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医事(关于医的隐情与智慧)
内容
编辑推荐

不管你是否注意,医事——与医有关的事,就是如此与我们每日生活相连。

讴歌写《医事》时,希望用它,在长时间误解久乏沟通的医学与病人、医生与病人之间,开凿一条隧道。《医事》想告诉非学医非学药的人们:如何稍具智慧地管理自己的健康,或叫经营“医事”,如这社会宣扬的经营事业、经营家庭,它同样重要。通俗一点说,就是如果没有医学背景,短期内也改变不了环境,我们如何还能比较聪明地看病,如何看待疾病和身体,如何相对聪明地管理自己的健康。

内容推荐

讴歌所著的《医事》希望在长时间误解久乏沟通的医学与病人、医生与病人之间,开凿一条隧道,让两端可以看见彼此的光亮。

《医事》想告诉非学医非学药的人们:如何稍具智慧地管理自己的健康,或叫经营“医事”。通俗一点说,就是如果没有医学背景,短期内也改变不了环境,我们如何还能比较聪明地看病,如何看待疾病和身体,如何相对聪明地管理自己的健康。

《医事》想谈一点对普通人实际的、可实践的事,也想冷静地指出:有哪些医疗误区需要重新认识,有哪些对医学、身体、健康的一厢情愿,貌似美好但其实背离真相。

目录

序:理解医学学做医生

前言:医学的医,事情的事

再版前言

一 医患:无法重燃的温情?

 一针扎向现代医学的敏感伤口

 治人时代远去,治病时代到来了

 西医东渐,中国病人面对“沉默的暴力”

 好医生VS牛医生

 从站在病床边,到躺在病床上——当医生成为病人

 从里到外了解这个行当——当病人成为医生

 鸡仔与医闹——医患交流的尴尬现状

二 你我:站在现代医院的大门口

 白衣天使,白求恩,白狼

 医生是谁的替罪羊?

 跛脚的医学教育制造中国医生

 中国医生究竟有多糟?

 如何给自己选一位好医生?

 做一个聪明的现代病人

 医院之前与医院之后,做自己的医生

三 医生:冷暖自知

 为何有人从医生这一行退出?

 看上去很冷的手术刀气质

 大医院,小医师

 一只脚在病房,一只脚在牢房

 超越谋生,如何做一位好医生?

 看病时,医生怎么思考?

 孰能无过,但谁来饶恕?

四 大写的医事

 西医在新世纪的困境

 选西医还是选中医?

 每个时代有一份自己的疾病谱

 你被媒体的细枝蔓叶误导了多远?

 健康不止于阳光、肌肉、全能养生

 我们是否身处最糟糕的医疗环境?

五 医生不能帮你的思考:身体,疾病观,生死观

 了解身体从出错开始

 病了,把身体交给谁?

 人为什么会生病?

 为什么有些病无法治愈?

 为把数字活成更大的正数

 人生观,人死观,疾病观

 胆小鬼也会得癌症,以及重返艳阳下

后记:用另一种方式实践医学

附录 孙小宁谈《医事》

试读章节

易位而处。在走向消除医生和病人之间围墙的路途上,我们可以迈出的第一步也许是,先去读读这些在医生与病人墙两边来回轮换角色的故事,听听他们怎么说医学,说病人,说生死。

想从医患对抗走向对话,他们或许是命运安排的医患“换位思考”的最佳发言人。对付那些各执一词、矛盾激化的尴尬局面,他们的观点也许是最好的武器。它们是我能想到的在这一关系中最开放最包容的观点,它们里面隐藏的因蒙蔽而黑暗的旮旯也最少。

但中国医患交流,已显然处于尴尬之中,甚至有人形容,如同“中国球迷与中国足球的关系一样乖张”。这从两个名词“鸡仔”和“医闹”的兴起,可见一斑。

2006年5月,《羊城晚报》刊登了这么一篇文章:《治小病也托关系“鸡仔”泛滥折射医患信任危机》

“我最近接诊的病人中,接近一半是‘鸡仔’!”广州一位医生抱怨。“鸡仔”是医疗界对“托熟人求医”患者的俗称。眼下在广州一些医院,“鸡仔”之风颇为盛行,医学人士分析该现象折射出医患信任危机严重。

