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古钱收藏笔记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把欣赏和解读中国古钱币文化的钥匙。作者以史为据,以物为证,品味古钱,享受情趣。全书将古钱图片、古钱历史和古钱故事融为一体,展示了中国古钱文化的清晰脉络和丰富内涵。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突破了收藏鉴赏类图书因过于专业而枯涩的弊端,创造出轻松品味收藏的新形式阅读样本。引导读者站在文化的高度全新诠释收藏的真谛,领略中国古钱文化的独特魅力。本书对于古钱爱好者和收藏爱好者有一定的借鉴性和指导性。对从事历史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

内容推荐

一本从文化视角品味古钱收藏之趣的文学随笔《古钱收藏笔记》,近日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国有着3000多年光彩夺目的钱币文化历史,古钱币是当今收藏者最热门的收藏品之一。本书作者王雄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和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20多年来以古钱收藏为体裁和乐趣,创作了大量的古钱文化小说。他以作家和古币收藏家的双重身份,以收藏笔记的形式,用灵动活泼的文字,记述了作者古钱的收藏心得和收藏趣事,流淌着古钱收藏的快感。

目录

序言/1

第一章 先秦钱币:原始货币的灿烂

 贝布,中国货币的鼻祖/2

 铲布:写在农具上的甲骨文/7

 刀币:取形于刀胜于刀/12

 圜钱:纺纱轮盘的递变/17

 印子金:中国最早的金币/22

 鬼脸钱:丑陋的战国货币/26

 戈布:破译古越国铸币之谜/29

第二章 纪重时代:天圆地方的时空

 方孔钱:城市中的一口井/34

 萧何与刘邦的“半两”之谊/38

 “五铢”钱与汉灵帝卖官/44

 神秘飘逸的“国宝”钱/48

 王莽裤腰上的金钥匙/52

 “男钱”与“女钱”/56

 美女沐浴品“货泉”/60

 三足鼎立的三国货币/64

 汉兴钱:中国最早的年号钱/68

 “北周三品”的美泉之誉/73

 “叉腰哭天子”的戏谑/77

第三章 宝文币制:开元盛事的演进

 开元钱的贵妃指甲痕/82

 重宝之首的“乾元重宝”/87

 “顺天”不易得,“得壹”更难求/90

 “缺角大齐”与“四眼大齐”/94

 李煜千古绝唱《虞美人》/98

 毁佛铸钱的后周皇帝/102

 契丹王朝的钱币密码/106

 西夏文钱:一个古王国的背影/111

 “靖康耻”与靖康钱/115

 “泰和重宝”的精纯与典雅/119

 纷繁的元末起义军钱/123

 满载永乐钱的郑和船队/127

 佩正德钱过渡无风无浪之危/131

 “佛腔”里掏出的罗汉钱/134

 新疆红钱与乾隆卫疆/138

 乾隆宝藏:见证主权的西藏银币/142

 咸丰帝与“咸丰钱旋风”/147

 洪宪钱:孔方兄最后的哀叹/151

第四章 泉海拾贝:千姿百态的奇妙

 古钱称谓的文化性/156

 钱范:古人铸币的模具/161

 精雕细刻的“样钱”/165

 合背钱的奇妙与奥秘/169

 “铁画银钩”御书钱/173

 “千秋万岁”吉语钱/177

 赏赐钱,一种皇威的彰显/182

 铁钱,锈迹斑斑的灿烂/186

 “米书大观”真迹探秘/190

 奸臣蔡京祸起钱文/194

 供养钱:敬奉神佛与祈求降福/198

 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202

 骑在牛背上吹笛子的牧童/208

 雾里看花:太平天国大花钱/212

 洋为中用的机制银元/217

 铜元的时代印记/223

 “交通票”与民国货币/228

 我的古钱文化(代后记)/231

试读章节

早在远古时期(新石期时代晚期),人类的肌体很发达,不用穿衣,身上最多披几片树叶或将兽皮挂在腰间,以遮住隐秘处。天下皆为兄弟姐妹,打来飞禽走兽大家分享,来了洪水猛兽一同抵抗。后来有爱美之人,发现海边沙滩上有一种很特别的小贝壳,天然纯净,象牙白色,隐约可见血丝。它一面是浑圆隆起的山丘,另一面则是扁平椭圆,中间裂开一条长缝,两边排列着整齐齿态。于是,他们用树皮绳将贝壳穿起来挂在胸前,十分炫耀地在海边行走。没想到,这小贝壳引起了许多人的喜爱,大家争相仿效。由于这种贝壳十分稀少,谁想要小贝壳,就得讨好有贝壳者,给他吃的喝的,帮他干活。后经考证,这种特别的小贝壳叫齿贝。它光洁美丽,小巧玲珑,坚固耐磨,易于计数。因得之不易,且弥足珍贵。

