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涵盖舌诊的起源、发展,舌诊研究现状,诊舌的方法;正常人舌象特征及形成机理;病理舌象特征、临床意义及其形成机理;舌诊的临床应用,包括望舌辨体质、望舌诊病、望舌辨证、辨舌用药等内容。著作理论联系实际,将各种常见舌象特征及相关舌象做了系统介绍,并就其病理意义、治疗原则进行了论述。相关舌象辨析是本书重要特点,也是精华所在,尤值钻研细究。
图书 | 中医舌象辨析(附光盘)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内容涵盖舌诊的起源、发展,舌诊研究现状,诊舌的方法;正常人舌象特征及形成机理;病理舌象特征、临床意义及其形成机理;舌诊的临床应用,包括望舌辨体质、望舌诊病、望舌辨证、辨舌用药等内容。著作理论联系实际,将各种常见舌象特征及相关舌象做了系统介绍,并就其病理意义、治疗原则进行了论述。相关舌象辨析是本书重要特点,也是精华所在,尤值钻研细究。 内容推荐 本书由天津中医药大学从事中医诊断教学和科研的专家历经几度春秋,潜心研究编纂而成。著作理论联系实际,将各种常见舌象特征及相关舌象做了系统介绍,并就其病理意义、治疗原则进行了论述。书中图文并茂,内容详实,附有彩色舌图清晰,图像逼真。动态舌象配有VCD光盘,其中包括临床采集,精心筛选出的各种病证的典型舌图,以及舌诊教学课件等。可谓舌诊教学之大全。此书堪称学习中医舌诊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部力作。 目录 第一章 舌诊概述 第一节 舌诊的概念与临床应用价值 一、舌诊的概念 二、舌诊的临床应用价值 第二节 舌诊的发展源流 第三节 舌的组织形态结构与舌象形成的关系 一、舌的组织结构 二、主要功能 第四节 舌诊原理 一、舌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二、舌与气血津液的关系 三、舌面脏腑的分布规律 第五节 舌诊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一、体位和伸舌姿势 二、诊舌的方法 三、诊舌的注意事项 第六节 舌诊的内容 一、舌诊的内容和正常舌象 二、舌象的生理变异 第二章 望舌质 第一节 望舌神 一、荣舌 二、枯舌 第二节 望舌色 一、淡红舌 二、淡白舌 三、红舌 四、绛舌 五、青紫舌 六、舌下络脉 第三节 望舌形 一、老嫩舌 二、胖大舌 三、瘦薄舌 四、点刺舌 五、裂纹舌 六、齿痕舌 第四节 望舌态 一、痿软舌 二、强硬舌 三、歪斜舌 四、短缩舌 五、吐弄舌 六、颤动舌 第三章 望舌苔 第一节 望苔质 一、厚、薄苔 二、润、燥苔 三、腻、腐苔 四、剥苔、类剥苔 五、偏、全苔 六、真、假苔 第二节 望苔色 一、白苔 二、黄苔 三、灰、黑苔 第三节 舌象分析要点及动态分析 一、舌象分析要点 二、舌象的动态分析 第四章 舌诊的现代研究进展 一、舌质的现代研究 二、舌苔的现代研究 三、舌诊与辨证 四、舌诊与辨病 五、舌诊客观化研究进展 主要参考书目 参考文献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医舌象辨析(附光盘)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冀敦福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天津科技翻译出版有限公司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3322905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8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40 |
出版时间 | 2008-05-01 |
首版时间 | 2008-05-01 |
印刷时间 | 2008-05-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科学技术-医学-中医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1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R241.25 |
丛书名 | |
印张 | 5.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天津 |
长 | 259 |
宽 | 185 |
高 | 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