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写给年轻人的经济学
内容
编辑推荐

王文柱、张洁编著的《写给年轻人的经济学》聚焦中国现状,通过中国社会经济热点的分析,探讨了国人的未来,明确地指出了中国的改革方向以及寻求幸福的路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本令国人振奋的经济学新说,是作者及其团队的心血之作,为现代人所必读的经济学典籍。本书剥离了教科书繁冗的叙述,运用最直白的语言,剖析最复杂的假象。其中,案例生动真实,数据客观翔实。以不同的角度,细致地分析了经济、金融、货币、理财和投资泡沫等基本原理以及历史教训。鞭笞入里地揭示了全球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并对国人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的理财投资提出了独到的看法。

内容推荐

大国间的博弈决定了世界经济永远要跌宕起伏,股市、楼市、物价……我们的生活总是在瞬息万变。动荡不明的大势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真实脉络?人民币为什么要升值?未来的全球经济究竟会怎样走?房价的拐点在哪里……答案在《写给年轻人的经济学》中你都能一一找到。没有情绪性的喧嚣,没有牵强附会的臆测,没有夸夸其谈的卖弄。字里行间唯一闪烁的就是经济学理性的思维之光。

《写给年轻人的经济学》中作者王文柱、张洁对美元、石油、黄金和房价的涨跌规律都进行了犀利深刻、一针见血的分析,并从种种纷繁复杂的现象着手,透彻地论述了世界大国为推脱经济危机责任的本质。揭露了美国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操控意图,解密多年来世界金融战争阴影中的内幕与真相。此外,作者还站在了国家战略的宏观角度,分析了中国今后所要面临的危险与挑战。

如果你对经济学一知半解,本书会让你豁然开朗;如果你已有经济学基础,本书会让你拍案叫绝;如果你是位经济学人,本书会与你惺惺相惜;如果你想一生富足、快乐的话,唯有学好经济学。

