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每次都要等到灾难发生后才知道危机已经来临?
经济危机是必然的,其根源居然是利润过剩,事实上是利润过剩引起了资本过剩,资本过剩引起了货币过剩,货币过剩又引起了金融过剩,经济危机是资本的利润最大化追求与欧拉定律(资本的经济利润为零)之间矛盾斗争的结果。
本书将从实体经济开始,一步步延伸到虚拟经济,从消费、投资与货币三个角度来解读经济危机的形成过程。
图书 | 过剩经济学 |
内容 | 编辑推荐 是否每次都要等到灾难发生后才知道危机已经来临? 经济危机是必然的,其根源居然是利润过剩,事实上是利润过剩引起了资本过剩,资本过剩引起了货币过剩,货币过剩又引起了金融过剩,经济危机是资本的利润最大化追求与欧拉定律(资本的经济利润为零)之间矛盾斗争的结果。 本书将从实体经济开始,一步步延伸到虚拟经济,从消费、投资与货币三个角度来解读经济危机的形成过程。 内容推荐 每个人都说经济危机是一种信心危机,可到底是谁摧毁了人们的信心,又是怎样摧毁的呢?当金融危机到来之后,我们发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脱节了,每个人都在谈论虚拟经济中的泡沫。可这些泡沫究竟是怎样形成的,虚拟经济又是怎样与实体经济脱节的呢? 本书将从实体经济开始,一步步延伸到虚拟经济,从消费、投资与货币三个角度来解读经济危机的形成过程。 目录 引言:过剩经济学,解读中国经济冬天与美国金融危机背后的原因 第一章 个体经济过剩——产品过剩 第一节 郓城故事之一:烧饼过剩 第二节 存货过剩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 走出危机之被动篇,大自然的手段 第四节 走出危机之主动篇,人类的智慧 第五节 存货过剩的高级形式——产能过剩 第二章 认识经济危机 第一节 经济危机并非不可预测 第二节 经济危机的过程以及触底反弹的信号 第三节 经济为什么总会波动 第三章 货币过剩 第一节 郓城故事 第二节 货币过剩的形成机理 第三节 走出过剩之被动篇,大自然的手段 第四节 走出过剩之主动篇,人类的智慧 第五节 货币过剩之2.0版,外汇过剩 第四章 从金融衍生品的逻辑漏洞到金融危机 第一节 美国人的生产方式中就已经有逻辑漏洞 第二节 略谈次级债 第三节 金融衍生品与杠杆率 第五章 贸易顺差的末路与国际贸易的出路 第一节 工业革命之后的英国 第二节 广场协定与日本顺差经济的末日 第三节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与解体 第四节 亚洲金融风暴与四小龙的没落 第五节 中国,两万亿外汇储备与金融衍生品 第六节 全球化与自由贸易,一服美丽的毒药 第七节 贸易平衡.国际贸易长期发展的唯一出路 第六章 金融过剩,虚拟经济与货币和实体经济脱节 第一节 金融过剩的形成 第二节 金融过剩之2.0版,金融衍生品过剩 第三节 走出危机之前方的路 第七章 货币与信用 第一节 所谓的价值储藏 第二节 信用与通货膨胀 第三节 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 第四节 流动性与流动性过剩陷阱 第五节 信用与理性预期 第六节 多认识一下理性预期学派的基本观点 后记 经济危机的真正成因 试读章节 在上一节,我们建立了一个略带夸张的模型,但我们很伤心地发现,这个模型非常接近过去十年中国经济发展的事实,那就是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改善得相当有限,发展的只是资本与GDP。我们的经济发展越来越依靠净出口和政府支出,一旦海外出现了金融危机,明明没有完全进入金融国际化的中国同样也会受害,因为我们的市场没有了,大批中小企业面临倒闭。但是,话又说回来,是不是没有金融危机就不会引起中国经济的冬天了呢?答案是否定的。这种靠不断增长的净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注定没有太持久的,比如日本,又比如亚洲四小龙。 为了简单起见,在研究净出口的拉动之前,我们先研究一个没有进出口与政府支出的二元经济,这里只有烧饼(消费)与炉子(投资)。同样,为了简单起见,我们先研究一种只有二级市场的经济,暂不研究多级工业品,即生产炉子还需要有车床等工具,生产车床还需要电脑厂房等。