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们为什么不快乐
内容
编辑推荐

快乐学,人生最需要的知识;快乐族,中国最稀缺的人群。

我们为什么不快乐,作为人生的大问题始终深深地困扰着我们,无法摆脱,无法回避。

《我们为什么不快乐》——资深媒体人杨黎光深度探寻,今日国人不快乐的文化根源;时代记录者上下求索,当下百姓难快乐的历史脉络。

内容推荐

《我们为什么不快乐》: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有“饭疏食饮水”之乐,颜回有“箪食瓢饮”之乐,他们所乐的究竟是什么呢,以至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颜回“不改其乐”?孔颜所乐的不是疏食瓢饮本身,而是一种超越于具体物质享受之上的精神,一种因悟道成仁而发自内心的生命的欣喜。落到实处,便是看似简单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君子之乐。

两千多年后的今天,貌似终于搭上全球化的末班车、一脚迈入市场经济社会的中国人却发现,无论拥有怎样的物质满足,都无法给自己带来真实、持久、发自內心的快乐。这就是弗洛姆所说,一个吃饱喝足的人,一个生理上和生物学上的要求都得到满足的人,竟然仍旧不能获得内心的安宁。这岂非咄咄怪事。究其原因,是因为人们没有“认识自己”,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谁”,因而也就找不到生命的意义和动能。

有感于此,《我们为什么不快乐》作者杨黎光走入历史与哲学的浩茫烟海,穿梭子过去与现实之间,历时三载,完成此书,企图找出今日中国人不快乐的历史根源,希冀国人重拾快乐的能力。

目录

引子 快乐之“飘瞥难留”

第一章 神是否能够抚慰我们的心——对宗教及其传说的另一种解读

 1 人神共居的快乐时光

 2 “日光下所行之事,我都以为烦恼”

 3 印度王子的哀愁

第二摩 天人合一,占代中国人的快乐玄想——对传统快乐观的裹层观察

 1 孔子之“乐以忘忧,庄子之”蓬头跣足。

 2 厕中之鼠,仓中之鼠

 3 我癫狂,所以我存在

第三章 “生命之夏”的阳光与阴影——西方哲学家的郁闷之叹

 1 爱智慧与爱智慧

 2 傻子对烤熟斑鸠的思考

 3 西绪福斯的闲境与“正午思想”

第四章 权力与财富,引人沉迷的喜剧或悲歌——身处社会秩序中的快乐追求

 1 点石成金与英雄末路

 2 三个想做皇帝的人

 3 在“弯曲的楼梯”尽头

第五章 民以食为天,吃喝的庄严、疯狂与闲情——一个饥饿民族的口腹之乐

 1 吃,就是国计民生

 2 酒徒与月亮的友情

 3 苏东坡的豆粥之乐

 4 后革命时代的口腹之乐

第六章 三千年的灵肉纠结——历史与现实双重制约下的男欢女爱

 1 远古年代的云情雨意

 2 欲仙欲死的道家体验

 3 两个中国人的纠纷及两位外国人的争论

 4 畸变的情色

 5 压抑的闺房

 6 李清照们的露浓花瘦

 7 肉身解放之后

第七章 瘾品刺激,非常态的快乐幻觉——需要麻醉的人类生活

 1 浸泡在酒精中的生命观

 2 被鸦片侵蚀的国民精神

 3 宁愿让生命化做一缕烟

第八章 中国士人的理想与困境——从民族精英的命运看人文精神的沦落

 1 士,一个精英群体的起源与流变

 2 最后的贵族

 3 独立品格的丧失

 4 野蛮的“礼仪”

