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路歌(浙江交通首届梅花奖获奖作品集共2册)
内容
编辑推荐

《路歌(浙江交通首届梅花奖获奖作品集共2册)》由郭剑彪主编,描绘交通驱动腾飞、讲述交通改变生活、礼赞交通惠民奉献,用现代化的眼光观照交通发展,用民生的情怀讲述交通故事。一曲交通人的深情恋歌,一部浙江交通发展的优美史诗,献礼党的十八大……

内容推荐

《路歌(浙江交通首届梅花奖获奖作品集共2册)》由郭剑彪主编,这是一部从行业生长出来的作品集,它各种题材的内容都非常鲜明,文字充满质朴的活力。也正是行业的入口,打开了我对一个熟视无睹领域的认知:运河一卜的晨曦、农民脸上的笑容、管理者思考的线条都足交通的一部分,而更丰富的足纪实文字所构筑的的史诗画而与价值肩迪。

《路歌(浙江交通首届梅花奖获奖作品集共2册)》收入的这些作品语言晓畅,描写生动,情感饱满,不论叙事、抒情还是状物,都充满了对生活的热情和思考。多数作品中所描写的作者经历真实感人,在对往事的深情回忆中向我们展示了浙江省交通运输发展史的宏丽画卷,而纪实类作品通过对典型人物和事件较为全面深刻的记录描述,让人在动容之余陷入思索,感人至深又回味绵长。

目录

上卷:交通恋歌(诗歌小说散文剧本)

 我歌吴斌(诗选)/陈加元等

 杭州的老城遗韵(节选)/胡继祥

 运河纪事/蒋豫生

 车站往事(节选)/金问渔

 馆藏写意(组诗)/汉江

 云江飞虹/陈伟单

 古榧林怀想(诗三首)/桑子

 往事不随风/应红枫

 路标/苏康宝

 挚爱人物系列/魏亚华

 DV镜头下的交通人(节选)/项早伟

 工地物语(节选)/项立

 路桥组诗(组诗)/周波

 我的援疆手记(节选)/陈遵明

 回家/叶仁高

 雨夜感怀/唐秀文

 车轮辗过30年/杜卫林

 冯雪峰山城脱险记(节选)/林兴亮

 轮,所有的延续/洪丽君

下卷:交通纪实(人物通讯报告文学长篇纪实)

 一切为了旅客的需求/张红卫

 为了方向盘的荣耀(节选)/章柠檬

 惠民康庄路(节选)/刘晓华

 他的梦想正在催生一场能源革命/俞建新

 沉默英雄/杨国华 叶适适

 催生世纪之龙/范与李

 千年古镇与水运业的兴衰/冯玉萍

 十字路口/吕峰

 长路飞歌(节选)/许马尔

 长路奉献给远方/彭宪初

 为了农民的微笑/徐益丰 杨依萍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徐清炜

 “挖”运河的人/曾琦琦

 公路人札记(节选)/陈伟红

 温州迈向蔚蓝(节选)/郑卫勇

 都市流动的音符

——宁波公交的前世今生(节选)/牛小华 刘文星

 路缘/卢艳敏

 为了“一号工程”/何金标

试读章节

杭州的老城遗韵(节选)

◎胡继祥◎

又到蝴蝶花开时

暖冬后的春天说来就来,三月才出头,阳台上已是春意盎然,树桩盆景抽出了嫩绿油亮的新芽,草本花卉在长出新叶的同时也露出了花蕾。这些花木中,在我心目中最有分量的既不是花香清雅的草兰,也不是形态俊俏的老桩银杏,而是其貌平平的蝴蝶花。因为与花相关,寄托着我与母亲两代人的憧憬和希望。

