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文人那点子事儿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古代文人总是走不出宿命的“怪圈”——仕途。无论是词赋原创者屈原,还是以“天生我材必有用”自诩的诗仙李白,还是文坛巨星“三苏”父子……这些历史上才华横溢的文人始终在仕途的路上打转转,而非潜心于自己的第一职业——“文人”。本书作者以翔实的史料为基础,结合生动而有吸引人的故事,讲述了中国历代文人的一些事儿。

内容推荐

文人自古多磨难。他们饱读经书,满腹经纶,渴望建功立业,造福黎民百姓。但他们生逢“朕即天下”的年代,故只能听天由命,随遇而安。帝王赏识了,可以转瞬间飞黄腾达、福星高照;帝王恼怒了,可以眨眼间发配塞外、贬谪千里。更有霉运缠身的,甚至株连全家、祸及九族。他们有心从政,却往往仕途受阻;他们无心作文,却往往文思畅达。无数名篇佳作每每就在不经意间传世,黯淡了帝王的身影,灿烂了文明的光泽。他们也就名载史册,流芳千古。他们成了华夏历史的浓墨重彩,只不过专家学者有专家学者的视角,倾力探幽索隐,便有了车载斗量的学术专著和教科书;作家也有作家的视角,重新审视历代文豪大家,便有了《文人那点子事儿》……

目录

屈原遭贬后的“行为艺术”

 忠君胜于爱国

 乡音唱响“屈平词赋”

 嘴是惹祸的根苗

 政治家的头脑,诗人的脾气

 屈原故里寻踪

 “皆醉”连累了“独醒”

 忠臣向爱国诗人的升华

司马迁甘为《史记》受“腐刑”

 “祸从口出”只因身为太史公

 “苟活”是最痛苦的选择

 历史上最有意义的一次交接班

 鬼使神差般的“超前运行”

 遭受厄运后的心路历程

“三曹”父子谁最富于创新意识

 “三曹”与“七子”

 “三曹”座次的历史偏见

 建安文学擎旗人

 曹丕的文学天赋让位于政治野心

 曹植的“七步诗”只是特例

 建安文学谁唱“重头戏”

陈寿为何秉笔直书《三国志》

 中国史官的铮铮硬骨

 “三国文化源头”

 精彩点评曹、刘、孙

 “羽扇纶巾”原属周郎

 孙权爱才如命

 “刘冠张戴”

 曹操的“奸雄”本质

 陈寿延续了史官的优良传统

中国第一位具有独立人格的文人

 饥寒交迫,胜似精神痛苦

 宁愿向土地折腰,也不向权臣折腰

 最后一次辞别官场

 哲学的意境,民间的言语

 有境界,自有高格调

 五柳先生

“神童”王勃恃才招祸

 三代出一个“神童”

 仕途曾遇两“贵人”

 《檄英王鸡》乐极生悲

 神童的“弱智”

 《滕王阁序》“宿构”之谜

 超常想象力扮演的“杀手”

陈子昂何以未能扛起文风革新大旗

 陈子昂读书台

 “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

 碎古琴散诗稿

 犯颜直谏,时来运转

 传诵千古的“牢骚”

 退隐招致“忧愤而卒”

孟浩然返璞归真唱“春晓”

 唐代“曲线做官”之路

 “诗酒笔会”拔头筹

 鬼使神差献“臭诗”

 隐居八年又“回炉”

 漫游吴越结诗友

 大梦初醒绝仕途

 返璞归真唱《春晓》

 孟浩然为何没给李白写过诗?

李白嗜酒误仕途

 中国古代的文人相重

 “诗仙”的来历

 太白故里的传说

 “谪”字如同谶语

 并非“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大脑发达”与“小脑萎缩”

 作诗杰出,未必做人精彩

 内心深处的哀伤

苦难折磨得杜甫成了“诗圣"

 “裘马清狂”浪漫曲

 “人世”愿望屡落空

 落魄京城潜悲辛

 征战名篇辨心痕

 家愁国难凝笔端

 才享安宁又遭贬

 失意沉沦铸“诗史”

韩愈何以“文起八代之衰"