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把这些产业链上的衍生资本品加进去,只需要引入宏观经济学中早已很成熟的乘数概念,就可以得到与本文同样的结果,仅仅是在一些数据上有微小的差异而已。 在宏观经济学中,认为产出等于收入,认为人们的收入只有两个去处,要么用来消费,要么存在银行里,银行会把所有这些钱用来投资。同时,他们把消费与投资看成是两个独立的变量,但是,这与事实极度不符。 第一,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大量的房子与汽车生产出来之后卖不掉,这些产量并没有变成货币收入,中国大量的烂尾楼至少在几年之内看不出有变成收入的可能性。 第二,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后,我们赚得的收入(货币)中有很大一部分既没有用来消费,也没有用来投资,我们都把钱存在银行甚至放在手中了。 第三,也是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消费与投资并不是两个独立的变量。消费为投资提供了市场,没有消费,投资也失去了生存空间。 正如亚当·斯密所说,消费是一切生产的唯一终点和目的。假设我们每年有一万元的收入,如果我们只花4000元钱去买烧饼,那么炉子的总销量最多只有4000个,因为烧饼店买炉子的钱都是从他们卖烧饼的钱中得来的。如果我们硬要把剩下的钱用来买炉子,只能给我们带来亏损。换句话说,当消费出现不足时,如果没有新的市场(净出口或政府投资),必然会带来投资不足。 就像我们在引言中所说的那样,在这个社会上有无数种产品,有面包、冰箱、彩电等消费品,也有钢铁、机床、炉子等工业品。人们之所以生产工业品,是因为它们最终都会直接或间接地转化为消费品。人们之所以生产钢铁是因为有人生产机床与炉子,人们之所以生产机床,是因为有人在生产炉子。人们之所以生产炉子,是因为有人在生产面包,而一旦没有人生产面包,就不会再有人生产炉子。没有人生产炉子就没有人生产机床,没有人生产机床,就没有人生产钢铁……一切生产都将不复存在,这也恰好印证了市场营销学所说,工业品是消费品的衍生需求。 也许美国从1930年到2008年的数据统计更能说明问题。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那就是只要没有战争,在每一个经济周期里,私人投资在GDP中所占的比例总是呈现一种加速上升的趋势,上升到一定高度,立即掉头直下,经济危机便立刻来临。 从图中可以看到,1973年、1979年、2000年与2006年这四年都是私人投资在GDP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时候,但之后立即发生了经济危机。如果投资像宏观经济学所说的那样,在短期内与消费是两个独立的变量时,那么经济危机与投资高峰期应该是没有必然的联系的,但事实并非如此。统计数据说明,每到一个投资高峰期之后,必定会出现经济危机。同时,如果如宏观经济学中所说的,高投资会为下一阶段创造高消费,高投资期之后也应该是高增长。但事实并非如此,高投资之后带来的是经济危机。 事实证明,投资并没有像宏观经济学中所说的那样创造需求,也从来都没有能持续地发展,也不像宏观经济学所说的那样会创造未来更多的消费,其实什么都没创造,这些多余的投资都在经济危机中消耗掉了。用宏观经济学中的企业与个人的二元经济模式不能解释这一现象,但如果我们引入“资本品是消费品的衍生需求’’这一概念,把封闭经济看成四个部分,家庭、资本品生产和消费品生产和库存,我们会很惊奇地发现,这一现象很容易解释。 现在我们重构一个与宏观经济学不同的经济运行模型,用来解释今天的经济与经济危机。我们从工业品生产开始清理一下经济运行的脉络。P15-17 序言 过剩经济学在我心中最早的萌芽出现在2006年,当时我的一个朋友花尽了自己与父母的积蓄(25万)付了首期买了一套七十几平米的房子,此后他每月的生活费只剩下了不足两千元(每月花四千多元供房子)。而在2000年,我一个与他情况相近的朋友只需花17万元就可以在上海买到很不错的房子,生活过得逍遥自在。 我常常觉得,在中国经济经历了连续七年超过8%的高增长之后,老百姓的生活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严重地下降,这让我对这种GDP的计算体系和它背后的经济学理论产生了怀疑。