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全译本)/企鹅经典
内容
编辑推荐

成长小说是德国文学中特有的一种小说形式。它不像英法小说那样,描绘一幅广阔的、绚丽多彩的社会画面,或者讲述生动有趣的,甚至是错综复杂的故事,它讲述一个人在社会现实中的成长过程,而所谓成长就是通过各种磨炼,使个人与社会相适应。

本书是歌德的经典力作,也是德国成长小说的巅峰之作。身为商人之子的威廉·麦斯特,是个满怀理想、充满朝气的热血青年,他不满于市民阶层的平庸和唯利是图,寄希望于通过戏剧艺术和美育来改造社会,但混沌污浊的戏剧界,令他的奋斗陷入迷惘……

内容推荐

本书是德国成长小说的巅峰之作。身为商人之子的威廉·麦斯特,是个满怀理想、充满朝气的热血青年,他不满于市民阶层的平庸和唯利是图,寄希望于通过戏剧艺术和美育来改造社会,但混沌污浊的戏剧界,令他的奋斗陷入迷惘。威廉四处漂泊,接触种种世态,最终结识了由开明贵族组成的高尚团体,成为不断追求人性完善和崇高社会理想的探求者。威廉最初寻求戏剧艺术,而最终得到了人生艺术。

试读章节

如果相信一般人的意见,认为第一次恋爱是一个心灵或早或晚所能感受的最美的事物,那么我们必须再三称颂我们书里的主角的幸福,他有福分,全盘来享受这些唯一的良辰里的欢悦。但只有少数人是这样特别幸运,而大多数人则被他们青春的感觉引导着只是受一番严厉的教训,他们经过一种可怜的享受后,便在这教训中被迫去学习放弃他们最好的愿望,永远割舍那系在心弦的最高幸福。

威廉对这个楚楚动人的女孩的爱欲乘着幻想力的翅膀高高升起,经过短期的来往,他便赢得了她的爱慕,他已经占有一个他这样爱、甚至崇拜的人儿:因为他初次看见她,是在演戏时增人美丽的光照中,他对舞台的爱好是和对一个女性的初恋连在一起的。他的青春让他尽量享受那些被生动的艺术所启发、所保持的丰富的快乐。他的情人的处境也使她的举止动作含有一种足以助长他的爱情的情调。她怕她的情人发现她以前的种种关系,这恐怖心在她身上融成一种蕴涵着忧虑与羞惭的可爱的外表,她真心实意地爱他,就是她的不安也好像增长了她的温柔。她在他的怀中是一个最可爱的女性。

当他从第一次销魂的沉醉中醒来,回顾他的生活和种种关系时,他觉得,一切仿佛都很新鲜,他的责任更神圣,他的爱恋更富有真情,他的认识更清晰,他的才能更有力,他的意向更坚定。于是,采取措施,以躲避他父亲的责罚,安慰他的母亲,并且不受干扰地去享受马利亚娜的爱情,这在他也不是难事了。白天准时料理他的事务,平时不去看戏,晚间在饭桌上随便闲谈,只在大家都入睡时,他才穿上外套,蹑手蹑脚地走出花园,心里想着林多耳和兰得耳的勾当,不停息地跑到他情人那里去。

“您拿的是什么?”一天晚上他拿出来一捆东西,马利亚娜这样问。老女仆希望是些好玩的礼物,非常注意地观察它。“您怎么也猜不出。”威廉答道。

等到从那解开的包袱中露出一堆一柞长的傀儡时,马利亚娜感到多么惊奇,巴尔巴拉又是多么失望。当威廉费力地去分开那些乱铁丝,将傀儡一个个递给她看时,马利亚娜大声笑了。老女仆垂头丧气地退到一边。

只需要一件小事,便足以助长两个爱人的兴会,这晚我们的两位朋友就快乐到了极点。这一小套傀儡被他们反复吟味,每个形体都仔细观察,任情取笑。身穿黑绒上衣,头戴金冠的扫罗王,马利亚娜绝对不喜欢。她说,他太呆板,太学究气了。比较使她满意的却是约拿单,他的光滑滑的下颌,黄红参差的衣裳,还有缠头。她也会很得法地提着铁丝将他转来转去,让他行礼,陈述爱情。相反,她毫不注意预言者撒母耳,纵使威廉不住向她称赞那小小的胸章,并且说那锦绣的僧衣的衣料是从祖母的一件旧衣上取下来的。她觉得大卫太小,歌利亚又太大了,她总是喜欢她的约拿单。她能这样得法地把玩它,最后把对傀儡的爱抚又转移到我们的朋友身上,这次一段小小的游戏又成为幸福良辰的导线了。

