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世界遗产在中国(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世界遗产在中国电视系列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38集系列纪录片《世界遗产在中国》,用美丽流畅的画面、动听的音乐、画龙点睛的解说,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壮美秀丽的自然风光、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以及中国政府和人民保护遗产、合理利用遗产的信心和决心。

本书为该系列纪录片之书面呈现,它保留了纪录片中之精华图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重现纪录片的内容。

本书为该系列丛书之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

内容推荐

《世界遗产在中国》是一部38集的高清纪录片,主题集中、鲜明。它纪录的是中国顶级的自然和文化景观,其价值不言而喻。该纪录片全景式、成系列地反映被录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国家自然、文化遗产和人类口述非物质遗产,这在中国纪录片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本书为该纪录片之书面呈现,本书为该系列之一,全书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语言通俗。

试读章节

与丰富的动植物相比,人类在武夷山的存在只是一个短暂的瞬间。距今300万年前,全球经历了冰雪肆虐的第四纪冰川,这是一场全球性的生物大灾难。但是,大自然的青睐和造化,让武夷山不可思议地躲过了这次毁灭性的打击,成为众多古老生物的“避难所”。在武夷山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各种昆虫、动物找到了它们的天堂。

短尾猴,体形较大,四肢等长,尾巴仅有7厘米左右,是中国二级保护动物。在猴群中,总有一只以上的成年公猴,对幼猴进行监护,规范它们的行动,使它们远离潜在的危险。这就是被动物学家称之为灵长类特有的“高强度雄一婴照料”现象。这种行为,在武夷山的短尾猴中,表现得非常典型。

金斑喙凤蝶,世界级珍稀蝶种。至今,全球范围内采集到的标本不足20只。

目前,全世界共有昆虫34个目,武夷山就有其中31个目,4635种。据专家估计,还有15000余种昆虫资源有待研究发现。武夷山堪称“昆虫世界”。

在世界范围内,第一次被发现的生物物种被称为新种,证明这个新种依据的标本,叫做“模式标本”,而发现新种的地点就称为模式标本产地。100多年来,发现于武夷山的脊椎动物新种模式标本近百余种,昆虫新种模式标本近800种,加上植物新种,发现于武夷山的生物新种模式标本达1000余种,其数量远远超过了整个欧洲大陆之和,是世界罕见的生物模式标本的产地。

武夷山,珍稀、特有野生动物的基因库,世界上野生动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五夫里,武夷山区域内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村落,始建于10世纪中叶,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公元1143年,一个14岁的年轻人来到这里求学、定居,他就是朱熹,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公元前6世纪的孔子,创建了被后人称作儒教的中国儒家思想文化,确立了中国最早的人文伦理和社会秩序。公元12世纪,朱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传统儒学精神,构建了新儒学的思想理论体系,他的学说被后人称为朱子理学。朱熹,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继孔子之后最有影响的思想家。

五夫里的兴贤书院,建成于1189年,朱熹曾在这里长期讲学。800年前,那些左邻右舍的子弟,慕名而来的学子,就是在这里,聆听着朱熹的教诲。不大的空间中,曾充满了智者的声音。朱熹伟大的思想,从此开始传播。

这段现在被精心保护的房屋残墙,就是朱熹在公元1183年,创办的中国第一所民办大学“武夷书院”的建筑遗迹。“武夷书院”坐落于隐屏峰下,是武夷山最重要的人文建筑。朱熹在此著述讲学前后8年,慕名而来的文人学者,络绎不绝。由此,武夷山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发源地。

朱子理学的核心是天理。所谓天理,不依赖于物质世界而独立地永恒存在,无始无终。在自然中,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根源,万物虽有不同的表象,但相互之间一定存在着各种关联,因为天理是它们的根本。朱熹的这一思想,与后来欧洲自然科学理论的基础观念是一致的。在社会中,天理就是共同认可的伦理准则,永恒而至高无上,是真善美的化身。人的各种欲望,就是天理的敌人。追求天理,人就必须克制自己的欲念。

朱熹的这些哲学思想,具体地体现在他对儒家主要经典著作进行的解释与阐述之中,他用一生的时间,撰写了《四书章句集注》一书。公元1313年,元朝的皇帝诏令,以朱熹的这本著作为国家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朱熹的批注成为官方的解释。朱子理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700余年,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主流。

