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达利的骗局
内容
编辑推荐

《达利的骗局》即将跟银幕联姻。好莱坞的娱乐第9室已买下了这部作品的改编权,电影将由著名导演安德鲁·尼科尔执导,英国新秀西里安·墨菲饰演“斯坦”,好莱坞明星阿尔·帕西诺出演萨尔瓦多·达利。电影剧本由约翰·萨尔瓦蒂起草,此后安德鲁·尼科尔又重写了剧本。该影片计划于2008年初在西班牙和纽约开拍。

本书的翻译对译者具有相当的挑战性。作品中涉及的外国名人众多,行文中还夹杂着多种语言,达利生平、艺术史事件及绘画术语也需要慎重查考。幸好不久前作者译过一本由达利选编并插图的《蒙田随笔》,平时自己对西方现代艺术(包括超现实主义绘画)也很有兴趣,数年前曾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细细观赏了《记忆的永恒》等名作,对达利的艺术创作不算陌生。感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的信任,虽说翻译文学作品从来都是充满遗憾、不可能真正圆满完成的任务,但译完《达利的骗局》,作者个人确实充分地体味到了某种成就感。

内容推荐

揭开艺术品天价的黑幕!

在这场没有真相的投资战争中,全世界都陷进了达利的骗局!专售达利作品十年之久的画商,达利晚年唯一的邻居,独家揭秘:达利晚年雇人制作大量赝品,一生作品75%是伪作,艺术家与艺术商人发家黑幕……彻底颠覆你对艺术品市场的知识与想象!全球35个国家震撼出版!

目录

Ⅰ “麦达利”

Ⅱ 美金狂

Ⅲ 大骗局

萨尔瓦多·达利生平年表

译后记

试读章节

事情是这么开始的。我那年22岁,在一家比利时奶酪厂工作。我既不是诗人也不唱歌,但我却写诗,而且在把白天都耗费在地下冷藏库之后,夜里又在一个摇滚乐队里唱歌。我在地下冷藏库里干的是在爱芒特圆轮奶酪上打孔的活儿。有一天,我接到一个电话,是安特卫普《全景》周刊的编辑打来的。他见过我登台表演,还读过我写的诗。他打电话来想知道我是否有兴趣换个工作干干。我当然有兴趣。换了你难道不想吗?

《全景》请我去当该周刊驻好莱坞的记者。为了增加发行量和卖掉更多的杂志,他们想出了个主意:在封面上登出目前最杰出的电影明星的大幅照片,这些明星包括相当年轻的阿尔·帕西诺、费伊·唐娜薇、罗伯特·雷德福德、芭芭拉·史翠姗、保罗·纽曼。据我的解,我必须立即去好莱坞采访帕西诺呀唐娜薇这样的明星。对此你会有一秒钟的犹豫吗?我可没犹豫。我在爱芒特圆轮奶酪上打孔已经打够了。我马上中断了制奶酪行当,为自己签下了合同。

《全景》没有必需的资金把我送到加利福尼亚。我们有了一个折衷方案。他们给我一张旧桌子、一把椅子、一部手动打字机、一摞过期的《多彩》和《好莱坞报道》杂志(事情发生在70年代早期,当时还没有互联网和Google搜索),再加上一把剪刀和一罐胶水,就要求我编写、虚构、捏造或幻想出那些采访报道,读起来得像是我一周里每天都跟银幕上的明星们喝酒吃饭。我并没有去好莱坞,在梅尔罗斯广场的游泳池边殚精竭虑,而是要在安特卫普陋巷里一间编辑办公室漏雨的屋顶下当牛做马。

我很胜任这份新工作,几年间我编造“现场采访”,写了许多很有吸引力的封面故事,被“采访”的有饰演女主角的芭芭拉·赫尔希、卡伦·布莱克、安妮塔·艾克伯格和安妮·班克罗夫,还有男演员尼克·诺特和罗伯特·德尼罗。一个星期接着一个星期,我看到自己印在杂志上的名字,显眼地冠以“本刊记者发自好莱坞的报道”,这个头衔令我心里乐滋滋的。有一个星期我编造了有关“科杰克”的报道,而前一个星期我刚刚虚构出对萨尔瓦多·达利的采访。虽说达利不是电影明星,但知名度却与科杰克平起平坐,脸上的须毛也要多几根。