街上的一片喧哗,把他们从温存的美梦中吵醒。马利亚娜唤来老女仆,老女仆勤恳做事已习以为常,这时她正忙着整理下次演戏用的戏装上需要更改的材料。她告诉她的主人说,方才外边有一群快乐的小伙子从隔壁意大利酒馆里蹒跚地涌出来,牡蛎刚上市,他们为了尝鲜,没有节制地喝了许多香槟酒。

“真可惜,”马利亚娜说,“早些时竞没有想起,我们也应该乐一乐。”

“这还不晚,”威廉答道,他递给老女仆一块金币,“你若给我们买来我们想吃的食品,你也可以同我们一齐享用。”

老女仆办事很敏捷,不大工夫便有一张铺设精致、陈列着小吃的桌子摆在这对情人的面前。老女仆也坐在一起,大家吃喝,自得其乐。

在这样的情境中是不缺乏闲谈的资料的。马利亚娜又拿过来她的约拿单,老女仆也很会把话头转到威廉最喜爱的题目上。她说:“您曾有一次向我们述说圣诞夜傀儡戏的导演,听着有趣味。可是谈到芭蕾舞要开始的时候,您的话头中断了。现在我们才看到这漂亮的傀儡剧团,它竞发生过那么大的影响。”

“是的,”马利亚娜说,“继续说给我们听,你那时觉得怎样?”

“亲爱的马利亚娜,”威廉回答,“如果我们回想往日,和往日一些无伤大体的歧途,尤其是在我们已经顺利地登上高峰的那一瞬间,我们再向四下一望,并且得以俯瞰我们所走过来的路,这真是一种极大的乐趣。心满意足地回忆许多我们常常带着苦恼的情绪认为是不能排除的障碍,同时把我们现在所理解的东西和我们往日不理解的东西相比较,也是同样令人愉快的。但此时此刻我同你谈到往事,我觉得是不可言喻的幸福,因为我同时看到前面便是那令人销魂的国土,我们将手牵着手一起在那里漫游。”

“那场歌舞怎样了呢?”老女仆岔开他的话头,“我怕并不是一切都是应时应分结束的。”

“啊,”威廉回答,“太好了!关于那些男黑人和女黑人,男牧童和女牧童,男侏儒和女侏儒的奇特的跳跃在我一生永久是一件朦胧的回忆。随后帷幕垂了下来,门也关起,我们整个的小团体像是吃醉酒一般蹒跚地跑到床上去。我却清楚地记得,我那晚不能入睡,我还想说些什么,我还有许多问题要问,所以把送我们去睡眠的保姆放走我很不甘心。

“可惜第二天早晨那神秘的架子又消逝了,那神秘的帷幔也拿开了,我们又能随便穿过那个屋门,从这间到那间去,这么多的奇迹竟没有留下一点儿痕迹。我的弟弟妹妹们抱着他们的玩具跑进跑出,我却独自一人轻步踱来踱去,昨天有这么多幻术的地方,今日竟只有两扇门框,这是不可能的。啊,谁若是寻求失去的爱情,他不会比我那时所感受的更为不幸!”

他用狂喜的眼光注视着马利亚娜,这眼光使她确信,他不怕他有朝一日会落到这般境地。

P9-12

序言

成长小说是德国文学中特有的一种小说形式。它不像英法小说那样,描绘一幅广阔的、绚丽多彩的社会画面,或者讲述生动有趣的,甚至是错综复杂的故事,它讲述一个人在社会现实中的成长过程,而所谓成长就是通过各种磨炼,使个人与社会相适应。因此,成长小说最大的特点就是集中写主人公的长成过程。他的成长不是靠闭门修养,而是通过社会实践。成长小说主要不是传达作者对社会的观察和认识,而是表达作者的生活体验和他所认识的生活真谛。这种小说有明显的自传成分,既有作者的实际经历,也有作者的理想。

德国的成长小说可以追溯到17世纪格里美尔斯豪森的《痴儿西木传》,但一般来说,真正的德国成长小说始于18世纪启蒙作家维兰德的《阿迦通》,歌德的《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以下简称《学习时代》)是德国成长小说的顶峰。到了19世纪,成长小说仍然是德国小说最主要的形式之一,代表作就是凯勒的《绿衣亨利》。20世纪的著名小说,为托马斯·曼的《魔山》,穆齐尔的《没有个性的人》,格拉斯的《铁皮鼓》,都继承了成长小说的传统,虽然它们本身已经不能算做是传统意义上的成长小说了。

