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如何进行R&D国际化的决策,其R&LD的投资对中国自主创新能力有没有技术溢出效应,其效应又是通过怎样的渠道作用于中国的本土企业?中国在有限的自然资源约束条件下,如何更好地利用跨国公司的R&D投入带来的外溢效应?中国经济转型与地区自主创新能力有怎样的关系?跨国公司的R&D国际化、中国的自主创新力能如何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服务?
本书通过系统的分析和论证,解答了上述问题,并解释了R&D国际化对增强中国自主创新能力的贡献,以及对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
图书 | 跨国公司R & D国际化与中国自主创新 |
内容 | 编辑推荐 跨国公司如何进行R&D国际化的决策,其R&LD的投资对中国自主创新能力有没有技术溢出效应,其效应又是通过怎样的渠道作用于中国的本土企业?中国在有限的自然资源约束条件下,如何更好地利用跨国公司的R&D投入带来的外溢效应?中国经济转型与地区自主创新能力有怎样的关系?跨国公司的R&D国际化、中国的自主创新力能如何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服务? 本书通过系统的分析和论证,解答了上述问题,并解释了R&D国际化对增强中国自主创新能力的贡献,以及对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跨国公司R&D国际化的经济学分析 一、跨国公司R&D国际化理论分析 二、跨国公司R&D国际化动因研究 三、跨国公司R&D国际化区位选择 四、跨国公司R&D国际化外溢效应 五、跨国公司R&D国际化技术转移系统 第二章 跨国公司R&D国际化水平和效率研究 一、R&D国际化水平和效率研究现状 二、R&D国际化水平和效率测定 三、R&D国际化效率对水平作用的机理 四、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自主创新综合能力的测定 一、自主创新的内涵澄清 二、自主创新的衡量指标 三、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测定 四、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演化分析 第四章 R&D国际化对中国自主创新的促进效应 一、R&D国际化的技术外溢效应 二、R&D国际化的技术传导机制 三、自主创新与模仿的旋进机制 四、R&D国际化对自主创新作用的检验 第五章 R&D国际化对中国自主创新的抑制效应 一、人才单向流动的抑制效应 二、竞争挤出效应的分析 三、防御型跟进策略分析 四、自主创新困境的制度性解析 第六章 R&D资本国际流动对中国自主创新的知识溢出 一、海外研发资本知识溢出的相关研究 二、基于知识驱动内生增长模型的扩展 三、海外研发资本知识溢出的经验分析 四、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路径选择 一、积极加入全球技术创新联盟 二、采用寡占反应破解技术锁定 三、促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四、推进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第八章 空分行业案例分析 一、行业寡头竞争格局 二、行业技术发展轨迹 三、行业自主创新启示 四、自主创新的困境 第九章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思路与举措 一、政府宏观层面的政策举措 二、企业微观层面的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跨国公司R & D国际化与中国自主创新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肖文//林高榜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8071673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7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02 |
出版时间 | 2011-01-01 |
首版时间 | 2011-01-01 |
印刷时间 | 2011-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7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F276.7 |
丛书名 | |
印张 | 11.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浙江 |
长 | 240 |
宽 | 165 |
高 | 8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