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地心X档案
内容
编辑推荐

关于地球内部的设想,几个世纪以来都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并间接和直接地造就了人类科学史和文明史上最耀眼的片段之一。最早的地心理论倡导者,是发现哈雷彗星的哈雷爵士。对于地心的探索则是十八、十九世纪各国多次极地探险的初衷所在。现代推理小说之父爱伦·坡和科幻小说大师凡尔纳,经典作品《人猿泰山》与《绿野仙踪》,都从地心汲取灵感。循着书中叙述的脉络你将发现,从未有过一种理论,如此虚无难辨,又如此深刻地激荡着人类最旺盛的创造力。

内容推荐

关于地球内部的设想,几个世纪以来都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并间接和直接地造就了人类科学史和文明史上最耀眼的片段之一。最早的地心理论倡导者,是发现哈雷彗星的哈雷爵士。对于地心的探索则是十八、十九世纪各国多次极地探险的初衷所在。现代推理小说之父爱伦?坡,科幻小说大师凡尔纳,经典作品《人猿泰山》与《绿野仙踪》,都从地心汲取灵感。循着书中叙述的脉络你将发现,从未有过一种理论,如此虚无难辨,又如此深刻地激荡着人类最旺盛的创造力。

有史以来人类就相信有神奇地下世界的存在。1691年埃德蒙?哈雷爵士(哈雷彗星因他而命名)提出空心地球的理论,认为地底有生命存在。本书追寻和记录了自哈雷爵士以来空心地球理论的各种变迁——神奇的和普通的。

埃德加?爱伦?坡和儒勒?凡尔纳在19世纪接过了哈雷爵士的火炬,凡尔纳的科幻史诗《地心游记》便是其中翘楚。空心地球的想法还激发了一种诞生于20世纪之初的宗教——克莱仙,该教派不仅认为地球是空心的,还认为我们都住在“里面”。

与此同时诞生的还有一些乌托邦小说和历险记,比如吕曼?弗兰克?鲍姆的绿野仙踪系列,再比如埃德加?莱斯?巴勒斯的“邪恶”系列小说,后者创造了一个石器时代的空心地球。20世纪40年代一名科幻杂志编辑甚至企图证明飞碟的真正起源乃是地球内部,是一种先进的外来文明的遗存。今天仍然有空洞地球理论的忠实拥趸,他们认为在地底有一个新时代的乌托邦,其入口之一就在加利福尼亚的沙斯塔山附近。

本书讲述的历史跨越了数个世纪和数种文明。每一个时代里空心地球理论的发展,都折射出了当时社会中的希望、恐惧和价值观。书中展示了17世纪的地图,20世纪的波普艺术,以及电影海报等各类图片,如果你对古怪思想的历史感兴趣,请勿走开。

目录

绪言

1、空洞科学

2、西蒙的洞穴

3、极地哥特:雷诺兹和坡

4、儒勒·凡尔给:地质学中心之旅

5、塞勒斯·蒂德和克莱仙

6、空洞乌托邦,浪漫主义和一点闪亮的童心

7、埃德加·莱斯·巴勒斯在地核

8、空洞地球生物:邪恶的纳粹、飞蝶、超人、新世纪乌托邦

致谢

试读章节

1691年末,埃德蒙·哈雷曾经三次站在伦敦皇家学会前宣读他的有关地球几乎是空洞的论文。以牛顿划时代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Philosophiae naturalis principia mathematica,哈雷曾经于,[687年帮助出版该书)中的理论为依据,哈雷提出了一种严密的猜想:三个同心的球体在地球表面之下各自围绕着南北轴旋转。它们一个比一个小,套在一起,就像可爱的俄罗斯娃娃。哈雷更进一步提出,在地球内部可能存在生命,它们依赖一种像太阳一样的光源生存。

这是一种关于地球内部的全新的观点,和早期的所有观点完全不同。它不再是可怕的有关黑暗蔓延和阴暗的死亡冥想,不再是关于人类永生和脆弱的、不可言说的灵魂惩戒的推测,也不再是神话、宗教或形而上学,而是一个严谨的科学解释。无论如何这都是一种认真的尝试。

为什么他会有这些奇特的想法?