像《浮士德》第一部一样,《学习时代》的创作也经历了两个文学时期,即“狂飙突进”时期和古典文学时期。1777年歌德开始写这部小说,一共写了六部多一点,标题是《威廉·麦斯特的戏剧使命》(以下简称《戏剧使命》)。1786年歌德到意大利旅行,创作中断。已经写好的部分,歌德生前没有出版,但是有位名叫舒尔泰斯的瑞士夫人把它抄写下来,她的手抄本后来被人发现,于1905年以《威廉·麦斯特的戏剧使命》为题正式出版。1793年歌德决定继续写这部小说,不过经过意大利之行,歌德对人以及对人与社会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他无法按照原来的计划继续写下去。他对已经写好部分按照新的认识彻底改写,由原来的六部压缩成五部,接着写第六部、第七部和第八部。第六部有个专有的标题《一个美丽心灵的自述》,它自成一体,同时又是前五部与后两部的连接点。前五部讲述威廉的戏剧生活,后两部讲述威廉进入“塔社”以后的经历。

《戏剧使命》是狂飙突进时期的作品,《学习时代》是古典文学时期的作品,它们分属两个不同的文学时期,因而它们的主题也不同。《戏剧使命》中主人公的任务是完成自己选定的“使命”;《学习时代》中主人公的任务是在生活中,在社会实践中使自己“成长”。在《戏剧使命》中,威廉是个有朝气、有理想的热血青年,他不愿过平庸的生活,他不愿把自己禁锢在狭小的圈子里,他要走向广阔的世界,担当起改造世界的重任。18世纪是启蒙运动时期,德国市民出身的青年接受了启蒙思想,认为社会进步要从教育开始;而爱好文学的青年更认为,舞台是教育人们最好的场所,戏剧是教育人们最有效的手段。但是,18世纪,特别是18世纪上半叶,德国的戏剧特别落后,因而改造戏剧,创立正规的民族戏剧就成为很多启蒙作家的共同要求。这样,《戏剧使命》中的威廉,就把改革德国戏剧,创立德国自己的“民族戏剧”当做自己的“使命”,并为实现这一“使命”付出自己的一切。

到了古典文学时期,歌德关心的问题发生了变化,因而他在写《学习时代》时的着眼点就不再是个人如何塑造自己,个人如何按照自己的理想改造社会,而是个人在与社会交往中如何驾驭自己,提高自己,个人如何与社会磨合,使自己成为理想社会中一个合格的成员,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学习时代》中威廉追求的目标就是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所谓“完整的人”,不仅要有朝气、有热情,同时还必须有现实意识,有冷静的头脑,有埋头苦干的精神。要成为这样一个“完整的人”,自然也必须接受教育,但接受教育的途径是与社会接触,而不是仅仅依靠戏剧。接受教育的场所是社会这个大舞台,而不是戏剧这个小舞台。因此,在《学习时代》里威廉的戏剧生涯就成为他许多生活经历中的一种,创立民族戏剧也只是许多追求中的一种。而不是他的“最终使命”。

那么,威廉在《学习时代》中是如何成长的呢?1794年歌德给席勒的一封信中说:“《威廉·许勒》第一部终于出版了,我也不知道,它怎么意外地获得了《麦斯特》这个书名。”“许勒”是德语Schtiler的音译;如果意译,对应的汉语应当是“学生”或日“学徒”。同样“麦斯特”也是德语Meiste的音译;如果意译,对应的汉语应当是“师傅”或日“大师”。不管书名是叫《威廉·许勒的学习时代》还是叫《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它都传达出一个信息,主人公威廉的成长过程与一个手工业工人的成长过程是一样的,他也要经过“学习时代”、“漫游时代”,最后达到“为师时代”。事实上,歌德在写完《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之后还写了《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至于他是否还打算写《威廉·麦斯特的为师时代》现在还找不到任何文字的或口头的证据。歌德把他的小说定名为《威廉·麦斯特》,那是要强调,人的最终目标是成为娴熟自如地掌握生命艺术的“师傅”或者“大师”。但是,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从头做起,从“学徒”做起,首先要进人“学习时代”。