目录

前言/1

第一章 经济学是什么

 经济学帝国主义/2

 论《国富论》与中国/4

 别看错了世界/7

 别被经济学家们“忽悠”了/9

 延伸阅读:关于重商主义的结论/12

第二章 经济学原理

 选择:权衡取舍之道/14

 贸易:美好生活的开始/16

 机会成本:选择的隐性代价/18

 边际效用:第三块三明治的味道/20

 宏观调控:有形的手/22

 市场调节:无形的手/24

 通货膨胀:中国经济的变革期/26

 激励:为人们的行为提供动机/30

 延伸阅读:最坏的日子真的远去了吗/32

第三章 经济学思维

 消费者剩余:千金买邻/34

 霍布森选择:没有选择的选择/36

 恩格尔系数:你幸福了吗/39

 垄断:为何钻石如此珍贵/41

 并购:东边的饺子馆与西边的包子铺/43

 稀缺性:不能为所欲为的原因/45

 节俭悖论:会花钱的人才会赚钱/48

 延伸阅读:忘了“现实世界”/51

第四章 经济学假象

 价格歧视:看人下菜碟/54

 马太效应:上帝真的公平吗/56

 美女经济:美丽就是资本/59

 名人效应:一呼百应/61

 外部性:一物对外界的影响/63

 信息不对称:决策失误的原因/65

 刚性需求:房子非买不可吗/68

 供求关系:由“洛阳纸贵”说起/70

 公地悲剧:谁制造了悲剧/72

 凡勃伦效应:无知的“炫富心理”/74

 延伸阅读:美国制造的谎言/77

第五章 经济学博弈

 纳什均衡:肯德基旁边为何总有麦当劳/80

 斗鸡博弈:狭路相逢勇者胜/82

 博傻理论:别做最后一个傻子/85

 智猪博弈:一只猪的智慧/88

 囚徒困境:为何结局不尽如人意/90

 猎鹿博弈:“赢”的最高境界/93

 延伸阅读:从围棋定式谈纳什均衡/96

第六章 职场经济学

 内卷化效应:停滞就等于倒退/98

 蝴蝶效应:细节决定成败/100

 蘑菇定律:先做蘑菇,再做灵芝/102

 鲶鱼效应:让对手激励你成长/104

 刺猬效应:距离产生美/107

 首因效应:“第一印象”非常重要/109

 延伸阅读:职场并不是乙的安乐窝/112

第七章 消费经济学

 使用价值:我们购买的是什么/114

 天天平价:大超市真的这么便宜吗/116

 捆绑销售:商家的“猫腻”/118

 广告:教你钱也可以这么花/120

 打折:天上会掉馅饼吗/122

 延伸阅读:留足你过冬的粮食/124

第八章 理财经济学

 良性债务:巧用债务来理财/126

 基金:最为稳健的理财方式/128

 股票:中国式的股票投资/131

 期货:很简单,也很崎岖/133

 黄金:对抗通胀的“核武器”/136

 白银:新世纪的投资新贵/139

 储蓄:怎样存钱最划算/141

 保险:为明天保驾护航/145

 延伸阅读:重建理财观念/148

第九章 管理经济学

 踢猫理论:调整好自己的帆/150

 南风法则:多点人情味,交际更和谐/152

 奥格尔维法则:知人善用的智慧/154

 帕累托效率:最好的状态/156

 破窗效应:勿以恶小而为之/159

 奥卡姆剃刀定律:把复杂的工作简单化/161

 延伸阅读:与价格无关/164

第十章 销售经济学

 移情效应:初见客户攻心术/166

 近邻效应:从“邻居”下手的智慧/169

 皮格马利翁效应:信,就一定行/171

 二八定律:事半功倍/174

 跳蚤效应:一切皆有可能/176

 延伸阅读:名模VS超女/180

第十一章 成功经济学

 羊群效应:消失的“掉渣饼”/182

 诚信法则:人无信不立/184

 手表定律:兼听则昏/187

 路径依赖:别让马屁股决定你的人生/189

 规模不经济:百万大军为何敌不过八万精兵/192

 延伸阅读:我们成功的关键/194

第十二章 金融与贸易

 泡沫经济:前车之鉴/196

 国际贸易:以物易物/198

 汇率:人民币升值的背后/201

 经济危机:悲怆的华尔街/204

 石油危机:世界战争的导火索/206

 货币:货币战争/209

 金融:货币的流通/211

 房价:你看不懂的中国经济/214

 低碳经济:大国的阴谋/216

 信用卡:卡之殇,谁之过/219

 市场泡沫:别被盛开的郁金香所迷惑/222

 延伸阅读:起航的中国经济航母,会一帆风顺么/224

后记/225

参考文献/227

试读章节

美女经济:美丽就是资本

古印度有个大财主摩诃密,他一共有7个女儿,均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美貌。他将她们视若掌上明珠,每当有宾客前来,必然让她们出来炫耀一番。

一天,一名来访的宾客对摩诃密说:“我是全国最有名的裁缝,听说您的女儿明艳照人,但我发现,她们还没有我做出的衣裳漂亮。”财主一听,顿时怒火中烧。这时,裁缝接着说:“我们来打个赌,我将制作世界上最美丽的衣裳,让您的女儿到我的店里试穿。如果大家都说您的女儿比我的衣服还漂亮,那我就输给您500两白银,否则您就输给我500两白银,怎么样?”摩诃密一听,立即同意了。

过几天,摩诃密带着女儿们来到裁缝的店铺。女儿们穿上了裁缝缝制的衣服,在漂亮服装的装扮下显得美艳动人。周围顿时发出啧啧的赞叹声,人人都夸奖摩诃密的女儿貌美如花,同时也赞叹裁缝的手艺精良。不过,当提到哪个更胜一筹时,大家都一致认为摩诃密的女儿们更漂亮。得到500两白银和人们的肯定,摩诃密非常高兴。奇怪的是,打赌输了的裁缝似乎比他还高兴。

摩诃密很是疑惑,便偷偷派人去观察,结果发现,自从这次打赌之后,没几天,裁缝店里就挤满了爱美的女子,人人都因为裁缝的好手艺而争相订购。而裁缝所卖的衣服也从打赌的那天开始,由1两白银涨到了3两白银。

裁缝利用了摩诃密好胜与贪财的心理,以及美女的“时装秀”为自己的手艺做了宣传。并通过这个方式,成功地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增加了衣服的销量。这就是“美女经济”,即围绕美女资源所进行的财富创造和分配的经济活动,它是一种以美女为介质的特殊传媒经济。作为一种特有的经济形式,在美丽后面,“美女经济”有其特定的经济要素、运行机制,因而形成了自己的经济特点。

其实,说穿了,“美女经济”就是“眼球经济”,因为美女所吸引的就是人们的注意力,人们的眼球。早在我国西汉时期,就已经有人懂得运用“美女效应”的积极作用了,如《史记》中记载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

