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始吾之言--漫忆我的大家庭(精)
内容
编辑推荐

《始吾之言——漫忆我的大家庭》是一部沈氏大家庭的回忆录,具有相当的史料价值。

该书作者沈诒是晚清翰林、著名书法家沈衛之孙、著名爱国人士沈钧儒的侄儿。全书共七章,从先祖在科举考场和仕途求得功名云历四方的事迹,父辈们的亲情故事,一直到作者“我”的人生奋斗历程。“附录”部分作者编录了详尽的“沈氏家族世系表”、《沈氏家谱》的有关内容以及对沈衛、沈钧儒诗作的释读。书中还采录了大量弥足珍贵的历史图片,如沈衛手迹、作者与沈钧儒的合影、作者被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接见的照片以及作者在福建前线接待郭沫若夫妇的照片等。此外,书名“始吾之言”取自沈家堂号“始言堂”,语出沈氏统宗第九十一代孙、明代嘉兴沈氏第二世沈光珏所著《始言堂诗文集》;书名字迹选自晚清进士、大书法家沈衛手迹。

内容推荐

《始吾之言——漫忆我的大家庭》是一部大家庭的回忆录,作者沈诒是浙江慈溪师桥沈氏后裔,书中采集了众多沈氏家族史料。书名“始吾之言”取自沈家堂号“始言堂”,语出沈氏统宗第九十一代孙、明代嘉兴沈氏第二世沈光珏所著《始言堂诗文集》;书名字迹选自晚清进士、大书法家沈衛手迹。该书由沈钧儒的堂弟沈苏儒和周恩来总理的侄女、沈钧儒的长孙媳、本书作者的侄媳周秉德分别作序。

《始吾之言——漫忆我的大家庭》全书共七章。作者从“先祖”周文王后裔慈溪师桥沈氏,讲到晚清翰林、自己的祖父沈衛,讲述祖上在科举考场和仕途求得功名云历四方的事迹;讲述“亲族长辈”堂伯父沈钧儒、堂叔父沈苏儒的事迹;讲述与堂姑父王蘧常、姻婊兄陈从周的交往;讲述对父亲沈孝儒、母亲冯紫娟的亲情怀念。同时,也讲述了“我”从幼年、中学参加革命、参加新四军、参加渡江战役、参加福建前线备战,到退役后回上海在中科院系统任职、担任上海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晚年倾心老年教育创办上海老干部大学的漫漫历程;以及新中国成立后“我”的大家庭的其乐融融、其情切切,尤其是作者与自己的革命战友、结发爱妻石南篱相濡以沫的故事。“墨海情谊”则展示了诸多书画名家赠与作者的画作和书作,展现了作者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对于艺术的向往追求。“附录”部分作者编录了详尽珍贵的“沈氏家族世系表”、《沈氏家谱》的有关内容以及对沈衛、沈钧儒诗作的释读。书中还采录了大量弥足珍贵的历史图片,如沈衛手迹、作者与沈钧儒的合影、作者被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接见的照片以及作者在福建前线接待郭沫若夫妇的照片等。

该书也可看作是一部家史,由于作者本身出自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个有名望的家族,所以该书将不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普通家史,而具有相当的史料价值。加之该书全部采用四色印刷,制作精美,值得收藏、学习。

