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八月宁静(精)
内容
编辑推荐

陈宁的文字,如同冰淇淋蛋糕。清新口感,回味甘甜。这一次,要带我们看不一样的巴黎。

巴黎也许是浪漫的,但在陈宁的笔下,有了更多的可能。也许正如南方朔在序中所说,陈宁用一种「隐秀」的风格书写城市。将体验的碎片尽数收藏,不求虚构削足适履的整体,却是要在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叮叮咚咚,呈现出世界和生命的多重颜色和切切声响。柔软、通透、亲切而丰富。

如此看巴黎,也是回看自己。每一瞬的感觉,都不虚枉。陈宁让我们看到的,就是这些斑斓的人生片段。感受一下作者笔下巴黎的独有风情,就在《八月宁静》中。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部随笔集,分三辑,辑一“八月宁静”,书写巴黎掠影;辑二“沉默时光·文字光影”,细看电影与文学;辑三“记忆回旋处”,游走于城市与记忆之间。书中既谈巴黎浪漫和生活趣闻,也说她所钟爱的电影文学,展现出一位文艺女子的媚态。陈宁用一种“隐秀”的风格书写城市,将体验的碎片尽数收藏,她让我们看到的,就是这些斑斓的人生片段,在宁静致远中透着淡淡的情味。

目录

隐秀·陈宁风格——南方朔序

第一部:八月宁静

 巴黎生死界

 追忆逝水年华

 有一种姿势叫乞

 墙上的名字

 萨特在蒙帕纳斯

 扫墓

 侍应生

 初夏

 莎玛丽丹

 双城记

 八月宁静

 左岸

 巴黎女子

 夜巴黎

第二部:沉默时光·文字光影

 不如及时一小津

 海边的孤塔

 孤寂百年

 四月残酷美学

 卡尔维诺情书

 米兰·昆德拉的乡愁

 淘气启示录

 黑鸟,我所爱——大诗人希尼印象记

 关于列侬的一场静默仪式,或回忆

 布烈逊的瞬间,即永恒

 一个老巴黎的凝视

 重工业文明的剪影

 把欲望留给自己

 隔着玻璃的温柔爱抚

第三部:记忆回旋处

 六月下雨,七月炎热

 七月的热浪

 台风与地震

 城市的书店

 我城电影节

 太原街的声与色

 我记得……油麻地

 德国笔记:莱茵河畔的思考

 流动的街景

 当卡夫卡在巴黎呐喊

后记:风格练习

试读章节

有一种姿势叫乞

我时常不懂得回应这一种姿势。坐地铁时,走路时,这些手掌就如花朵一一盛开在我面前,叫人很难假装看不见它们,即使它们的主人总是极力把自己的脸掩埋起来。在巴黎,他们是那么的多,像自然定律一样的相对论,有多少阳光就有多少暗影。

大抵是很叫人为难的姿势,就算真是山穷水尽迫不得已,他们之中许多人还是希望把事情做得漂亮一点、优雅一点。最常见的场景是在地铁里,他们尝试表演一点什么,唱歌或跳舞,那些唱跳出色的,神情看起来就舒坦得多了,把破旧小钱包伸出去收集零钱时也理直气壮得多,似乎因此跟其他同路人有所区分:他是乞,我是讨(生活)。如此微小的分别,对他们来说多么重要。

巴黎地铁公司为这些讨生活的人,发出了通行证,不过名额有限,卖艺者统统要经过面试,水准相当的才准予营生,这样就更壁垒分明了。有牌者与无牌者之间,最大的区别或许不是卖艺的水准,而是尊严。这让人想起路边的流浪者,明明已无家可归,还是试图用破烂的纸箱把自己围拢起来,搭建一个似是疑非的“家”。这一点残余的执著是他们最后的精神堡垒,若连这方矮墙也坍塌了,就意味着终极的离弃,彻底自我放逐于社会之外。