去医院看病先找个熟人拉拉关系,这种事儿在各大医院常有发生。然而近日,这却让广州一位医院行政人员苦恼不已,“我每天都要接待托关系求医的人,有时处理这些事会占去我半天的时间。”这位人士说,跟过去人们看大病、做手术不放心才托关系找熟人不同,现在不少市民看个感冒、发烧都要托熟人,即使没有直接的“关系”,通过五六个人层层转介,也要设法与医生拉上关系。

这并非偶然现象。在广州一些大医院,这种求医找熟人之风愈演愈烈。一些医院将这种熟人介绍来的患者戏称作“鸡仔”,取义“有母鸡护着的小鸡”。

市第二人民医院血管外科的副主任医师杨澄宇对此深有体会。他说,现在病人对医生的不信任越来越多,总觉得非要有熟人介绍,甚至“红包开路”,医生才会好好看病,这是一种“非常态”的方法。杨澄宇1991年从医至今,据他回忆,早几年这种现象比较少,他认为一方面是以前医患关系比较融洽,另一方面,是因为当时公费医疗和劳保覆盖率较高,患者就医不用过多考虑费用问题。

患者如此煞费苦心也有自己的理由。一位半年前做过阑尾炎手术的大学生李平告诉记者,他做手术时就是托的熟人,一是想找最好的医生,二是怕被医院“黑”钱。记者随机走访了几位市民,他们求医找熟人主要是希望医生诊病尽心尽力,哪怕仅换来几句耐心的病情解释也是值得的,其次是希望医生碍于“关系”,不乱开检查,不开高价药、大处方,“小人情,省大钱”。

临床医生如何看待这些“鸡仔”?在一次医患关系座谈会上,不少医生推心置腹地说,熟人介绍的意义其实并不太大,医生有自己的职业操守,绝不会刻意贻误病情,置自己的病人安危于不顾,绝大多数医生都会出于医学原则,而非金钱、人情选择治疗方案。

但患者对此似乎不太领情。据反映,患者不信任医生,已表现为对医疗行为的干涉,比如怀疑医院为赚钱夸大病情,拒绝治疗或“打折扣”吃药。有医院统计,患者及家属对临床进行严重干预的奎少占到30%。然而,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托熟人的“鸡仔”患者中,这种干预临床行为的情况则大为缓解,他们普遍乐于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有医学人士分析,这其实是以“关系”为桥梁,在医患之间建立起一种新的特殊的信任,但这种信任关系是非常脆弱的,仍然建立在患者对医生职业操守认识不足的基础之上。

上海长征医院的政治处一位干事如此描述:带熟人看病已经成为他“岗位职责”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每天都要陪熟人或熟人介绍来的去看病咨询。

很多人看病找熟人是为了省时间、找名专家、开物美价廉的好药,希望医生诊断仔细点、检查少做点,为图心理安慰寻求安全感。如果能有几个医生朋友,如同上了“健康保险”。如果没有,则你托我,我托他。P46-48

序言

距上一版《医事:关于医的隐情和智慧》面世,已5年过去。其间,我们身处的医事环境也在变化。

先是2006年后,一系列药品安全事件被曝光,肝素、注射液、疫苗……食品安全,关注顶点至三聚氰胺,我眼见身边一行人集体旅游至新西兰,每位为人父母者,打包两大箱他乡他国奶粉长途运回,如同押着两大箱的原装100%健康保证回国。书店里,《刘太医养生》《身体使用手册》《从头到脚说健康》《求医不如求己》……以浩大的声势陈列,养生书铺天盖地。我每到朋友家做客,见客厅桌上放一本以上养生书的概率,大于50%。

到了2009年,猪流感、甲流或者叫H1N1,让每个人在斤两之间比量着“如SARS般警戒”,还是“不过尔尔、区区小病”。也在这一年,新医改方案公布,重返全民医保,揭开第一章。

