃先生和吴孟晋博士生陪同访问日本东京慰灵堂和复兴纪念馆。石井成晃先生还陪同拜访王一亭先生之孙王忠燮先生。位於东京都目黑区的中国料理店“香港园”内到处都有王一亭先生的遣作和照片,仿佛是一座小型的王一亭纪念馆。在日本收集到的很多资料,为王一亭研究充实了宝贵的新内容。

以往,在大陆和海外学者研究王一亭的论着中,一直提到王一亭先生有两本论着——《王一亭选集》和《孔子哲学》存世。为此,我们尽心尽力地寻找,认为它是研究王一亭生平言行最重要的资料。然而遗憾的是,遍查上海、北京和台北相关研究机构与图书馆,始终未见《王一亭选集》的踪影,连大陆较早提到此书的作者,本人也说未曾见过此书;至於《孔子哲学》,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找到了同名书,由百城书店於1931年1。月出版,但作者却是毕业於北京师范大学的汪震,而非王震。无徵不信,为免以讹传讹,本书也就不提这两本书了。

在本书写作过程中,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资料室沈志明先生提供了一些珍贵的未刊稿;经济研究所汪仁泽教授提供了相关的研究才索;上海档案馆和上海图书馆提供了热情的服务。

在上海档案馆和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得到东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专业研究生王登科、张晓玲、蔡文雯等同学的协助;在翻拍图片资料时,得到东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专业研究生姜天然和东海学院年轻教师何颖的协助,他俩的精湛技术和认真态度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本书的图片主要由王一亭曾孙王孝方先生提供,有一部分录自下列图册:《良友》画报、《海上名人传》、《白龙山人王震书画大观》、《上海老城厢》、《黄浦春秋》、《令人怀念的上海》等。

上海辞书出版社历史地理编辑室主任余岚、编辑李纳、美术编辑室主任姜明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特别是毕业於东华大学的李纳不仅精心编辑,还协助整理了部分相关资料。

本书由本人与李华兴教授合作完成。李教授既是我在复旦求学时代的历史系老师,又曾是我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时的所长。我们之间的合作是愉快而有益的。

谨向上述各位表示由衷的感谢!

陈祖恩

2007年5月10日

书评(媒体评论)

王一亭为人豪迈,相与接谈,若和风之拂几席者,其书画用笔雄厚,醇茂之处,更寓虚灵,天池、复堂不过是也。每至兴酣时下笔,瑟瑟有声,若惊风之扫落叶,转瞬即成,作巨幛尤能见其磅礴气概,书亦如之,只似颜柳虚实兼到。

——画家 吴昌硕

先生器宇闳阔,坦诚豪迈,性好佛而隐於商,以普济泉生为己任。海上之有孤儿院、残废院、平民习艺工厂,固为先生首创,而国内公益慈善诸会,亦得先生之募集以奠其基。  ——画家 张大千

王一亭先生,恩义永远不忘记。

——日本友人 宇都宫德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白龙山人(王一亭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祖恩//李华兴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624218
开本 16开
页数 27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1
出版时间 2007-12-01
首版时间 2007-12-01
印刷时间 2007-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9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72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0
169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5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