经过一些思考,我形成了一些简单而又初步的想法与理论,依据这些想法,我推算出中国的房价早晚会出现一次大跌。大约在同一时间,国内企业界有很多人也预测出了这一结果,并依此制订了一些防范房地产低谷的方法,像我们公司的母公司就制订了一个不开发售价高于3500元一平方米房产的策略(后来又调整到4000元),退出一线城市,集中精力发展二三线城市的市场。而国内的一些建筑机械企业也收缩了与房地产关系密切的产品,转向路面机械、市政工程机械等产品。 自2008年以后,当我们之前的一些预测一步步地变成了现实时,我开始研究为什么我们企业界有那么多人预测出了这次经济危机,而更为专业的经济学家们只有少数几个人能够预测出房地产的冬天。经过一系列的反思,我认为这是因为我们企业界用了一些宏观经济学中所没有的方法与概念。 首先来了解一下最终市场概念。 我们公司为什么会预测出房价的大跌呢?当时我们计算了房价与一般工人的收人。在2006年,上海的相当一部分房价已经超过了一万元一平方米,这种房价只有月收入万元以上的夫妻才能承担得起,而当时一般的工人夫妻的月收入只有6000元左右。随着房价越来越高。房地产供应越来越多,投资者买的也越来越多,而住房者真正能买得起房子的人却越来越少,最终将因供求失衡而导致房地产崩盘。可除了谢国忠、许小年等少数人之外,多数经济学家都认为房地产行业是由投资需求和自住需求两个需求拉动的,他们把这两个需求看成是两个近乎独立的变量,但在我们搞企业的人眼里,投资需求是自住需求的衍生需求,无论是捂在手里三年还是五年,投资购房者们最终还是要把房子卖给自住者,而当房价高到自住者们再也买不起房子的时候,就是房地产市场开始崩盘之时。 事实上,对企业界来说,从最终市场的角度来作投资决策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我自己是搞建筑机械的,我用了相当一部分的时间来研究房地产。因为只要房地产没有了需求,建筑行业就会萎缩,建筑行业萎缩,我们的建筑机械就没有人买,所以我们从来不会把房地产与建筑机械需求看成是两回事。 在宏观经济学中,把投资与消费看成了变量,认为消费少了。投资就会变多。但这并不是事实。这个社会上有无数种产品,有面包、冰箱、彩电等消费品,也有钢铁、机床、炉子等工业品。人们之所以生产工业品,是因为他们最终都会直接或间接地转化为消费品。人们生产钢铁是因为有人生产机床与炉子,人们之所以生产机床,是因为有人在生产炉子。人们之所以生产炉子,是因为有人在生产面包,而一旦没人生产面包,就不再有人生产炉子,没人生产炉子就没人生产机床,没人生产机床,就没人生产钢铁……一切生产都将不复存在。正如市场营销学所说:工业品是消费品的衍生需求,消费为投资提供了最终市场。 当消费持续不足之后,投资就没有了市场,最终必将引起投资的不足。也就是说,从长期而言,消费与投资是共同发展的,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几百年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事实,比如,据统计表明,美国的消费在GDP中所占的比例一直维持在67%左右。可是,多余的投资跑到哪里去了呢? 其次,是对资本折旧的理解不同。 在宏观经济学中,认为资本折旧率δ是一个固定的常数。由于资本的边际产品递减规律的作用(详见注一),随着资本存量的不断增加,资本的单位产出就会越来越小,小到等于折旧率δ之后,经济就趋向于稳定,因而,严重的经济危机是不可能发生的,但这与事实不符。 在我们企业界人的眼中,资本的折旧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自然磨损,即折旧6。很明显,它与资本存量成正比,6可以认为是一个常数。 第二种是技术更新。由于新技术的出现,原有的设备虽然没到使用寿命,但也被更替掉。在发展中国家,由于不断引进国外的新技术,由这方面带来的资本消耗很大,这才是中国与处于发展时期的日本的投资占GDP比重高过美国的根本原因。在国家进行技术引进的时候,技术更新型的折旧自然很大。如果国家处于稳步发展之中,这部分也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常数。 第三种是企业的停产、转产与倒闭。资本的价值与折旧中有一个基本假设,那就是永续经营原则。一个工厂只有在持续运转的状态下,它的折旧才会很小并接近一个常数。