《学习时代》这部小说中的威廉就是一个“学徒”,他正在经历人生的最初阶段“学习时代”。他作为商人的儿子,父亲给他安排的生活道路是经商。他觉得商业领域过于狭窄,无法施展他的才能,无法实现他的抱负。于是,他进入了戏剧界,以为在那里他可以大展宏图。不料,他想象中的戏剧界与实际的戏剧界相距太远。那里的人鼠目寸光,自私自利,那里的环境混沌污浊,使人很容易走上迷途。理智告诉威廉,戏剧界不是他久留的地方,于是他离开了戏剧界,回家帮父亲经商。但是,冷静的理智压制不住炽热的激情,他对戏剧的热爱使他又回到了戏剧界。他与剧团同甘共苦,但一些演员的自私自利让他十分反感。有一次,他们在赴某地演出的路上,遇到强盗的袭击,威廉奋不顾身与强盗搏斗,并受了伤。那些演员不仅不感谢他,反而谴责他,说他们遭袭击是因为他带错了路。诸多此类的经历,让他对剧团彻底失望,开始寻找新的出路。一半是由于贤人的指点,一半是由于命运的安排,威廉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即由高尚的人组成的“塔社”。

18世纪的德国有许多致力于改善人类生活的团体,其中最著名的是“自由圬人会”,歌德本人也参加过这个团体。小说中的塔社就是根据社会上存在的这类团体塑造的,它是一个由高尚的人组成的友谊联盟,是个理想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人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同时又彼此敬重,同心同德;人人都有远大理想,同时个个又都是不善空谈的实干家。生活对他们来说也是一门艺术,人人都必须学习。因此威廉进入这个团体之后,首先就要考察他是否愿意学习,有没有成长的潜力。塔社成员发现威廉感觉敏锐,勤于思考,热爱生活,因而接纳了他。但是,他们也发现,威廉过于注意内心修养,忽略了与外界的接触。他的头脑中充满了理想的幻想,但缺少实实在在的实践和切身体验。这些缺点必须克服,而且必须是在实践中克服。威廉这样做了,他们给他颁发了“结业证”,他的“学习时代”正式结束。

拿到“结业证”是“学习时代”结束的外在标志,它的内在标志是主人公威廉从一个片面的人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歌德的这部小说,不仅要告诉我们,人成长的目标是完整的人,而且还要告诉我们,人怎么才能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维特与塔索是歌德早期作品中的两个主要人物。他们都因为坚持主观要求,不顾客观限制,而导致失败。维特与塔索是绝对意志主义者,他们要求无条件地实现他们的意志,一旦他们的意志无法实现就把责任全部推给客观。威廉也要求实现自己的意志,不过当他的主观意志与客观环境产生矛盾时,他总是不断地反省自己,调整自己,使自己的主观意志与客观的现实相吻合。这样,挫折和失败,就不是一种损失,而是一种获取。威廉也曾经像维特或塔索一样,好走极端。比如,有一关他把自己小时候写的诗稿撕毁,投人火中,而且郑重申明,他从今以后再也不写诗,因为一个人如果没有那种天赋能写好一首诗,那他就不应该与诗歌沾边。这是狂飙突进时期那些自认为是“天才”的人们的典型心态。不过,威廉已经不是狂飙突进时期的“天才”,而是古典时期争做“完整的人”的青年。他在朋友的帮助下,很快就认识到自己的那些想法和做法都过于偏激,是一种“幼稚病”。他治愈了自己犯的“幼稚病”,进而走向成熟。他在塔社这个理想的社会中找到了生活的目标,完成了“学习时代”

歌德的这部小说,不仅内容丰富,就是写作手法也值得称道。首先,他成功地使用了在叙述中穿插诗歌的这种传统手法。小说中的那些诗,不仅用于调节气氛,而且用于刻画人物。如《谁知向往,谁才知道我的痛苦》一诗就是告诉读者,迷娘为何总是向往不存在的东西。其次,歌德把有关美学或哲学的议论非常自然地融人小说的叙述之中,使两者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这方面,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关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的讨论。威廉随剧团来到伯爵府上演出,雅诺向威廉推荐莎士比亚的戏剧,使一向崇拜德国古典主义戏剧的威廉认识到了莎士比亚的伟大。剧团决定演《哈姆雷特》,威廉担任主角。为了演出,就得研究剧本,分析人物,热烈的讨论由此展开。讨论中发表的那些见解,早已成为莎士比亚研究中的经典论断。不过,更为重要的是,威廉通过分析莎士比亚的剧本也认识了自己,他认识到哈姆雷特的那些弱点,如多愁善感,犹豫不决,左思右想,不见行动,也是他自己的弱点。克服了这些弱点,他就可以向前大大迈进一步。因此,有关《哈姆雷特》的讨论,除了它的理论意义以外,还是主人公威廉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步,因而也是小说发展的重要一环。

