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荣耀中华--诺贝尔奖华裔科学家传
内容
编辑推荐

李政道:二十一世纪物理学前景;杨振宁:把高质量的学生变成高质量人才;丁肇中:中国人在科学上将会有许多重要贡献;李远哲:好好教育下一代是最重要的议题;朱棣文:对科学家们来说创新精神最重要;崔琦:21世纪的物理学会有革命性突破。打开本书,让我们一起领略这六位诺贝尔奖华裔科学家如何荣耀中华。

内容推荐

杨振宁,1957年获物理学奖,当时35岁。中国本土出生、成长,并在本土出成果的科学家要获得诺贝尔奖,从现在算起,20年足够。

丁肇中,1976年获物理学奖,当时40岁。在21世纪,中国人在科学上会有许多重要贡献。

李远哲,1986年获化学奖,获奖时50岁。目前惟一在国内工作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为了面对21世纪带给我们的挑战,好好教育我们的下一代将是最重要的议题。

朱棣文,1997年获物理学奖,当时49岁。中国科学家要想有所突破,第一要选择较新学科中有带领性、人家会跟着走的前沿课题,第二要瞄准代表新趋势、再向前走一步就渴望会有突破性进展的新技术。

崔琦,1998年获物理学奖,当时59岁。21世纪的物理学也会有革命性的突破,不仅在高能物理和粒子物理学方面,在凝聚态物理学方面也是一样。

李政道,1957年获物理学奖,当时31岁。中国已经具备了一切条件,21世纪世界物理学的领袖人物将出现在中国。

本书讲述了这六位诺贝尔奖华裔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和传奇人生。

目录

登上奥林匹斯山顶峰——杨振宁

 1 幸福的儿童少年时代

 2 西南联合大学艰难求学的日子

 3 芝加哥大学

 4 普林斯顿和杨一米尔斯理论

 5 “θ—τ之谜”和荣获诺贝尔奖

追寻科学与艺术之美——李政道

 1 好学少年,流浪天涯

 2 浙江大学的“茶馆里的大学生”

 3 西南联大再遇伯乐

 4 群英荟萃的芝加哥大学

 5 李杨合作攻克世界性难题

 6 双双登上诺贝尔奖颁奖台

 7 毛泽东求问对称性

 8 报国寸心坚似铁,振兴中华功不朽

 9 老当益壮,迎接新的挑战

 10 科学和艺术

科学实验团队的指挥大师——丁肇中

 1 颠沛流离的童年

 2 “时间是最浪费不起的”

 3 与实验物理结了缘

 4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5 寻找带色的雨滴

 6 J粒子的发现

 7 分享诺贝尔物理学奖

 8 三喷注现象的发现

 9 华夏情深

 10 探索无止境

他开辟了可能性的世界——李远哲

 1 爱好广泛的少年

 2 从书中探索人生的真谛

 3 一位主动学习的大学生

 4 原子科学研究所的研究生

 5 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博士生

 6 到哈佛大学深造

 7 芝加哥大学教授

 8 重返伯克利大学

 9 荣获诺贝尔奖

 10 “我们都是一个根”

捕捉原子的魔术师——朱棣文

 1 家学渊源

 2 迷恋上了物理学

 3 从“阴影”中走出来

 4 捕获原子的突破

 5 成为斯坦福的教授

 6 不应该把它看得有那么重

 7 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奖

 8 冰山的一角

 9 血浓于水的感情

 10 一位风趣、幽默、平凡的人

做研究就像是一种宗教上的“感召”——崔琦

 1 只要他们在我心里就够了

 2 发奋学习的培正时期

 3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4 奥古斯坦纳学院的奇才

 5 学业、爱情双丰收

 6 得天独厚,近水楼台先得月

 7 分数量子霍尔效应的发现

 8 崇尚教学相长

 9 梅开二度,登峰造极

 10 谦谦君子

试读章节

10 谦谦君子

由于少年时代生活在中国,并熟读《四书》、《五经》,崔琦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较深刻的领悟。尽管高中毕业后他一直在美国学习、生活、研究,但他的为学为人却依然保留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完全可以这样说,他仍是一位典型的中国学者。 谦虚、诚实、与人为善和尽力帮助他人是崔琦做人的基本准则。这些基本准则的形成与他从小接受家庭的教育是分不开的。他父母亲身上所体现出的与人为善、替人解忧的高尚人品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使他从小就懂得了什么是做人的美德。事实上,保持并发扬中国传统美德也是他走向人生辉煌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参加1998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后的第2天,即12月12日,崔琦在中国驻瑞典大使馆与中国留学生举行了座谈会。他不仅谈到了自己的学习和科学研究,还谈到了为人处世之道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对他的影响。他认为,具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文化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之一。海外学子千万不能丢掉这笔财富,而要好好地掌握、继承并发展它。他还对留学生们强调说,要在相信自己的同时,也要相信别人。只有向别人敞开胸怀,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帮助。这一点对于到异国求学的中国来说尤为重要,因为他们要承受比别人更大的压力。如果不能与周围的人接近,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进而广泛地交流,就很容易陷入孤立。