我是这样做的。我搜罗了艺术品展览目录、旧的《生活》画报、《巴黎竞赛画报》上的文章、路透社的电讯和二手艺术图书,突发奇想地产生了将达利置于好莱坞背景下的念头;我的文章说他正在那里帮沃尔特·迪斯尼制作有史以来最招人反感、最有伤风化的色情动画片——我就让读者这么相信了。这完全是虚构出来的假报道,是我全靠想象力编造出来的。达利的特写照片登在杂志封面上,模样挺迷人的,鼓着他那对金鱼一般的眼睛。他那著名的上了蜡的胡子,看上去也好得不能再好。

我常常去摆着这份周刊的书报摊转转,观察什么样的封面以及哪些电影明星最能诱惑别人掏钱买杂志。不久我就弄明白了,就封而言,女明星在销售上要优于男明星——米亚·法罗轻取伍迪·艾伦,艾丽·麦格劳击败史蒂夫·麦奎因;与此同时,金发女明星的销量要大大超过黑发美女——费伊·唐娜薇和费拉·福赛特以十倍的优势打败丽莎·米内利和奥黛丽·赫本。

但这还不是最令我吃惊的。让我万分震惊的是,歇了顶、留胡须长粉刺的萨尔瓦多达利,尽管岁月不饶人,其销量却要远远超过超级明星沃伦比蒂、拉奎尔韦尔奇、乌苏拉安德丝、达斯汀霍夫曼、伍迪艾伦,甚至超过绝世美艳女王伊丽莎白泰勒。

此时我算是上了人生的第一课。

达利卖钱啊。

又接到一个意外电话。国际投资俱乐部(IIC)的总裁急切地想见到我,时间七点整。没有商量的余地。我知道IIC是由一位美国金融家组建的,整个60年代他都在向驻扎在德国的美国大兵兜售债券。IIC其他的投资分支包括钻石以及达拉斯和加拿大的房地产。

我以前从未跟一位总裁会过面,于是我同意七点整在世纪中心宾馆的餐厅见。正像我所预见的,任何拥有数百万资本的公司总裁都是这种做派:我来到他偏爱的餐厅时,他已经在用小勺挖了许多“白鲸”牌鱼子酱涂在黄油吐司上。一个穿着晚装的侍者给我拿来了象牙小勺,黄油和几片切得极薄的柠檬,还端来一架子白面包吐司和半公斤这种鱼子酱。

总裁告诉我他是一个金融家。他也是花花公子。他正在重组他公司下面的美术投资分公司。“都是赚钱的生意,我与那些想愚弄艺术世界的骗子艺术家们一起大赚特赚,”他说,“我想要你主管我们的美术投资分公司,向最有钱的客户提供相应的顶级艺术作品。”

“为什幺选我呢?”我问,“我对艺术一窍不通。”

“可你认识萨尔瓦多达利,”总裁回答,“你在好莱坞采访过他不是吗?年轻人啊,那可是一篇棒极了的采访!”

此时此地我上了人生的第二课。

任何人(连总裁们也在内)都那幺容易受骗。

我摇身一变,成了艺术顾问和投资经纪人。我简直不敢相信我竟这幺走运。我的工作描述起来很是简,从这个世界上贪婪的傻瓜那里“谈”走尽可能多的现款。我看材料,仔细进行分析。我来往于伦敦和纽约苏富比和佳十得这样的大拍卖行。我在巴黎买下了我的第一幅达利作品。这是一幅画于1937年的未来派风格的墨水素描,捕绘的是旋涡和卵形物或煎豆那样的一堆东西。据推测,它是受《美国周刊》委托绘制的。但我没有要求安方给我一份鉴定证明。我情以为真,竟没有查看卖绐我画的那个势利的画廊老板的资格证明。据我所知,这可以成为逮捕他的一个理由。假如真像他忽悠的那样,德鲁欧拍卖场的巴黎著名拍卖商对这幅画的估价几乎两倍于他的出价,那他干吗要价格减半地出售达利的一幅真迹呢?既然是便宜货,我就买下了。当时我是多么轻信和缺乏经验啊。