《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出版以后,一般读者反应冷淡,与此相反,文学界的反应十分热烈。有的谴责,有的赞扬,但不论是谴责者还是赞扬者,都是歌德的老朋友。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重视这部小说的恰巧是刚刚在文坛崭露头角的年青的浪漫主义作家。F.施莱格尔在他写的《片断》中说,“法国大革命、费希特的科学论和歌德的《麦斯特》是当代最伟大的三种倾向”。把一部小说与法国大革命相提并论,认为它也和法国大革命一样是时代最伟大的倾向之一,这足见这位浪漫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对歌德的这部小说多么重视。在他看来,法国大革命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时代,费希特的科学论开创了哲学的新时代,歌德的《麦斯特》开创了文学的新时代。浪漫主义作家,特别是早期浪漫主义作家十分重视长篇小说创作,这与歌德的这部小说有直接关系。当然,浪漫主义作家重视这部小说,并不是把它当做可以效法的范本,而是把它看做文学如何进一步发展的基点,有的作家甚至把它看做反面教材。例如,著名浪漫主义作家诺瓦利斯就为了对抗歌德的《麦斯特》写出了长篇小说《海因里希·封·奥夫特丁根》。浪漫主义作家对歌德这部小说的接受,说明歌德与浪漫主义作家之间的关系是既有连续性又有间断性的。浪漫主义作家从歌德的这部小说中看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但这一发展方向又与歌德的基本倾向截然不同。从浪漫主义作家对《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的接受,可以看出歌德的这部小说在德国文学中的地位。

后记

1946年以前,英国的经典丛书的目标客户群主要局限于学生和研究人员,普通读者根本就找不到优秀易读的版本。企鹅出版社先前也只出版传统意义上的经典丛书,并于1935年出版了一套十本的丛书,1938年还出版了一套十本的插图经典,其中包括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但是市场反映平平。

二战之后情况大为改观。E.V.瑞奥,一位杰出但低调的古典文学学者和出版商,利用业余时间不断润色他所翻译的荷马的《奥德赛》,并将译文朗读给他的妻子莱俐听。他的妻子非常支持他完成并出版他的译作。

企鹅出版社的创始人艾伦·莱恩马上就同意出版他的译作,还邀请他主持一套新的系列经典丛书的出版。莱恩经常做出这种决定:这是一种直觉,他断定很多读者渴望这种全新的通俗易懂的翻译作品,瑞奥的作品就能满足读者的这种需求。与其说这是一场赌博,还不如说是孤注一掷,因为任何唯利是图的理性出版商都不可能做出这样的决策。

瑞奥翻译的《奥德赛》一鸣惊人,销量达三百万册,位居企鹅畅销书榜首,直到后来才被《查特莱夫人的情人》和《动物庄园》超过。原因何在?答案就是瑞奥译作的质量和抱负,以及他出版系列丛书的目标。

主编的用意就是委托能效仿自己的风格的译者,给普通读者呈现用现代英语改写的既通俗又吸引人的文学大师的作品,而适当裁减冷僻生涩陈腐之处,以及那些使很多译作没有现代韵味的外来成语。每本书都按企鹅出版社的定价发行。除《奥德赛》外,丛书还包含很多其他著作。

当被问及上个世纪60年代的众多出版物中,哪一部他最感到自豪时,艾伦·莱恩毫不犹豫地推荐“企鹅经典”。半个世纪以来,该系列丛书不断发展壮大,远远超出了瑞奥的最初设想,但从来也没有背离早期译者和编者的初衷。

秉承这种精神,“企鹅经典”在六十华诞之际,来到中国,出版中文版,为广大的中国读者带来内容、翻译质量皆为上乘的外国经典名著。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全译本)/企鹅经典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德)歌德
译者 冯至//姚可昆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691810
开本 32开
页数 55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96
出版时间 2008-03-01
首版时间 2008-03-01
印刷时间 2008-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9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16.44
丛书名
印张 17.875
印次 1
出版地 重庆
210
137
3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2: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