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试图用“知性”概念对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这些重要诗歌现象和诗歌理论进行概括和分析。本书选择“知性”一词,是想尽量减少其他语词让人望文生义地产生的一些误解或歧义。如说“主知诗”或“主智诗”时,似乎就是将它们与“主情诗”截然对立,让人觉得这种诗的构成要素就是“知”或“智”,而在情感方面是极其客观和冷漠的;如用“智性”或“新智慧”则又让人觉得写诗仅仅是心智上的事情,仅仅是机智的调侃或技巧的玩弄。当然,“知性”同样会带来误解,比如可能会让人简单地将它等同于“理性”一词。
图书 | 知性诗学与中国现代诗歌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试图用“知性”概念对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这些重要诗歌现象和诗歌理论进行概括和分析。本书选择“知性”一词,是想尽量减少其他语词让人望文生义地产生的一些误解或歧义。如说“主知诗”或“主智诗”时,似乎就是将它们与“主情诗”截然对立,让人觉得这种诗的构成要素就是“知”或“智”,而在情感方面是极其客观和冷漠的;如用“智性”或“新智慧”则又让人觉得写诗仅仅是心智上的事情,仅仅是机智的调侃或技巧的玩弄。当然,“知性”同样会带来误解,比如可能会让人简单地将它等同于“理性”一词。 内容推荐 本书以中西比较诗学为背景,从“知性”这一视角来研究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流变规律。 1920至1940年代,以T.S.艾略特和瑞恰慈为代表的西方知性诗学在中国得以传播和接受,这种“客观化”。非个性化”的知性抒情主张一定程度上契合了中国古典诗学中“以理入诗”的宋诗传统。在传统和西方的合力作用下,中国现代诗人开始建构自己的知性理论系统并致力于创作实践。1930年代,一些诗人突破了传统的感性抒情方式,为中国现代诗歌艺术寻求新的方向,而1940年代,另一些诗人在知性这条路上走得更加深远,并由此实践着中国“新诗现代化”的理想。 目录 序言 知性与知识分子写作(代序) 引言 第一章 西方现代诗学中的知性 第一节 知性之始:柯尔律治论想象 第二节 艾略特:“非个性化”与“玄学派诗人” 第三节 瑞恰慈:“科学与诗” 第二章 西方知性诗学在中国的接受与传播 第一节 艾略特在中国 第二节 瑞恰慈在中国 第三章 中国现代知性诗歌的滥觞与知性诗学的形成 第一节 中国现代诗歌中的知性滥觞 第二节 中国现代知性理论的倡导与成熟 第四章 知性与中国现代诗歌艺术的新方向 第一节 1930年代的知性诗群 第二节 卞之琳:寻找中国新诗的新方向 第三节 废名:召唤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审美现代性 第五章 知性与中国新诗现代化 第一节 1940年代的西南联大诗人群 第二节 冯至:在散步中思想 第三节 穆旦:走在新诗现代化的最前沿 参考文献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知性诗学与中国现代诗歌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汪云霞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书店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580014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43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00 |
出版时间 | 2009-04-01 |
首版时间 | 2009-04-01 |
印刷时间 | 2009-04-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0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07.2 |
丛书名 | |
印张 | 16.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29 |
宽 | 150 |
高 | 11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