我付了钱,把这幅镶在镜框里的画占为己有,为我刚入门就碰上的好运激动不已。这幅达利作品的黑白照片登在了一份正规博物馆的目录里,占了半页。第二天,我把价格提高了三倍,将这幅旋涡、卵形物和煎豆挂在了我设在安特卫普总统大厦崭新的经理办公室里。尽管这类生意我从未做过,但我还是把画卖给了走进我办公室的第一位“投资者”。

当地一个提着塑料购物袋的殡仪馆业主,就这样成了我第一个客户。

我对他说,你的客户都是断了气的,这种赚钱方式一定很可悲。

“生活就这样,”殡仪馆业主回答,“今天你在此岸,明天也许就去了彼岸。死人好比是一块木板,而我就是木匠。我把木板刨平、磨光,让它看上去体面一点,然后我把木板埋掉。假如你这么想的话,那死者就不是我的客户了。我只有一个客户,那就是天国里的上帝。他控制着人的生死。只要上帝站在我这一边,死人就不会见少。”

P3-8

后记

超现实主义本来是一个松散的艺术流派。堪称这个流派绘画大师的除了萨尔瓦多·达利,还有雷尼·马格里特、马克斯·恩斯特、保罗·德尔沃等人,但在全世界大红大紫、大把大把挣钱的却只有达利,到后来仿佛达利就是超现实主义的化身,“达利制造”超越艺术界成为供消费者投资烧钱的时尚品牌。说萨尔瓦多·达利疯狂,说他的作品怪异,都早巳不是什么新闻。在人们的印象里,不疯狂就不是达利,不怪异就不是超现实主义。即使是变态的帽子,扣在达利头上也不会有什么轰动效应。但说超现实主义大师达利是十足的骗子,他处心积虑地欺骗艺术界、博物馆、收藏家和艺术爱好者,这个发现绝对有振聋发聩的杀伤力。

《达利的骗局》,可以归结为一个词——贪婪。真是欲壑难填。画家达利是如此,达利的妻子加拉是如此,达利的业务经理穆尔上尉是如此,达利作品的销售商们(包括小说中的“我”)是如此,达利作品的投资者(虽说他们经常是受害者)也是如此。他们构成了一条贪婪世界的生物链。在这里,艺术追求、职业道德、人性人情都近乎泯灭,唯有对金钱的痴迷难以遏制。“我”靠“达利”这个品牌轻而易举就为自己挣了(或骗子)数百万美元,在纸醉金迷的生活中沉沦,同时也因受良心责备而噩梦连连,他为自己巧取豪夺的不法行为付出了代价,然而入狱、逃亡、离群索居、爱情和亲情,还有对达利创作真相的不懈求索,倒使“我”完成了对自身的救赎。“我”终于丢弃了“艺术投资经纪人”那套早已烂熟在心的骗钱花招,开始另一个正当、合法的职业生涯——当作家、写犯罪小说。

对中国读者来说,斯坦·劳里森斯可能是个陌生的名字。若不是美国好莱坞近期要把这部《达利的骗局》搬上银幕,斯坦·劳里森斯作品的销售市场可能依然以欧洲国家为主。不过读完这部小说,确实会让读者(尤其是爱好现代艺术的读者)大呼过瘾,因为在自传体的颇有喜剧色彩的故事框架里,艺术品市场的种种黑幕和现代艺术家骇人听闻的丑事都被抖搂出来,最后连达利的名作是否为达利本人所画都成了问题。更令人震撼的是超现实主义大师达利直接作为小说中的人物登场。除了小说中的“我”与晚年的达利一次面对面相遇,斯坦·劳里森斯在这部作品里通过达利身边人、圈内人的追忆往事,还原了一个活生生的达利。他自大、贪财、疯狂、变态。因为存在一个怪异的达利,致使小说的情节和故事的气氛也变得怪异起来。“这怎么可能是真的呢?”小说里反复出现这个疑问。走进达利的艺术世界和私人生活,读者的体验似乎也失去了现实的理据,跟这位超现实主义大师的接触只可能是一次超现实接触。