紫阳楼是朱熹当年的住所,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40余年。在那段岁月中,朱熹每次外出都要经过这一条条鹅卵石铺就的小巷。弯弯曲曲的小道,平淡寂寞的时光,朱熹数万次地从这里走过。他经其一生,并没有万里云游的壮举,始终徘徊在武夷山这些乡间的道路上。

武夷山,自古以来,各种信仰都在这里生根,都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天地。

武夷山,一个道家眼中理想的修炼之地。在公元10世纪末,成为道教的圣地之一。道观兴盛一时,至今仍留下许多遗迹。

公元1世纪,佛教在中国发扬光大,和道教一并成为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

武夷山虽海拔不高,但因为有一座天心永乐禅寺,便博得了佛教名山的美誉。这座400多年历史的古刹,依山势而建,简朴庄严,让人感受到无处不在的慈悲。

镌刻于不同时代的摩崖石刻,遍布在武夷山的峰岩、涧壑之间,数量多达430余方。内容或长篇游记,或事件的记录,更多的是每个时代中,文人墨客对武夷山的感受与赞美。这些文词绝妙、书法各异、刻工精湛的摩崖石刻,横跨了整整1500余年的时空,以各种不同的角度记录了武夷山兴盛的历史。

深山峡谷之中,溪水环绕的河畔,终年云雾缭绕,阳光适中。一种植物独享着这份大自然的恩惠,散发出滋味醇厚,回味绵长的独特清香。千百年来,它始终伴随着武夷山人的喜怒哀乐,成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武夷岩茶,武夷山独有的一种生长在岩石上的茶叶。  茶洞,深藏于悬崖峭壁之间,天光从上而下,瀑布终年流淌,相传,武夷山的第一棵岩茶就是在这里栽种的。公元1302年,元朝皇家在九曲溪畔修建“御茶园”,年制贡茶180千克,武夷岩茶正式成为献给朝廷的贡品。17世纪,武夷岩茶开始出口,畅销欧洲。至今,许多西方国家依然将武夷岩茶称为“中国茶”。

每年的5月,在武夷山的乡间,这种家庭作坊式的制茶场面随处可见,以手工制作为主,大致要经过10道工艺程序,非常细致而讲究。每家制茶的方法都有其独特之处,细微差别之间,造就了武夷岩茶百余种不同的香型。

岩峰环抱之中,有4株茶树生长在一侧峭壁之上。它树干较粗,枝叶茂盛,深绿色的叶片,光滑发亮。这就是已有300余年树龄、名扬中国的原生代茶王“大红袍”。今天,以“大红袍”为代表的武夷岩茶已成为中国茶中的珍品。

遇林亭窑址,建于公元11世纪北宋时期,依山挖沟砌筑,成为半地穴式的独特结构,是当时民间烧制生活器皿的作坊。在窑址的遗迹中,出土了一批茶盏,乌金黑釉中,浮现出大大小小的斑点,周边跃动着蓝色的光辉,这就是“兔毫盏”,中国古代茶具中的极品。

饮茶,对于中国人而言,早已脱离了简单的解渴提神、满足生理需求的层面,千余年的演变,围绕着饮茶而进行的一系列仪式,已经沉淀为一种文化和一种生存的状态,成为许多人精神的追求和寄托。

P104-109

序言

“唯一”的作品“唯一”的梦想

“每一处遗产都是唯一的。像古罗马竞技场,不是在意大利才有这么一个竞技场,而是全世界就一个古罗马竞技场。中国的长城、都江堰、黄山、昆曲……也同样是世界唯一的。我们的影片就是努力用心地去诠释这些物质形象背后那不可复制的‘唯一’的缘由,和它从历史中一路走来的曲折经历。”

上面这段话,是我向所有人介绍高清系列纪录片《世界遗产在中国》这个项目时的固定开场白。7年来,有意加入我们这个团队的创作者、各遗产地的负责人、海外投资商和许多对文化产业感兴趣的合作者,都是从“唯一”这个词开始接触这个项目的。

您手中这本同名图书也来源于此系列纪录片。为了帮助您更好地感受这本书,我想,应该先向您介绍一下影片背后的情况,告诉您我们的理解和创作态度。

这是从《世界遗产在中国》制作手册中摘选的段落:

关于理解

每一处世界遗产的“唯一性”,决定了其内涵独特的品质,这是我们的影片所要努力描述的主题。

每一处世界遗产所代表的核心价值,实际上都处在不断进化、冲突、调和的曲折历史过程中,而且肯定存在着戏剧化的演变过程,这或许是我们影片的情节线索,但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的影片指引了一种可以深入探求的方向。

关于理念

世界遗产的存在始终是作用于人类生存环境和精神生活的重要元素,这是我们的影片所要努力揭示和表达的核心。影片既不是学术范畴的文化解读,也不是观光层面的风景展示。在一个具体的物质形象面前,我们要努力讲述其由来与发展过程,这应该是一个令人充满期待的故事。

在对每一集影片的主题内容作了充分理解,并清晰了创作理念之后,就到了最关键的环节——副本。

关于剧本

素材的整理不是为了寻找或辨证主题,而是丰富影片的叙事内容。

讲述线索应该符合逻辑、相互关联并环环紧扣,追求极为明确的主题和富有力度的讲述方式,使大部分观众没有内容概念上的障碍。

用故事和人物来做切入口,在巧合和趣味中叙述枯燥的历史事件,要精彩。我们是在不断地发现事件的过程中去构架片中故事的逻辑,有些很不起眼的事件恰恰是改变历史的重要因素。

纪录片需要的是记录者本身的语言,不是旅游手册上的导游词,或不加解释的学术文章的抄录、堆砌,更不是可以形容所有景观、文化的空洞言词;而是源于真实的思想,高屋建瓴的理性,然后是心目中的画面和最终的视听感受。

关于影片

影片的最终要求是理性、生动、精彩、简洁、表现丰富。

《世界遗产在中国》的每一集影片都是在此要求下制作完成的。前面说到“感受这本书”,之所以用“感受”而非“阅读”,是因为这套由影片而来的书的确有些特别。书中的每一页并非单纯的文字,透过文字还会看到相应的活动影像画面和变换的场景,以及创作过程中的情景片段。当您看到我们的剧本时,不妨尽量展开联想:清晨,在雪山脚下那宁静的村寨中,深深呼吸被甘泉浸润的空气;在黄山小憩,任凭茫茫云海淹没肩颈;洁白、轻盈的水袖,抚过层叠雕镂的檀木窗格;燃起篝火,与盛装的老人一同吟诵原始的祭歌……请一定相信,此时此刻,无限的瑰丽与灵动确实存在于我们身边。在被我们注意到之前,它们早已历尽沧桑。  截至2007年6月,《世界遗产名录》中,中国的世界遗产项目增至39项。应该说,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在自然和人文两方面都具有无比丰富的资源。面对大自然的慷慨馈赠和人类伟大的文明传承,我们力所能及的是珍惜、保护,并向更多人传递这样的信息。在文化传播领域里,纪录片作为重要的媒介手段更应该发挥出它的作用,甚至应该成为社会文化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

2001年起,我们的团队一一深入中国的世界遗产,保留下了令人惊叹、陶醉、感动的珍贵影像。2008年6月的第2个星期六,《世界遗产在中国》将在CCTV-1播出,届时,您还可以通过电视屏幕感受中国的魅力和神奇。遗憾的是,镜头里的一些画面可能已经永远地从地球上消失了。有时候,我会觉得这些年的制作经历和世界遗产一样,一路走来,艰难坎坷,当然,也不断有喜悦和收获。

虽然目前在中国以纪录片作为主营业务的公司凤乏麟角,但我们的团队依然将不遗余力地探索和开拓中国商业纪录片的发展空间。今天,《世界遗产在中国》终于收获硕果,并同步推出了同名丛书,让人倍受鼓舞。7年间,我们的团队不断壮大,前前后后超过百人参与了这一承载着梦想的创作过程。我要感谢我们的团队全体。这部作品因倾注了每一个人的激情、智慧、执著、毅力、汗水而拥有了灵魂与情感;一路上的艰难险阻也因大家的乐观、勇敢、勤奋而被一一抛在身后。谢谢你们!有你们在,理想并不遥远。

在这里,我想特剐感谢一位年过花甲的优秀的外籍社会活动家—一木村惠子女士。木村女士始终给予我们团队以巨大的鼓励。现在,我仍然记得她曾说,66岁了,走过世界那么多地方,最想留下来生活的地方就是中国的都江堰。

在我心中,还有位怀念的老朋友——戚小源先生。他与我有着同样的创作共鸣和艺术追求,《世界遗产在中国》倾注了戚小源先生以及他所带领的优秀音乐制作团队——“乐音飞扬”多年来的热情与努力。美妙的音乐是赋予影片生命和感染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戚小源先生是真正的艺术家,他为中国影视行业特别是纪录片创作作出了巨大贡献!