从小爱花,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朦胧追求。儿时的家住在扇子巷一个临河的老墙门,晚清徽派建筑,三进两院,石板天井,住着大小十几户人家。我家在后院的二楼,沿楼梯上去,穿过长长的回廊,推门便是,朝南的木栅窗正对着天井,朝东的花格窗下面是穿城而过的中河。邻居们在庭院的天井里、沿河边的房檐上,种上月季、蝴蝶、石榴、凤仙花,墙门虽老,但安详和充满着生机。60年代中期的那场“文化大革命”,学校停课放学,在家闲着无事,就向邻居讨来花籽学着种花,在房檐上也摆上了花盆,不久长出了嫩黄的叶子。那些日子早上起来,或是给花浇水,或是趴在窗台上观察花的变化,直到母亲多次催促才下楼洗脸吃饭。劳动节前后,蝴蝶花长出了花蕾,三五天后花朵绽放了,蓝色的花瓣似翩翩起舞的蝴蝶,飞舞在绿叶之间,激动的我拉母亲过来一起看花。那一天母亲用赞许的眼光表扬了我。岁岁年长,花开年年。1971年的仲夏,初中毕业的我,为电影《军垦战歌》所激动,或者还有一种青春年少的不经事和无知,不顾父母的反对,报名到内蒙兵团支边,临行前赌气说了一句“国家的儿子国家分配”,气得母亲暗自流泪伤透了心。因为在母亲的心里,儿子才16岁,应该是一个读书人。

母亲护花,是精神寄托和无奈中的期盼。支边离家后,母亲照料着窗台上的花。在母亲的心里有一个信念,只要花不死,儿子就会回来。在内蒙七年,她寄来了100多封信,无尽的牵挂是母亲难眠的长夜。1973年的春天蝴蝶花开时,我第一次探亲回家,母亲一句“国家的儿子回来了”说得我羞愧难当。一个月后要归队了,全家人送我上火车,当列车快启动的时候,一回头看见母亲依然站在原处,看到我摇动的手,她急忙转过身去。那一刻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多少年过去了,想起母亲转身一刹那的神情,我仍刻骨铭心。1977年2月,经历了塞外风霜后,我搭上最后一趟工农兵大学的班车回家了。下了火车正遇上杭州下的一场罕见的大雪,老墙门的天井里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积雪。晚上躺在母亲铺好的被窝里,感到家的温暖和亲切。第二天中午时分,我从窗外滴答滴答的融雪声中醒来,推开窗户,看见窗台上被白雪覆盖的花盆中露着蝴蝶花绿色的尖尖的叶子。霎时,感慨万千,七年过去了,蝴蝶花依然活着,母亲是在用心护花,以花寄情。这种深情,沉浸于万物之中,充盈于天地之间,就像春风细雨,润物无声,绵长悠远。儿行千里,怎么也挣不脱母亲这根思念的线绳。

如今养花,寄托着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三十多年过去了,母亲已经过世,自己也进入了知天命之年。尽管生活和工作都在发生变化,但对母亲的敬仰与思念之情没有变。面对阳台上盛开的蝴蝶花,自然而然想起母亲。蝴蝶花是蓝色的,在春天的阳光下给人以清新、宁静、纯洁的感觉。有花的陪伴,有心灵上母亲的陪伴,儿子的路会走得更稳,生活会过得更充实。

小巷

江南多小巷。我在扇子巷度过了少年时代。改革开放后,小巷随着城市的建设逐步消失。然而从小巷出来的人,有着深深的小巷情结,对小巷有着特别的认知和感受。

小巷是一本书,书写着世间的沧桑变迁。儿时的扇子巷是一条南北向的石板路,与中河相邻,有着百年历史。早在宋朝,就是制扇作坊集中之地,是全国的制扇中心。解放初期,制扇行业的繁盛景象已荡然无存,整条巷子已找不到一家扇子店,只有一些零散的居民为“王星记”扇厂加工扇骨和裱糊扇面,“扇子巷”只留下一个空名。现在还依稀记得,小巷的两边大都是晚清遗留下来的老墙门、作坊和商店。往南有韩家的棕绷店、沈家兄弟的漆匠店和木匠店、陈家的小酒店,酒店隔壁是打铁店、理发店。往北有白铁店、裱画店、小书店。小巷虽不繁华,倒也热闹,那时小巷有两个代表性人物,一个是墙门对面的跷拐阿宝,只要邻居家有红白喜事,都一拐一拐少不了他。还有一个是墙门斜对面的疯婆金梅,发疯前是一家纺织厂的车间主任,为评先进受刺激而得病,每到傍晚疯婆金梅都会在自家的二楼窗前诉说“委屈”,然后开唱越剧,小巷上空经常飘荡着疯婆凄凉而委婉的越剧声音。

