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汉水文化论纲
内容
编辑推荐

该书立足于文化历史学、文化哲学和文化地理学等学科背景,着眼于全面性、典型性、学术性和普及性等写作定位,运用现代学术规范,首次从汉水流域古老的文明历史渊源、汉水文化的类型构成、汉水流域的文化结丛、汉水流域的特色文化形态、汉水文化的精神要素分析和汉水文化个案解析六个层面系统地梳理了汉水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古今概貌,揭示了汉水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特征,全面地描绘了汉水流域具有典型意义、五彩纷呈的文化事象和民风民俗,对于汉水文化的兼容性、开放性、固执性与创新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做了深刻阐述。

本书的出版,填补了地域文化研究、流域与河流文化研究的一项空白,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一项重要贡献。著名东方美学家、华中师大文学院博导邱紫华教授为之作序。

内容推荐

本书立足于文化历史学、文化哲学和文化地理学等学科背景,首次从六个层面系统地梳理了汉水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古今概貌,揭示了汉水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特征,全面地描绘了汉水流域具有典型意义、五彩纷呈的文化事象和民风民俗,填补了地域文化研究、流域与河流文化研究、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一大空白。

汉水是古代“江河淮汉”四大名渎之一,地处承东启西、勾连南北的文化交锋区和汇集地,在中国流域文化中,其文化的兼容性、开放性、固执性和创新性都非常典型,因而,本书的出版,无论是对地域文化、河流与流域文化,还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都具有较强的启发、借鉴价值。

目录

引言

一 汉水文化研究所面临的问题

二 汉水文化研究的文化意义及当代价值

三 汉水文化研究的文化背景和理论视野

第一编 汉水流域古老的文明历史渊源

 第一章 古老的汉水与古老的生命源头

一 汉水是中国远古最大的江河

二 汉水流域早期的生命起源及地质地貌考古发现

三 恐龙蛋与汉水流域早期的生命演进

四 “郧县人”与中国文化的发祥地

 第二章 汉水,古老的华夏民族源头地

一 “华夏”之名的由来及与汉民族的关系

二 华夏民族与汉水的关系

 第三章 汉水流域古老民族的迁徙融合与古老的方国

一 先秦时期汉水中上游的古老民族迁徙融合

二 汉水流域古方国的类型

三 汉水流域古方国分布概况

四 几个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汉水方国

五 汉水文化与楚文化的关系

第二编 汉水文化的类型构成

 第四章 民间文学

一 汉水流域有代表性的神话

二 汉水流域的民间歌谣

三 汉水流域的民间故事

 第五章 民俗文化

一 汉水流域的岁时时令节庆习俗

二 汉水流域的居住习俗

三 汉水流域乡村的婚嫁习俗

四 汉水流域的丧俗

五 汉水流域的祭祀与信仰习俗

六 汉水流域的饮食习俗

七 汉水流域的禁忌习俗

八 奇异的生活习俗:楚步、解手、半夜搬家、火烧龙灯

 第六章 民间艺术

一 汉水流域的民间工艺

二 汉水流域民间文艺

三 流行于汉水流域的几大剧种

 第七章 宗教文化

一 汉水流域道教产生的历史文化渊源

二 汉水流域道教的产生

三 汉水流域道教的长足发展

四 汉水流域道教的的全面繁盛

五 汉水流域道教的的逐渐衰微

 第八章 移民文化

一 汉水流域历史上的移民

二 荆襄流民运动

三 汉水流域移民的历史原因

四 移民对汉水流域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影响

五 中国与韩国在汉水文化上的惊人相似

 第九章 商旅交通文化

一 通往中原的古代水道、驿道和商队

二 葛结在汉水流域中上游的蜀道

三 蜀道上的栈道、阁道和碥路

四 横亘东西、勾连南北的汉水流域古代盐道

 第十章 科技文化

一 天文与地震遥测科学

二 医药科学

三 铸造技术

四 纺织技术

五 漆器技术

第三编 汉水流域的文化结丛

 第十一章 汉中文化

一 汉中的独特历史人文地理地位

二 汉中的风土人情

三 汉中著名的风景名胜

四 莲花落——汉中历史上独特的乞丐文化

五 昙花一现的张鲁政教合一政权

六 汉中历史名人

 第十二章 商洛文化

一 商洛的历史文化地位

二 商洛古驿铺溯源

三 “商洛八关”