一旦企业停产一两年,再想恢复工厂的产能,至少需要再次投入原值20%甚至50%的资金。一旦企业转产,原有的设备安装与办公室装修都要重新来过,这才是资本损耗中的大头。即使是在正常的年景,现代企业的平均寿命也只有三五年。 在经济发展的高峰期,倒闭的企业数量相对比较少,而且倒闭的一般都是小企业,由此带来的资本消耗量也就很小。而在经济危机时期,大量的企业倒闭与停产,而且很多都是大企业,由此带来的资本消耗大大上升,而由企业倒闭停产所带来的资本消耗率的变化使资本消耗率d成为了一个随经济周期而变化的变量。 由于资本折旧率并不是一个常数,萨缪尔森等人关于经济会在资本的边际效益等于折旧率时实现平衡稳定的观点也就随之失去了基础。 首先,是对产量与销量的理解不同。 在宏观经济学中,认为产出等于收入,但在企业界人的眼中,现在是一个产能过剩的时代。我们从不认为产出等于收入,因为,产量与销量(收入)是经济中同样重要的两件大事,从长期来看,销量永远只可能小于或等于产量,你不可能长期出售一个根本就造不出来的东西。但是在一个产品与产能都过剩的社会里,销量是一个比产量重要很多倍的指标,在这个经济的冬天,是美国人不需要汽车了吗?是中国人不需要房子了吗?显然不是的,那么是什么原因让美国的汽车厂停产,中国的房地产商人不肯造房子了呢?是美国人不会造汽车还是中国人不会造房子呢?都不是的,而是造了房子与汽车没人买,生产才停滞不前的,其根本原因是市场没有了,是消费所形成的最终市场不足带来了这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所以说,我们所面临的危机是最终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所形成的危机。 因此说,我们只有同时站在产量与销量这两个角度来研究经济,才可能真正地理解经济危机,事实上正是产量与销量的差额——存货的不断累积才是经济危机形成的根源。当存货不断积累,越来越大,大到厂商不再相信存货一定能在可预测的将来被出售的时候,他们就停止生产新产品,由此导致工人们没有了新收入。没有新收入就没钱购买产品,存货就更加卖不掉,厂商就更不肯生产新产品……这种恶性循环就带来了生产过剩型的经济危机。 、 不可否认,生产过剩从来都不是产品已经丰富到人们已经吃不完用不了,生产过剩所面临的真正危机向来都是有效需求的货币不足。即使是生产过剩的高级形式——产能过剩,也跳不出这一范畴。 事实上,在21世纪的今天,当企业界的思维模式早已从供不应求时代的生产导向、产品导向、推销导向发展到供过于求时代的客户导向、市场导向以及社会营销导向的时候,如果宏观经济学的研究者们还停留在供不应求时代的“产出:收入”的思维模式上来研究经济。实在是件很可笑的事,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他们从来没有。也永远不可能真正地发现和预测经济危机。 其次,对货币的价值储藏功能的理解不同。 宏观经济学认为货币有价值储藏功能,但货币只在微观上有价值储藏功能,而在宏观上,它并没有价值储藏功能。 假设某个中国人在2007年,少吃两万个馒头省下了两万元钱,到2009年他拿这些钱可以买到两万个馒头来吃,这时候,我们可以说他贮存了价值(馒头)。因为这区区两万元钱在中国20万亿GDP中是微不足道的,多出这两万元不会引起任何物价变化。但如果每一个中国人都在2007年储蓄了两万元钱,到2009年大家一起拿这些钱出来买东西的时候,由于全中国在2009年只生产了价值20万亿的产品,市面上流通了四万亿的人民币,物价上涨了一倍。大家所能买到的仍然只有20万亿的产品,跟大家没存钱时的结果一模一样。这个现象在经济学上叫合成谬误,在辩证唯物主义中叫做量变累积引起质变(详见注二)。 货币并不是价值,更不是财富,货币只不过是一种社会产品的分配权,拥有更多的货币只能让你在社会上分得更多的产品份额。而不能增加财富与价值本身。它能够等同于价值与产品是有一个前提的,那就是一定要有足量的产品支撑。当这个前提与基础被人们打破的时候,货币就与产品脱节了,货币的价值储藏功能随之被打破,货币也就不能够再储藏任何价值。 当中国人拼命储蓄而没有足量的可消费产品支撑的时候,货币的价值储藏功能就随之失效,这时候他们发现自己没地方花钱,买什么什么涨价,卖什么什么贬值。当他们买房子的时候,房价涨了,当他们买股票的时候,股价涨了;当他们卖房子的时候,房价跌了,卖股票的时候,股价跌了。