只是,既然来到不得不摆这个姿势的地步,不论他们如何努力显出不同,却还是掩饰不了更多的相像。比如,他们看来都累透了,眼神又总是躲闪着、回避着。我想,“看”,真是难。行人不好意思看他们,仿佛这样会添加他们的难堪,同时深知看了也是无能为力,不如不看,反正日子久了,人就麻木了。他们也不好意思看,害怕在行人的眼眸中看见自己狼狈的存在,一旦看见了,就再没有勇气把手伸出去、摊开手掌。于是,到最后就只剩下了惘然的眼神,没有焦点,也没有未来。

我说到麻木,其实就像一种寄生蔓藤,缓慢地爬上心头,榨取养份,直至人心枯死。有一阵子,我疑心我终于练成了巴黎人惯有的漠然。

有一天,坐地铁到城的另一端看朋友,车程不长,大概不到半小时。小小的车厢却先后出现了好几个组合的卖艺者,有牌或无牌的,可乘客竞罕有地大致维持着同一批,没什么人再愿意掏出零钱打赏了。于是,这些卖艺者在摇晃的车厢内分别拉奏完手风琴、表演完布偶剧、唱完乱七八糟的流行歌后,只好把仍旧空空如也的小钱包收好,趁着列车停站的空档,赶紧跑到另一个车卡再碰运气。这些模样几乎一式一样的黑色小钱包不知经过我的面前多少次,我和其他人一样,渐渐无动于衷。后来,有一个男人上车,他没带乐器,也没带任何表演道具。待车门关上了,他开始说话:“各位先生太太,抱歉在这个下雨天打扰大家……”大意是说由于一宗意外,他脑部受伤,已经动了两次手术,还必须再动第三次手术,但没有钱。不知是因为大家真的同情他的际遇,还是因为他演说的内容有点“新意”,还是因为下雨天的关系,当他拿着小钱包在座椅之间走了一圈,我看见里面装满了零钱。

我忽然想,人们不是无动于衷,而是必须要一个背景故事、一个可以想像的情境(即使也许是假的),才愿意施舍。乞的人那么多,怎样才能搏得最大宗的同情?

走在街上,看见母亲带着孩子、老男人带着狗颓坐街角,常会有人因为孩子的关系,因为狗的关系,而停下来,放下零钱,摸摸狗或孩子。那孩子的母亲,那狗的主人,由始至终木无表情地坐着,坐成了一块布景板,好让所有视线看得见他们,却又能绕过他们。

二○○五年一月

墙上的名字

白的墙,密麻麻的黑字。是名字,而不是数字。这面墙,就叫“名字的墙”。名字成千上万,因为它们的存在,墙便有了生命,有了意义。

墙立在玛黑区的“大屠杀纪念馆”,一幢朴素的灰白色建筑物。说实在,这名字有点语病,大屠杀当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致使我们必得“纪念”它,因而真正的“纪念”,其实是念记在这场巨大命运旋涡里无声消逝的人。一个、两个、一万、十万、一百万、六百万。关于这场灭族的大运动,普世的印象往往聚焦于某一个特定数字,仿佛必得借助一个吓人的数字才能证明它的存在与毁灭性。

P12-17

序言

隐秀·陈宁风格

南方朔

写作有如蹈瓞逛街,你逛不出一个被抽象观念统一起来的城市,只是逛出一堆有意义的琐碎。逛街是复义的,写作也是复义的,只是看你抓住甚么而已。

陈宁在巴黎闲逛,这是她抓住的巴黎:

——“在这个美学的核心,则是这些都市女子走路、抽烟、发呆的姿态,她们对别人视线的自觉与在乎,喜欢张扬却同时热爱低调的特质。一个独坐咖啡馆的巴黎女子身影,是一道满载隐喻的好看风景。”(《巴黎女子》)

——“但左岸有一种自以为是的矜持,以及对文化的自重。这气质使很多东西变得顺理成章,不造作。在咖啡馆谈文说艺跟在市场买菜一样自然,有时前者较后者更天经地义。…‘并且,左岸适宜于居住,街道亲近却不压迫,有充足的树荫。在喧闹之中,总有一抹安静。这样说吧,右岸仿佛是前院是客厅,整天缤纷演出,久了可是叫人累。左岸却更像是后院是书房,前台的戏照演可也,后台还是有着可让人躲起来叹一口气的空间。”(《左岸》)

