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蒋百里评传
内容
编辑推荐

蒋百里终其一生没有亲自指挥打过一次战役。在三十多年的职业生涯里,他先后被众多大军阀聘为参谋长或顾问,包括赵尔巽、段祺瑞、袁世凯、黎元洪、吴佩孚、孙传芳、唐生智、蒋介石等,但只是充当高级幕僚,并不见亲信。所以蒋百里是卓越的军事学家,并非军事家。蒋百里于军事学研究的重要成就,一是提倡现代国防,传播现代国防理念,他倡导的“国防经济学思想”至今仍有研究价值。二是最早判断中日必有一战,建议以日本为假想敌构建整个国防系统,并提出了系统的抗日战略理论,对国民党政府的抗战战略制定起到了一定的参考作用。

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要同他(日本)讲和!万语千言,只是告诉大家一句话:中国是有办法的。

内容推荐

现在的年轻人说起蒋百里,可能得说他有一个女婿叫钱学森,他有一个副官叫蒋纬国,他有一个表侄叫金庸。他的名气在日本比在中国还大,日本人记得他的《国防论》和他的抗日战略理论。在这位只讲武不动武的陆军上将面前,他们说:“一个蒋百里就两次打败了整个日本陆军。”第一次,蒋百里在日本士官学校毕业时轻松夺魁,在所有日本毕业生面前把日本天皇佩剑取走了,他的同学荒木贞夫之流后来是打太平洋战争的日军主要将领。第二次,八年血战之后,看蒋百里的抗日理论,日军正是按照他在其持久战理论中指出的那样,推进到湖南后陷入中国战场的泥沼中,不能自拔,直到投降。

蒋氏租上是藏书大家,蒋百里自幼饱读诗书,后义融中西文化于一体,无论军事、书法、文学、美术还是外交,样样比肩一流高手。蒋百里青少年时主编的《浙江潮》,其思想之尖锐深邃不亚于《新青年》和《湘江评论》。他所译著的《西方文艺复兴史》至今仍为中央美院教材。1937年写成的《国防论》,蒋氏除了断定中日之间全面战争不可避免外,并第一次提出了论持久战的观点,影响远及海外,名将艾森豪威尔、巴顿等人曾多次引用其《国防论》来阐述战局。

他的另一本著作《日本人——一个外国人的研究》,发表后轰动了中国的战时文坛,文章的结论成了抗战时期的名言:“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要同他讲和。”

目录

前记

第一章 文艺复兴时代气息

 远见

 附:文艺复兴时代的典型人物

第二章 李广数奇

 保定军校校长

 赢得了左梅的爱情

第三章 欧游前后

 反袁运动

 欧游新见

 “生活条件与战斗条件之一致”

 附一:《欧洲文艺复兴史》序

 附二:《清代学术概论》序

 附三:德国战败之诸因

 附四:从中国历史解释国防经济学的基本原则

第四章 在南北军阀混战局面中

 在孙传芳的幕后

 不如意事常八九

 附:蒋母杨太夫人墓志铭

第五章 从混战到混战

 东不如西之“西”

 囚居生活

 狱中后记

 “书生无用论”及其它

 附:中国史之我见

第六章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蒋昭的天逝

 再游欧美

 女儿的故事——一幕喜剧

第七章 “西安事变”中的“特客

 “昨为座上客”今为阶下囚

 “跌落了眼镜”

 俘虏作军师

 “昨为阶下囚”今又座上客

第八章 英国论

 杜黑主义的信徒

 国防军事的报告

 军事运输

 附:“西安事变”的特客一蒋百里先生

第九章 卢沟桥的炮声

 条条大路通罗马

 在柏林的沉重情怀

 在巴黎的一页

 《日本人》,那故事的内幕

 “西安事变”余话

第十章 从战争中锻炼生活

 “悲观与乐观”“抗战之前因后果”

 “英雄跳,我们笑!”