 骈文是艺术技巧极高的一种文体

 韩愈的习骈与仿古

 坎坷的求仕之路

 高扬古文运动大旗

 古文运动先驱一瞥

 在夸赞与诅咒中声名鹊起

 真文士的品格

白居易是怎么后来居上的

 新乐府是白诗重头戏

 新乐府并非白居易首创

 在模仿中超越同仁

 将实践提升为理论

 新乐府运动与古文运动不谋而合

 思考创作,不如思考创新

中国古代最清高的文人

 “清高宣言”

 “甚自尊大”

 亲与疏

 “铁三角”

 “二王八司马”

 政治受阻,复归文学

 白璧微瑕的《捕蛇者说》

 尽情释放文学潜能

 在其位,必谋其政

孟郊和贾岛,苦吟的“难兄难弟"

 “郊寒岛瘦”

 苦吟难有震撼之作

 偏爱产生的误导效应

 孟郊求奇求险

 浅尝辄止《游子吟》

 贾岛“清奇苦僻”

李商隐“格色"诗的来龙去脉

 早期诗歌平易通晓

 身体与文才同样早熟

 官场失意情场补

 抨击“阉党”无顾忌

 “牛党”“李党”两难选择

 心有灵犀一点通

“浪子柳七”何以流连花街柳巷

 皇帝变相御赐

 “浪子柳七”生不逢时

 “一失足成千古恨”

 “名妓情结”

 “奉旨填词”再遭厄运

 “风流作家”与一代婉约宗师

 杨柳岸,晓风残月

晏殊和晏几道。父唱子随

 “明白”宰相

 晏殊故里

 “神童”二代退避官场

 “狸猫换太子”

 父唱子随

欧阳修反把贬谪当荣升

 “八大家”素描

 慧眼识别“千里马”

 仗义执言遭贬谪

 文人政治家

 第二故乡做“醉翁”

 北宋文坛的领袖

“一门父子三词客”

 文坛的“家庭作坊”

 “老子英雄儿好汉”

 “三苏祠”感受“三苏”

 三颗文坛巨星后面的女人

 “苏母教子”

 父子三人誉满京城

 “龙种”怪胎

 时乖运蹇

 “乌台诗案”

 “哪壶不开提哪壶”

 胞兄命运的翻版

 一门父子三词客

曾巩被誉为“北宋一灯”

 曾子文章众无有

 曾文定公祠

 从逆境中走上成才之路

 “六星聚会”

 宦海飘零

 大明湖南丰祠

 “北宋一灯”

司马光和他的“皇帝百科全书”

 书香门第、贵胄之家

 关注亡国之君

 “关国家之兴衰,系众庶之休戚”

 天意成全

 偏执

 “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读者群的错位

王安石变法——青年神宗的一场游戏

 被历史错位的“绝佳搭档”

 内忧外患

 初生牛犊不怕虎

 “恭敬不如从命”

 王安石变法?神宗变法?

 众叛亲离

 仗义直言,苏轼被从轻发落

 振聋发聩“三不足”

李清照的“文人相轻”

 傲视群雄

 文人墨客的“狂”与“妄”

 婉约为何“异化”

 心头喋血的突破

 老妇的哀吟与少女的清纯

屡犯小人,陆游自命“放翁”

 亦文亦武的“儒将”

 易犯小人的“东坡”与“放翁”

 小人并非“小人物”

 “风水轮”的变幻

 “小人”托起“巨人”

青年辛弃疾一次改变命运的重大失误

 文韬武略“掌书记”

 莫名其妙盼“招安”

 舍近求远献“叛徒”

 屈身效忠“儿皇帝”

 明珠暗投“御戎论”

 痛心疾首豪放词

 长吁短叹忆往昔

 讨捕茶寇剑刃血

 招致弹劾“飞虎军”

 感悟英雄“登临意”

寻访中国“长篇小说之父”

 施耐庵的人生痕迹

 试看书林隐处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中国神话集大成者吴承恩

 现实世界与幻想世界

 玄奘是怎么“变型”的

 《西游记》最难塑造的人物是谁

 另辟蹊径再创造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的差距在哪里

 汤显祖的目标是登第人仕

 莎士比亚视剧本创作为第二生命

 一“动”与一“静”

 追求事业与纯粹爱好

 中国文人的通病

蒲松龄遭遇“鬼打墙”

 《聊斋志异》是传世之作吗?

