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张天翼作品精选/世界少年文学经典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张天翼,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祖籍湖南湘乡,曾任中央文学研究所副主任、《人民文学》主编、《儿童文学》编委等职。本书收录了张天翼的《大林和小林》、《包氏父子》、《罗文应的故事》、《宝葫芦的秘密》等作品,堪称童话经典,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经久不衰。

内容推荐

张天翼现、当代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原名元定,号一之,另有笔名张无诤、铁池翰等。祖籍湖南湘乡,生于江苏南京。上小学和中学期间,读了不少中外文学作品。1922年写作滑稽和侦探小说,在《礼拜六》杂志发表短篇《新诗》。1924年中学毕业后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画一年。1926年进北京大学预科。翌年退学,当过家庭教师、职员和编辑等。1929年发表短篇《三天半的梦》。1931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参加它的文艺大众化研究会的工作,协助编辑《十字街头》等刊物。创作产量日丰,面向现实,内容充实,给文艺界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

本书收录了他的《包氏父子》、《罗文应的故事》等经典作品,供小朋友们阅读。

目录

大林和小林

宝葫芦的秘密

罗文应的故事

包氏父子

华威先生

试读章节

大林和小林

第一章 出门遇险

从前有一个很穷很穷的农人,和他的妻子住在乡下。他们都很老了,老得连他们自己都说不上有多大岁数了。有一天,他们忽然生了两个儿子。这个老农人非常快活,叫道:

“我们有了儿子了!我真想不到这么大年纪还生儿子。”

他妻子也很高兴。她说:

“我们一定得给他们取两个好名字。”

取个什么名字呢?老头儿可没了主意。他想,翻《学生字典》罢,翻到什么字就取什么。

一,二,三!一翻,是个“菜”字。大的叫“大菜”,小的叫“小菜”么?

“哼,我们饭都吃不上,还‘菜’呢!”老头儿自言自语。

第二次翻,是个“肥”字,也不合适。

翻来翻去总找不到适当的字。这老头儿就这么翻了一晚。到快天亮的时候,这老头儿拿着锄头走出门去。外面太阳照着树林,这老头儿高兴地叫:

“好了,就取个树林的‘林’吧。”

名字就给取定了:大的叫大林,小的——当然叫小林。

过了十年,老农人和他的妻子死了。临死的时候,他们对大林和小林说:

“家里什么也没有,你们应当到外面去做工。我们死了之后,你们可以把我们抬到后面小山上。山上的乌鸦会来给我们造坟墓。然后你们就带着应用的东西去找活儿吧。”

大林和小林就把他们父母的尸体抬到了山上。他们刚下山,树上的乌鸦们忽然一齐飞起来,一面哇哇地叫,一面去衔了土,给这两位老人堆成了一座坟。

“哥哥,”小林对大林说,“我们快去收拾东西吧。我们早点出门去。”

他们回了家,把一小袋米背到背上,又拿一个麻布袋子,把他们的破衣裳、粗饭碗,都装到了袋里,他们这就出了门。

大林说:

“向哪里去呢?”

他们想起没有妈和爸了。他们又不知道要走哪条路好。他们都坐在地上哭起来。

四面是山,是田,是树,都是别人的。他们不知道要在哪里落脚。他们怎么办呢?天也晚了。太阳躲到山后面睡觉去了。月亮带着星星出来向他们眨眼。

大林和小林还哭着。哭呀哭的,太阳睡了一觉醒来了,又从东边笑眯眯地爬出来。

小林揩揩眼泪说:

“你还哭不哭?我想不哭了。”

“好,我也懒得哭了。走吧。”

两个人都认不得路。他们只是向前面走着。走了许多时候,他们带着的一点儿米已经吃完了。

“东西都吃完了,怎么办呢?”大林说。

“我们休息会儿,再找东西吃。好不好?”

他们于是在一座黑土山下面坐下来。

大林看看口袋,叹了一口气:

“我将来一定要当个有钱人。有钱人吃得好,穿得好,又不用做事情。”  小林反对道:

“嗯,爸爸说的:‘一个人总得干活。’”

“因为爸爸是穷人呀。财主老爷就不用干活。爸爸说的:‘你看有田有地的可多好!”’

“妈妈和爸爸都是穷人,妈妈和爸爸都是好人。可不像财主老爷。”

“可是,有钱人才快活呢,”大林大声说,“穷人一点也不快活,穷人要做工,要……”

突然有个很大很大的声音,像打雷似的叫起来:

“要什么?要吃掉你们!”

大林和小林吓得摔了一跤。他们的口袋也吓得发了一阵抖。

是谁说话呀?

