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礼拜日我在本城的教堂,就在礼拜式结束时我听见两个势利者谈论着牧师。一人问另一人牧师是谁。“他是某某先生,是你称为什么来着的伯爵的家庭牧师。”另一个势利者回答,“哦,是吗。”第一个势利者说,带着难以形容的满意语气——牧师的正统信仰和身份特性立即在这个势利者心中被确定下来。他对于伯爵和牧师都同样不是很了解,然而他却根据前者来确定后者的特性,对牧师阁下怀着十分满意的心情回到家里,就像一个奉承讨好的小势利者那样。
这件事甚至比牧师的说教让我思考的东西更多:本国对于贵族的崇拜之广泛普遍,令人惊奇。就势利者而言,那位阁下是不是贵族大人的牧师有何关系呢?在整个这一自由的国度存在着怎样的贵族崇拜啊!我们所有的人无不卷入其中,或多或少地跪拜在它面前。正如约翰·罗素所说,在“无价的贡献”之中包含着对于势利者的鼓舞和维护,而这都因贵族所致。
事情只能如此。某人在一位部长的帮助下变得相当富有,或者工作干得成功,或者赢得一场大战,或者完成一次谈判,或者因成为机敏的律师而赚到一大笔酬金,登上法官席位;国家用一顶金制冠冕(或多或少有些球状物或叶子)、一种头衔和立法者的地位,给予他永久的奖励。“你的功绩如此伟大,”国家说,“因此可以让你的孩子在某种意义上统治我们。即便你的长子是个傻瓜也毫无关系:我们认为你的贡献太显著了,所以当死亡让你空出崇高的地位时他将有权继承你的荣誉。如果你不富裕,我们将给你一大笔钱,让你和你的长子永远过上荣华富贵的生活。我们希望把这个幸福国度的某种家族区别对待,他们将在一切政府的工作和权力中占据头等地位,获得头等奖赏和机会。我们不能让你所有亲爱的孩子成为贵族——那会使得贵族阶级变得普通平凡,并将使上议院壅塞不堪,令人难受——不过这些孩子们将获得政府所能给予的一切:他们将得到最好的地位,十九岁时就成为陆军上尉和中校,而那些头发花白的老中尉却需要操练三十年;二十一岁时他们将指挥军舰,并指挥在他们出生前就打过仗的老兵。又由于我们是一个特别自由的民族,为了鼓励所有人尽职尽责,我们便对任何阶层的任何人说——努力变得非常富有吧,作为律师赚到大笔酬金,或者发表伟大的演讲,或者让自己出类拔萃,赢得战役——那么你们,即便是你们,也将进入特权阶级,而你们的孩子自然也将会统治我们的。”
面对为贵族崇拜而建立起来的这样一个庞大的民族机制,我们如何能阻止势利呢?如何能阻止对于贵族们的阿谀奉承?我们的血肉之躯别无他法。谁能抵挡住这种巨大的诱惑?一些人受着所谓高尚竞争的鼓舞,极力获得了荣誉;另一些人则由于太弱小或卑微,面对那些已获得殊荣的人盲目地赞美,卑躬屈膝;还有一些人因无法得到它们,便满怀憎恨和嫉妒,大肆谩骂。而对此满不在乎、毫不自以为是的哲学家也寥寥无几,他们能够看到这种社会现状,即有组织地阿谀奉承——按照社会所制定的规则卑鄙地对人与金钱产生崇拜——一句话,表现出永恒的势利;他们沉着镇静地注意到此种现象。我很想知道的是,在这些沉着镇静的道德家中,是否有哪一位在被人看见与几位公爵手挽手地漫步在蓓尔美尔街时,内心不会因喜悦而怦怦跳动呢?在我们这种社会状况下,不偶尔做个势利者是不可能的。
从一方面讲,它促使平民百姓因势利而变得卑贱,促使贵族因势利而变得高傲。当某位高贵的女侯爵在她的游记中写道,船上的乘客们都不得不与各种类型和条件的人交往——意指让上帝的凡人们与高贵的她交往真是不快——瞧,当这位叫做什么的女侯爵如此叙述时,我们一定要认为她这种天生的心情是任何别的女人都不会产生的;由于周围所有人都习惯于奉承讨好这位美丽高贵的夫人——这位拥有大量黑金刚石和其他钻石的人——致使她真的认为自己高于整个世人,人们便只能隔着相当的距离与她交往。我记得自己曾去大开罗,有一位欧洲王子正经过那儿前往印度。一天晚上旅店里骚动不已:有个男人在附近的一口井里淹死了,所有旅客都拥进庭院,鄙人也在其中,并问一个青年男子为何引起骚动。我怎么知道这个青年男子是一位王子呢?他又没戴上王冠拿着节杖,而是穿着一件白色的短上衣,戴一顶毡帽。可他却吃惊地看着任何与自己讲话的人,莫名其妙地简短回答了事,并且——示意他的侍从武官过来和我说话。大人要员们自以为高高在上,错在我们而非他们。假如你愿意让自己投到车轮下去,毫无疑问世界主宰是会从你身上压过去的;亲爱的朋友,假如每天都有人向你我磕头,不管我们何时出现都见到人们卑躬屈膝地拜倒在面前,我们便会很自然地于不经意中显得高人一等。并接受世人强加给我们的那种高贵不凡的地位。
P17-19