第九章 权力阴影下的攀升与内斗——作为受害者、帮凶和同谋的士人群体

 1 圣人远去,唯佘策士谋臣

 2 焚书坑儒,集权专制的第一滴血

 3 忠奸之辨,士人的内讧厂

 4 文字狱的腥风血雨

第十章 四民之末,徘徊于社会体系边缘的商贾阶层——一个可毁可誉的另类人群

 1 先秦名商,“分庭抗礼”的尝试与失败

 2 暴发户的变态人格

 3 官商勾结的盐贩子

 4 实业救国,短暂的黄金时代

 5 一代商人群体的覆亡

 6 从消灭资产阶级到富豪情结

第十一章 被动地长大成人——中国人的生长环境与快乐的社会性

 1 少年孔子,一个文化导师的青春期

 2 缺乏父爱的新文化先驱们

 3 “快乐学”:最需要的人生学问

试读章节

这是一种奇异的感觉。当我坐在温度宜人的空调房里,就着由天然木材与化学材料合成的书桌,面对电脑思索、写作的时候,总会禁不住遥想起刀耕火种时代的原始先民。

那时,人类刚刚睁开蒙昧的眼睛,开始满腹疑惑地打量这个世界。他们不知道为什么天地之间时而阳光明媚,时而月色朦胧;为什么头上的天空时而万里无云,时而电闪雷鸣;为什么脚下的大地此处山川,彼处河流;为什么树会开花,花会结果;为什么孩子要出生,老人要死去;生从哪里来,死到哪里去……

有了思维,也就有了问题。数不清的问题,让人类应接不暇,痛苦不堪。向天上射出一支由石头打磨或青铜铸就的箭镞,太阳纹丝不动,月亮也纹丝不动,或许,还会引来滚滚乌云,继而是电闪雷鸣,风雨交加;步入广袤的山林,稍不留意就会忘了归路,即使不饥困而死,也会被群兽所伤;看似平静的河流,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波浪滔天,冲塌堤岸,把大地变成汪洋,使刚出生的孩子、健壮的青年和德高望重的老人一起葬身鱼腹……可以想象,雷电的每一次闪烁、每一声轰鸣都会使早期人类心生恐惧;山林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棵树木都会让他们心存敬畏;河流中的每一注激流、每一朵浪花都会让他们惶惑不安。

这时,早期人类所掌握的那点可怜的生活经验已经远远无济于事,种种无法控制的自然现象刺激着他们的思维。他们不得不在惊恐、困惑中冥思苦想。

现在,我们不知道人类用了多少时间,耗费了多少脑力才获得了“神”这个概念。无论是我们创造了“神”,还是“神”创造了我们,这概念的出现无疑是人类文明史上里程碑式的伟大事件。我国早期文字典籍《说文解字》是这样解释“神”字的:“天神,引出万物者也。”由此,人类终于找到了世间万物存在、变化的依据,终于能够据此解释那变幻莫测的种种奇异现象了!

有了神才产生了宗教。恩格斯曾以印欧民族宗教的起源——《吠陀经》为例,解释原始宗教的发展过程:吠陀中的神大都是自然现象的化身,如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草木等。也就是我们今天仍然熟知的太阳神(日神)、月神、雷神、山神……

有了神才产生了艺术。无论是早期舞蹈、音乐还是绘画,都是人类敬献给神灵的礼物。

有了神才产生了科学。现代德国神学家布尔德曼在他的《耶稣基督与神话学》中写道:“神话常常被说成是一种前科学,它旨在把各种现象和偶然事件的产生归纳于超自然的原因,例如,以神祗或恶魔来解释各种奇特和令人惊恐的事件和现象。”

有了神才产生了伦理道德。人类学者认为,原始宗教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行为准则,使他们在行为中受到道德的约束。在没有法律或法律不健全的社会,起到了维持社会秩序的作用。