 游击战

 “新”与“故”

第十一章 作军师的条件

 “知”与“能

 “慧眼”——陆军大学的意义

 在桂林的最后演讲

第十二章 在宜山——最后的一瞬

 “澹宁”杂谈

 未完成的杰作

 未完成的“自传

 附:哭亡父蒋公百里

第十三章 张宗祥述蒋百里

 附一:蒋百里年表

 附二:痛苦中之追忆

 附三:哀百里

第十四章 史料述评

 答客问

 附一:与蒋百里先生一席谈

 附二:关于蒋百里先生文选

 附三:蒋百里先生文选后序

第十五章 悼念

 附一:悼蒋百里先生

 附二:哭蒋百里先生

第十六章 编余

 附录一 蒋百里遗著

 附录二 蒋百里年谱

编后记

试读章节

我写了那段文章,后来读了张宗祥先生的纪念文。(张先生和百里先生,还有我的老师单不庵先生,为青年时相知契的三友。)他也说起:百里先生在甲午前除了习制艺八比,喜欢历史及小说。他曾劝张先生看《野叟曝言》,且诩诩以文素臣自居。张氏觉得文素臣贪多务能,不合他的理想。张氏又说:“百里此后政治、哲理、外交、美术,靡不研讨。不徒以兵学擅长,则少年时已基之矣。”也正好合了我的说法了。(《野叟曝言》,清江阴夏二铭所作。文白字素臣,“是铮铮铁汉落落奇才,吟遍江山,胸罗星斗。说他不求宦达,却见理如漆雕:说他不会风流,却多情如宋玉;挥毫作赋,则颉颃相如,抵掌谈兵,则伯仲诸葛;力能扛鼎,退然如不胜衣,勇可屠龙,凛然若将殒谷。旁通历数,下视一行;间涉岐黄,肩随仲景。以朋友为性命,奉名教若神明;真是极有血性的真儒,不识炎凉的名士”。)

百里先生,于我当然是师辈,因为查猛济兄和我都是单师的门徒。查兄和百里先生又是内亲。因此,我在上海就见过这位风云的前辈。有一天,那是“一·二八”战后的第三天,二月一日。他和我们在一家咖啡馆喝茶,翻开那天上海版的《每日新闻》,头条新闻是日本陆相觐见天皇的电讯。他沉吟了一下,对我们说:二月五日早晨,会有日军一师团到达上海参加作战了。他何以这么说呢?他说日陆相觐见天皇的意义是报告日军正式出战。依日本当前的运输能力,三天之间,可运输一个师团兵力、四万战斗兵及其装备到上海,所以他估计这一师团,五日可以投入战斗。(后来,他把这一估计,告诉了蔡廷锴将军。)果然,“一·二八”战役,日军的第一场反攻是从二月五日开始的,他估计得非常正确。我对于百里先生的钦佩。就是这么开始的。高子白先生悼诗中,有“论兵迈古闻中外,揽辔澄清志羽纶”句,也说百里是现代的诸葛呢。

“无端急景凋年夜,到处低徊遇古人。瓶里赤心甘必大。墓前青草史来芬。雄狮伤后威犹在,白马归来画入神。如此人才如此事,回天一梦到新正。”这一首诗,百里先生自注:“闻孙(即张宗祥)要我写字,即录丁丑除夕在巴黎柏林间所感,装些外国古董给他看。”甘必大,法国元帅,他的心,还在瓶中供养着。史来芬(今译施里芬),德国军事学家,墓前无人扫除,乱草纵横,墓铸一狮,受伤倦卧。“白马”句,系指法国名画家画拿翁(即拿破仑)凯旋归来的故事。

一九三八年八月间,汉口版《大公报》刊载了一篇不署名的文章《日本人——一个外国人的研究》。这篇文章,真是轰动一时。稍微知道内幕的,都明白这是蒋百里先生的手笔。在一切宣传文字中,这是有内容,出于冷静观察,而以真挚感情来表达的杰出之作。

百里先生把这故事托之于一段神话,说:“上一年冬间,我在柏林近郊绿林中散步,心里胡思乱想,又是旧习惯不适于新环境,看手表不过五点,但忘记了柏林冬天的早黑——结果迷失了道路,走了两点多钟,找不到回家的路,不免有点心慌。但是远远地望见了一个灯,只好向着那灯光走,找人家问路。哪知道灯光却在一小湖对面,又沿湖绕了一大圈,才到目的地。黑夜敲门(实在不过八点半),居然出来了一位老者,他的须发如银之白,他的两颊如婴之红,简直像仙人一般。他告诉我怎样走,怎样转弯,我那时仍旧弄不清楚。忽然心机一转,问他有电话没有,他说:‘有。’我说那就费心打电话叫一部车子来罢。他说:‘那么请客厅坐一坐等车吧。’一进客厅,就看见他许多中国日本的陈设,我同他就谈起东方事情来。哪知这位红颜白发的仙人,他的东方知识比我更来得高明。凡我所知道的,他没有不知道;他所知道的,我却不能像他那样深刻。比方说‘日本人不知道中国文化’等类,他还有《日本(古事记)研究》一稿,我看了竟是茫无头绪。我十分佩服他,从此就订了极深切的交情。这本书是我从他笔记中间,片段的摘出来而稍加以整理的。”这一段,托之于夜遇仙翁,说得很有趣。