目录

沈苏儒序/1

周秉德序——为诒叔叔《始吾之言》奉序/2

自序/4

引言/5

第一章 我的先祖/10

 一、文王后裔,慈溪师桥沈氏/10

 二、嘉兴沈氏/14

第二章 我的祖父/20

 一、祖父沈衛,晚清翰林/20

1.《沈氏家谱》中祖父“卫”之条文/21

2.状元之争,祖父落败/24

3.甘肃主考,护驾慈禧,陕西学政/25

4.学台威严/27

5.办学,救灾,平乱/27

6.梅红名札助于右任遁走千里/29

7.祖父的妻室/30

 二、祖父与他的侄儿沈钧儒/31

 三、祖父的晚年/36

1.官场退隐,翰林书家流寓沪上/36

2.勉力支撑大家庭,助学众孙儿/42

3.侥幸珍存下来的祖父留我之墨宝/46

4.祖父仙去/51

第三章 我的亲族长辈/56

 一、堂伯父沈钧儒/56

 二、堂叔父沈苏儒/64

 三、堂姑父王蘧常和姻婊兄陈从周/66

 四、七娘娘沈玉还/71

第四章 我的父母兄妹/73

 一、父亲沈孝儒/73

 二、母亲冯紫娟/76

 三、同胞兄妹/82

第五章 我/90

 一、幼年/90

 二、中学入党,大学入“教”/92

 三、来往地下交通线/98

 四、奔赴苏中抗日游击根据地/102

 五、独闯敌营,策反伪军头目,迎接大反攻/106

 六、新四军中扛枪作战/112

 七、渡江胜利进驻城区/118

 八、调福建前线,备战“解放台湾”/129

 九、解甲回沪与“文革”不期而遇/14l

 十、重返福建生产建设兵团部队/146

 十一、再回上海任职中国科学院系统三单位/148

 十二、到任上海科技大学,冥冥中回归“学堂”/151

 十三、倾心老年教育,演绎“不老的神话”/158

第六章 新中国成立后我的一家/168

第七章 墨海情谊/210

附录

 一、沈氏家族世系表/229

 二、《沈氏家谱》“卫”条/231

 三、《沈氏家谱》“孝儒”条/232

 四、王蘧常《故清翰林院编修沈公淇泉年八十四行状》(1948年)·释注/233

 五、沈衔《衡山二姬暨姬妇张六十曼寿诗》(1933年)·释注/243

 六、沈衛《贺黻文内蛭暨贤配五十同庆诗》(1943年)·释注/256

 七、沈钧儒《步十一叔(重游泮水)原韵》(1938年)·释注/261

 八、楹联“丰无淮海同居集不上昌黎宰相害”·释注/263

 九、沈诒《民意测验》(载1940年3月16日《上海周报》第1卷第19期)/264

 十、沈诒《干部工作经验介绍》(载1950年8月20日《战士》增刊第11期)/268

 十一、清朝科举制度和官衔有关词语浅解/277

后记/280

拾遗/282

试读章节

那天,已近黄昏,空中阴沉沉,大队人马出发了,暗淡的月光照着匆匆行走的人群,没有人说话,呼吸声、脚步声伴着枪支金属的撞击声,虽然不那么协调,却紧扣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弦。

行军对于我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我急急地走在队伍中,神经始终绷得紧紧的。突然,大部队的速度慢了下来,那时已近凌晨了,我们也已经走了十多个小时,跨县走出上百里地了。

部队已经到了大河边,传来了“准备过河”的命令。我登上横卧在面前的河堤,周围的同志告诉我这就是运盐大河。它是连接南通与如皋以远的一条干道,河水在我们面前翻腾着,泛起的水浪不时拍击着堤岸,发出阵阵轰响。我们现在站着的地方叫油坊头,是这里唯一的渡口,面前为敌伪军的柴湾据点,距油坊头仅一箭之远。地形险要,早已无行人出入。这个渡口,也是我们要北去滨海方向的必经之路。

部队还没开始渡河,又听到一轮爆豆子般的枪声,夜幕中,看得很清楚,条条火舌从沿河的碉堡群中发出,我们估计这是惯常的虚张声势,并不一定发现我们,果然一会枪声就平息了。枪声更催促着我们必须赶在天亮之前渡过河去。

临时的浮桥搭好了,桥面用门板铺成,桥身由许多横排着的小船连成,桥面和桥身忽上忽下在水中剧烈地晃动着,连接固定的绳索一直被拽撑着,勉强着不让浮桥散架。大部队一股脑地向前流动着,我也跨上了浮桥,简直是连蹦带跳地冲了过去。

刚上了岸,我就听到身后传来马嘶声和木板的断裂声,浮桥还是断了!动静太大,敌人的机枪开始嚎叫扫射,密集的子弹啾啾地倾泻在河中,封锁着浮桥。已经过了河的钟民政委,站在一个高墩子上,焦急万分,对面西岸还有不少我们的同志,他们还没有过河。而已经过了河的大部队,也不能耽搁,天即将大亮,遇敌袭击会造成更大的损失。大家虽然都牵挂着西岸的同志,但大部队还必须赶快离开,部队经银杏树过牌楼,向河口东边奔去,果然还来不及喘口气,又遭伏击,。部队只得再向滨海地区的蔡家楼、五神庙方向转移,绕道贴着东海沿边的小洋口,继续向北挺进。

我们一边急走,一边心里挂念着河对面受阻的同志们。不幸的消息却接踵传来,先听说河西几次渡河突击都没成功,还牺牲了靖江独立团团长何震东,后又传来与南线指挥所电讯联络中断已持续一天一夜,估猜电台已丢失。油坊头失事使分区领导无法了解南线情况,处境危急。

正当我们纷纷议论推测各种情况时,通讯员急急向我跑来,传达命令:首长请你立即到分区指挥所去!我跑步急去,指挥所里吴咏湘司令员、钟民政委、沈仲彝参谋长都在,他们非常严肃地、直截了当地布置了给我的紧急任务。钟民政委说“你带一个组,给你五个人,都是我们精选出来的,你们必须从原路设法渡河回去,务必找到南线指挥所,和他们取得联系,摸清情况,召集失散在油坊头一带的部队和同志们,过河追上我们”。吴司令员则上前一步,按着我肩膀,他一手抽掉了我腰带上的旧式手枪,又麻利地把自己新近从敌人那里缴获的美式手枪插进我的枪套,再从桌上拿来一包崭新的子弹,塞进我手里,估计也是刚缴获得来,弹壳黄澄澄,油光锃亮,底火周围泛着一圈绿色,很有点耀目。司令员只说了一句“盼你早去快回”。我整了整军装,行了一个军礼,回了一个坚定的“是”字。我和首长们一样,都知道此一去,生死未卜,这种时候的分别,一切均在不言中。