这就是中国最早的货币:一种指甲盖大小的贝壳。

远古时代部落、氏族间的交换行为,最初都是采取以物易物的形式。《周易·系辞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记述了当时的交换活动。慢慢地,到了奴隶社会,小贝壳就演变成货币。奴隶主占有人力,自然也占有了货币。他们用小贝壳交换女人、交换食物、交换自己想要而又没有的东西。据考证,在我国古代,牲畜、布帛、谷物、小生产工具等,都起过交换媒介的作用。其中的布帛、谷物,在民间的交换活动中,有着特殊的作用。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是商品生产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品有了剩余,私有财产逐渐积累,社会分工Et益明显。人们在相互交换剩余产品时,一些生活中普遍需求的商品(如工具、装饰品之类)往往起着价值尺度及交换媒介的作用。贝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尚书·盘庚中》孔颖达正义载:“贝者,水虫,古人取其甲以为货,如今之用钱然。”中国货币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种类繁多,它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们留给后人的一份丰富的文化遗产。海贝是中国最早的原始货币,这在古钱界已成共识。

海贝是内陆地区罕见物品,来之不易,除当货币外,还用做装饰。犹如一枚箭头,既是战争用的武器,也是狩猎的工具。据古籍记载,我国最早的货币,有金、银、铜、玉、贝壳、龟甲等。考古发掘资料和殷商甲骨文、金文有关文字证明,夏商以来,贝壳是当时主要的货币形式。

天然海贝的品种很多,有“货贝”(又名齿贝)、“拟枣贝”、“阿文绶贝”、“伶鼬榧螺”等,其中货贝比较常见,贝面上的长齿槽称为“贝齿”或“贝唇”。人们为了便于携带方便,在货贝的背部多凿有小孔,早期孔相对小,称之为“小孔式货贝”,以后,穿孔逐渐扩大,称为“大孔式货贝”。

当时的捕捞条件、交通运输工具相当落后,海贝的采集及带往中原地区并非想象中那样容易,贝币的价值较高。加之货贝产地遥远,只有通过贸易交换和贡赋等渠道才能传到中原地区。奴隶社会的夏商时代,贝币就成了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这种贝币在我国远古时代曾流通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贝币在我国边远地区使用的历史也很长,如云南部分地区直到清初仍在使用,称做贮。

商族是以善于经商而载入史册的。殷商时期,商业发达起来,货币被广泛使用。商代的甲骨文与青铜器铭文中,就有不少“取贝”、“赐贝”的记载。商代墓葬中,更有大量的货贝实物出土。西周成王时何尊铭记王赐何贝卅朋,贝币也被视做财富的象征。贝作为货币,在我国汉字里也留下了明显的痕迹。凡与财物有关的字多数带贝旁,如财、贸、贪、贫、贿、赂等。这充分说明我国在创造和使用文字之时,贝已经是货币了。

贝币大都是由天然海贝加工而成的贝类货币。1976年秋,河南考古工作者在安阳殷墟发掘出了一座商代古墓,除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外,随之出土的自然贝币就有7000多枚。考古工作者通过对这些货贝的计算,预料此墓主必定为商代的大户富主无疑。考证结果,最后认定为王武丁配偶妇好之墓。这些出土贝币的年代为公元前19世纪至前16世纪,距今约3500年以上。经过加工的天然贝币形体一面有槽齿,贝币光洁美观,便于携带。这类海贝主要出产于我国的东海、南海等海域,反映了商代商业交流的情况。商代用贝币作为随葬品的发现很多,依据墓葬规格的不同,用贝币的数量也差别悬殊,少则几枚、十几枚,多的达数千枚。商代的卜辞和铜器铭文中,也有“锡贝”、“囚贝”、“赏贝”等字样。