小巷是一幅画,刻画着儿时隽永的友情。小巷最值得怀念的是儿时的小伙伴阿牛、兔儿、林宝、建国。我们拆天拆地地玩劈甘子、滚铁圈、打飞镖;我们有滋有味地抓“强盗”、“巡官打贼”、套泥菩萨;我们相互如饥似渴地传看图书,交流读书体会,有时为传看一本小说直到废寝忘食。儿时最喜欢放风筝,“风筝”我们有时也叫它“鹞儿”。小伙伴们唱着“鹞儿鹞儿放得高,回来吃年糕;鹞儿鹞儿放得低,回来抱弟弟”的歌谣,比赛谁的鹞儿做得好放得高。做风筝是我的拿手戏,先用细竹条扎成一个框架,接下来用透明的“桃花纸”蒙上,然后在鹞儿的中间系上“脑袋线”,一只鹞儿就制作好了。放鹞用的是从家里偷偷拿出来的缝被线,这种线比较结实,不会发生鹞儿在空中断线的事故。鹞儿做好了,我们来到柴垛桥上放飞,只要有风,一会儿的工夫鹞儿就在天空上遨游了。鹞儿在天空中如同一只活泼的燕子,在手腕的指挥下,一会儿爬高、一会儿下滑、一会儿翻斤斗,惊得小伙伴们呼叫起来。当手中的线放完时,鹞儿已飞得很远,变得像一只小蝌蚪,还能听见通过鹞线传回来的风的颤音。

小巷是一杯茶,可以品味淳朴的邻情。小巷是开放的,一家有事,家家知道;一家有喜,家家欢喜;一家有难,家家相助。邻里之间善良友好、互信互助。当年去内蒙支边时,邻居们送我到小巷口,小伙伴们一直送到火车站。傍晚是最能体现小巷邻情的时光,夜幕降临时,各户人家烧好了菜,都到客厅里来吃饭,吃饭之间传递着各种信息,上至国家大事、天文地理,下至鸡毛蒜皮和家长里短,客厅里非常热闹,这给当时清苦平淡的生活添了一点乐趣。当夏天夕阳落下,天边还飘着火烧云的时候,家家户户在自家门口泼洒凉凉的井水降温,搬出竹椅和竹榻,在小巷里摆上龙门阵,女人们悠闲地家长里短,男人们下棋打牌。淡淡的月光下交织着浓浓的生活情趣,氤氲了整条小巷。

小巷是一首诗,吟唱着江南典雅的诗情。特别是小巷的雨声,如同一首朦胧诗,特别令人怀念和遐想。每当四五月份进入雨季,小巷两旁的院墙爬出了粉红色的蔷薇花,空气中弥漫着珠珠花的清香,天空中又洒落着细细的雨丝,雨巷中不时走过撑着油纸伞、穿着碎花布衫丁香一样的姑娘。到了夜里,听到窗外滴答滴答的雨声,清脆、活泼、空灵,似一些快乐的小精灵在瓦片上跳舞。这时的雨是有灵性的,小心翼翼地、很有分寸地跳着,生怕吵醒人们的美梦。躺在床上,聆听着雨声,好像走进了一个童话世界,渐渐地进入了梦乡。小巷是诗,雨是诗的代表,孕育出了许多文人。当年陆游听到雨声,写下了“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名句。戴望舒在多雨的春天时节,撑着油纸伞,走在悠长的雨巷中,满心希望遇到一个丁香一样的女孩……

如今,小巷随着旧城改造渐渐消失了。走在满是高楼大厦的大街上,城市是新了,街道是宽了,但似乎觉得还是缺少点什么。满街浮华的后面少了厚重的历史和深邃的文化。我为失去小巷感到可惜而遗憾。

P9-12

序言

郭剑彪

今年的这个秋天似有点特殊。杭州的桂花开得突然,且花期特长、其香也特浓;党的十八大也在这个美丽的季节召开了。伴随着浓浓的桂花香飘,伴随着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集全系统广大文学艺术爱好者智慧和才华的《路歌——浙江交通首届梅花奖获奖作品集》也将公开出版了。这是全省交通运输系统广大文学艺术爱好者们的大事,是浙江交通文化建设的盛事,也是宣传浙江现代交通五大建设丰硕成果的喜事。