临邛首富卓王孙有个漂亮聪慧的女儿叫卓文君。一日,司马相如为卓文君弹了一首《凤求凰》,琴声打动了屏风背后的卓文君,她偷看司马相如后暗自为之心动。事后司马相如让“侍者”当红娘,与文君连夜私奔到了成都。

后来,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生活陷入困境,便决定把车马卖掉,到临邛开家酒馆,文君当街卖酒。因为文君的美貌,吸引了众多的人慕名光顾,两人的生活也因酒馆生意的兴旺而逐渐好转起来。

文君“当垆卖酒”的故事,用今天的经济学眼光来看就是“美女经济”效应,因为美貌而多才的卓文君在大庭广众下卖酒,才会吸引了那么多的人来光顾,使得她和司马相如的生活摆脱了困境。

几千年过去了,如今,美女们不但没有在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中被忽视,反而还被不断地发掘出来,渗透到各种领域,并逐渐演变成了今天最时尚的“美女经济”。无论是房展、车展,或是某种商品的新品推广,商家都热衷于请美女上台,借美女生财。可见,其影响力非同一般。

市场经济越向前发展,竞争就会越激烈。“美女经济”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因人们的“爱美之心”而“愈演愈烈”。美国一家著名汽车公司的调查显示,在车展中,如果有名车而无美女,观众停下观看的平均时间大约是2分钟,如果既有名车又有美女,观众停下观看的时间则至少为9分钟。也就是说,美女能够让观众对产品的关注增加7分钟。而正是这短短的7分钟,就为企业赢得了不少的商业机会和销售利润。

“美女经济”就这样相对轻易地带动了企业的繁荣,也日益成为商家手中的一种生产性资源。商家的目的就是要让资源最大限度地转化为资本或是商品,并将其产业化。基于这些因素,“美女经济”能够大行其道也就不奇怪了。

我们必须承认,美貌在这个世界上属于稀缺资源。毕竟,并不是每个人都天生丽质,因此,美貌也就愈发显得珍贵。正是由于美貌的这种稀缺性,人们也就更加愿意将有限的目光投注到美貌上面。

名人效应:一呼百应

一个出版商手里有一批书籍,滞销已久不能脱手。一天,他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主意。他拿着一本想要送给总统的书,软缠硬磨地征求意见。忙于政务的总统实在不愿与他纠缠,便回了一句:“这本书不错。”

出版商喜出望外,回去之后便大做广告:“现有总统喜爱的书籍出售!”果然,这些书籍很快被一抢而空。不久,出版商又有一批书卖不出去了。于是,这位出版商又拿着一本书去找总统。上了一回当的总统想奚落他,便对他说:“这本书实在糟糕透了!”出版商脑子一转,马上又做起了广告:“现有总统先生讨厌的书籍出售!”同样,又有很多人争相购买。

当出版商第三次将书籍拿给总统时,总统吸取了前两次的教训,为了不再给这个狡猾的商人任何机会,总统拒绝对这本书籍做出任何评价。不料出版商同样以此大做广告:“一本令总统先生难以下结论的书,难道你不好奇吗?”就这样该书居然又是大卖。令总统哭笑不得,而出版商在套用总统之名后大发其财。

我们由上面的这则故事,可以看出这位精明的出版商正是巧用名人的声望,加以炒作来吸引消费者,才使得本来滞销的书籍销售一空的。这里面所暗含的便是“名人效应”了。名人效应,是指名人的出现所达成的引人注意、强化事物、扩大影响的效应,或人们模仿名人的心理现象的统称。名人效应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比如名人代言广告能够更加吸引消费者,名人出席慈善活动能够带动社会关怀弱者的力度加大等等。

举个例子来说,我们都知道专家门诊要比普通的门诊火爆得多,人们无论大病小病都喜欢找专家治疗。其实,这种找名医治病的心理,也是名人效应的一种。

我国明代名医李时珍成名之后,求医者甚多。有很多病人都已经请别的大夫看过了,但还是不放心,还要请他再看看。一天,一个腹泻的病人请李时珍看病,说是请人看过了,但是见效不明显。李时珍给他把过脉,告诉病人他的病基本上已经痊愈了,只要休息几天恢复下体力就没问题了。但病人仍坚持要他开药,于是,李时珍在路边随手拔了几株草,让病人用水煎服。这个病人服了所谓的“药”之后,很快便痊愈了。原来,此人的病已是强弩之末,李时珍随手拔的草根本没有药性,只不过是让他心里踏实罢了。