本书是笔者奉献给读者的第二十部译著。我之所以要投人不少精力和时间翻译这本不太容易翻译的著作,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我觉得这个题材很不错。凡能吸引我的、有现实意义的题材,我都乐于做些译介工作,以便让更多人分享到一部优秀作品所给予我们的美好东西。“势利”这个不良的习惯与品性从古至今在人类社会中实在太普遍了,太典型了。平心而论,几乎人人都具有这样的习性,只是各自的程度不同而已——所以本书是由“自身即为势利者之一的人所作”,作者的幽默讽刺意味充分体现出来。我们必须正视这个问题,并努力予以克服,这样于己于社会才会有益——而这也是作者写作此书的目的所在,值得肯定。著名励志大师卡耐基在其《人性的弱点》中,深刻地指出了作为人的一些典型弱点。势利也算是人普遍存在的一个较大的弱点吧。中国有一个成语叫“趋炎附势”,正是指的这个问题。人无完人,重要的是能正视不足,尽量予以避免,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个人素质提高了,社会的整体素质自然也就得到提高,社会不就进步了吗?但需要看到的是,势利在人类社会中是一个非常顽固的弊病,不是轻易能克服掉的。近两百年前英国著名作家萨克雷就把各种各样的势利者的嘴脸暴露无遗地揭示在人们眼前,而今天这种势利的现象应该说在各个国家、各种群体中还是比较普遍的。所以说作者抓住了一个极其重大的、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主题,我也因此愿意在从事译介的活动中作一些努力,为作者“揭示势利,警醒世人”的工作尽一份力量。在近二十年的翻译活动中,我译介过马克·吐温的颇富幽默讽刺意味的作品,哈代的令人回肠荡气的爱情小说,杰克·伦敦的深刻揭示弱肉强食生存法则的故事,华盛顿·欧文的包含浓郁抒情味的散文,等等;现在我又把这本世上罕有的、专门揭示势利行为的杰作翻译出来,我为自己所作出的努力感到欣慰。在这样的译介工作中,我不但为读者提供了译作,而且自己也从中学到很多有益的东西。
翻译本书的第二个原因,是我觉得国内对这样一位文学大师的作品译介得似乎不太多。威廉·梅克庇斯·萨克雷(1811—1863年)是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他1811年7月18日出生在印度加尔各答附近的阿里帕,1829年公学毕业后进入剑桥大学,曾去德国游学。1833年主办《国旗》周刊,同年10月前往巴黎专攻美术。1836年任伦敦《立宪报》驻巴黎记者。不久《立宪报》停刊,他回国靠写稿谋生。萨克雷的早期小说有的描绘上流社会各种骗子和冒险家,有的讽刺当时流行的渲染犯罪行为的小说,其中主要的有《当差通信》、《凯瑟琳》、《霍加蒂大钻石》、《潘丹尼斯的历史》、《亨利·艾斯芒德的历史》和《巴利·林登的遭遇》等,而《名利场》的问世使他一跃成为英国第一流作家,奠定了他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萨克雷还有一些散文集,其中以《势利者脸谱》最有名,这是由四十五个特写组成的英国社会各阶层势利人的肖像。《转弯抹角的随笔》收集了他为《康希尔杂志》撰写的一系列文笔隽永的小品文。他的演讲后来收在《英国幽默作家》和《四位乔治王》两个文集里。诗集有《歌谣集》。而国内很多读者对这样一位大作家的了解,恐怕主要是通过《名利场》这本书,我觉得这是远远不够的。了解研究一位著名作家,既要通过研读其代表作,又要通过研读其众多优秀作品,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全方位的认识。我们对马克·吐温、狄更斯、巴尔扎克等大家都译介得相当多,使他们家喻户晓;相比之下对萨克雷却译介得较少,而就文学地位而言他并不逊色,同样可以跻身于一流大家的行列。正是基于这些考虑,笔者除了翻译一些自己喜爱的作品外,有意在译介萨克雷著作方面作些努力。
可以说把势利的行为写得如此透彻、全面的人,世上几乎没有吧。我们可以写出一两篇文章谈这个问题,但用整整一本书的篇幅专门谈它,并且在其余众多作品中都不断地揭示它,恐怕也只有萨克雷了。《势利者脸谱》就是这样一本专门说势利的书,也是萨克雷的第一部杰作。他在一系列特写中讽刺封建贵族和资产阶级的骄横无知和浮华虚荣,刻画了贵族的、商界的、都市的、军队的、教会的、学府的、文坛的和乡村的势利者肖像。作者认为当时社会关系的主要特征就是“势利”,贵族制度是培养“势利”的肥沃土壤,宪法则是这种社会风尚的有力支持。他说势利者就是“卑鄙地崇拜卑鄙事物的人”。他要求社会平等,用才能和品德而不用门第和钱财作为衡量人的标准。全面而深刻是作品的一大特色,读者从中看到了一个个势利者的可笑嘴脸。在萨克雷笔下,我们看到贵族对势利者产生多么大的影响;一个人如果有身份地位,即便人品很差也会受到奉承;一旦有了钱你就有了一切,等等,这些现象都引人深思。充满幽默讽刺意味是作品的另一特色。在阅读作品时我们时时会产生这样的感受,作品也因此显得更加生动有趣而不呆板。请看如下这些语言:
“‘你的功绩如此伟大,’国家说,‘因此可以让你的孩子在某种意义上统治我们,即便你的长子是个傻瓜也毫无关系:我们认为你的贡献太显著了,所以当死亡让你空出崇高的地位时他将有权继承你的荣誉。如果你不富裕,我们将给你一大笔钱,让你和你的长子永远过上荣华富贵的生活。我们希望把这个幸福国度的某种家族区别对待,他们将在一切政府的工作和权力中占据头等地位,获得头等奖赏和机会。”’又如:“我因将君主帝王和可敬的贵族们拉入势利者的范畴而大遭谩骂;现在,我要在本章里表明自己坚定的观点,希望以此博得诸位一乐——在这个幸福的大帝国里,数量最多的势利者出现于体面阶层当中。”
像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作者自认为是势利者之一,是“笨拙先生”,其刊物也称为《笨拙》周刊,这些都包含着浓浓的幽默讽刺意味。此外作品揭示人所表现出的势利行为一点不抽象空洞,而是用了许多事实和故事予以说明,从而有了很强的说服力。
我们不难看到,作者并非只为了揭示势利行为,让人们看到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这种不良的习性,其目的还在于“揭示势利,警醒世人”,使大家对此引起高度重视,看到其危害性,并予以克服。这就使得作品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势利者脸谱》近两百年前在英国出版时就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相信今天的读者读到它同样会感受颇深。我因此惊叹于作者敏锐的眼光和深刻的洞察力,而这也正是伟大的作家不同凡响的地方。一部经典名著即使过了若干年也仍然具有其魅力,绝不会如过眼烟云那样消失的。当然,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对一些具体的现象不是很熟悉(比如使用什么样的餐具等),今天的读者阅读本书也许会觉得有一定距离——其实读哪一本经典名著不会有这样的感觉呢。但不管怎样书中所包含的精华我们是能感悟到的,再通过举一反三,联系实际,我们的阅读便会引发出丰富的内涵。读书总应该是一种积极的而非被动的活动,这样的读书方式会使人受益匪浅。
作者对于势利的一种看法我觉得相当精辟,他在书中写道:“除了势利之外世俗还能是什么呢?”简言之势利即世俗。仔细想想,这里面确实包含了深刻的内容,可谓意味深长,势利的严重性和普遍性可想而知!如果不努力予以克服和纠正,一个社会将会变成什么样的社会啊!作者用整整一本书来为大家敲响警钟,可见其良苦用心,可见其不凡之举。
再有一个需要说明的是,在我翻译的众多作品中,此书的翻译难度是较大的一本(以前遇到过华盛顿·欧文的《见闻札记》)。主要是涉及一些历史事实和语言现象,比如作者把unbos—om拼写成unbusm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种不规范的拼法时时可见。另有一些词是一般词典中根本无法查到的,好在如今有了互联网,我据此解决了不少问题。又由于当时讲法语很时髦——自然也是一种势利的表现——所以书中经常也会出现一些法语词句,甚至有德语、意大利语等。面对这些问题,我均尽最大努力加以解决,或查阅权威词典,或请教法语老师或有关专家(在此向他们表示谢意),或通过互联网这个神奇的“巨型词典”予以处理。所以本书颇作了一些注解,这也算是此译本的一个特点吧。另外对一些人名、地名附上原文,以供阅读时参考。总之是希望尽最大努力让读者对本书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和认识。虽然作了这些努力,笔者也深知该译本的错误和不足在所难免,有待改进,在此诚恳希望广大读者、专家批评指正,以便进一步完善。
刘荣跃
2004年10月初稿于四川简阳
2006年10月二稿于北京
2007年12月三稿于四川
势利,是人类社会中的一个非常顽固的弊病,是人性的一大弱点。19世纪英国著名作家威廉·梅克庇斯·萨克雷,用幽默辛辣的语言,全面、透彻地描绘了各种各样势利者的嘴脸,在当时的英国社会引起了巨大轰动。直到今天,在各个国家、各种群体中我们仍能看到各种各样势利者的身影。本书的出版,可以起到揭示势利、警醒世人的作用。
作者笔触带有英国绅士所特有的机智幽默和玩世不恭的态度,无情地揭示了英国贵族生活中的种种弊端和丑态,继承和发扬了英国18世纪以来由斯威夫特、菲尔丁、斯特恩等人开创的讽刺小说,并成为了英国19世纪小说发展高峰时期的重要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