当然是科学的好奇心使然,但也是由商业动机驱使的好奇心。

我们知道埃德蒙·哈雷是因为1682年的那颗彗星,他曾预言这颗彗星会于1758年返回。17世纪末以前,人们对于彗星知之甚少且心存恐惧,把彗星看作灾难的征兆,并认为它破坏了天空的秩序。它们的运动曾经是一个巨大的谜。1680年,一颗彗星曾经在数周内在夜空中划出一道闪亮的轨道,看起来像是要急速地向太阳撞去。第二年另外一颗彗星沿着相反的方向撞出太阳系,像要飞往未知的所在。哈雷认为这其实是同一颗彗星,绕着巨大的椭圆轨道做有规律的旋转,所以这颗彗星在哈雷死后以他的名字来命名。它的旋转周期是74到79年(因为有时木星和土星的引力带来的近距离碰撞会使其旋转周期有些轻微改变),因此它经历了公元前12年阿格里帕(Argippa)的死亡、公元45z年匈奴王(Attila)在沙隆(Chalons)的失败,以及1066年诺曼底人征服英格兰(该事件被完整地绣于贝叶挂毯上,上面有一群指着天空中的彗星吃惊的观察者)。也许这些也是对于凶兆的说法的旁证。甚至不止一次地有人提出伯利恒之星也是一颗彗星——也许就是哈雷彗星。

哈雷对于科学史的重要性从他对于牛顿《原理》的贡献中就可以看出来。该思想的诞生源于哈雷和牛顿关于行星轨道的争论。在接下来的三年中,哈雷不仅督促牛顿写作,还担任了编辑和出版商的角色,对书样进行仔细的审读和修改。《原理》虽然以皇家学会的名义出版,其出版费用却全部由哈雷一人承担,是他一步步促成了本书的诞生。

理所当然地,哈雷的空洞地球理论是牛顿革命性思想的第一次应用,而且它看起来也合情合理。

哈雷一生都在进行科学研究工作,兴趣十分广泛。1678年,他才22岁就被选人皇家学会,此后他向学会提交了林林总总各种主题的论文。“皇家学会年刊充斥着哈雷大量雄心勃勃的论文,”利莎-贾迪内(Lisa Jardine)在其《创造性的追逐》(Ingenious Pursuits)中这样谈道,“地球上的任何事物,不论全球信风的类型,还是潜水表的结构,抑或气压计中水银的升降、罗盘的变化和吸食鸦片的益处等等”,他都尝试研究并乐在其中。贾迪内还在其z690年1月的文章中写道:“他整晚醒着,虽然因为失眠而睡不好觉,但他不像是被各种想法搅得心神不安,而是处于一种懒散的状态,无论以何种姿势躺着都显得很安逸。”

广泛的研究兴趣也正符合1660年皇家学会刚刚成立时的初衷。其成员之一亨利·奥敦博格(Henry Oldenburg)这样评价该学会:“它由大批富有创见的聪明人组成——他们通过观察和试验来增加自然知识,以更好地促进对于自然的利用和未来实践。”

当时的成员包括艾萨克·牛顿、罗伯特·胡克(Rokert Hooke)、罗伯特·波义耳(Robert Boyle),以及克里斯托弗·雷恩(Christopher Wren)。他们是组成这部机器的中坚力量。不论是集体还是个人,他们都是启蒙这部飞速运转的机器的关键齿轮。空幻的浪漫主义思潮——以巫术、炼金术、占星术甚至宗教为代表——已经过去,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正逐步构建起来的崭新的机械创造物:全新认知的宇宙!