总之,因“神”而产生的宗教使人类第一次沐浴在智慧的阳光里。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指出,蒙昧时代的低级阶段初期,人类依靠植物果实之类生活,他们的头脑很简单,不能对比较复杂的问题进行抽象的思维,因而还不可能产生宗教观念,也不可能有什么宗教信仰活动。因此,有学者认为,宗教是在人类认识世界的漫长过程中,随着人类思维能力逐步提高而产生的。宗教的产生和发展,说明人类从最初不能抽象地思考比较复杂的问题,发展到能够抽象地思考比较复杂的问题,这标志着人类的思维能力提高到了一定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否具备宗教观念,几乎是非人与现代意义上的有抽象思维能力的人之间的一种界线。  、

尽管许多有关神的概念已不被现代人所普遍接受,但是,“神”及宗教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却是毋庸置疑的。而且,在相当漫长的岁月里,在人类饱受苦难煎熬的历史长河中,它作为一种终极寄托,始终在抚慰着我们的心灵。

一切宗教都是苦难的宗教,一切宗教都是喜乐的宗教。数量众多的宗教典籍,几乎涵盖了人类对快乐的所有渴望、思索与想象。

1 人神共居的快乐时光

虽然,每个人的生活经历是千差万别的,每个人对快乐的理解和探寻也是丰富多样的。但是,由于人类有着共同的历史,由于人类在各个历史阶段的生活状况大体相近,由于人类对快乐元素有着普遍认同,也就使我们有可能找到快乐共识。这种共识,最初即反映在宗教经典里。

人生天地间。然而,天空是那样高远无尽,大地是那样苍茫辽阔,相比之下,人却是那样渺小、脆弱。当人有了自我意识,也就产生了无助的孤独感。这时,他们只能凭借对“神”的想象解释世间万象,只有依靠对“神”的膜拜来反抗生存的恐惧与孤独。在早期人类看来,置身于神的怀抱肯定是快乐的。

人的快乐来源于神的恩赐,人的苦难来源于神的惩罚。《旧约·创世记》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快乐与苦难的故事。

即使是在今天,《创世记》所表现出的那种超乎寻常的想象力仍然让人惊叹不已。每当我将它捧在手里,用心灵去捕捉这来自古代的智慧之光的时候,总是禁不住对我们人类的先哲产生一种由衷的敬意。它是创造之书,是生命之书,是苦难之书,是快乐之书,是道德之书……同时,它又是一部非常浪漫的文学作品。从古至今,不知道有多少哲学家、作家、艺术家、诗人从这里获得灵感,创作出千古流芳的传世名作,因此,在西方学术理论中,又把创世记的故事称作元思想或元故事,它是能够孕育思想的思想,能够衍生故事的故事。

《创世记》可以引申出许多思想,在此我们只关注快乐与苦难;《创世记》已经衍生出许多作品,在此我们只解读它的原作与弥尔顿的叙事长诗《失乐园》。

上帝创造宇宙的时候是快乐的,上帝创造人类之初也是快乐的。他的快乐来源干那种开天辟地的成就感,来源于对自己这种造物行为的自我满足甚至陶醉,来源于身边众多精灵的齐声赞颂。

P2-4

序言

我们为什么不快乐?

由于记者和作家的职业生涯,我长期接触大量不同职业的人群,在采访中我有一个深刻的印象:人们对你倾诉的,大部分都是不快乐的经历和感受。

几年前,我在网上看到一份资料:美国的一家机构搞了一项世界各民族快乐指标研究,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二十二个国家总共两万多人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表明:美国46%的人认为自己是快乐的,英国36%,印度37%,而中国,只有9%的人认为自己是快乐的。反过来说,十个中国人中就有九个认为自己不快乐。这个统计数据准确吗?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感到不快乐?

环顾四周,确实觉得周围阴郁沉闷的人越来越多,机械僵化的人越来越多,狭隘计较的人也越来越多,大庭广众之下挂着一副快乐的面具、而实则不快乐的人也越来越多。少年不快乐,成人也不快乐;没钱的时候不快乐,有钱了也没有快乐;当不上官的不快乐,升了官的仍然不快乐。快乐,变成了大多数人很难求得的一个人生感受。生活中,很少有真正开开心心地从心底感到快乐的人。

为什么?为什么我们活得如此的不快乐?

