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国学常识/北斗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曹伯韩先生的《国学常识》一书是一本面向普通读者的国学入门读物。作者以浅显流畅的文字,对中国的语言文字、哲学、历史、文学、科学、艺术及其代表性的学人、源流、派别及学术观点,一一做了评述。读者可以凭借此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形成对于国学的完整概念;对于有志于深入研究的朋友,《国学常识》可以作为进入国学之门径。

内容推荐

《国学常识》是由曹伯韩先生编著。全书分十三章,一百四十二节,卷首载有详细目录,颇便于参考:第一章概说,对国学作一轮廓的说明,尤其对清代以来的学术概况,特加指出;第二章至第四章,将考证学与考古学所获的成果,略加介绍,使读者稍微知道一点治学的工具和方法;第五、六两章为史学部分,因历史可以指示一切学术的背景,经史又素来是国学的重心,所以置于其他学术之前。而经书为占代史料,又系过去国学的总源泉,所以更列于普通史学之前;第七、八、九章为哲学部分,先诸子,次佛学,再次理学,系按时代次序排列,使读者容易看出演变的迹象;第十至十二章为文学部分,因诗歌是最早发生的纯文艺,故首说诗、骚、赋、词、散曲等属于诗歌一类的作品,而后说到散文与骈文。至于小说、戏曲及民间俗文学,因其发展最晚,且至最近方才被人重视,所以放在末了;最后第十三章,略述自然科学及艺术,以表示我们对于这些学术的重视。《国学常识》对于有志于深入研究的朋友来说可以作为进入国学之门径。