在商代中期以前贝币价值很高,臣下若能获得商王贝币的赏赐那可真是极大的荣耀。到了商代晚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换日益频繁,交换地域也不断扩大,导致海贝供不应求。这时,人们又想出了以其他材料仿制贝形货币的方法,如石贝、骨贝、蚌贝、玉贝、陶贝、绿松贝等。这类贝币形体都较小。

至商代晚期,青铜铸造的铜贝问世,其贝面凸起,还模铸一道贝齿。由于没有文字,古钱学家称之为“无文铜贝”。铜贝出土于河南安阳和山西保德等地的商代晚期墓葬中,年代约为公元前14世纪至前11世纪,铜贝堪称是我国最早的金属货币了,也是迄今发现的人类社会最早的金属铸币,应为“世界之最”。其中有一种表面包金的铜贝是作为大额货币使用的,现存世量极少。蚌贝因一出土就容易损坏,现保存完好的不多。铜贝是继原始贝币之后产生的新币种,它没有脱离原始贝型,延续了对贝壳形制的模仿。

从天然贝到铜贝,这无疑是货币发展的一大进步。据说,在西方公元7世纪时,小亚细亚的吕底亚人有一种椭圆形金属钱,状似圆卵,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铸币。其实,这种钱币只是盖有印记的金属锭,制作也是比较原始的。即先把烧热的金属块放在铁砧上,然后加印模在上面,用锤子敲打而成。一面有些条纹,另一面三处凹陷,类似蚕豆大小。而我国铜贝的出现,则比此早得多。

作为货币,铜贝具有更适于流通的耐久性和价值衡定性。春秋战国时期的货贝背部几乎磨平,称为“磨背式货贝”。“铜仿贝”一般仿货贝之形,早期者与天然贝形制相近,春秋以后,南方楚国地区又铸造出有文字的“铜仿贝”,是为有文铜贝。它的外形有的像蚂蚁爬鼻,有的像鬼脸的样子,所以俗称“蚁鼻钱”或“鬼脸钱”,其面文多达十余种。

从西周中期以后,铜仿贝就逐渐多于天然贝了。到了公元前7世纪,我国春秋时代出现了原始空首币。铜仿贝是金属铸币的过渡形态。春秋前期,黄河中下游一些诸侯国还曾继续铸行铜贝,但到春秋中晚期,各国继铜贝而铸行的是布币和刀币。

商代贝币的计量单位是“朋”。“朋”的古字本义是指一串或两串相连的“贝”,后来逐渐演化成计量单位。“一朋”到底为多少只贝呢?一直未有一致的说法,从两只到二十只,各说不一,一般多认为两串五个的贝或两串十个的贝为“一朋”。据金文中记载,君王的赐贝是臣下极大的荣宠。如商代的小子省壶铭:“甲寅,子赏小子省贝五朋,省扬君赏,用作已宝彝。”可见贝币的价值是挺高的。

在江浙一带的农村,家长们十分习惯将贝佩挂于孩童的身上,期望孩子健康成长。更有父母干脆把儿女直呼为“宝贝”。

“贝币”虽小,却集经济、历史、文化等多重含义于一身,颇受钱币收藏爱好者们的青睐,进而成为当今收藏的一大门类。

目前存世的普通天然贝币大多呈乳白色,表面无光泽。由于天然贝币出土很多,基本上没人作伪,而用其他材料所制的贝币就有不少赝品了,集币爱好者在收藏时应小心谨慎。在钱币交易市场里,一枚天然贝币的价格约10余元,石贝、骨贝的价格约20元至40元左右一枚,绿松贝和铜贝的价格要高许多,一些品相上好的铜贝要价上百元甚至更高。

P2-6

序言

读大学时,曾有一段时间,读《史记》着迷,书中生动的文字,形象的叙事,令我爱不忍释。

三皇五帝,盘庚迁殷;七国争雄,秦皇汉武。古代三千年辉煌岁月,各领风骚几十年。司马迁先生的记述,波澜壮阔,壮怀激烈。我敬仰古人,多有感叹,以至食之无味,夜不能寐。于是,我尝试将读书心得记录下来,名日“笔记”。

