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南京事件争论史--日本人是怎样认知史实的/中日历史问题译丛
内容
编辑推荐

由笠原十九司编著的《南京事件争论史——日本人是怎样认知史实的》的目的在于从历史、社会、政治以及思想文化的角度,分析阐明产生这一系列疑问的主要原因,从而让留学生和外国人清楚地了解这些问题的根源。为此,本书将结合战后日本社会研究南京事件的状况,围绕该事件进行争论的情况以及日本人认知南京事件的思想变化历程,客观且全面地分析日本人是如何认知战争和历史的。分析中还结合了日本社会、日本政治以及日本社会构造等因素。

本书主题就是副标题所写的,即“日本人是怎样认知历史事实的?”反言之,“日本人为何没有认清(南京事件的)史实?”

内容推荐

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他们残害杀戮了无以计数的战败投降的中国士兵、俘虏以及普通市民。尽管历史资料已充分表明:“南京事件”是证据确凿的史实,然而在日本,竟然存在“南京事件”否定派,他们固执地为否定“南京事件”而“争论”至今。《南京事件争论史——日本人是怎样认知史实的》将严谨地追溯、考证“争论”事件的整个过程,指出“否定派”所持论据中的破绽、识破其花招,拷问滋生如此“争论”的日本人之历史观。

《南京事件争论史——日本人是怎样认知史实的》由笠原十九司编著。

目录

中文版序言

序言世界关注的日本

留学生的震惊

本书的主题与目的

关于《南京事件争论史》书名的由来

第一章 “争论”前史

 1.政府及军队上层早已获悉南京事件

 2.南京事件为何未被记忆?

第二章 东京审判——“争论”的原点

 1.为何南京事件被审判?

 2.南京事件是如何审理的?——引自《松井石根狱中日志》

 3.判决认定了什么?

 4.辩护方的主张成了否定论的原点

 5.“南京事件”为何未成为“国民的记忆”?

第三章 20世纪70年代——“争论”的起因

第四章 20世纪80年代——“争论”正式展开

 1.经济高速发展与国民战争理念的变化

 2.南京大屠杀“幻影论”登场

 3.南京事件调查研究会的正式成立与研究进展

 4.<证词中的南京战史>与<南京战史资料集>

 5.加害证词与加害记录的公布

 6.“屠杀少数人论”登场

第五章 20世纪90年代前半期——“争论”结束

 1.迎接战后50周年的“清算过去”动向

 2.南京事件资料集发行

 3.发行历史书籍

 4.在学术上结束“争论”

第六章 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争论”蜕变

 1.由“反省侵略战争并谢罪”蜕变为“追悼并感谢阵亡将士”

 2.1997年出现逆流

 3.南京大屠杀否定论书籍惯用的伎俩

结束语 希望展开真正的学术争论

后记

附录

 南京事件70年后的日本与世界

 国际社会对“南京大屠杀与日本”的认识

 面向东亚共同体形成的历史认识

 南京大屠杀与教科书问题

 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性暴力的构造

 日中战争十五年与中国女性

 论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的残暴行为

 日本学者论南京保卫战

 南京事件相关书目

译后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南京事件争论史--日本人是怎样认知史实的/中日历史问题译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日)笠原十九司
译者 罗萃萃//陈庆发//张连红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9722763
开本 20开
页数 31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1
出版时间 2011-05-01
首版时间 2011-05-01
印刷时间 2011-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65.607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5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图字01-2010-0270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11: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