这场启蒙始于17世纪早期,最初的标志就是著名的科学革命。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颠覆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认为应该通过第一手调查来探求知识,而非古文物研究——这也是科学方法的基础。随之而来的是在哈雷时代迅速发展的技术革命。荷兰眼镜制造者汉斯·利普合尔(Hans Lippershey)于1608年10月在海牙第一次为望远镜注册了专利,不到一年,伽利略就开始利用自己的望远镜观察夜空,并很快观察到月球上的山丘和太阳上的黑点,以及木星的四颗卫星,从而证实了哥白尼的日心说。艾萨克·牛顿爵士因于1671年在皇家学会展示了一台他自己设计的反射望远镜而成名。与此同时,罗伯特·胡克通过他自己设计的复合显微镜片组窥视到了以前看不到的微观世界。1665年出版的由他自己绘制的第一本桌上读物《显微术》(Micrographia),促使塞缪尔·佩皮斯(Samuel Pepys)买了一部显微镜,并激发荷兰商人安东·范·列文胡克(Anton van Leeuwenhoek)利用自己打磨的透镜制作显微镜。他还向皇家学会展示了他在普通水滴中所发现的微生物的示意图,并称其为“数量庞大的不同种类的极小生物”。

精密钟表制造业的进步也是技术革命浪潮和科学革命中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大多数的研究都需要建立在精确的时间量度基础上——尤其是天文、航海以及测量。17世纪以前的钟表通常都很庞大,因装置简陋而时间并不准确。直到1670年,才有了分针。1582年,伽利略发现钟摆可以用来计时;1656年,荷兰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克里斯蒂安·惠更斯(Christian Huygens)将此原理应用到了钟表制造上;1675年他又想出利用固定的卷好的发条来校准钟表的方法。这项创新使小型钟表得以应用到轮船甲板上,因为计算准确的时间是建立精确经度的调查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内容(尽管好斗气的罗伯特·胡克声称,他早在10年前便制成了利用弹簧驱动和校订的钟表)。

大多数的科学创新活动,尤其是和天文和钟表制造有关的,都受到商业和军事利益的驱动,就像哈雷在空洞地球说上的投机性一样。

……

P11-14

序言

有一个问题:

埃德蒙·哈雷爵士(Sir Edmond Halley)、科顿·马瑟(Cotton Mather)、埃德加·艾伦·坡(Edgar Allan Poe)、儒勒·凡尔纳(Jrules VeIne)、吕曼·弗兰克‘鲍姆(L.Frank Baum)、埃德加·莱斯·巴勒斯(Edgar Rice Burroughs)、阿道夫·希特勒(Adolph Hider)、伯德将军(Admiral Byrd)、飞碟、超人、沙斯塔山(Motmt Shasta)和帕特·布恩(Pat Boone)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呢?

如果你的回答是中空的地球,那么你在我开始之前就已经上路了。

像大多数我那个时代的孩子一样,我最初在凡尔纳的《地心游记》(A fourne to the Center of the Earth)中得知了地球可能是中空的观点——虽然他花了很长时间才到达那里。因为我的趣味从来都是不够高雅的,主要集中在摇滚乐和科幻小说上,年轻时我也读了很多埃德加·莱斯·巴勒斯关于史前时期在地壳之下狂热历险的通俗小说,就像《泰山在地心》(Tarzan at the Earth's Core)当中所描述的那样。在南俄亥俄州的迈阿密大学就读时,我住在一个以约翰·克里夫·西蒙(John Cleues Symmes)命名的宿舍里。他是该地区早期著名的开拓者,还有一个同名的侄子是1812年战争的老兵,此人将余生都用在争取一次去往北极的探险上,在那里他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巨大的开口以通往地球内部。他相信地球是中空的,并存在一个保存完好的天堂,正等待着人们去开拓。后来在一个毕业生关于坡的讨论会上,我发现他很欣赏西蒙奇特的观点,并将其用在自己的短篇小说“瓶中手稿”的结尾,在他惟一出版的长篇小说《亚瑟·戈登·皮姆的故事》(The Narrative of drthur Gordon Pym)中,也以西蒙的观点作为主题。