 勤勉的写作生涯

 巴尔扎克的奋进与蒲松龄的“出溜”

 “野狐禅”的疑惑

 托起巨人的朋友

 “姑妄言之故听之”

 自信的安徒生

 遭遇科举“鬼打墙”

 “一经终老良足羞”

 八股文是最大的“克星”

 “仅成孤愤之书”

“败家子"吴敬梓的成才之道

 中国文坛的难兄难弟

 拓展视野的第二故乡

 “败家子”

 超越常规的体验

 “写入残编总断肠”

 纵览世情百态

 中国第一位讽刺大师

 另辟蹊径的顶峰之作

《红楼梦》是怎样模仿《金瓶梅》的

 何谓借鉴?何谓模仿?

 世界大师的“模仿秀”

 “形似”与“神似”

 “金莲扑蝶”与“宝钗扑蝶”

 “李瓶儿之死”与“秦可卿之死”

 曹雪芹的“模仿之功”

 “爱月闺房”与“警幻仙境”

 “初识蔡府”与“一进荣国府”

 “蒋太医”与“张太医”

 “纵欲过度泄精而亡”与“走火人魔泄精而亡”

 西门庆的“封官”与秦可卿的“哀荣”

 春梅撞见潘金莲的“好事”与宝玉撞破秦钟的“好事”

 “群僚庭参朱太尉”与“皇恩重元妃省父母”

 潘金莲故意吓官哥与贾环故意烫宝玉

 金莲愤怒撕扇子与晴雯煞气撕扇子

 宋惠莲自缢与尤二姐吞金

 潘金莲怂恿西门庆毒打小铁棍与贾环挑唆贾政毒打贾宝玉

 金扇赠词约会与旧绢题诗感怀

 赏菊花、吃螃蟹、唱曲子与赏桂花、吃螃蟹、咏菊花诗

 潘金莲打丫环与凤姐打小丫头

 潘金莲苦唱风雪词与林黛玉悲吟风雨词

 金子失而复得与虾须镯失而复得

 李瓶儿的“血崩”与凤姐的“血崩”

 祭文与《芙蓉女儿诔》

 李瓶儿“走火入魔”与妙玉“走火人魔”

 “收用”春梅与“梳拢”宝蟾

 吴月娘打胎与尤二姐打胎

 几次游园,异曲同工

 西门庆玩弄书童与贾宝玉暗恋秦钟

 西门庆梦遗与贾宝玉梦遗

 宝玉误背了“邪魔”的名声

 《红楼梦》的“第一淫人”从何谈起?

 “矫枉过正”造成的几处“硬伤”

 曹雪芹的“借力”

 《金瓶梅》的“过生日”与《红楼梦》的“过生日”

 难以摆脱的“血缘关系”

 《金瓶梅》之梦与《红楼梦》之梦

 “点金成红”

 值得再推敲的“曹氏家族史”

 曹雪芹创作的“槛”

 《红楼梦》后四十回真是高鹗的“狗尾续貂”?

 “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刘鹗多才多艺的利与弊

 “放旷不守绳墨”

 一心谋求圣贤之道

 《老残游记》是怎么问世的?

 迷恋中国传统文化

 霉运缠身

 “聚光”与“散光”

试读章节

宁愿向土地折腰,也不向权臣折腰

《宋书》的《陶潜传》挖掘出了一个更生动的细节:“郡遣督邮至,县吏自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

《陶潜传》的记述与陶渊明的自序稍有区别。我想,这不是因为事实有出入,而是因自序为书面语,传记却捕捉了口语的缘故。完全可视作一个物体的两个侧面。

“不为五斗米折腰”,正是陶渊明的典型特征。生活中的陶渊明,不折腰无法生存。但他宁愿向土地折腰,也不向权臣折腰。一个穷文人如此卓尔不凡,也唯有陶渊明而已。

“诗仙”李白大概想表示他像陶渊明一样清高,曾抑扬顿挫地吟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实际上他是在几次“摧眉折腰”的“干谒”乃至长安的求仕惨遭失败后,才发出这样带有悔悟性的感慨。“风流天下闻”的孟浩然,和陶渊明一样均以布衣诗人终结。但两个都从乡间走出的田园山水诗人,实在有着不同的思想境界。孟浩然虽不像李白那样赤裸裸地“干谒”,却也在田园山水诗巧妙地隐含了“干谒”之意;而陶渊明从来就没想着要低声下气巴结谁。即使去投奔家叔并获得了七品官职,也从未给家叔写过一首赞美诗。何况,他的出仕如同“云无心以出岫”,他的辞官如同“鸟倦飞而知还”。白云滑出山峦并非它的本心,鸟飞累了返回巢穴却是它的天性。多么令人神往的怡然自得呀!孟浩然与李白,都有意无意地将三百年前的陶渊明当成了效仿的榜样,希望也能以独立人格获取赞许的口碑,可他们最终只能说是比别人模仿得更像一些而已。