浙江交通首届文学艺术“梅花奖”作品评选活动虽然时间不长,只有短短5个多月,但活动所带来的行业影响和社会影响却非常大。我知道,活动期间,有许多系统内干部职工都踊跃参与了创作,他们当中,有各级领导、离退休老同志、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也有来自一线的养护人员、执法人员和汽车司机。另外不少系统外的作者也积极参与了创作,包括一些专业作家。这说明,我们的活动一开始就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参与。

我看过不少参评的作品,有文学的也有书画的。其中文学作品的题材很丰富,有小说、诗歌、散文,也有报告文学、长篇纪实、人物传记等。这些作品中,有一些是反映现代交通五大建设题材的,包括重点工程建设、水运复兴、农村公路建设及交通改变生活等,也有一些是反映新时代浙江交通精神的,如舒幼民、吴斌、郑月兰等。总的感觉是,作品的质量非常不错,体现了现代交通大发展和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许多作者已有相当高的专业水准。同时,一些书法类作品也有质量、有水准、又养眼,一些绘画类作品也很有创新性和艺术感。这说明我们交通系统确实是人才济济,而梅花奖评选活动又给了我们这些人才充分展示的平台,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和创作灵感。这次评奖活动既是对浙江交通运输系统文学艺术精英们的一次全面才华检阅,也是向社会展示浙江交通文化繁荣发展的一次成功实践。我们交通人在看似粗糙的外表下,同样有着无限深广编远的情怀。

行业植根于社会,植根于群众。我们的交通工作要取得社会的认可和支持,必须要让社会和群众认知、接受、赞同我们的工作。因此,行业需要宣传,需要向社会、向群众宣传。而通过什么形式、何种载体进行宣传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通过繁荣交通文化,通过文学艺术作品的形式来宣传交通,表现交通,则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交通运输事业发展迅速。从严重滞后到基本缓解,从基本适应到适度超前,浙江交通以鼎新革故的魄力、披荆斩棘的勇气,一路向前,交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浙江从资源小省发展为经济大省的发展奇迹中,浙江交通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保障和服务作用。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创业富民,创新发展”的两创总战略及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两富浙江”新战略进程中,浙江交通又担负着推进“大港口、大路网、大水运、大物流、大航空”的现代交通“五大建设”的重任。在这样一个大的发展环境下,我们同样需要一个与之同步发展的交通文化。

今年新春伊始,夏宝龙省长视察省交通运输厅并作重要讲话,这是新时期交通工作的行动纲领和重要指南。夏省长的重要讲话,为浙江交通新一轮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大投入建设大交通、促进大发展的历史机遇面前,我们要把学习贯彻夏省长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到行动上。我们开展浙江交通文学艺术创作“梅花奖”评选活动,目的也就是要以“梅花奖”评选为抓手,大力推进交通文学艺术创作,进一步激发交通文学艺术的创作热情,并创作出更多反映时代、反映交通、反映浙江交通精神和交通普惠民生的好作品,从而为全面推进现代交通五大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交通是个大舞台,举世瞩目的大工程大项目多、急难险重的任务多、改革创新的热点难点问题多,希望广大文学艺术创作爱好者们更多地深入一线、深入基层,紧扣时代脉搏,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挖掘培树交通运输行业涌现出来的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典型,深入挖掘出普通交通人身上所体现的“惠民、奉献、服务”的浙江交通核心价值理念。通过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地展示交通人克难攻坚的勇气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更多地诞生出一批好的作品。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祝愿浙江交通文学艺术创作迎来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后记

这是一段漫长的旅程。从去年11月诸暨笔会上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储雪青盛赞《交通旅游导报》副刊“梅花碑”已“办出特色、办出影响”并期待“大工程与大作品同时诞生相互辉映”,到今年年初夏宝龙省长视察交通工作,吹响浙江现代交通五大建设的号角,到浙江交通首届“梅花奖”在春天里启程,再到选题对接、作者培训、四轮晋级后获奖作品出炉,我们已从一个秋天走到另一个秋天。