我走出没几步,又回到首长们面前,把自己上衣口袋里的钢笔等掏了出来,捧着交给了钟民政委,这些东西在当时是够珍贵的。几十年后,我与钟民政委相遇在上海,他几次三番说起彼时情景,他说那时不得不把你往死里送啊!后来他要调我到老干部大学工作时,也要求我拿出当年的那种义无反顾。

我小跑着一口气赶回驻地,另有四位同志也作了准备,我们都会游泳。他们是机关警卫连一连排长、短枪队队长,另有二位是区委干部。我们五人,平时并不熟悉,任务的艰巨使我们拧成了一股绳。组织上还派了一位熟悉地形的本地立发区区长张远猷负责带路并护送。小组内讨论很热烈,大家对细枝末节也想了又想,尽可能作充分估计,行动方案很快就形成了。

考虑到,大部队渡口受阻,敌军必将加倍重兵把守。而给我们的命令是原址过河,小组人员必须要精干过硬;散失的干部战士,要及早组集,免遭意外受损,行动必须果断抢时直往。行动设定第二天开始,我们都是同样的年轻人,像喝足了兴奋剂,没有人也没有时间想到有难,躺下了又睡不着,爬起来再细加捉摸,大家只觉得天怎么还不亮。

天刚露出鱼肚白,我们就在张区长的带领下一溜烟地出发了。时值寒冬,西风凛冽,我们很小心地前进,渐近敌守据点,看到任何建筑哪怕是一个草棚,也都仔细观察过才去接近。黄昏,又下起了细雨夹雪,渗湿了我们的棉衣,湿了的衣服贴在身上,真是透骨寒,我们每个人都打着寒颤,太冷了。可这种寒冷和雨水,也给我们带来了便利,因为敌人的活动也有可能减少了。

走到天黑,终于听到了河水哗哗声,到了。我们趴在河堤上,观察周围的碉堡。我们猫着腰爬下足有四丈来高的河堤,堤岸又陡又湿又滑,要不是有稀疏的草疙瘩挡着,我们是很容易一下子滚人河中的。在水边,我们事先准备了一个大木盆,衣服脱下来放进木盆,准备游到对岸再穿,那么冷的冬天,我们脱得赤条条抬着木盆就要下水了。而张区长的护送任务到这里已经完成了,我想和他说几句告别的话,可嘴巴怎么也不听使唤,上下齿一股劲地打架,一句话也说不出,周身血液好像在血管里要凝住了,只能紧紧地握了握手。

真的下到水中,冻麻木的身体反而觉到了一丝暖意。水中行进十分艰难,还得注意不被河中间的水草攀住手脚,大家都喘着粗气。游在河中,不断有枪声在头顶上响起,子弹射入水中的嗵嗵声更好像就在身边。我们只当是胡乱扫射,不加理睬,推着木盆使劲向对岸游去。

P114-115

序言

又到八月,孩儿们簇拥着我度过了八十五周岁的生日。我与老妻石南篱同庚同相,均已年届耄耋,本应是老态龙钟,步履蹒跚了,但也许是祖宗的福佑使然,我们至今仍精神矍铄,心智康健。看着孩儿们祝寿济济一堂,满屋言欢语笑,却也掩不住百感交集在心头。

虽然我的头发仍大半乌黑,更常被误为仅七十出头,但毕竟已是一年年地老矣;环顾左右,与我们同龄同时代的朋友已愈来愈少。原本只是依稀感觉到的孤独和沧桑,却是越发清晰了,萦绕心头的竟都是几十年前的往事。曾经模糊的对祖父的记忆,一直感恩于心的对母亲的怀念,当年背离家庭北上参加新四军……等等。记忆的阀门一旦打开,已无法合拢。

这些是我们的家史,也是我国历史长卷中一个片断的缩影,而环绕膝前的儿孙们又知晓多少?他们之于家族、祖先的概念已开始模糊,也许若干年后连大家庭的亲情也要淡漠了。对家族间温情的向往,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力量。

我与老妻共有六个子女,解放战争时期夭折一子,十多年前痛失一女,现尚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和五个孙辈、二个重孙辈。

于是,我突然有了一种紧迫感:往事不能因我而失传,我要抓紧与老妻尚健的有限时间,把这些老故事记述下来,讲给他们听,让他们知道自己源于何处,让他们决定自己该奔向何方?他们应当无愧于生为沈家的子孙啊!