没有一个人。

兄弟俩彼此抱了起来,脸上的汗淌得像下雨似的,四条腿儿打着战。他们四面看看,可是什么也没看见。

大林问:

“究竟是谁说话?”

“不知道呀。”

可是过了会儿他们就知道了。过了会儿,他们跟前的黑山忽然动了起来……

“地震!快逃!”小林叫。

两个人刚要跑,那座山动呀动的陡地站了起来!

啊呀,是个怪物!——人不像人,兽不像兽。

这个怪物原来在这里睡觉。他们还以为他是一座黑山呢。怪物现在站直了,眼睛像一面锣那么大,发着绿光。他伸出他那长着草的手来抓大林和小林。他要吃他们!

真不幸,大林和小林一定会给怪物吃掉了!

大林想道:

“我们妈和爸都没有了,粮食也吃完了。又没田地又没钱,什么都没有。就让怪物吃了吧!”

小林可非常着急。他想逃是逃不掉的。因为怪物手长,你即使跑了很远很远的路——比如说,三里吧,他也能一手抓到你。

怪物知道有东西吃了,他笑着看着大林和小林。

小林问:“一定得吃我们么?”

“不吃你们也可以,可是你们得送我几件珠宝。”

“什么珠宝?我们看都没看见过。”

“哈哈哈,那对不起了!”

小林低声对大林的耳朵说:

“我们逃吧。”

“他追得上呢。”

“那么我们分两头跑吧。他准一个也追不上。”

一,二,三!大林向东跑,小林向西跑。

怪物要追大林,又想要抓住小林。东跑几步,西跑几步,就一个也没追着。P1-5

序言

许多读者熟知张天翼,长期以来,他被人们认为是儿童文学作家。其实,这是一个小小的误解,张天翼同时还是一位多产的成人文学作家,文学创作上这样的“两栖”,在中国文坛并不多见。

张天翼(1906-1985)原名张元定,号一之,祖籍湖南。他的父亲清末中举后,带着一家人辗转于江浙,张天翼就是在南京出生的;后来,又随家搬迁到杭州,在杭州上中学。

从小生活在不同的地区,给了张天翼许多观察生活、了解社会的机会。尽管他在上中学时就尝试着写小说,但直到1928年二十三岁,以“张天翼”的笔名发表短篇小说《三天半的梦》时,才开始在创作中采取现实主义手法,并且逐渐形成明快、嘲笑、讽刺的小说风格。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他写的小说、剧本、杂文、评论等有三百多万字。

张天翼本性聪慧,看一个人能够直接看入到人的本性去,对自己小说中的人物,农民、士兵、乡绅、小职员、小官僚等,有着透彻的理解。他带着嘲笑看人生百态,写的小说,就总有几分滑稽和幽默。他真实地描写社会人生,鄙弃当时文学流行“革命加恋爱”的时髦风气,所以初出茅庐,便引起文坛的关注,一些文艺评论家称他为“新人”。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张天翼创作的高峰期,这期间他写的短篇小说近百篇,有《从空虚到充实》、《小彼得》、《蜜蜂》、《反攻》、《移行》等中短篇小说集。

1934年,张天翼以南京姐姐张稼梅所住大院的门房父子为原型,写了短篇小说《包氏父子》。父亲老包在公馆里做听差,省吃俭用,借债求人,供养儿子包国维上学,希望他好好读书,将来能出人头地,做官发财,自己也可以当上老太爷,安享荣华富贵。偏偏这个小包很不争气,虽然一心想往上爬到了迷狂的地步,却不肯把心思用在读书上。他因为自卑,就巴结富家纨绔子弟郭纯,甘愿充当郭纯们_的打手,闯了祸,最后被学校开除,父亲的希望终成泡影。老包不仅没当上老太爷,反而被儿子小包嫌弃轻视。小说辛辣的讽刺当中饱含酸楚,强烈的喜剧色彩下蕴涵着悲剧的意味。

同时,张天翼对人性丑恶、鄙陋、愚昧的一面,讽刺得非常直白,他毫不留情地揭露社会的黑暗和不平等。为了更痛快淋漓地表达他内心的感受,他的小说大多是短篇,翥时还用速写的方法。抗战时期,他的《速写三篇》问世,这是他的巅峰之作。其中《华威先生》是著名的代表作,文字简练,篇幅短小,几句对话,一个表情,特有的动作,仅用五千字,就画出一个貌似职业文化人,实则抗战官僚的浅薄庸俗虚伪贪婪的嘴脸。《华威先生》一经发表,日本《改造》杂志便很快译介过去,为此引起了国统区一场抗战文艺要不要暴露与讽刺的争论。经过辩论,人们意识到隐伏在抗战中的丑恶现象和丑恶官僚应该受到揭露和抨击,而这正是文学作品的社会效果,作者对待生活的真诚和勇气,值得称道。