这是一段梦想的旅程。从诗歌散文到报告文学、长篇通讯,从我们深情的交通恋歌到史诗式的交通纪实,从系统内到系统外,从省内到全国,从名家助阵到成为整个行业的一件文化盛事,“梅花奖”吸引了包括浙江、江苏、广东、湖北、江西、黑龙江等十多个省份500多位作者1500多篇作品(其中系统外作品均以浙江交通为素材),以及黄亚洲、程蔚东、蒋跃、海飞、潘维等文化艺术名家支持,我们的“梅花”已不再是小小地自开自落,而是更广、更美地繁荣与丰富着交通文化;更深、更细地挖掘与弘扬着交通精神。

这是一段振奋的旅程。从收到第一篇千字散文,到《一切为了旅客的需求》、《惠民康庄路》(10万字)、《长路飞歌》(20万字)、《我歌吴斌》(诗集)这样的大制作出现;从每天数十上百封邮件涌现,到台州一位正在重庆出差的女士特意取了在那读大学的儿子的画,又回台州港航带了丈夫的画,在两次出差间隙坐了大巴赶来杭州为父子俩递交作品,她在一个周五的傍晚赶到,见到编辑时几乎泣下:“我坐了大巴,又打了的,就怕你们已经下班了,一会还得坐大巴回去”;从省交通运输厅领导激情地为我们勾勒愿景,“今年是首届评奖,希望以后每年举办,形成常态,通过几年的运作,让‘梅花奖’成为全省乃至全国(行业类)最具影响力的文学艺术奖项”,到中国美院教授、《美术报》副社长蒋跃盛赞“浙江交通人才济济,梅花奖是浙江交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手笔”,每一次,都带给我们惊喜与感动。

交通天然是文化,长江黄河就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原文化部部长孙家正曾说:“运河于两岸不是生母便是乳娘。”蒋豫生先生的《运河纪事》,就记录了塘栖小镇京杭运河边一个个饶有趣味且带着民俗风情的故事;长亭外、古道边的长亭就相当于现在的服务区,一座桥就是一种文化、一段传奇……

作家孙昌建说:“这是一些令人讶异的作品,许多的篇章,我写不出来。”作家海飞说:“那些清丽的文字,深藏的情感,展现了创作的另一个维度。”画家蒋跃说:“交通系统真正人才济济。”而如果让我们再回到从前,如果梅花奖今天的一切,都是从我们导报的副刊梅花碑蝶变而来,我们将仍以无比感恩而惶恐的心拜读中国作协副主席、浙江作协名誉主席黄亚洲先生去年给我们的鼓励——为我们“梅花碑”副刊选集《又闻梅花香》写的前言,这也是我们此次梅花奖的最强劲动力之一,当然,今年我们有了更多的支撑,比如党“十八大”的召开,一个伟大的时刻即将到来,比如中国人第一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中国文学一夜之间站在世界之巅。

最后,感谢所有为了本书的诞生付出辛劳与怀着期待的人们。

《交通旅游导报》社社长 刘小杰

附:黄亚洲《又闻梅花香》前言:

梅花之碑

委托传之久远的顽石,以保全薄若蝉翼的梅花,使之不被季节与泥土厚葬,使一种石质的颤动始终得以保持,真是一桩优美的功德。

自然,我说的是梅花碑。

梅花碑作为地名,在杭州一直很有气场。百年前历经硝烟的“浙江都督府”的牌子,就高挂在梅花碑,那里一下子成了杭州光复之后的浙江政治中枢。据说造成这等辉煌结果的主要功臣还是二十四岁的蒋中正先生,那天是他率领的敢死队。总之,1911年的这份梅花好生了得,竞能破石而出,发出如此异香。

其实那块碑石也不是原物了,下江南的乾隆皇帝看了眼热,私心大发,慌忙下旨移去北京圆明园,因为觉得不好意思,就照原样摹了一块留下。关键是那碑上刻的东西太好了,是明代画家蓝瑛和孙挞画的梅与石,惟妙惟肖,人见人爱,连皇上也不能不顿生腐败之心。