2010年,因一档电视养生节目,“中国食疗第一人”张悟本蹿红,其书《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随后热销,他提倡的养生食疗中,绿豆几可包治百病。几个月后,其学历及身份被揭露均为造假。之后,“神仙道长”李一,成为新养生达人。这位重庆缙云山绍龙观住持,弟子3万,拥有更庞大的神仙产业,以养生为卖点。又几个月后,其履历和神通医术皆被揭穿。这年夏天,因出现食用小龙虾后“肌肉溶解”的病例,人们对这一曾经的消夏良品望而却步。牛奶继续成为话题,“三聚氰胺”后,我们刚树立起来的喝奶信心,再一次被冲击……

不管你是否注意,医事——与医有关的事,就是如此与我们每日生活相连。

它大到:这个国家特有的医患关系、药品医疗管理、每个公民看病能否报销。小到:我们中年后,究竟每顿应该吃什么,每天至少该走多少步,要不要上山拜道长,如何辨别那些以养生饰面的骗术。

它抽象到:现代医学与人性之间的剥离,现代医学与传统中医的争鸣。又具体到:如有亲人好友被判患疾,我们如何安慰和帮助,如我们自己生病,又如何稍微不失体面地闯好这一关——大多数时候,其实是一个人。

2005年写《医事》时,曾希望用它,在长时间误解久乏沟通的医学与病人、医生与病人之间,开凿一条隧道。它虽简朴,但起码让两端可以看见彼此的光亮。一双理性、温情并存之眼,总得以寂静的声音告诉世界它存在的可能。其时,关于医学的书,普通读者能读到的不是求医问药、养生保健,就是充斥着医学术语行文八股的小册子,在中国,医学人文几近寥寥。《医事》想告诉非学医非学药的人们:如何稍具智慧地管理自己的健康,或叫经营“医事”,如这社会宣扬的经营事业、经营家庭,它同样重要。通俗一点说,就是如果没有医学背景,短期内也改变不了环境,我们如何还能比较聪明地看病,如何看待疾病和身体,如何相对聪明地管理自己的健康。

《医事》想谈一点对普通人实际的、可实践的事,也想冷静地指出:有哪些医疗误区需要重新认识,有哪些对医学、身体、健康的一厢情愿,貌似美好但其实背离真相。希望迈开第一步,以助于医患从对抗走向对话。

为了这愿望,《医事》面世后,读过也听过很多读后感。

“看书时,一直在对号入座,能够看到自己在面对医学世界的盲点。”

“与那些《登上健康快车》之类的书不同,这本书让普通人学会整体观照医学这件事,包括如何看待疾病、如何与医生有效相处,如何学会换位思考以及如何在信息量爆炸的今天,不因疾病丧失常识的判断。”

“想明白了活透了,你才能面对看起来一片陌生的医学世界。”

“不仅是医疗的事、看病的事,是一本借医来写的方法论,生活的方法论。”

2007年《医事》获国家图书馆“文津奖”,也许是为了肯定这一点点建设性——周围已到处是抱怨和谩骂的非理性情绪了,我们不如花几分钟来想想,面对医疗、健康的现实如何去解决。

聊感欣慰,但开凿一条彼此可见光亮的隧道,仍需更长时间的努力。

比如,这几年的养生闹剧频现。生活改善后,人们渴求健康养生的速成技法,对“养生秘诀…‘神医…‘大仙”盲目崇拜,木耳、绿豆等食材短期走红,屡屡显示常识和判断力的缺失。在我们周围,缺少真正有用的、有影响的书或其他渠道,来普及常识,普及判断的方法论。

比如,不少记者与我讨论医患关系,将《医事》解读为:病人应去“哄医生”或者“讨好医生”,才是好病人。也有人问:书中是不是对病人提出了过高的要求,凭什么医生不先学着如何和病人打交道。的确,医生是另一个需改进的角度,后来《协和医事》一书,试图去回答这部分,它着重探寻医生这一职业的本质,展现什么是真正的为医之道。而《医事》,更希望从一个普通人如何面对健康、医疗、生死的角度来写。

基于此,这次修订,将一些章节进行了合并和修改。《看病时,医生怎么思考?》《西医在新世纪的困境》《选西医还是选中医?》,是新加入的章节。删减了2006年版中一些时效性的章节。对2006年版的最后两章,进行了合并。