还有一次,李时珍路过某个小镇,镇上的一位大财主拿出了几天前一个郎中开出的药方说:“这药我吃了一点都不见效。”李时珍看了药方上开的是“四君子汤”,即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味。李时珍又给财主把了把脉,发现他气虚胃寒,服“四君子汤”刚刚好。于是,他沉思片刻,摊开笔墨,替财主另外开了一张药方,也是四味中药:鬼益、松腴、杨木包、国老。李时珍让病人按此药方连服一个月。财主见这是张新的药方,心中不由高兴,连服了三十天,果然药到病除。不久,财主登门道谢:“还是你的医术高明啊!”李时珍笑道:“你的药没变过,还是四君子汤啊。人参的别名叫鬼益,松腴正是茯苓,国老跟甘草是同一味药,杨木包也就是白术。”

在这件事中,李时珍正是利用自身的名人效应,来安抚病人的情绪,使他们产生一种良性的自我暗示,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见,名人效应的影响是多么强大。

当然,名人效应也不是每次都会有效的。要知道,在现今的社会中,“名人”只是产品与客户群之间的桥梁,只有产品与顾客之间有着共通点,二者能够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消费者真正的受到“名人效应”的影响。就像现在的房地产行业,特别喜欢请名人来代言。东方银座请来莫文蔚、星河城请葛优做形象代言人,王璐瑶、罗大佑、崔健、陈琳等众多名人的足迹遍布北京大小的楼盘,上演了一出出明星亮相会。此举在市场着实火了一阵,但可惜的是,明星亮相之后往往其热度都会骤减,仿如流星,转瞬即逝。可以说,这样的“名人效应”很难长期支撑一个项目的营销。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就曾以1个小时200万人民币的天价在深圳楼市走了一次秀,可谓是登峰造极了。然而,销售的结果实在是不尽如人意。

房子对于现在的人们来说,绝不是件小事。毕竟房地产不同于化妆品、保健品、普通消费类产品。后者属于更新换代较为频繁的消费品,受顾客的心理影响比较大,顾客也比较容易被迷惑。所以说,想要好的业绩,光靠“名人效应”是不够的,还要有货真价实的好产品。

其实,在现在的经济社会中,名人本身并不能为企业创造出什么价值。它给企业带来的也只是在公众的心中形成一种影响力,以期待产生“示范效应”,最终效果如何还是要看产品本身,毕竟,现在的消费者越来越理性。因此,我们说,名人效应对于企业而言,并不是万能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只有做得出好的产品,才是企业成功的关键。

P59-63

序言

年轻人,最优先考虑的应该是学习经济学

“经济”恐怕是当今社会最热门的关键词之一,我们的衣食住行,无一能离开得了经济。而经济学更是大行其道,占领了整个高等学府的课堂,俨然成为最热门的专业。

然而,“经济”一词,却并非由中国人所创。它本来源于希腊语,意思为“管理一个家庭的人”。后来日本人正式提出经济一词,此后又辗转由孙中山先生引入中国。

中医有句古话“缺什么,补什么”。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经典著作一堆,且都是较为深奥的,连小孩子学的最基本的《论语》都需要导读,那《周易》的深邃则可想而知了。然而,这些“经典”虽然经典,却都是精神上的,非实质性的。毕竟人总要吃饱了,才会想要读书。所以说,我们真正缺的是些实质的东西,是能让我们吃饱饭,好好过日子的东西,也就是“经济”。’  或许你会说“谁说我国的传统文化与经济学格格不入,我国古代出现过很多杰出的经济学家!”不错,西汉的桑弘羊,秦代的吕不韦,唐朝的刘晏,北宋的王安石,还有明朝后期的张居正,他们都为皇帝提出了精辟的强国富民的策略。像桑弘羊的“均输平准”法,《史记》中的《货殖列传》等都是有益国家经济发展的策略,但是却都称不上“经济学”。就像道士们炼丹,终究不能从中炼出化学来。

经济学,首先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有概念、假设和分析工具。这些都是我们的先辈们所欠缺的。所以,近代经济学是在西方成长、发散开来的。

1776年,英国的亚当·斯密以一部<国富论>为经济学奠定了基础。算起来,经济学的历史也不过200余年。但却因为其巨大的实用性被人们广泛研究应用。再回到<国富论>上来,它所告诉人们的并不是令国家如何富强,而是令人们如何富裕,这就在地域上摆脱了局限性。不是像桑弘羊们那样,强调的只是如何充盈国库。

同年,也是乾隆41年,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引爆后来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与此同时,美国发表了《独立宣言>,倡导民主与和平,人人平等,限制政府的权力,配合了《国富论》中的:个人在“看不见的手”的指引下,无需依靠政府,也可以达到最理想的结果。