我中学时代就居住在相隔梅花碑一个半街区的地方,我想我那时候可能闻到过石头传来的梅花的暗香,如果风向对头的话;虽说我一直无缘见过那块仿制的碑石。

但是我也多次见过大把大把的梅花抖动在石头上的形象,那是在其他城市和其他殿宇所看到的,那种画面真的很好看,黑白相衬,疏密得当,力量与灵逸在刀奏之中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前几日,内心又生出了这种感动,那是有机会翻阅到一批镌刻在“梅花碑”副刊上的文学作品,有散文,有小说,也有诗,心房里忽又掠过一阵微风,暗香又悄然袭来,我再次感觉到了不寻常的坚实与灵动。

这块“梅花碑”,为《交通旅游导报》所拥有,据说这家报社的办公楼就位于杭州城那块著名的碑石旁边,由于零距离,彼此心气相通或许就成了一件自然的事。

梅花朵朵,真的很惹人喜爱。

莫小米栽的那些小花,总是那样隽永,她强调的是“继续找寻”,我知道她是在寻觅某种历史的暗香;而王旭烽叙述的,则是一个被轮椅推着的故事,那种吱呀吱呀的音律一听就是梅花在冬风中摇动的声响;陈爱的花,则是栽在了车船上,车船的方向在很多时候就是爱情的方向,属于生活暗香的一种正常流动。

梅花刻于石碑,乃趣味之举,镌刻得好,则兴味更浓;而我想说的是,我在这两块不同的梅花碑上都闻着了文字和艺术的香味,我能感觉到石头的微微晃动,风正在把方方正正的碑石当作细细长长的梅枝。

把梅花比喻成文字是合适的。只有文字能经受住凛冽的季节,发出司马迁的暗香,成为煌煌然的“千古事”,更何况,有一块脾性坚硬的石头在后面作拼死的支撑。

我的文字很脆弱,但我总也奢望有块石头能加以支撑,方方正正的,有石质的纹理和历史的香味。在杭州城内,我可能找不见这样的石头了。上个月司法厅的朋友小应从宁夏回来,告诉我他在“西部影视城”看见张贤亮已经把我的一首小诗刻到了石头上,说读了很感亲切,这个消息让我有些高兴,想我这辈子总算有一件作品拥有石头之寿了,虽则仅仅是几十个字。

有总比没有好。

后来一想,好在杭州城内还有一方文字的“梅花碑”。碑虽是纸质的,但也具有石头的纹理,有眼光的编辑应该算是熟练的雕工,刻上去也能给人带来传之弥久的感觉。因此,我希望我今后的文字,冷峻与芬芳,都如梅花,且能被“梅花碑”收留,产生石头的命运。

谨以此文,贺“梅花碑”佳文结集。

书评(媒体评论)

浙江交通除了传出高速上的车轮声和水面上的汽笛声之外,总是传出文学的声音。去年我为一部集子作了序,今年义有一部取在了手里,而且,同样是筲声嘹亮。

交通人的感受总是独特的,他们是时代旋转的象征。

熔铸在这部集子里的一切,也是如此,既是朴实的,又是动态的,细细读之,会为这些作品的灵动所感动,甚至,我们的心都会长出翅膀,以与这样的灵动共振。

——黄亚洲

这是一部从行业生长出来的作品集,它各种题材的内容都非常鲜明,文字充满质朴的活力。也正是行业的入口,打开了我对一个熟视无睹领域的认知:运河一卜的晨曦、农民脸上的笑容、管理者思考的线条都足交通的一部分,而更丰富的足纪实文字所构筑的的史诗画而与价值肩迪。

——潘维

这些作品语言晓畅,描写生动,情感饱满,不论叙事、抒情还是状物,都充满了对生活的热情和思考。多数作品中所描写的作者经历真实感人,在对往事的深情回忆中向我们展示了浙江省交通运输发展史的宏丽画卷,而纪实类作品通过对典型人物和事件较为全面深刻的记录描述,让人在动容之余陷入思索,感人至深又回味绵长。

——海飞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路歌(浙江交通首届梅花奖获奖作品集共2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郭剑彪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8107631
开本 16开
页数 37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60
出版时间 2012-11-01
首版时间 2012-11-01
印刷时间 2012-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79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丛书名
印张 21.7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39
169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23:2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