如果咬咬牙什么都不买,把钱放在银行里,结果却通货膨胀了,钱不值钱了。所有这一切都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钱太多了。 第三,对金融在经济中功能的理解不同。 金融在经济中本来起到了一个润滑剂的作用,它降低了经济运行中的阻力,促进了社会的优势资源更多地流向优秀企业,为很多有潜力的企业提供了企业发展所必不可少的资金。但它本身并不是财富,更不是价值。这些东西只不过是货币的分配权而已。连货币都不是价值,又何况是股票等金融产品呢?当太多的货币分配权(金融)追逐有限的货币,太多的价值分配权(货币)追逐有限的产品时,这个链条就开始越拉越紧,当撑不住拉断的那一刻,就是危机到来之时。 我们知道,任何一种润滑剂都不是越多越好的,比如发动机里的机油。因为任何一个发动机生产商都会给我们提供一个油尺,告诉我们加机油时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太少则润滑能力不足,发动机功效下降,故障增多。这时候,多加50元钱的好机油可能会让我们一年省下3000元钱的燃油和几万元钱的维修费用。但是,润滑剂的作用也仅此而已,它终究不能取代柴油与汽油本身,因为它本身不能产生能量。如果你把机油当成了比柴油更好的能源,机油加得太多,不仅不会产出更多的能量,而且会带来烧机油、燃烧室积炭等一系列的故障。 当人们拼命地发展金融产品,搞得金融衍生品的总价高于全世界GDP十倍的时候,一种新的危机就必然会出现。比如次级债,仔细考虑就会发现,其实它只不过是这个危机的导火索而已,从来都不是这次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 在金融海啸这一百年不遇的危机到来之后,我们开始发现宏观经济学里有很多观点与事实极度不符。宏观经济学认为人们的收入要么用来消费,要么用来投资,可是当金融危机到来之时,我们的收入中的相当一部分既没有用来消费也没有用来投资——我们想消费,但我们担心明天没有收入,所以不敢消费;企业家想投资,可是他们没有市场,所以无处投资。每个人都说经济危机是一种信心危机,可到底是谁摧毁了人们的信心,又是怎样摧毁的呢?当金融危机到来之后,我们发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脱节了,每个人都在谈论虚拟经济中的泡沫,可这些泡沫究竟是怎样形成的,虚拟经济又是怎样与实体经济脱节的呢? 带着对这些问题的一些思考,我把消费、投资和货币分开来研究,把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当成两个问题来思考,得出了一些与宏观经济学理论颇为不同的结果,但颇为有趣的是,这些结果居然与实际的统计数据相符合。 在我的研究结果中,经济危机是必然的,其根源居然是利润过剩,事实上是利润过剩引起了资本过剩,资本过剩引起了货币过剩,货币过剩又引起了金融过剩,经济危机是资本的利润最大化追求与欧拉定律(资本的经济利润为零)之间矛盾斗争的结果。 本书将从实体经济开始,一步步延伸到虚拟经济,从消费、投资与货币三个角度来解读经济危机的形成过程。由于角度不同,可能得出的结论与宏观经济学颇为不同,暂且就当成另一种观点来看吧。 注一:关于边际产品递减规律 边际产品递减规律是西方微观经济学的基本规律。它描绘的是这样一种情况:在其他要素的使用量不变的情况下,随着一种要素使用量的增加,产量的增加速度是不断减小的。边际产品衡量的是在一定情况下产量对某要素使用量变化的反映程度,而不是一般理解的某要素增加一单位带来的产品增加量。 注二:关于合成谬误 学过经济学的人都知道,经济学有一个重要前提是假设每一个经济个体是理性的,都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行为出发点。在这个基础之上,经济学家才可以对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进行科学、规范的分析。但是。个体理性和整体理性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个体的理性行为汇集到一起,经过参与者的多方动态博弈后,并不一定能够提高整体福利。在有些情况下,甚至可能导致社会福利水平的下滑。 这种现象被称为“合成谬误”。也就是说,对局部来说是对的东西,对总体来讲并不必然有好处。 