好在,我手边存有不少珍贵老照片,正可抚今追昔,容我慢慢道来。

如果我的晚辈们听了这些故事,长了知识,长了亲近,那么我的这本自编、自选、自费、自印、自收藏、自己高兴的影集书,就是大大地如愿了。

沈诒

2007年8月

后记

《始吾之言——漫忆我的大家庭》一如预期,出版见书。逾两年来,家庭“全会”民主推选小女沈柠,担起了整理、执笔、编辑的重任。她一经承诺,便始终以信念、坚持、热爱、智慧、责任为本,沉稳地全心投入,通宵达旦,笔耕不休。随着内容的深入,我们沈氏大家庭的悠久历史更牢牢地将她吸引住了。但在她开始起步试写时,却只有一本记载不全,又不甚确切的陈旧家谱,一切都得从零开始。

实话直说。其实,她跟我们同样地对沈门族史知之极其局限,又同样地跟众亲们热盼久待着,倘能有一本周详无误的沈氏家谱,那该多好呀!她面对众多难点而不被折服。为了进一步查核考证,她跟随全家寻访之旅,先后赴浙江嘉兴、一慈溪诸故地。她还埋头于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苦读家谱,寻阅民国旧报。“执着”这个词,对她而言,太普通了。

其他的“全会”参与者,妻南篱、第二代杉、橹、榕、保江、维佳、苏敏、国菁,甚至第三代小辈觅觅、颂、佳之、田田、思,亦不闲着。他们围绕着“出好书”、“出得更好”,密集地出主意,提建言。回想当初在全家发动的为本书起副书名的“副题大战”,真可是成果显赫,有广度,更具深度。包括第三代在内的大家,对每一字、每一词的调整,都见功夫,付出了辛劳代价,不厌烦,不顾累,日日夜夜,咬文嚼字,十分值得。沈家做事之风,顶呱呱!这本书之初成,确是我这一大家子十数人集体努力的结晶。

看着我的孩子们,心中填满的都是自豪和温暖。我和南篱莫不欣慰至极。

“始吾之言”四字,是某次与小女柠约晤顾振乐老先生时,他高兴地为本书取的书名,虽有人认为有点抽象不解,但众感避俗独特、意远情近。我感悟,书名作为一个半遮半启的窗口,含蓄地起着引申起跑的作用,家人老友也个个赞好,就此一锤定音。顾老先生原是上海科技大学的资深教授,诗词精湛,又为书画大家,美誉中外。,他是我们崇敬的老前辈,向他致以诚挚的敬礼。

我们无限地怀念着王蘧常姑夫、陈从周姻兄、沈苏儒堂叔。他们在生前,无数次对本书作了宝贵提示、真诚帮助、认真督促。真没想到,他们未及见书,都已成了追忆。我们时不时在梦中对话,拉家常、谈往事。记住他们不辞辛劳的事迹和荣誉。我们会遵嘱,走好今后的每一步,努力写好书的每一页。关爱浓浓,思念绵绵。

我们对秉德在万忙中为本书写的精彩序作,表示诚挚的感谢!秉德为人醇厚,个性自然素淡,很得周恩来总理家风之真传!我家孩子们无不从心底里对其敬佩不已,亲热有加。我们长她一辈,她总是亲昵地呼我们“耠叔”、“诒婶”。我们心中更是最疼着她,想着她。

我们真诚感谢嘉宝堂姐及甥周建文的无私相助,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

我们永远不忘,一贯给予本书大力支持、关心、帮助的上海大学有关领导:上海大学党委书记于信汇、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兼常务副校长周哲玮、上海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兼上海大学出版社党委书记陈志宏,以及胡振荣等同志;对上海大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姚铁军、副总编辑并本书责任编辑李旭等给予的关键性帮助,表示衷心感谢!

我们的知心诤友萧俊教授,对本书给予了无私、全心力的关爱、支持、帮助,特别是对后附《附录》的释注。他学识渊博,我们均尊称他“萧老师”。感谢他在全书起稿编拟的全过程中赐予的最真诚、最重要,也是最多和最为关键的指点和帮助,谨致以沉甸甸的最深感谢!

我们还要对在书的形成过程中经常出主意、指点策划、相助无限的梁希雄、荀汉庭、徐德祖、汤仁良、陈银根、程冠法等同仁们,躬身弯腰行大礼!

我们对在诸多方面赐予关心、支持、帮助的同志们道谢!再道谢!!  书中失当、错误之处,肯定会有,乞多教正。

沈诒

2010年10月10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始吾之言--漫忆我的大家庭(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沈诒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11186550
开本 16开
页数 285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376
出版时间 2011-01-01
首版时间 2011-01-01
印刷时间 201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1.4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0.9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92
217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2: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