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对上海戏剧学院近三十年来“汤显祖学”研究成果的检阅。因而其选辑范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戏剧艺术》上发表的相关论文,其作者来自全国各地;二是上戏师生发表于各处的论文;三是上戏历年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中的相关篇章,其中有些章节系首次公开发表。这些“汤学”论文,大多集中在对《牡丹亭》的研究,但其研究视界则相当开阔,不仅有对剧本及历史文献的“案头”考察,更有对剧场搬演的“活的艺术”的研究,故而书名就定为《<牡丹亭>:案头与场上》。
图书 | 牡丹亭(案头与场上)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是对上海戏剧学院近三十年来“汤显祖学”研究成果的检阅。因而其选辑范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戏剧艺术》上发表的相关论文,其作者来自全国各地;二是上戏师生发表于各处的论文;三是上戏历年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中的相关篇章,其中有些章节系首次公开发表。这些“汤学”论文,大多集中在对《牡丹亭》的研究,但其研究视界则相当开阔,不仅有对剧本及历史文献的“案头”考察,更有对剧场搬演的“活的艺术”的研究,故而书名就定为《<牡丹亭>:案头与场上》。 目录 “汤学”刍议(代序) 杜丽娘情缘三境 回到独立个体的自身存在 ——《牡丹亭还魂记》新论 《牡丹亭》的悲喜剧因素 《牡丹亭》民俗文化三题 读《牡丹亭》札记 论《才子牡丹亭》之女性意识 情色《牡丹亭》 ——读《才子牡丹亭》对《牡丹亭》文本的评点 杜丽娘的婚姻追求与明清女性情爱教育 明清女性观众眼中的《牡丹亭》 《牡丹亭》在昆曲舞台上的流变 《牡丹亭》家班演出初探 戏剧花园 ——《牡丹亭》对花园的叙写及其在园林中的演出 关于《牡丹亭》演出本结尾的讨论 《牡丹亭》的二度创作 ——世纪之交《牡丹亭》三个版本演出之比较 附一:与白先勇谈三个版本《牡丹亭》 附二:与蔡正仁谈三个版本《牡丹亭》 我国导演学的拓荒人汤显祖 关于汤显祖的导演活动和剧作腔调 ——与高宇同志商榷 汤显祖与海盐腔 ——兼与高宇、詹慕陶先生商榷 汤显祖宇宙观、人性论及社会观新探 汤显祖的两难人生 汤显祖剧作的评价 论汤显祖的美学生命观 汤显祖与魏晋风度及文学 我们该如何纪念汤显祖? ——汤显祖诞辰四百五十周年与徐朔方教授对话 二十世纪《牡丹亭》研究综述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牡丹亭(案头与场上)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叶长海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2628756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44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440 |
出版时间 | 2008-09-01 |
首版时间 | 2008-09-01 |
印刷时间 | 2008-09-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8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07.37 |
丛书名 | |
印张 | 27.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29 |
宽 | 156 |
高 | 29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