今天的医学,医疗技术和诊断方法已有超越,但在把握生命现象和医学本质、对医学价值的智识上,问题依旧。也许更因为医疗技术的进步,分岔了、密集了细节,对整幅图画的浏览,更加趋于遗失。

作为《医事》作者,我愿意相信:面对医疗处境和健康问题,在燥热浅表的情绪之外,总有一些人希望了解真相,接近那些事实,相对理性地面对它,去关注“改变的可能性”,去找出一两条还算智慧的解决之道。面对医疗处境和健康问题,自我是不是强大,思维是不是独立,有没有常识及判断力——其中,既有拯救身体的部分,也有拯救思维的部分。

之所以愿意在繁忙工作外夜灯寂静中修订此书,无非是以一己之身,表达对人本身的热爱和尊重,对真相的唯一讴歌。

2011年2月

后记

这一两年,我目睹了三位朋友的经历:

一位曾经患过生殖细胞肿瘤,在她身上体现了现代医学的进步。这个几十年前还是不治之症的疾病,因为新的化疗方案的出现,竞有了治愈的可能。除此之外,她的经历还告诉人们,好医生并非已经绝迹。在医院的第一个月,她手里捧的是一个英国人写的《别让医生杀了你》。给她主治的是一位老教授,技艺精湛但脾气暴躁。这位朋友说:但你知道老太太为什么事发脾气吗?你会发现,多半是因为和自己八竿子打不着,而和病人的治疗有关的那些事情。朋友举例,说自己曾因难以忍受化疗的痛苦而擅自决定出院,老太太厉声喝住,站在她病床前慷慨陈词,演讲了两个小时,听众声泪俱下,只为了劝说朋友留下来治疗,争取重返健康的机会。

一位是发小好友的妹妹,二十来岁,在分娩的同时发现得了白血病。新生命诞生了,但孕育生命的母亲却岌岌可危。好几次我在不同的医院走廊里安慰着她无助的父母,听他们说起医生闪烁其词的治疗方案,在这些高价药的背后无一例外都暗藏着商业陷阱。在疾病面前,病人的顽强求生热情和家人的病急乱投医,使得他们甚至试过在报纸一角刊登广告的一家河南医院,而那显然又是另外一个商业陷阱。最后,她父母花了大笔钱,只为了在最后接受一个在开始就知道无望的结果。

一位是我的同事。在她消失了半年,终于又来上班的第一天,我约她中午出来吃饭。这半年,对于40岁出头的同事来说,遇到了人生最大的挑战:她陪着半年前突然诊为癌症的丈夫,走完了最后一段生命路程。这半年对她来说,意味着生和死,健康最终投降于疾病。那天吃饭时,同事和我谈起关于健康和疾病、生和死的话题。她还说起一本同样探讨生死的新书。她说:这本书给了她40年来最贴近的思考。她还说,没有思考,内心实在难以得到平静。“他一直到临走前还认为自己仅仅是零件出了错而已,能够修好。而我,也实在难以想象疾病的无情。”

这些事情,都发生在过去的一两年中。整个2005年夏天,我没有按照自己的冲动去写篇小说,而是写了这本《医事:关于医的隐情和智慧》。我是一个曾怀着从医理想去念了8年医科的毕业生,但毕业后却没有做医生而是去了美国做基础研究,然后回国做新药开发和医药推广。在医院还是公司?中国还是美国?北京还是上海?……这些选择中,都是我自己的决定,无甚遗憾。如果要论遗憾,那就是我17岁报考协和时的那个悬壶济世的理想主义之梦,因为现实种种,未能成真。但我生活的一部分,已打上了医学的烙印。

自学医近14年以来,医学展现的是一个无比纷繁庞杂的世界。大家所要面对的医疗,也不是十几万字可以涵盖的。更多时候,问题和答案一样多。但因为曾经受过的医学生教育,因为我多年来怀揣却未遂的人文医生的理想,因为曾做过医学基础研究,因为现在每日从事医药工作,因为其间我目睹过种种患者、朋友生病的经历……这样的思考,也许具有了某种多样性和多角度。但愿这多少能启发你重新去打量我们生活中的部分真相,重新调整和它们之间的距离。