数年过去了。我把所有这些重要的信息都放置在我的大脑阁楼的一角,把它们忘得一干二净,就像世界上其他人一样——因为大家都知道地球不是中空的,难道不是么?不对。当几年前我上网的时候,曾见到过一个叫做“空洞地球内部”的时事通讯网——还有一些其他相关的。这说明该观点仍然存在并盛行,至少有一个边缘的拥护者组织。该网站有一些固定的神秘访客,在上面他们找到了向往和平的素食者的新时代文明。将“空洞地球”输入到你常用的搜索引擎中,你会被跳出的大量数据吓。上次我搜索的时候,Google就有2100000条数据。

空洞地球有着悠久的历史。直到现在,这种思想仍在反复被人用到,一直都在改变和进化,以适应每一个成功的新时代的需要和考虑。

事实上每一种全球性的古文明,以及大多数宗教,都对神秘的地下世界保有某种信仰,认为那里居住着奇特而强大的生命,就在我们的脚下。这种地下世界有很多。苏美尔人认为有一个叫做其加尔(Ki-Gal)的阴间存在;在埃及它被称作杜阿特(Duat);在希腊和罗马被称为海德斯(Hades);在古印度神话中被称作那拉卡(Naraka);佛教里的一些宗派相信有一个世界性的地下迷宫叫阿加沙(Agartha);在日本被称为吉格库(Jrigoku);德国人称为海尔黑姆(Hellheim);印加人称为乌卡潘查(Uca Pacha);阿芝台克人称为米克特兰(Mictlan);玛雅人称为米特纳(Mitnal)。当然对于基督徒来说,它是古老又美好的地狱,就像14世纪的诗人但丁在《地狱》中详尽描述的那样。这些地下世界所具有的普遍性并不奇怪。它们都是无意识的既定存在的形态和结构的黑色地带,当我们还是孩子时在噩梦中出现的那些嚎叫着的幽灵的化身。

但是这种神话/宗教的思想在17世纪开始呈现一种科学性倾向,由英国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埃德蒙·哈雷发起,他因为那颗著名的彗星而闻名。哈雷给出了第一种关于空洞地球的科学理论——他认为地球内部是一些独立的旋转的同心球体,彼此内接。哈雷在声望卓著的伦敦皇家学会演说时提出了这一观点以此对观测到的地球磁极异动做出解释。然而,他真正的想像的飞跃,在另外的思想中才有所体现,认为内部球体发出一种炽热的光线,从而可以支持生命。这种思想成了此后一代又一代的科幻小说家们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

虽然有时“空洞”和“谜一样的地下迷宫”之间的差异不甚分明,我一直尽可能倾向于真正的“空洞”,因此在这里并没有讨论那些人们熟知的地下王国,比如爱丽丝的仙境和托尔金的中土世界——它们已经被人探索过太多次了。在书中我要做的是追随哈雷的观点的演变轨迹,从他的时代开始,直到今天。故事穿梭于文学与现实生活之间,还不止一次地折向迷人的幻觉之中,并将大小作家、科学家、假冒科学家、宗教空想者和奇想者、探险家、罪恶的独裁者、时代新人、欺诈者和漫画人物一网打尽。

令我着迷的是空洞地球的思想持续的灵活性——它曾经被认为是一种有用的17世纪末的科学理论,一种19世纪初的宿命表达,19世纪中期古生物学和达尔文学派的冥想的媒介,19世纪末的宗教乌托邦理想,泰迪·罗斯福式的帝国主义,20世纪50年代偏执冷战时期的完美媒介,以及梦想中的现代新世纪乌托邦的舒适家园。

最近有很多关于改变世界的重要思想和物品的书籍。这本书,我很高兴地认为,它描绘了一种没有改变任何事物的错误思想的文化史——而它的魅力却从未断绝。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地心X档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大卫·斯坦迪什
译者 程上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082960
开本 16开
页数 31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2
出版时间 2009-05-01
首版时间 2009-05-01
印刷时间 2009-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106
丛书名
印张 20.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0
157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