四 “商山四皓”

五 仓颉造字阳虚山

六 商洛酒文化

 第十三章 房陵文化

一 房陵文化的特点

二 汉水流域的古文明大国——庸

三 房陵黄酒与房陵酒文化

四 伍家沟民间故事村及故事

五 吕家河民歌文化

 第十四章 南阳文化

一 蕴藉深厚的古南阳先楚文化和诗经文化

二 南阳汉文化

三 南阳内乡的衙门文化

四 南阳古名人举要

五 当代“南阳作家群”

 第十五章 襄阳文化

一 襄阳的历史文化地位

二 襄阳万山与汉水神女

三 襄阳先楚文化

四 襄阳的政治军事地位与襄樊围城之战

五 襄阳历史文化名胜

六 襄阳历史文化名人

 第十六章 荆州文化

一 荆州的历史文化地位

二 荆州与三国历史文化

三 刘表与荆州学派

四 荆州的历史文化名胜

五 荆州历史文化名人

 第十七章 汉派文化

一 汉派文化的历史演变

二 汉派文化的古今代表事相例举

三 武汉人与汉派文化之批判

第四编 汉水流域的特色文化形态

 第十八章 炎帝文化

一 江北与江南的民族和文化源远流长

二 大江南北炎帝及其后裔的遗迹

三 大江南北炎帝神农氏遗迹的同异

四 论炎帝神农尝百草对汉水文化的深远影响

 第十九章 楚文化

一 楚国的兴起及楚文化的形成

二 楚文化形成前文化遗存

三 楚国的文学与艺术

四 楚文化的六大支柱及其精神特质

 第二十章 三国文化

一 何谓三国文化

二 三国文化与汉水的关系

三 汉水流域三国文化的特征

 第二十一章 武当文化

一 武当道教及武当道教文化研究

二 武当武术

三 武当文学艺术

四 武当建筑艺术

五 武当道教养生与修炼养生的五项基本原则

六 武当文化的特征

 第二十二章 孝文化

一 中华孝文化的历史发展及其内涵

二 汉水流域孝文化的流变

三 汉水流域古代孝文化的典型代表人物及本事

四 汉水流域孝文化的当代价值

五 对孝文化的扬弃与创新

 第二十三章 神农架《黑暗传》与汉民族史诗文化

一 《黑暗传》在神农架的发现及成书

二 《黑暗传》的故事梗概

三 《黑暗传》是否可以视为“汉民族神话史诗”

四 《黑暗传》文化底蕴的多视角探测

五 《黑暗传》的价值系统探测

第五编 汉水文化的精神要素分析

 第二十四章 汉水文化的特征

一 开放性和广适性。

二 持久性和变化性。

三 丰富性和生长性。

四 过渡性和和谐性。

 第二十五章 汉水文化精神

一 首创首发、敢为人先的精神¨

二 国家至上、勇赴国难的爱国精神

三 公而忘私、牺牲奉献的精神

四 太和博爱、厚德载物的精神

五 注重孝道、道德至上的精神

六 独立求真、不懈探索的精神

第六编 汉水文化个案解析

 个案之一:汉水流域“寄死窑”之历史文化哲学解读

一 对寄死窑习俗的学术理论解析

二 对“寄死窑”之历史文化哲学解读

 个案之二:汉水流域丧歌多文化向度的价值系统结构

一 丧歌习俗与汉水流域丧歌的分类

二 汉水流域丧歌的多文化向度的价值系统结构探测

 个案之三:论汉水文化旅游经济发展的前景与对策

一 十堰市文化旅游资源基本存量现状分析

二 十堰市文化资源、文化产业与旅游经济融合的现状分析

三 整合文化产业资源,大力推进文化旅游经济发展

 个案之四:《桃花源记》与汉水流域桃花源求真

一 东南西北著名桃花源述论

二 《桃花源记》与汉水流域竹山武陵源和桃花源

后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汉水文化论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潘世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6056687
开本 32开
页数 69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639
出版时间 2008-08-01
首版时间 2008-08-01
印刷时间 2008-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7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96-53
丛书名
印张 22.2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10
147
3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9: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