时间一长,读书做笔记,也就成了习惯,而且一发不可收。多少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痴迷上了古钱收藏,仍然也是笔不离手,日记心得,其乐无穷。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人对历史有着一种近乎超态的迷恋。从官方所修的庞大史书,到民间个人所写的野史杂记,种类繁多,数不胜数。当活生生的历史抽象成静止的语言符号时,人们与历史之间就有了便捷的桥梁。

唐太宗是一位会读历史的人。他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唐太宗很聪明,他将历史的现实意义阐述得很明白。我以为,如果视历史为一面“镜子”,后人往往是通过自己的心得和笔记来进行观照的,以此来校正自己的行为。

不久前,一群德国人,用手中的精密仪器,从一块七万多岁的“石头”上揭开了一千多年前的谜底:中国最辉煌的大唐盛世因干旱而灭亡。一个月后,两位中国科学家在权威的《自然》杂志上撰文,公开反驳德国科学家的观点。他们认为:“唐朝灭亡前的最后30年正是处于多雨时段,而不是干旱时期。"而德国科学家认为,沉睡了数万年的石头是“不说谎”的。面对冰冷的石头,中国科学家拿出的是前人留下的文字记载。

“史载”与“石头”,到底该听谁的?显然,相比文字史料,科学家们也许更相信历史遗存。

诚然,这是一场正常的学术之争。然而,从某种意义上看,让我们分明感受到了一种对历史文字记载的拷问。当历史的文字记录与历史遗存实物发生矛盾时,是相信文字记录,还是相信历史遗存?

我以为,这有个方法论问题,是不是还应该有一个历史观问题?

毫无疑问,中国古钱币也是一种历史遗存。

从商代的贝币,到战国的刀、布和圜钱,再到秦代的方孔圆钱,一直延续至民国初年的铜板、银元,这是一条闪烁着绿锈光泽的中国古钱纵线。它时长时短,时曲时直,随着朝代的更替、年号的更易,铜铁分明地印记着历史发展的轨迹。

这是一部耐人寻味的历史宝典。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宗教,都在一枚枚古钱上留下了清丽的历史印迹。它穿越时间隧道,领略历史烟云,方圆之间,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芒。我们知道,文明的形成过程是靠历史遗存来标定坐标的。

作为世界杰出的文明古国,中国有着三千多年光彩夺目的钱币文化历史,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十多年来,我沿着中国古钱的史迹,不辞辛劳地寻觅、探访。以史为据,以物为证,品味古钱,感受古人。我以收藏笔记的形式,记载收获,享受情趣。这种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快乐与满足,是许多人无法感受和体会的。

我以为,对历史的解读应该抱有一种怀疑态度。也就是说,应该注重对历史遗存的考证、对比、辨别。由此可见,历史遗存的实物就显得特别重要。

四  中国史书中有一个重要的篇目,名日《食货志》。它是以撰述经济史为主的,记载着历代钱制、钱法,以及货币的演变等。《尚书·洪范》载,“八政:一日食,二日货……”《史记·平准书》首开食货志之先河。以后各代食货志篇章渐多,到了《宋史》、《明史》,食货志竟然有了二十余种子目。《食货志》不仅为后人了解中国历代王朝的经济政策和当时社会经济状况提供了重要史志,也为中国古钱研究和鉴赏提供了重要史料。

我国很早就有人研究钱币,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有刘氏的《钱志》、顾烜的《钱谱》问世。清乾嘉后,考据之风大盛,出现了一批造诣很深的钱币学家。他们着重对古钱实物的研究,摒弃了一些荒诞的旧说,撰写了大量高质量的论著,如《吉金所见录》、《观古阁泉说》,以及抗战前后成书的《古钱大辞典》、《历代古钱图说》、《泉币》杂志等。

毫无疑问,我的这本《古钱收藏笔记》大都是读《食货志》的心得,再就是品味古钱的体会。我知道,现代的聪明人都应该是站在古人的肩上,这样才能看得更远一些。

静心而思,我只是一名酷爱中国古钱收藏的读书人。在我不太多的爱好中,读书为先。中国古钱史源远流长,有关书籍可谓汗牛充栋。这些钱书,引经据典,知识量大,但因为太专业,且特别枯涩,缺少一种阅读的快感。用历史遗存说话,再加之一些充满动感的文字,图文并茂,相得益彰,也许当这种表现历史的方式呈现于读者面前时,更具有诱惑力。我有意识地让自己的心得笔记语言通俗一些,文字灵动一些,成为读者有滋有味的阅读样本,以获得更好更广的阅读效果。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说:“历史是真正的诗人和戏剧家,任何一个作家都别想超越他。”他还有一句名言:“如果我不在家,就是在咖啡馆;如果我不在咖啡馆,就是在去咖啡馆的路上。”