百里先生这篇文章,是借着莎士比亚的“汉姆来特” (今译哈姆雷特,下同)来着笔的。他说:“一群伟大的戏角,正在那里表演一场比汉姆来特更悲惨的悲剧。……古代的悲剧,是不可知的命运所注定的;现代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反映,是自造的;而目前这个大悲剧,却是两者兼而有之。”P3-5

序言

二十五年前,抗战第二年,我在浙闽沿海一带旅行,春末到了福州,恰好碰上福建全省举行科学宣传周,也参加了开幕式。教育厅长郑贞文先生要我对青年学生作讲演。我说:近代中国思想,以“闽学”为主潮。不过,过去七八百年间的“闽学”。乃是朱熹在建阳南平一带所传授的格物致知之学。到了今日,这样的“闽学”还不够解决现实的问题,我们要提倡另外一种“闽学”,郑樵(渔仲)的“到自然、到社会中去研究”的“闽学”。(郑渔仲和朱熹时代相先后,都是南宋学人。)我又说到我自己本来如清代正统派的朴学家一样,研究考据之学,奉郑康成(东汉末年大经学家)为宗师。古人称郑康成之学为“郑学”,如今我们要提倡另外一种“郑学”——郑渔仲之学。这番话,颇得贞文先生的赞许。(郑氏原是科学家。)我也举了一些战场上的实例。过了几天,陈仪(公侠)主席邀我谈话,他也提到我的演讲,他说我的主张和蒋百里先生相接近。(公侠先生原是百里的好友。)我说我是单不庵先生的弟子,单师也是百里总角之交。我们就谈到他们两人治学方法的不同。

我本来是伏处书斋,作考据文史的工夫,过的是学究生活,抗战把我带到“行万里路”的生活中去,也可以说是从乾嘉学人的方式,走向顾亭林、顾祖禹的治学途径去了。这一方面,颇受百里先生的影响。百里说过:“现在哪里是青年人安心读书的时候?前方战地是青年人最好的课堂,从战地得来的学问,比从课堂上得来的可宝贵得多。”(见当年《大公报》)他所讲的正是我这番话的注解。八年的战地生活,倒把我一点“上不巴天,下不巴地”的空头学问弄得有点边际。最重要的一点,我并不是手不能提、肩不能挑的人。(我本来是金华学派的后学,经过战地生活,更和颜元、李堞的学派相接近了。)

先师单丕(不庵)先生,他也是乾嘉考证学的学人。(他的生活方式,则是宋明理学家这一型的。)他的读万卷书,是了不得的,可是。他一生学问竞如英国史学家亚克敦(Lord Acton,阿克顿勋爵)一般,书斋里井然排着几万卷图书,据说每一部每一卷都遗有他的手迹。而在余白上,还用铅笔的细字记出各种的意见和校勘。(单师则用毛笔。)他的无尽藏的知识,相传是没有一个人不惊服的。……但他之于历史学,也到死为止,并不留下什么著作。这蚂蚁一般勤劬的硕学,有了那样的教养,度着那么具有余裕的生活,却没有留下一卷传世的书。“他就像戈壁的沙漠的吸流水一样,吸收了知识,却并无一泓清泉,也就不曾喷到地面上来呢?”我是单师最心爱的弟子,当然没有批评他的意思,但我和查猛济兄(他是百里的至亲),和百里先生谈到单师时,不禁有“徒然的笃学”之叹。(我也觉得十分惭愧,总想把单师的一些割记及考据文字整理起来,可奈我们那位不识字的师母,她顽强地拒绝把单师遗书送到文澜阁去保存起来,我也是无可奈何的。)

我最近根据手边的一些史料,替百里先生写一本传记性的小册子。就因为文献不完全,许多方面,只能缺疑,等有机会再来增补。像我这样不曾弄得十分完整便刊行的事,单师一定不赞成的。但许多事都不能俟河之清才来做的。我想百里先生不会怪我的草率。好在他的几个女儿都是了不得的,她们一定会写出另外的传记来的。

一九六二年十二月十八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蒋百里评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曹聚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037815
开本 16开
页数 26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3
出版时间 2010-01-01
首版时间 2010-01-01
印刷时间 2010-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2
丛书名
印张 17.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9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8:4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