目录

第一章 概说

 一 所谓国学

 二 国学在清代

 三 国学的分科

 四 国学的派别

 五 进步的方法与贫乏的内容

 六 欧美学术的影响

 七 五四以后的国故整理

 八 国学与世界学术

 九 专门研究与基本知识

 一○ 研究的态度及准备工作

第二章 语文

 一一 研读古籍的阶梯

 一二 所谓小学

 一三 六书

 一四 字形的演变

 一五 字义的演变

 一六 训诂学

 一七 文法学的先驱及其发展

 一八 方言学

 一九 字音的变迁

 二○ 语言和文字的分离

 二一 双声叠韵

 二二 反切

 二三 四声

 二四 声韵学

 二五 字母

 二六 韵部

 二七 古音之推定

第三章 古物

 二八 金石之学

 二九 殷墟发掘

 三○ 甲骨之学

 三一 古物与社会学

 三二 无文字的古物

 三三 古物与考证学

 三四 古物与古书

第四章书籍

 三五 传写本与刻本

 三六 版本之学

 三七 校雠之学

 三八 章句之学

 三九 目录之学

 四○ 图书分类法

 四一 辑佚及辨伪

 四二 类书及丛书

 四三 考证学与读书法

第五 章经学

 四四 《五经》、《十三经》、《四书》

 四五 《易经》

 四六 《书经》

 四七 《诗经》

 四八 三礼

 四九 《春秋》

 五○ 《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五一 经之传授

 五二 今文经学与谶纬

 五三 古今文学派的斗争

 五四 汉以后的经学

 五五 清代的经学

 五六 经学的扬弃

第六章 史地

 五七 所谓正史

 五八 正史的内容

 五九 编年史

 六○ 纪事本末

 六一 别史

 六二 政书

 六三 杂史传记及其他

 六四 学术史

 六五 史评

 六六 地理

 六七 历史哲学

 六八 新史学的产生

 六九 新史学的业绩

第七章 诸子

 七○ 诸子的学术派别

 七一 儒家

 七二 道家

 七三 墨家

 七四 别墨及名家

 七五 法家

 七六 兵家及其他

 七七 王充之学

 七八 魏晋时代的玄学

 七九 子学之兴起与消沉

第八章 佛学

 八○ 初期的佛教

 八一 佛教的中国化

 八二 流传中国诸宗派

 八三 小乘诸宗

 八四 传自印度的大乘诸宗

 八五 中国独创的大乘诸宗

 八六 佛学与儒学

 八七 因明学

 八八 唯识论中的心理学

 八九 现时佛学的趋势

第九章 理学

 九○ 宋明理学的产生

 九一 周敦颐与邵雍

 九二 张载及二程

 九三 集宋学大成的朱熹

 九四 陆象山与杨慈湖

 九五 浙东学派

 九六 宋末至明初之理学

 九七 王阳明之学

 九八 清初各大师对于理学的批判

 九九 理学批判的最高发展

 一○○ 宋明理学的没落与新理学的产生

第十章 诗赋词曲

 一○一 文学的范围与类别

 一○二 最早的诗总集

 一○三 楚辞

 一○四 赋

 一○五 乐府

 一○六 五言诗

 一○七 陶渊明与南北朝诗

 一○八 唐诗

 一○九 李白、杜甫

 一一○ 唐以后的重要诗人

 一一一 词

 一一二 重要词人

 一一三 散曲

第十一章 散文和骈文

 一一四 散文和骈文的分别

 一一五 散文与骈文的分合

 一一六 周秦汉的散文

 一一七 六朝文

 一一八 唐宋八大古文家

 一一九 明清两代的古文家

 一二○ 所谓古文义法

 一二一 骈文的标准化及其支流

 一二二 八股文及对联

 一二三 文艺论评

 一二四 文体解放和文学观念的变动

第十二章 新被重视的文学

 一二五 戏曲的摇篮期

 一二六 戏曲的成长期

 一二七 唐以前的小说

 一二八 宋元明的小说

 一二九 清代的小说

 一三○ 宝卷、弹词、鼓词

 一三一 中国文学与东方诸民族的相互影响

 一三二 中国文学与西洋文学的关系

第十三章 科学及艺术

 一三三 自然科学在国学中的地位

 一三四 天文学和历法

 一三五 数学

 一三六 物理学及化学

 一三七 医学

 一三八 应用技术

 一三九 科学与迷信

 一四○ 艺术

 一四一 绘画及书法篆刻

 一四二 音乐

本书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一、所谓国学

国学这个名词发生于清末,但不知究竟是谁所创造。有人说,章炳麟(太炎)在日本组织“国学讲习会”,刘师培(申叔)氏也有“国学保存会”的发起,大概他们就是国学两个字的最初使用者。这是不是正确,不得而知。我们知道的是,国学这个名词,是因为欧美学术输入才发生的。它的范围,是把西学输入以前中国原有的全部学术包括进去的。

和国学相当的名词,还有国粹和国故。国粹两个字,似乎有点夸大中国学术乃完全精粹物的意思,又似乎有点选择精粹部分而抛弃其他部分的意思,所以人们觉得不甚妥当,改称国故。国故,就是本国文献的意思。不论精粹不精粹,过去的文献总是可宝贵的史料,都可包括在国故范围里面去,这样看起来,国故这个名词总算是公平而完备了。但它也有它的缺点,就是只能够代表研究的对象,而不能代表研究这种对象的学问,因此大家又想起用国故学的名称来代替它,最后又简化而称为国学。

可是这个名称还不是十分合理的,因为学术没有国界,当代各国都没有特殊的国学,而我们所谓国学,从内容上看,也就是哲学、文学、史学等等的东西,都是可以作为世界学术的一部分的,而且事实上外国也已经有研究我国古代文化的人了,我们为什么不采取世界公用的名称,如中国史、中国文化史、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学史等类的名词呢?而且对于具有种种内容的学术,为什么不加以个别的名称而必须采用笼统的总名称呢?这都是值得考虑的。