——“巴黎的灵气,是来自那个阵容鼎盛的逝者队伍。人在巴黎,仿佛随时推开一扇门,就能触摸到冥界的种种。……在巴黎,死亡是某个透明的存在,让我穿透它观看世界:它无处不在,可是一点不沉重。”(《巴黎生死界》)

——“来巴黎的人,总要登登铁塔,从高处看看这城市。如果来问我,我就会说,一定要在晚上去看,要看夜巴黎。那是另一个巴黎。一个教人心碎心折的巴黎,一个能把悲伤从心坟挖出,并且重新埋葬的巴黎。一个教人迷醉的巴黎。……所有关于白天的脏乱、疲惫、繁琐,来到了黑夜,似乎一一失效,给黑洞般的深夜吸纳收藏起来。仿佛换上了另一个布景,另一种心情。罪也变成美,沉沦是理所当然,放纵是疗伤的姿态。塞纳河幽幽流淌,就像一个知音人的心跳。我知道,所有事情,夜巴黎都懂得,并且明白,并且知道如何陪伴、慰藉。”(《夜巴黎》)

类似于此的描写和抒感,俯拾皆是,它就是陈宁的风格、陈宁的眼。那是一种剔透,一种仿佛什么都知道,而正因知道,所以才开阔旷达的洞察。陈宁是柔软的,也是很有感觉的。

于是,由陈宁的文章,我就想到《文心雕龙·隐秀第四十》所谈到的所谓“隐秀”:

——“夫心术之动远矣,文情之变深矣,源奥而派生,根盛而颖峻,是以文之英蕤,有秀有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斯乃旧章之懿绩,才情之嘉会也。”

若将上述说法用白话文来表示,“隐”是指一种认知和心情,以及由此而显露出来的书写笔法。它让文辞间有更大的意义空间,可以响起不同的回音。而“秀”则不是雕削之华丽文辞,而是蕴藉的风格自然表现在章句的缝隙间。陈宁的风格,在“隐”“秀”这种文体的判断标准上,的确已耕耘出了一片自己的田地,她看巴黎的结果,也才看出了那些慧眼。

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都早已知道,虽一事一物,各人写来,皆必干人干面。有的切事直述,有了论理却失去了文采与感性,有的借题引申,文辞的瓜蔓滋生,本题反倒失去了踪影,如何情理交融,文质并重,从来就是写作上的一道难题。

而天可怜见,陈宁却偶然的有了最恰当的写作位置:她念的是新闻,新闻写作讲究的是实在、清楚,要有很固体化的信息含量;而她性喜文艺,又再念英国艾塞克斯大学文化研究。当代文化研究的特性,乃是它把每个问题都向最根本的文化基底这个层次下拉,拉出一个新的统合平面,于是,每个问题的延伸性变大了,固体也显得有了丰富的流动性。当理解的能力变了,文章当然也变了,它多出了一些我们称之为“底蕴”的成分。

这就是陈宁的风格,它有文采,有论理,因为论理而不致蹈空蹑虚;因为文采,说起事来遂不致于僵硬得缺乏可以共感的空间。二○○五年她把在《书城》、《廿一世纪经济报道》所发表的文化专栏辑成《六月下雨,七月炎热》,由北京华艺出版社出版,就予人一种清凉的感受;而现在,她又出《八月宁静》,特别是其中有关巴黎行脚的部分,文风再变,已从文化眼看问题超脱了出来,变身成了另一只慧眼。套句张爱玲腔,那就是: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近代文化研究的祖师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ams)在临去之前,曾接受毕生最后的访问,访者问他,研究文化一生,对后辈的最大赠言是什么,他的答复是,我们无论思与写,最重要的是要找一个最适当的位置:凡事站得太远观看,就会批判大于理解,但若站得太近,就难免只有理解以及为现状辩护。用雷蒙·威廉斯的观点看陈宁,她其实是虽远但却偏近的那一种,这也显露出她那柔软的情性,以及文章总是留下余地。

写作有如蹓逛(flaner),蹈逛之为一种态度,一种写作,已成了当代城市书写的一个支派,所谓的“碎片书写”(Fragmentary writing)即由此产生。它不意图虚构出一个削足适履的整体,而却是要在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叮叮咚咚里,呈现出世界和生命的多重颜色和切切声响。可以如此看巴黎,可以如此谈文论艺,当然也可以如此回看自己。人生行脚,每一步也才不虚枉。陈宁让我们看到的,就是这些斑斓的人生片段啊!