此时,在“十全老人”乾隆统治下的中国,则是死气沉沉、思想禁锢,最显著的体现就是“文字狱”的出现。其实,所谓的“盛世”也不过是回光返照罢了,历史早已证明任何在经济上走错路的国家,终会以亡国收场。

此后,1840年以来的战争与动荡,和1978年之前的长期计划经济,让经济学在中国没有任何发展的途径。

直到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迅猛发展,思想空前解放,无论内在还是外在都为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最完善的条件。作为现今的年轻人,拥有如此好的外在条件,实在是有必要把这一学科发展到更深远更广阔的领域中去。

现在的年轻人,刚走出象牙塔没几年,对社会还缺乏清醒的认识,多数人不是挣扎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就是正忙于在职场中摸爬滚打,对于人生没有更理性的思考与认知。职场、房子、婚姻,是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所面临的最主要的困惑和烦恼。许多人在莽莽撞撞、迷迷糊糊中就度过了人生中最重要的青年时代,留下了许多经验教训,也留下了许多依然不解的困惑。

其实,只要把经济学学懂了,学通了,所有的选择与疑问都会有一个更为理性的解释。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学的日渐成熟,这门学问中的理性也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中。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曾说过:“无论多深奥的理论,如果透彻地理解了它,必定可以还原为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当你大学毕业的时候,是考研还是找工作?当你有了工作之后,拿到一份稳定的收入,是储蓄还是投资?选择投资之后,是炒股、炒房、做期货还是买基金……

其实,生活中处处是经济。我们的一生就是在以利益为前提,不断地做出选择中度过的。如果有一天你发现,你左右为难、无所适从时,这就说明你需要补充点经济学知识了。

萧伯纳说过,经济学是一门让人一生幸福的艺术;杰文斯也认为,经济学不过是快乐与痛苦的微积分;有的人认为,有钱就是快乐,可在经济学家眼里却未必如此。因为在经济学中,快乐等于“效用”与“欲望”之比,即往往一个人的快乐是和他的欲望呈反比的,这也验证了“知足常乐”的古训。

经济学的品格就在于不逃避生活,无论你面临怎样的困境,都会给你指出一条明路,一条利益相对最大的路。萨缪尔森说,学经济学并非要让你变成天才;但若不学经济学,命运就很可能会与你格格不入。年轻的你们,学习经济学不是要去读懂斯蒂格利兹、萨缪尔森,不是为了学经济学而去学经济学,而是为了让经济学给你们生活的启发,和人生的智慧。

王文柱

中科院经济学博士

后记

大国间的博弈决定了世界经济永远要跌宕起伏,股市、楼市、物价……我们的生活总是在瞬息万变。动荡不明的大势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真实脉络?人民币为什么要升值?未来的全球经济究竟会怎样走?房价的拐点在哪里……答案在本书中你都能一一找到。没有情绪性的喧嚣,没有牵强附会的臆测,没有夸夸其谈的卖弄。字里行间唯一闪烁的就是经济学理性的思维之光。

文中作者对美元、石油、黄金和房价的涨跌规律都进行了犀利深刻、一针见血的分析,并从种种纷繁复杂的现象着手,透彻地论述了世界大国为推脱经济危机责任的本质。揭露了美国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操控意图,解密多年来世界金融战争阴影中的内幕与真相。此外,作者还站在了国家战略的宏观角度,分析了中国今后所要面临的危险与挑战。

在金融海啸爆发之际,多米诺骨牌效应就已显现,中国市场亦不能独善其身。楼市狂飙、股市小涨大跌、物价上涨,已经将我们每个人都紧紧地与经济联系在了一起。正如19世纪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小说《双城记》中这段著名的开篇语“那是好得不能再好的年代,那是糟得不能再糟的年代;那是闪烁着智慧的岁月,那是充斥着愚昧的岁月;那是信心百倍的时期,那是疑虑重重的时期;那是阳光普照的季节,那是黑夜沉沉的季节i那是充满希望的春天,那是令人绝望的冬日;我们拥有一切,我们一无所有;大家都直奔天堂,大家都直奔地狱——简言之,那时候和我们现在非常相似。”

套用于这个时代背景中来,简直是再恰当不过。它让我们从两方面客观地看待了经济危机之后的通货膨胀。悲剧的是,它不声不响地席卷债权人、年金受益人、退休金获得者的大量财富:令人振奋的是,它摇身一变,又成了这个世界上最为慷慨的施舍者,它顾及债务人、政府以及不动产所有者。它对社会财富进行了重新分配,影响之广,份额之大,遍看宏观、微观经济手段,似乎无出其右。