但我们为了依从习惯,并且因为中国各科学术还没有整理清楚,和世界学术融合为一的缘故,只得仍旧采用国学这个名称。

二 国学在清代

中国学术,以周秦诸子时代最为发达,当时诸子百家,各有专长,不相剿袭。自汉代表彰六经,儒家定于一尊,诸子之学衰落,而经学成为唯一的学术。两千年来,除解释经书外无学问。但到了清朝,似乎从解经之中有开辟一条新路的趋势。过去汉儒解经,注重字句的解释和制度的考证,但宋儒反对汉儒的方法,主张依经义而修养心性。清初学者黄梨洲、顾亭林、王船山等,因宋明诸儒无补时艰,于是起而批评宋明心性之学的流弊,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然而他们所谓实学,仍然以通经致用为中心,因此便是非常留心当世之务的顾亭林,也不敢稍为懈怠他的经学研究,并由经学而奠立了清代考证学的初基。颜习斋(元)、李恕谷(塨)继起,提倡实践,反对空言,无论性理考据,都在排击之列,但由于他们要实行三代政治,最后也不得不归于考古。其后戴东原(震)出来,一方面以新理学姿态批评宋明思想,一方面继承顾亭林的考证学而加以发展。同时惠定宇(栋)亦标榜汉学。惠、戴以后,继起有人,考证学派于是占了学术界的支配地位。但正统的考证学派继承东汉经师为学而学的精神,埋头研究,不谈现实政治,到道光咸丰以后,内忧外患交逼而来,不容许士大夫的脱离现实,于是正统汉学又逐渐衰落了。代之而兴的于是有继承西汉学者经世致用精神的公羊学派。公羊学派中的康(有为)、梁(启超),最后亦不严格地遵守西汉经说,而直接以己意解释孔孟,以作维新运动的根据,清代思想如再进一步,就有解脱孔孟束缚的可能。本来正统派中著名的学者如王念孙、王引之、俞樾、孙诒让以及最后的章炳麟,都是对孔孟以外的诸子有精深研究的,他们开始的时候只是“以子证经”,拿子学做经学的工具,其结果便使搁置了几千年的诸子学说也为之昌明。又,康梁派之谭嗣同,更主张“冲决一切网罗”(见《仁学》)。这种发展的趋势,非至推倒孔孟偶像不止,是显然的。因此梁启超氏曾说清代很像是中国的文艺复兴时代,但是有一个问题。欧洲的文艺复兴,是研究希腊罗马的古学,解放中世纪的思想镣铐,其结果引起了近代科学的勃兴;中国的文艺复兴,是阐扬周秦时代的古学,解放秦汉以来儒家思想的束缚,其结果应当也引起科学的发达,可是我国的科学为什么没有发达起来呢?这是清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停滞及反动政治的妨害所致。

如上所说,清代考证学派本来是因纠正性理学派的缺点而起,性理学派的缺点是空疏而不切实用,考证学派以客观态度研究经书,就解经而言,诚然不空疏,但是流于琐碎支离,解经也终于不得要领,至于国计民生之现实问题,更是他们所不了解的,他们学问的不切实用,仍然同性理学派一样。晚清诸学者因为受了列强内侵的刺激,及外来思想的影响,大家对于现实问题有所主张,如康有为的倡导维新,章炳麟的参加革命,他们各自代表考证学派的一分支,作为二千年来经学的光荣的殿军者。辛亥革命以后,儒家的地位,至少在一般学者的眼里,已经回复到与诸子同等的地位,国学不应当再以解释经书为唯一任务,已是当然之理,而自己创立的学说,尤其不必假托古人的招牌来传布,也是无庸多说的。不过前代学术的源流和得失,可供我们借镜的地方很不少,而且他们整理古代典籍的成果,很可以供我们利用,所以我们不能忽视。

P1-3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国学常识/北斗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曹伯韩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939940
开本 16开
页数 16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0
出版时间 2011-01-01
首版时间 2011-01-01
印刷时间 201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Z126
丛书名
印张 10.7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30
150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5: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