后记

风格练习

住在巴黎的时候,时常到咖啡馆,喝咖啡、阅读、书写、发呆。不存半点浪漫遐想,而是实在喜欢看人,而咖啡馆是最理想的地方,让人尽可肆无忌惮地看。有时带了书去读,带了稿纸去写,却往往给周遭的人事吸引住心神,结果就流连忘返,忘了原来的正事。人最好看,只因每个人都不一样。

海明威在巴黎咖啡馆写作的日子,早早远去了。我走在蒙帕纳斯街上,有时不禁想像他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在这些当时不算十分体面的角落,虽贫却乐地为自己的写作事业奋斗,大量阅读,勤奋实践。那时围绕在他周遭,都是怀着相近目标的创作者,碰上面,一开口就问对方最近在读在写在思考什么,仿佛在他们的日常生活里,创作的艺术较诸生活甚至生命重要得多。

年轻的海明威在巴黎,不难遇上同道者,没有人会问你为何不务正业游手好闲,只会关心你是否正朝着向往的方向前行。或许,没有人很清楚要往哪里去,但每个人心里都有个隐约的图像,知道自己打从心里喜欢的、相信的、愿意追求的创作路径,或风格。每个人都不一样。就像,那时的海明威跟也住在巴黎的大诗人庞德,各有不同的文学口味与意见,但这从没窒碍他们的交流。海明威由衷喜欢庞德,喜欢他的慷慨、无私及对所有人都那么宽容与热情的个性,而且他的诗又写得那么好。而对海明威来说,写出一句真实的句子,比什么都重要。一句真实的句子。“Write the truestsentence that you know.”为了这一个信念,他可以忍受所有的穷困、饥寒、不安、劳苦。

那时候的巴黎,或者再缩窄一点,蒙帕纳斯,是令人向往的。为的当然是那谈文论艺的氛围,那风格形成前的蓬勃,万物滋长,思想丛生。那样的时地人,令离开了的海明威念念不忘。

我想说的风格练习,便是这回事。每一个创作者,都是一个练习者。在日以继夜的热情劳动里,慢慢靠近自己向往的。有的比较幸福如海明威,曾有那美好的蒙帕纳斯岁月,其他人大多无声无息独自探求,却不寂寞不嗟怨,毕竟在练习的过程已得到满足。

为此,必须感谢一些人。

沈颢。前作《六月下雨,七月炎热》的文章全由他催生而成,感谢他在我最早开始练习时,在《21世纪经济报道》及旗下刊物提供发表园地。

梁享南。新闻工作的训练对我非常重要,他是最早鼓励我写作的传媒人、前上司,时常,他对我的信心比我对自己远要多。

林道群。《八月宁静》的好都是他的功劳,不足之处都是我自己的不足。

另,感谢南方朔老师的序言。还有好些名字,就不一一列出了,他们自会明白,所有的支持我都不曾忘记。

最后,感谢我的家人,特别是父母亲,他们的开明和宽容,使我能长久做喜欢的事,这是我最大的幸运。父亲取的名字,为我的人生风格定下美好的调子。我把这本书献给他们。

二○○六年十二月

前作《六月下雨,七月炎热》出版以后,也没想过还会有一本《八月宁静》,书名看来有岁月推移的连贯感,其实故事不曾在作者计算之内。想想生活也是如此,常有些出人意表的转折,就如逛街,溜达溜达,不知拐一个弯又遇上什么样的人事和风景。

《八月宁静》简体中文版能够面世,必须感谢上海书店出版社的王为松和陆灏。也感谢一路在远在近支持和鼓励的读者。

宁静致远。

陈宁(尘翎)  二○○八年六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八月宁静(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789674
开本 32开
页数 187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6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6.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190
134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1:1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