在日常生活中,合成谬误比比皆是。比如在观看演出中,前排的人为了看得更清楚一点而站起来,导致后排的人也不得不站起来,当所有的人都站起来之后,大家都没有看得更清楚,相反每个人的清晰度还大为下降。再比如,只有一个家庭购买轿车会大大方便出行,而当所有的家庭都拥有了自己的私家车之后,道路、停车场可能车满为患,反而不如大家都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方便。 在经济生活中,经济周期是市场失灵中最具有破坏力的形式,它的存在是个人理性导致集体非理性的最典型例子。在市场体制中,每个市场主体都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经济上升周期中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扩大生产规模,增加投资和消费,促使经济进一步过热。在经济紧缩周期中,经济主体的理性行为又完全相反,停工停产,解雇劳动力,停止再投资,导致经济陷入低谷。 后记 在本书中,我们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论述了经济危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但这只是现象,而非原因。我们只有从最深层次的致病原因的角度去下药,才有可能真正地治好宏观经济这个病人。那么,导致经济危机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让我们来真正地理解经济。 在中文中,“经济”的含义是经世济民,就是那些让社会变得更好,人民的生活更幸福的东西。可以说,人类发展经济的唯一目的是为了让老百姓的生活变得更好。用书本上的语言来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需要,只有那些最终被人类消费而且在消费中让人类得到幸福与快乐的东西才是真正的经济。因此,从这个角度说,如果老百姓的生活没有得到改善,无论GDP有多高,我们都不能说经济得到了发展。在过去的日子里,我们造了大量的房子,但里面真正住了人的房子有多少呢?大量的房子因为老百姓付不起钱而被空置,相当一部分房子因卖不掉而变成了烂尾楼。这些东西到底算不算经济? 而今,我们一步步地偏离了我们当初的根本目的,经济学家越来越热衷于数字,捧着一堆GDP增长的数字而走火入魔。目前,GDP的度量体系都是以社会产品的总价格来衡量的。但是2008年一个住在1万元一平米房子里的人是否比2000年花2000元一平米住同样房子的人更幸福?当GDP的数字与人民的幸福相背离的时候,究竟是应该调整GDP的计算方法还是调整人民的幸福标准?到底是谁应该反映谁? 笔者是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在少年时候经历过上世纪80年代那一轮的经济高增长,还记得那一轮增长给我们带来的幸福。记得大约是在1984年,我们就不再饿肚子了。大约在1987年,我们村里有很多人家有了电视,盖了新房子。几乎每过一两年,身边人们的生活都会有很大的提高,当时没人告诉我中国的GDP是多少,但我知道我们的经济在发展与进步。而在过去的十年里,经济的发展意味着什么? 讲一个真实的例子。我一个朋友的父亲,在2000年到2007年的七年里,他的月收入从700元涨到了1000元,仅增长了不足50%,但他的日常必需品支出从400元涨到了800元,整整涨了一倍!八年前我朋友从家乡来到上海的时候,他的父亲有能力给了他一万元钱,这份情让我朋友永生难忘。而2006年当小儿子买房子时,这位父亲只好找我朋友借钱。作为一个父亲,他很幸运,因为我朋友是个好儿子,借给了弟弟一笔钱,支付了房子的首付,但作为一个父亲,他非常痛苦,因为他在儿子最需要他的时候,竟完全无计可施。而在七年前,他还曾极有豪气地帮过另一个儿子,也就是我朋友。谈到将来,我这位伯父一脸的茫然,他说自己永远不会到医院检查身体,因为他怕生病,一旦他生了病,必然会成为两个儿子的负担。如果说还有什么事让他高兴,那就是他的房子越来越值钱了,可这房子值不值钱和他的生活质量没有任何关系,卖了房子他住在哪里?所以他不停地念叨,等自己死了,让小儿子把房子卖掉,还掉欠他大哥(我朋友)的钱。 每当想起这件事,我心中就一阵阵地痛楚。我们发展经济,发展出每年百分之十几的增长率,没有让农民的生活变得更好,甚至使他们觉得实现自己价值的唯一方式,居然是自己的死亡。