维也纳的咖啡馆在当时也是享誉世界的,就像后来的巴黎左岸,以咖啡之名的一群各色人聚在一起,在一片唧唧喳喳声中,畅谈读书心得,讲述笔记收获,崭新的思想随着咖啡的香气飘向远方。想必,茨威格就是这群人中的一个。

茨威格对历史的记述总是细致入微,让你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一种典型的笔记写作方式。他仿佛亲眼目睹每一个历史事件的经过,并清晰地记得每一个微小的细节。他的笔记享有“历史特写"之誉。

我很喜欢茨威格的笔记。据我的阅读经验,若想了解历史或历史上的某个时代,最好的办法是取居于正史与小说之间的笔记体来读。正史道貌岸然,多粉饰之语;小说则过于自由散漫,充满着作者的想象力。笔记既是一种心得,也是一种文学表现。作为一个当代作家,这也许是我热衷于写收藏笔记的另一个缘由。

收藏就是在收藏历史。这有两层含义:其一,收藏是在汇集历史。将散落的历史碎片搜集起来,银线串珠,在拼接历史的同时,也就勾画出一个明晰的历史走向的轮廓。其二,收藏是在延续历史。历史是进行式,收藏正是在记录这种进行过程。收藏者的历史观高度,最终决定其收藏的整体价值。

长期以来,出于实用的收藏需要,许多人热衷于对中国古钱的品种和形制等外在东西的关注,这类书籍随处可见。我以为,中国古钱研究,除了搞清楚钱币的外在东西,更应该注重对古钱币内在精粹的挖掘和探讨,以不断丰富中国古钱史的文化内涵。我一直试图这样做。

今天的人们对历史和文化有了庄严的态度。每一个人都开始关注历史,关注文化,关注灿烂文明。我力求从历史、政治、文化、书法等多角度展开视野,不仅仅是鼓动读者收藏几枚古钱,而是希望热爱古钱收藏的读者,从中感受历史、感受文化,在寻访中华文明和历朝历代人文景观的同时,领略中国钱币文化的独特魅力。

我知道,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国古钱文化,一本薄书的容量显然是微不足道的。即便是谈收藏心得,也只能说是刚刚触及皮毛。古钱收藏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我的这些心得笔记,充其量只是一种感受而已。许多认识和感受,也只是一家之言,或一孔之见。当今的收藏热带给我们许多新奇的感受,这种感受促使我们不断地探索收藏的奥秘。

我期待着专家和读者的批评指正。

后记

伟大的文学家巴尔扎克说过:“一个毫无癖好的人简直是魔鬼。”

其实,一个人有了癖好也是魔鬼。这多年,我痴迷于古钱的收藏与研究,钟情于古钱与文学的联姻。怡情养性,有快乐,也有收获;陶醉沉迷,有苦恼,也有郁闷。在这种似乎“魔化”了的生活形态中,我享受着一种不易言表的生活乐趣。

20世纪80年代末的一天,我慕名采访了古钱爱好者宋先生。他是襄樊铁路电务段的一名普通干部,患胃癌后,胃切去了三分之二。见面时,宋先生却精神饱满,谈笑风声。他说,刚从医院检查回来,癌细胞没了。宋先生告诉了我一个对抗癌症的秘诀:坚持长跑。从宋先生家到樊城江边的古渡口,有两公里多远,他每天要往返多次,而且都是跑步而行。原来,宋先生是跑步到江边搜集古钱币,古人过渡,为求平安,乘渡船时都要向江水里抛掷钱币,名日过渡钱。襄樊的城市建设需要汉江底的沙石,挖石船开到了古渡口的江面上。猛然间,民工们发现出水的沙石中夹有好多“窟眼钱”。民工们端着脸盆兜售古钱,轰动了襄阳、樊城。古钱爱好者们蜂拥而来,或拎着襄阳烧酒,或拿些生活用品,与民工以物易“钱”。宋先生说:“古渡口的江底可是一个宏大的水下博物馆呢,历朝历代的古钱都有。”