本书聚焦中国现状,通过中国社会经济热点的分析,探讨了国人的未来,明确地指出了中国的改革方向以及寻求幸福的路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本令国人振奋的经济学新说,是作者及其团队的心血之作,为现代人所必读的经济学典籍。本书剥离了教科书繁冗的叙述,运用最直白的语言,剖析最复杂的假象。其中,案例生动真实,数据客观翔实。以不同的角度,细致地分析了经济、金融、货币、理财和投资泡沫等基本原理以及历史教训。鞭笞入里地揭示了全球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并对国人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的理财投资提出了独到的看法。

本就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悲观抱怨只会让人厌世。既然我们没有能力去改变这一切,那不如用乐观的心态去看待并接受。盛世也好,衰世也罢,都有聚集财富的机会。那么,身为小人物的我们,该以何种姿态在这场金融风暴之后寻求到机会呢?答案就在本书之中。

书评(媒体评论)

在这个年代,要取得某种成就,需要的不仅是名牌奢侈品般的学历,而是别人无法取代的实力;需要的不仅是书本上的知识,而是能将知识转化为财富的思维方式,《写给年轻人的经济学》就是一本像经济学家思考方式的书。

——中国平安投资顾问 杨霞

把简单的东西说深奥了容易,把深奥的东西说简单了难,本书就属于后者。

——新浪图书 李勋

作者是一位优秀的理财师,也是一位文笔细腻的女性财经撰稿人,是一位处于青年尾巴,中年前奏的轻熟女,理性与感性的碰撞,年轻与老成交叉出这样一本非常独特的书。

——天津科技 文哥

这不是一本让年轻的你读起来昏昏欲睡的大部头学术著作,而是一本能让你像读侦探小说一样打开后一口气就想要读完的经济学普及读物,身为同龄人的作者以娓娓道来的语调,通俗易懂的词句,融合自己的切身体验,将经济学中一个个眼花缭乱的名词,一个个看似高深莫测的原理阐释的简单、清爽又明白。让经济学这只堂前燕从高深的学术殿中走出来,飞入了普通读者的家中,在令你获得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的同时,启发着你的思维,这就是《写给年轻人的经济学》,一本最适合年轻人读的经济学。

——中南大学教授 刘泽

本书特点:界面很友好,操作很简单,结果很给力。

鉴定完毕。

——尚书堂 叫兽

我是文科女,25岁之前,根本不读什么经济学啊,历史学类的书,一是不感兴趣,二是觉得经济就是指钱,这是成家后男人该操心的事。过了25岁之后,开始慢慢地读一些和经济有关的书,因为我发现经济著作中不仅仅就围绕着金钱这事,婚姻啊,事业啊,幸福什么的竟然都能和经济原理产生联系,这些东西很有趣,也值得学习,还对我有很好的指导意义,而且这本书就是结合年轻人关心的话题来展开,读起来比其他经济类书籍爽快很多,我喜欢这样的书。

——网友小小女生 走着瞧

金融危机,心里打鼓,楼价狂飙,六神无主,通货膨胀,钱包受苦,没主见的年轻人不想被所谓的专家、教授“忽悠”,就不能做经济学白痴,不做经济学白痴就要懂经济学常识,懂经济学常识就要看《写给年轻人的经济学》。

——新浪财经 黎晓飞

一本能让不懂经济学的人也明白什么是经济学的通俗读物,《写给年轻人的经济学》做到了,不仅做到了,而且在我看过的所有写给年轻人的经济学书籍中,是最好的。

——《做最出色的管理者》作者 文柱

《写给年轻人的经济学》是一本深入浅出的经济学读物。它要传播给年轻人,尤其是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不是冷漠的经济学名词,也不是高深的经济学理论,而是简单易懂,便于施行的经济行为方法。

——中国科技大学博士 周永杰

象牙塔中读此书,汲取经济学营养,获得经济学知识;象牙塔外用此书,用经济学智慧指导人生,实现创业梦想,收获第一桶金,开始幸福生活。

——中国移动通信法律顾问 刘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写给年轻人的经济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文柱//张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0863527
开本 16开
页数 22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5
出版时间 2011-07-01
首版时间 2011-07-01
印刷时间 2011-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
图书小类
重量 0.4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0-49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天津
239
17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0:3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