穿越这条由遗产文明铺就的道路,中国就在你眼前。

——关晖,《世界遗产在中国》总制片人、总导演

后记

依靠大好的自然条件,人才能吃饱穿暖,读书做事,也才能创造出人类独有的文化。说起文化,好像只是人的事,其实都和自然连着的,根,全扎在大自然的深处。不信咱们掰着手指头数数这衣食住行:饮食文化、茶文化、民居文化、服饰文化。哪一样离得开山川大地,草木森林?

人类文明的进步史,却在某种意义上变成了自然环境的破坏史和动植物的消亡史。这到底是进步还是倒退?是科学还是愚昧?是文明还是野蛮?真的不好说。也许有那么一天,地球E没有了森林,没有了清流,没有了野花,只剩下光秃秃的山、散发着恶臭的河和刺鼻的空气,人像囚徒一样被封闭在高楼里,成天都得戴着手套,穿着隔离衣,脸上套着一副高科技的防毒面具,真到了那个时候,还有文化吗?要有的话,也只剩下了悔恨文化,如果悔恨也能称之为文化的话。

先有自然后有人,然后才有了文化和社会的文明进步。古话说得精辟: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自然环境一旦破坏殆尽,人类何处容身?文化何以传承?有人说了。你一个搞电视的,把片子拍好就算尽了本职,操那么多心干嘛?这些都是联合国秘书长考虑的问题,别杞人忧天了。话可以这么说,理不能这么论。只要是地球人,与生俱来地拥有自然和文化的话语权。

如今的时代,自然环境、文化遗存正在同经济发展进行着一场旷日持久的大博弈、大PK。保护森林喊了多少年了,仍然有人在乱砍滥伐;保护江河湖海喊了多少年了,太湖、滇池的蓝藻仍时不时地揪着大家的心;保护传统文化喊了多少年了,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小弄堂,照样在挖掘机的围逼下被夷为平地,那些留存久远的文化信息如浮尘灰土,也随风飘散……看到这些,让人说什么好呢?难道由人类创造出来的财富和文明最终又将毁在人类的手上吗?

不知下面记述的两件事是不是巧合?

2001年4月,当《世界遗产在中国》这个项目正式启动时,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一青城山成为我们的首选。历经7个月的拍摄,伟大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和道教名山青城山进入了摄制组的镜头。在此期间,我们的工作得到了都江堰市委、市政府、都江堰一青城山景区管理局和当地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于是,《都江堰一青城山》成为我们完成的第一部影片。

2008年4月,我们决定同样以《世界遗产在中国》为名,出版一套(共八册)图书。5月12日中午,当我们把第一套书(前四册)的最后一批文稿如约发给出版社的时候,传来了四川汶川发生了8级大地震,都江堰市遭受重大损失的消息。

闻知凶信,摄制组全体人员怀着焦虑和悲痛的心情一齐为汶川,为都江堰,为青城山,为那里可亲可敬的同胞们祈祷:天佑中华,天佑汶川,夭佑都江堰,天佑青城山!

地震可以剥夺人的生命,却无法撕裂炎黄儿女的血脉亲情!

地震可以颠覆高楼大厦,却无法颠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

我们恭敬地向着西南方向三鞠躬:向在地震中不幸遇难的同胞表示深切的哀悼!向失去亲人失去家园的灾区群众表示真情的问候!向奋战在抗灾抢险第一线的英雄们致以崇高的敬礼!

——李凯军,《世界遗产在中国》电视系列丛书主编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世界遗产在中国(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世界遗产在中国电视系列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752550
开本 16开
页数 11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8-06-01
首版时间 2008-06-01
印刷时间 2008-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0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03
丛书名
印张 8.2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南
230
188
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5: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