于是,我跟着宋先生跑起了古渡口。

几年后,我竟然成为了一个很富有的古钱收藏者。泉友相聚,喝茶品钱,不亦乐乎。

十多年前,杭州作家楚良先生来襄阳看我,竟然对我收藏的古钱十分感兴趣。他建议我以中国古钱文化为题材,尝试写古钱文化小说。楚良先生的提意着实让我吓了一大跳。在此之前,我只能隔三差五在报纸上发些豆腐块,根本就没有写小说的念头。楚良先生肯定地说:“我看你能行。”

于是,我糊里糊涂开始了写小说。一气写了三万多字,竟然没有题目。小说寄给楚良后,我很快就收到了回信,同时寄来的还有两封推荐信。楚良在信上说:“小说很有味,就取名《男钱》吧。我想推荐给《十月》或《长江》,你自己看着办。”我很激动,揣着小说就上了北京,找到了《十月》的一位副主编。这位副主编问我:“写过多少字?”我老实地答道:“我是第一次写小说。”副主编说:“多写写,以后再说吧。”他看也没看,就将小说稿退给了我。我很沮丧。

半年后,湖北作协主办的大型文学刊物《长江》隆重推出了我的这部处女作,并在文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反响。我很得意。楚良说:“你钻了一个空子,搞收藏的不会写小说,写小说的又不搞收藏。”若干年后,在中国作协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我见到了《十月》当年的那位副主编,他已经从岗位上退下来了,现在的头衔是著名散文家。

《男钱》发表后,在读者中产生了极大的反响。紧接着,我又以中国古钱文化为主题,写了一部名为《传世古》的长篇小说。小说的中心意象就是中国特有的方孔圆钱。外环是城墙,方孔是城市中的一口井,涌出的是智慧和财富。

有位很细心的读者,对《传世古》用数字进行了统计分析。这部30余万字的小说,展示了235种古物古品,其中古钱54种,古青铜器52种,古字画21种,古书刊68种,古戏曲10种,古玩店26家,古寺庙4座。

许多读者对我说,读《传世古》让人感觉作者的口袋里装满了古钱与古钱故事,信手拈来就是一段发人深省的佳话,或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趣事,让读者充分感受到了中国古钱文化的无穷魅力。  也有读者说,《传世古》尽管写得有点意思,但书中涉及到了大量的古钱古玩,读者对此太陌生,影响了阅读效果。他们建议,能否对书中提及的古钱以笔记的形式进行评点,这样不仅可以引导读者把握书中精华,也可以帮助读者增长一些古钱知识。

我很感谢读者的建议。

出乎意料的是,一些爱读小说的古钱爱好者,由此认定我对古钱收藏的贡献,将我推荐为当年全国十佳古钱收藏家。许多民间古钱收藏的小报小刊,不惜版面对我进行广泛宣传。一时间,信件像雪片一样向我飞来。有求教古钱知识的,有要求鉴别古钱的,有请教文学创作的,更多的是向我推销古钱。我害怕耽误了别人,急忙请在《襄樊晚报》做记者的朋友帮忙。《襄樊晚报》很够意思,整整用了一个版,以专访的形式让我与古钱爱好者对话。我说,古钱小说与古钱收藏毕竟是两个概念,不可同日而语。小说可以想象,可以虚构,而收藏可是实打实的,弄得不好,就会鸡飞蛋打。尽管如此,可仍然阻拦不住大量的来信。至今仍有整整五个大箱子的来信,寄放在我原单位的仓库里。

由此,我不得不承认中国古钱文化的生存有着无比肥沃的土壤。

我曾在山西乔家大院的屋脊上看到一幅彩绘“蝙蝠与古钱图”。将动物图形与古钱图形结合于一体,这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大胆想象。蝠、福同音,钱、前同音,古钱有眼,寓意“福在眼前”,属于祈祝钱之类。如钱币上的龙和风的图形,以及龙凤呈祥的精美文字,意在表达人的美好愿望。