前面说过,张天翼在文学创作上是“两栖”的作家,他在成人小说写作卓有成就的同时,在儿童文学创作上也显示了骄人的才华。这完全是他的天性使然。他的父亲生性幽默,姐姐爱讲笑话,他自己幼年时是个淘气的孩子,淘气的程度足以令学校的老师校长头疼。在这淘气的玩闹中渐渐成长起来的张天翼,习惯地用讽刺的目光看待世界。当他敏锐捕捉到成人社会里形形色色的腐败,并把写进自己的小说里时,谙熟儿童心理的他发现,只有孩子们的心是纯洁的,只有孩子们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看到并印在心中的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就像安徒生《皇帝的新衣》里那个孩子,他是唯一敢说真话的人。于是,张天翼写下大量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如《蜜蜂》、《奇遇》、《奇怪的地方》等。这些小说,以孩子的眼光去打量他们还不熟悉的社会,用儿童特有的语言讲出他们的看法;再展现给成人时,生活便显得格外残酷,讽刺的力量也更加强烈。

除了这些描写现实的儿童文学,张天翼还写过《秃秃大王》、《金鸭帝国》等长篇童话,而最精彩的是1932年发表的长篇童话《大林和小林》。

大林和小林是同胞兄弟,他们出生在穷苦人家,父母去世后,偶然地分手了,此后,各自有着一番奇特经历,遭到了千奇百怪的人——狗法官、红鼻头王子、鳄鱼小姐、名字叫“蔷薇”的鸭子公主等,兄弟俩最后的结局也完全不同。看似荒诞不经的故事,却蕴涵着生活真理,令所有读过这篇童话的几代读者难忘。

此后的岁月里,张天翼虽然写过更多的儿童文学和童话,但无论从艺术表现还是从创作想象力来说,都没能超越《大林和小林》。

1942年,张天翼患了严重的肺结核,疾病阻止了他的写作,在养病期间,他只写了十几篇寓言,尽管篇幅更加短小,每一篇仍充满了机智和诙谐的讽刺。

五十年代以后,他恢复了健康,在主编《人民文学》之余,致力于儿童文学创作,他和中学生、小学生交朋友,熟悉他们的学习与生活,了解他们的快乐和苦恼,先后写了许多新中国少年儿童的故事,如《去看电影》、《罗文应的故事》、《他们和我们》、《不动脑筋的故事》等。

与三十年代的儿童文学不同的是,这些故事里的孩子们.不再是旧世界的旁观者,而是生活中的主人,他们要解决的是自己生活里的大大小小的问题。

1956年,年过半百的张天翼,创造出“宝葫芦”的故事,《宝葫芦的秘密》这部极具中国色彩的童话,伴随了新一代人的成长。

《宝葫芦的秘密》中的主人公王葆是个小学生,他天真活泼,富于幻想,他的问题是总想要别人帮助他做事,包括他必须完成的作业。但功课这样的事情别人是不能代替的,于是他就幻想有个宝贝来替他做自己不爱做的事情。这样的宝贝终于让他得到了,这是一个神奇的宝葫芦。宝葫芦不仅给了王葆喜欢的美食,还有求必应。科学小组要求制作的飞机模型、图书馆的《科学画报》,王葆只要脑袋里想那么一下,宝葫芦就能“变”了来;甚至,王葆下象棋,想“吃”掉对方的“马”,宝葫芦立刻就让他吃进嘴里;数学考试,王葆做不出来,宝葫芦也能大显神通,把别人做好的试卷“送”到他面前。但这一切,并没有给王葆带来快乐,因为他最终发现,得到的都是宝葫芦从别人那里偷来的,这就是宝葫芦所谓的“秘密”。王葆于是明白了一个道理:世上任何东西都得有人去做出来,自己亲手做出来的东西,才是真正的宝贝。

这段时期,张天翼沉浸在为孩子们写作的幸福中。他说过:“为孩子们写作是幸福的。”

张天翼在文学创作上的“两栖”,如同在成人和未成人之间变身,时而是成人的世界,犀利的笔锋专挖人性的劣根;时而是儿童的世界,纯洁、充满童趣和勃勃生机。他在两个世界进出游刃有余,所做的无非是希望铲除劣根,一起走向光明的未来,这就是他创作的特点。

张章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张天翼作品精选/世界少年文学经典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天翼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4253607
开本 32开
页数 38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9
出版时间 2009-05-01
首版时间 2009-05-01
印刷时间 2009-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图书小类
重量 0.36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87
丛书名
印张 12.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04
139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51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3:3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