尽管在科学研究上取得了辉煌成就,并赢得了诸多荣誉,但崔琦并未因此而骄傲自满。他一直保持着谦和与友善——穿着朴素,说话慢声细语,脸上经常挂着微笑,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处处表现出儒雅的学者风度。他心胸开阔,从容淡泊,心静如水……不愧是一位令人敬佩的科学大师。

1998年10月13日,当他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喜讯传到普林斯顿大学时,在那里引起了轰动。他由此成为该大学在物理学领域的第18位获奖者。但他获得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对于他所在的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来说,还是前所未有的。难怪学院院长非常骄傲和兴奋地说:“现在我们终于有了这么一位。”

普林斯顿大学为他专门举行了庆祝会。面对师生的热烈祝贺,他只是微笑着点头道谢,感谢学校及同事们的支持与协助。当电机工程系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临近开始时,却一时找不到他的踪迹,最终还是在实验室里发现了他。他是被校方“逼”上记者招待会的。而直到这时,他还未曾把自己获奖的消息告诉给已经外出的夫人和在外地的两个女儿。

在记者招待会上,当记者问及他有何感想时,他笑着说:

不必把它看得太认真,生活依然继续,我也将像往常一样在普林斯顿大学教书、埋头于物理学研究,因为那是一个令我感到其乐无穷的世界。

在整个记者招待会上,崔琦回答记者提问所占用的时间,加起来总共也不过3分钟。这与他在实验室里说起自己的科研项目时的那种侃侃而谈的表现真是判若两人。他那东方式的谦逊和一颗平常心给所有的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和崔琦同在电机工程系任教的一位华人教授认为,崔琦是一位典型的绅士与学者。他说,崔琦虽是位了不起的学术大师,但他从不以此傲人,给人的印象始终是一位朴实与谦和的学者,因此他在普林斯顿大学的师生中有着很高的威望。

崔琦于1999年12月到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在大学师生的要求下,他谈及了自己的获奖。他说这是幸运使然,其实他自己并无任何的特质,只是对自己所研究的东西懂得一点点,在其他很多地方的知识甚至还比不上在座的大学生们……谦虚之意溢于言表。

作为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崔琦把追求真理作为自己最高的奋斗目标。他的义利观毫无疑问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社会重义轻利,偏重道德基础的构建,对每一个生长在中国社会的人的价值观都有着强烈的导引作用。

1999年12月,还是在香港中文大学,崔琦就青年成才问题与大学生们进行了交流。他语重心长地说,自己教书30年来接触的许多人都是在中国长大的理科学生,他们往往比较缺乏自信,而且往往要知道会有什么收获才去做。相反,欧洲学生却具有冒险精神,只要认为很有意思、很好、很有挑战性,就会踏踏实实地去做。

那么,中国年轻一代如何才能成才呢?在2001年接受记者汤正宇的那次采访中,崔琦对此道出了他的人生经验:

我个人比较相信“信”、“望”、“爱”3个字,也就是说要有信心、有爱心、有希望。我愿意告诉年轻人的是,要有信心,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能做事情。我特别想强调,我们中国在农业时代有一句话叫做“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就是要脚踏实地地做事,如果是做像我这样研究的,特别要自己领悟出每一个物理规律到底是什么意思,而不是光背或抄别人的。不能因为哪位名人说过或做过,就跟着照做,要自己去了解。我们以前传统文化比较注重背诵,我们100年前的考试都是八股文,做诗也是按照格式填进去,自己没有真正的了解。所以,我想一方面需要我们独立思考,另一方面又需要我们脚踏实地。

对于炎黄子孙来说,“国家”的概念是有着特殊的意义的,那就是家、国一体,国不过是“大家”而已。炎黄子孙对祖国、对故土的眷恋之情在其他民族中是少有的,以致无论他们走到天涯海角,都会心系祖国的前途和命运。

长期身居海外的崔琦何尝不是如此呢?!P272-274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荣耀中华--诺贝尔奖华裔科学家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建邺//肖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武汉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3038455
开本 16开
页数 27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4
出版时间 2008-06-01
首版时间 2008-06-01
印刷时间 2008-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7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16.1-49
丛书名
印张 17.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29
171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7: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