当年,我下放于长江边的乌林山寨接受再教育,就发现当地农民习惯于将古钱挂在房梁上或佩戴在身上,意在招财进宝和自身平安。他们最喜爱的是“五帝古钱”,即清朝五个最兴旺的皇帝年号: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和嘉庆。

也许从这时开始,我对中国古钱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读史得知,中国历史上就有许多与钱学结缘的文人。

翻阅《鲁迅日记》,自1913年8月至以后6年问,鲁迅先生在琉璃厂共购币27次,计166枚,其品种从春秋战国直至明清,涉及各朝铸币。在收藏和研究的基础上,鲁迅先生编写了钱币目录——《泉志》,北京图书馆现藏有《泉志》手稿23页。解放后,许广平女士将鲁迅先生故居遗物交给国家,1956年建鲁迅博物馆时,整理出鲁迅藏币数百枚。

清代著名学者王乃誉,博涉多才,治学精进不穷,尤于书法、画理用力最勤,著有游目录八卷,题画诗、画粕等数卷。而他最得意的是《古钱考》一卷及其文稿。他痴迷古钱,不亦乐乎。王乃誉还有一个杰作,就是养育了一个伟大的儿子——王国维,我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

钱锺书的夫人杨绛,其父亲是民国的官员,一位留洋的著名学者。工作之余,他的乐趣全在古钱收藏上。杨绛曾写道:“父亲留着一箱古钱,准备充小妹妹留学的费用。可是她并没有留学,日寇和家贼劫余的古瓷、古钱和善本书籍,经过红卫兵的‘抄’,一概散失,不留痕迹。财物的聚散,我也亲眼见到了。”

读中国文学史,以古钱为描写对象或与古钱有联系的诗文比比皆是。

谈及咏钱诗,其中有名的是唐李峤、清袁枚的《咏钱》各二首,想象丰富,句句用典,艺术性甚佳。如花草中有一种金钱花,唐朝诗人写过多首《金钱花诗》。人们称圆形苔藓斑点为苔钱,唐宋间有好几位诗人写了《苔钱诗》。《金钱花诗》、《苔钱诗》内容大多以钱币为题。  白居易在《赠友五首之三》中咏道:“私家无钱炉,平地无铜山。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毫不留情地鞭挞了官方不顾实际情况向农民征收现钱税的错误法令。宋陈造的《钱弊》,抨击了当朝人为地划分铁钱区的做法。最为称道的韵文是东晋鲁褒的《钱神论》,这篇嘲笑金钱崇拜的韵文,挥挥洒洒,把崇拜金钱者的心态刻画得淋漓尽致。宋洪咨夔的《大冶赋》和佚名《钱赋》,都是咏钱的名篇。唐张说的《钱本草》和元陶宗仪《辍耕录》中收录的《乌宝传》,写古钱,堪称一绝。

历史上许多古钱收藏家本就是优秀的诗人,如清末叶德辉的《古泉百咏》、宋梅尧臣写朋友刘攽集币情趣的诗作等。

我十分欣赏我的朋友、著名文艺批评家鲁枢元老兄的一句话:“真正的艺术家,不只是向人们提供一批作品,还应当向人们彰示一种生存方式。”我认为,这种生存方式应该是文化意义上的表现和精神意义上的追求。

人的文化与精神的境界是可以通过物质的直观得以承载和光大的。反过来说,物质的价值因丰厚的文化与精神的内涵而体现。物质与精神真正从文化的切人口合二为一。

人不能为生活殷实而丧失精神家园。精神家园是一个其乐无穷的世界,也许很清贫,但很快乐。古钱收藏也许正是这样一个极乐世界。许多人也许不能包容现实,却不能不承认历史。很多在现实中解不开的困惑,便走进历史中寻求答案,手拿各种敲门砖,在历史的门槛上这儿敲敲,那儿叩叩,做着现代人的诠释。

我的古钱收藏,是一种收藏快乐与文化浸透的繁衍。体验的是一种过程,追求的是一种享受。当你回望过程和品味享受时,你就会拥有一种无比畅快的感觉。

作者

2008年6月1日于郑州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古钱收藏笔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雄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682882
开本 16开
页数 23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08-10-01
首版时间 2008-10-01
印刷时间 2008-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3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270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4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3:2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