如果你在读完这本书后,有所启迪,也许是我通过别种方式实现了17岁时的从医梦想,也许离开的那份遗憾会少一点。这就是写作这本书的初衷。

感谢本书的策划方希,感谢陈彤、孙敏、师:永刚,感谢胡天圣教授、曾小峰教授、尹佳教授,感谢给我来信的读者朋友。

书评(媒体评论)

读完本书,引起我的共鸣。

“看病难,看病贵”由来已久,之所以成为时下社会及公众议论的热点,其导火线之一来自“看病气”—一看一次病憋一肚子气。设想一个患者若能从医生那里获得理解和同情、积极的治疗、满意的或哪怕是过得去的疗效,那么排队长些尚可忍耐,价钱贵些倒也值得。无奈现实常非如此。

医生与患者有效的沟通与互动是战胜疾病关键的第一步,医生要解决的不单是修理身体的一个部件,而是患者整体,那就要调动患者积极性;患者要把医生看成是人而非神,医生的积极性也需调动起来。医患为什么要沟通及如何沟通?医患为什么要互动及如何互动?这正是本书精彩之所在。

——中华医学会会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 钟南山

此书无须进书店,摆在医院门口即可,不推销也像长了翅膀。人们对求医有太多的感想、太多的畏惧,走进医院前,先看看这位专业人士的建议吧。它打中要害。

——作家陈村

我真诚希望每一位转型期中国社会的成员阅读由一位局内人撰写的这一精致地描写了我们自己医院和医生的生存困境的作品,唯有像局内人一样了解这一困境,我们才可能成功地改造它……如果我们的改革尚未成为完全的不可能。

——经济学家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 汪丁丁

讴歌所著的《医事》,是一本很有阅读快感的书。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医生、医院和医疗的事情从来都是秘而不宣的,是信息不对称的典型,充满令人不安的神秘感。而讴歌以轻松生动的笔调揭示了关于医生、医院和医疗许多秘密的真相,给人一种知情的快感,由此把神秘的不安换成了理性的不安,这非常有助于人们深刻地理解生与死、疾病和医疗、技术和人情。《医事》不仅批判了见病不见人、把身体看成零件的技术崇拜,同时也批判了由于无知而对技术产生的各种误解。

——哲学家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赵汀阳

如果从用药的角度说,可以打个比方,《医事》大概应该算是一剂温药——它有趣、客观,涉及“医”作为学科、作为职业、作为生活事件……这些影响着普通人和医生的全部敏感方面,同时也能直击痛处。至少对我来说,在国内,还没能看到这样一本同时贴近普通人和医生的作品。我深感此书出版的确非常必要,也非常及时。

——心内科教授联合国国际科学与和平周贡献奖获得者胡大一

细读《医事》,让我有机会从多角度、多层次透视医疗行业中的新一代,他们的所思所虑,他们的抱负和责任感……不仅如此,《医事》还提供给患者一些更开阔的解决之道,而这些可能是在看病时医生不会提到的。

——北京协和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消化内科教授鲁重美

我得承认这是一本值得认真一读的好书。无论是医生、病家或是医疗行政管理者都能从各自的视角得到启示。讴歌尝试从多个层面进行理性剖析,这提示我们去想想医疗卫生工作、医学教育的现状,为什么会到今天的状况,怎么去应对。固然,一本书不可能回答所有的问题,不过至少会促使大家从各自的角度思考,这是获得共识的最重要的一步。

——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教授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原主任委员 朱元珏

社会转型的冲突、新旧体制的矛盾、盲目改革的缺失挤压着医患双方,扭曲了医患关系。讴歌女士站在恰当的地方,理性地扫描当前中国社会的医疗环境,以一种责任感拉动医患双方不信任的双手,希望给患者以尊重、给医生以尊严,从而最终维护大众的健康。

 ——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助理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社长 袁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医事(关于医的隐情与智慧)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讴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0210901
开本 16开
页数 28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5
出版时间 2011-05-01
首版时间 2011-05-01
印刷时间 2011-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8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R197.322
丛书名
印张 19.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1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1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