如果我们的经济发展是以老百姓的痛苦为代价,那我们发展经济还有什么意义? 农民兄弟没有得到经济发展的好处,那么是否城镇居民得到好处了呢?还是举两个同在上海的例子吧,一个是我的一位朋友,他1997年大学毕业,1999年结婚。到2000年时买了一套70多平方米的房子。其中我朋友夫妇拿出了自己的所有积蓄三万多元,他的父母与岳父岳母一共拿出了12万元的积蓄,又借了八万元钱,一共花了二十几万。当时我朋友的月收人是3000多元,加上妻子的收入一共是5000元,而他们之后每月的开销是3000元。所以在四年之后,他们还清了所有的欠款,现在的生活过得挺潇洒。 另一个例子是我的一个下属。他2003年大学毕业,2007年结婚,同年买了一套70多平方米的房子。其中我的下属拿出了自己与妻子的所有积蓄7万多元,他的父母与岳父岳母一共拿出了10万元的积蓄,又借了10万元钱,凑齐了首付款。他们已经没有人可以借款,因为他身边的朋友都已经跟他们一样成了房奴,所以他们只能从银行按揭贷款,月供5000元。当时我下属的月收入是4000多元,加上妻子的收入一共6000元,留给他们的开销只剩下1000元。我问我的下属,以后的生活怎么办?他一脸的苦笑:“先借着,以后争取涨工资,现在不买,以后房子再涨,可就连月供都付不起了。” 我可以想象他以后的生活,在他人生最宝贵的时期内,他都在为他的房子打工,而这些钱,本应该花在学习增值和子女教育上,应该花在享受人生上。在这段时问内,他不能生病,不能失业,不能被降职降薪,这里面任何一件事的发生,对他来说都是一场灾难。要孝顺父母?想都不用想了,不给父母增加负担,就是最大的孝顺。 这两个例子只不过是中国无数家庭的一个缩影,在过去的几年里,这样的事情在年复一年、一次又一次地重复发生。 占中国人口之绝大多数的农民和工人得利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那我们还要妄谈什么高增长,不是很可笑吗?一定是有什么地方出了问题,是某些人错误地把GDP当成了经济,而忽略了经济的本义。经济的本义是什么?是经世济民,是让世界变得美好,让人民得到幸福。世界没有变得更好,民众没有得到幸福,还有什么资格谈经济呢?难道到了21世纪的今天,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还是以多数的贫困为代价,集中社会财富造几个万里长城给后人瞻仰,让他们看看我们在21世纪已经有多么发达的科技,惊叹几句世界奇观吗? 其实,拿产出来度量经济本来是一个笑话,当秦始皇倾尽一国之力为自己建造了皇陵的时候,当时中国的产出应该是达到了一个空前的水平的,用现在的话来说,GDP年增长率超过了100%,经济高速发展,政权应该是高度稳定了。但真实的后果是什么?老百姓活不下去,民不聊生。 其实,用总产出即GDP来度量经济,这里面有一个隐含的假设,就是说现在生产的东西就算现在卖不掉,将来早晚会转化为人民的福利,牺牲现在的消费增加投资,可以为将来提供更强大的产能,在将来能转化为人民的福利。因而,产出现在的总产量(GDP)能有效地反映经济,但这与我们生活中真实的情况相去甚远。我们生产的很多产品因为卖不掉而腐烂变质或折旧而被迫处理掉,最终没有卖掉而转化为别人的支出,更没有转化为人民的福利。我们所做的那些投资在经济危机中因企业倒闭而化为乌有,它们甚至没有转化为产出。 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只有一样,那就是我们早就忘记了造福百姓这一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我们所发展的只不过是一堆漂亮的GDP数字而已。 可以肯定地说,经济危机形成的内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人性的贪婪、惰性和自私。在本书中,我们讲述了经济危机的几个主要成因,贫富分化与错把货币当成了财富。但这些都是结果,而非原因,那么导致这些现象的内因是什么呢? 还是先举例子吧。我认识这样一个人,早在1996年的时候,他的身价就已经超过了5000万。但他根本就不会花钱,属于那种不会享受富人生活的人,他最大的开销就是一辆宝马和一栋别墅。其他吃穿住用每月花两万元就顶天了。他这一辈子,没本事花完两千万元钱,请注意,花钱也是一种本事。