斯坦·劳里森斯1946年出生于比利时安特卫普。20世纪70和80年代,他身为记者在世界上东跑西颠,采访过不少文学艺术界名人。有一段时间他把希特勒还活在人世的亲信们当做采访对象,其中包括纳粹最后的殡仪馆负责人——正是这个人烧掉了希特勒的尸体。斯坦·劳里森斯曾长期居住在巴塞罗那(1985-1992)和伦敦(1992-1998)。如今他主要以安特卫普和伦敦为自己的根据地。这位作家以描写犯罪的惊险小说闻名欧洲,《黑雪》赢得2002年授予年度最佳犯罪小说的赫克尔·波洛奖。他出版的其他惊险小说有《死尸》(2003)、《红玫瑰》(2004)、《比死更死气》(2005)及该作续集《比裸更裸》(2005)、《没空流泪》等。人们称赞他的小说文笔诙谐、情节刺激、结局出入意料。有一位评论家写道:“斯坦·劳里森斯写得非常出色,读者简直能闻到从窗口吹进来的灰尘味。”

斯坦·劳里森斯曾在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卡达奎斯村居住,跟小说里描述的一样,萨尔瓦多·达利是他唯一的邻居。尽管出版于1998年的《达利的骗局》有时被划归“自传”而不是“小说”,有人甚至把它看做达利的另类传记,但这部作品有多大程度的自传性、对达利的描述是否客观真实、小说里的“斯坦”是否等同于小说作者“斯坦”,这些问题还没有定论。也许形式上的自传性和表面上的回忆录特征不过是小说家吸引读者的手段。至少译者觉得对这些表象不必当真。作为自传体小说,它肯定反映了作家跟萨尔瓦多·达利近距离接触(包括跟达利身边人的接触)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对于喜爱萨尔瓦多·达利绘画作品的读者,《达利的骗局》或许具有相当的颠覆性。但小说毕竟是小说,小说允许纯主观的感受和未经验证的传闻大行其道,不排除其内容有夸大其辞的地方,我们还是姑且把斯坦·劳里森斯的这部作品当做虚实莫测的犯罪小说来欣赏吧。

《达利的骗局》即将跟银幕联姻。好莱坞的娱乐第9室已买下了这部作品的改编权,电影将由著名导演安德鲁·尼科尔执导,英国新秀西里安·墨菲饰演“斯坦”,好莱坞明星阿尔·帕西诺出演萨尔瓦多·达利。电影剧本由约翰·萨尔瓦蒂起草,此后安德鲁·尼科尔又重写了剧本。该影片计划于2008年初在西班牙和纽约开拍。

本书的翻译对译者具有相当的挑战性。作品中涉及的外国名人众多,行文中还夹杂着多种语言,达利生平、艺术史事件及绘画术语也需要慎重查考。幸好不久前我译过一本由达利选编并插图的《蒙田随笔》,平时自己对西方现代艺术(包括超现实主义绘画)也很有兴趣,数年前曾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细细观赏了《记忆的永恒》等名作,对达利的艺术创作不算陌生。感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的信任,虽说翻译文学作品从来都是充满遗憾、不可能真正圆满完成的任务,但译完《达利的骗局》,我个人确实充分地体味到了某种成就感。但愿读者能通过我的译文领略到斯坦·劳里森斯小说的魅力。

朱子仪

2008年2月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艺术市场就像一个希望与欺诈并存的马戏竞技场。劳里森斯为我们描绘了达利的详尽画像:这位翘胡子的“领班”,怪异荒谬而又别出心裁,颐指气使而又魅力十足。

——《艺术窃贼》作者 诺亚·查尼

达利应该与毕加索及马蒂斯同列二十世纪三位最伟大的画家。

——费城美术馆馆长 麦可·秦勒

当达利不流行的时候,艺术家还是很喜欢他。现在有新一代的年轻艺术家对达利充满了好奇心,尤其是他颠覆等级制度,以及结合商业与艺术的能力。

——佛罗里达州达利博物馆馆长 威廉·杰费

很明显的,达利是未来艺术制作的模范,尤其对安迪·沃霍尔来说。你不可能在欣赏现代艺术的同时不想到达利。我尤其佩服达利那无限的创意。

——著名现代艺术家 麦克·凯利

他就是这样——他说的每一句话后面都是惊叹号。所有关于他的事都充满了惊叹。

——美国波普艺术家 詹姆斯·罗森奎斯特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达利的骗局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比利时)斯坦·劳里森斯
译者 朱子仪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0209417
开本 32开
页数 26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5
出版时间 2008-10-01
首版时间 2008-10-01
印刷时间 2008-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8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64.45
丛书名
印张 8.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4
152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图字01-2008-4133
版权提供者 Stan Lauryssens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1: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