什么是快乐?无论中西,对“快乐”的词义解释都是相同的——它只不过是一种短暂的欢愉。钱锺书老先生在他那篇著名的《论快乐》里,用了这样一个感觉化的词语:“飘瞥难留”。因此,在人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里,我们并不快乐。钱锺书说:“快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几分钟或者几天的快乐赚我们活了一世,忍受着许多痛苦。我们希望它来,希望它留,希望它再来——这三句话概括了整个人类努力的历史。”

我们为什么不快乐?

我们终日为工作忙碌,为生计奔波,在人生的旅程上行色匆匆。许多人,许多时候,甚至无暇顾及这个问题。但是,快乐与不快乐的困扰却是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我们生命当中的。从我们哭着喊着脱离母体、赤裸裸地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对快乐的追寻,对痛苦的拒斥。

许多年前,鲁迅在他那篇著名的《立论》里曾经讲述过一个意蕴深长的故事:

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他于是收回几句恭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谎。但说谎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

在这么一个小故事里,几乎包含了人生中的全部喜怒哀乐。首先,我们看到了人类对生命的喜悦与珍爱——“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其次,我们又看到了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发财”、“做官”,尽管这种表述是非常世俗化的,却真实地反映了贫穷困苦、多灾多难的中国人对生活的朴素理解:富贵的人与困苦的人比较起来,总会少一些忧愁,多一些快乐;随后,我们又看到了那个人类永远挥之不去的阴影——“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也就是鲁迅所说的“必然”。这个“必然”本身既是人类的终极痛苦,同时也是其它种种痛苦的根源。

在这个故事里,无论“说要死的必然”,还是“说富贵的许谎”都触及到了生命的真相:人,从一出生便开始了对快乐的追求,快乐未必可得,而死亡的必然却已经早早地在远处等着了。

无论如何,人的一生,终将会在哀乐中落幕。这是生活的必然,也是生命的本质。

我们为什么不快乐?

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千差万别,有人富贵,有人困苦,有人先富贵后困苦,有人先困苦后富贵,还有人沉浮不定,一生历尽坎坷。与此相应的,每个人对快乐的体验、对快乐的理解,以及对快乐与不快乐根由的探寻都是丰富多样的。但是,人们对快乐的追求却是共同的。利用一家中文网站的搜索引擎,我得到了下面一组数字,或可由此看出人们对快乐的关注和迷茫。

先在网上搜索:什么是快乐?查到了570万个网页链接;再在网上搜索:我们不快乐,得到了1990万个网页链接;进一步将这个问题个人化,又在网上搜索:我不快乐,结果竟得到了2290万个网页链接;最后在网上搜索:我们为什么不快乐?相关的网页链接也达到了633万。

我们的神经是如此的敏感,除了人生的根本性烦恼之外,生活中的任何一个细节感受都可能引起我们的不快,进而放大成烦恼。

我们的神经又是如此的愚钝,既缺少追求快乐的智慧,又对身边的快乐缺少观察与感悟。

人类普遍存在的感受性错误是:快乐是自然的,应得的,因此是不易觉察的;烦恼是意外的,令人讨厌的,因此是使人敏感的。

我们为什么不快乐,作为人生的大问题始终深深地困扰着我们,无法摆脱,无法回避。

同时,快乐,还是不快乐,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刻面对,而且必须尝试解答的。尽管我们对快乐或不快乐的感受与理解是如此的繁复纷纭,甚至歧义丛生,但是,通过探寻、求索,我们总能找到一些为人类所公认的快乐元素、快乐方法。事实上,这本书的写作目的之一,便是为我们大家寻找“快乐共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们为什么不快乐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黎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083268
开本 16开
页数 27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9
出版时间 2011-01-01
首版时间 2011-01-01
印刷时间 201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39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42.6-49
丛书名
印张 17.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58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3:4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