人有了这么多钱,其实有很多事可做,既可以建企业、生产产品、造福社会、追求成就感,还可以周游世界、享受人生,活得逍遥自在。 可这两样他都没做。他先是炒股票,后是炒房子,不停地借钱与贷款,以极高的杠杆率不停地投机,在他最全盛的时候,他已经有了五亿左右的身价。但他没有满足,也停不下来,他又与他的温州同乡一起炒石油,炒期货,炒港股A股。最后的结果想必大家也猜到了,他现在已经身负巨债,此生无法翻身。而他那位同乡,据说曾经拥有上百亿的身价,现在也变成了负资产。我不想告诉大家他们现在到底欠了多少钱,我只想让大家明白一点,像他们这样的人,随便欠点钱就不是我们打工十辈子能还得起的。 现在,他们都已经快六十岁了,就算是拥有千亿他们也没什么机会去花了,他们也很明白这一点,但就是贪婪,为了贪婪而贪婪,一步步地走向了深渊,死都不知道自己是为什么而死。 有一个答案可能是读本书的人不想听到的,其实贫富分化并不会引起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生产的东西与消费的产品之间不平衡。如果富人们都能把他们的钱及时地花出去。无论怎么贫富分化都不会引起经济危机。如果富人都像比尔·盖茨这样,该享受的生活都享受,享受不完的捐出去做善事,尽力地赚钱也尽情地花钱,这世界根本就不会有经济危机。 富人的贪婪是造成经济危机的一个原因,但不等于说穷人就没有责任,贫富本不是人性善恶的标尺,一个仇视富人的社会注定不会健康地发展。中国有句古语,“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们穷人在这个危机中同样“贡献”不小,不仅仅是因为我们的贪婪,更是因为我们的惰性和自私。 无论是打开电视,翻开报纸还是浏览网页,我们都会从各方面看到许多投资理财的信息。无数专家在教我们怎样用钱去赚到更多的钱,炒炒股买买房,不用工作不用经营企业就可以赚钱。没有人生产产品,我们赚到那么多钱能用来买什么?我们居然会相信大家都不去生产产品就能够享受高档次的生活。 在这个世界上,要想得到产品,只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自己生产出来,一种是从别人的手中抢过来。如果大家都不生产,我们还能抢到什么?可怕的是很多人都在这么想这么做。2007年股市的疯狂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明知股票价格已经很高了,大家还是希望在更高的价格上卖给别人,明知道这是个炸弹,我们偏偏相信自己能在爆炸之前把它送到别人手中。这不仅仅是追求不劳而获的惰性在作怪,而且是一种可怕的自私。我们都没有想过把股票在高价位上卖给别人是在害人,别人在最高价上买了我们的股票,他们会怎么样?他们只有等着股票下跌去承受损失,他们事实上是被我们害了。可我们都没想过这个问题,我们想的只有自己。 然而,大自然是冷酷的,它没有给我们害别人的机会,不劳而获永远是少数人可以成功的现象,对于大多数人,它用经济危机和股灾对我们进行了残酷的惩罚。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过剩经济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周志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哈尔滨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7538578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6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25 |
出版时间 | 2009-12-01 |
首版时间 | 2009-12-01 |
印刷时间 | 2009-1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1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F014.1 |
丛书名 | |
印张 | 11 |
印次 | 1 |
出版地 | 黑龙江 |
长 | 240 |
宽 | 171 |
高 | 12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