正因为身心彻底放松,陶渊明才能自得其乐地吟唱:“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只因心灵曾受肉体的役使,这才跻身官场。幸亏尚未官迷心窍,这才没有陷得更深。所谓“田园将芜”,不过是避免心田将芜的借口。这才归心似箭,放声歌唱:“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生活在世俗空间,各种欲望每时每刻都在搅扰人的灵魂。贪图富贵,痴求长生,越活越累。唯有抛弃各种俗念,方能真正地随心所欲。人生苦短,何不回归自然。无论是“舒啸”还是“赋诗”,都能“乐夫天命”。有人认为陶渊明的人生态度未免消极。而我以为,没有哪一种人生态度,能比获得了精神的解放和心灵的自由更积极的!

最后一次辞别官场

彭泽令,是陶渊明所任最高官职,也是他最后一次辞别官场。

早年,由于母亲年老家境贫寒,他曾做过江州祭酒。那职位,大约只能算作一个小公务员。没过多久,他就因受不了顶头上司或上层官吏的吆五喝六,自动辞官,回家种田。他在《归园田居》一诗中,这样描绘他的解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诗中的三十年,注家疑为笔误。我想这恐怕是他的虚指,以此表明他曾如同关进笼子里的鸟儿,度日如年。一旦重返回大自然,怎不感到由衷的庆幸。

估计陶渊明的工作能力出类拔萃,给上层官吏留下了好印象。误以为他的辞职,是嫌职位太低,遂又召他为主簿,竟被一口回绝。重获自由的陶渊明,怕的就是“误落尘网中”!

然而,文人种田,终归比不上农民。收成不高,体力不支,他无可避免地陷入了贫病交加的双重困境。无奈,为了生计,他又出去做过镇军、建威参军,直至彭泽县令。但或许官位越高,他越能感受到无形的诱惑。的确,一个人只要沾了官瘾,就如同步人无边的沼泽,不知不觉地越陷越深。没当官时没想法,当了小官胃口就渐渐大了。提了副科想正科,提了正科想副处,提了副处想正处,提了正处想副局,提了副局想正局……正如《西游记》所唱:“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况且,欲官运亨通,就得学会并善于“为五斗米折腰”。而这正是陶渊明最怕的。他唯一的对策,便是选择了逃离!

从官场打过几个短暂的来回之后,陶渊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安贫乐道。“晨出肆微勤,日人负耒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耕田的辛苦他已充分领略,但他还是祈祷,“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

似乎为了考验他的心志,官运又一次不期而至——朝廷发来一纸诏令,征辟他为著作佐郎。这一次,他想也不用想就给推辞了。

哲学的意境。民间的言语

无官一身轻。陶渊明的心灵空前的自由。

他不做官,只有当农民。可他又不是纯粹意义的农民,而是农民中的文人。并且这个农民文人比他同代的所有文人都高了不止一个档次。他种田,只是为了一家人填饱肚子。他写诗,也只是为了宣泄心头的激情。他或许没有想过作品传世的问题。可既然他的人格不受任何人为的干扰,他的独立本身就是最优秀的作品。仅仅由于独立人格是抽象的,他才想着如何付诸文字加以表达。田园诗本是他的强项,他的故乡又邻近庐山风景区,情聚心间,秀凝笔端,一篇篇带有开拓意义的田园山水诗便脱颖而出。著名学者胡适评价说:“陶潜的诗在六朝文学史上可算得一大革命。他把建安以后一切辞赋化、骈偶化、古典化的恶习气都扫除得干干净净。”胡适还进而断言:“他的环境是产生平民文学的环境,而他的学问思想却又能提高他的作品的意境。故他的意境是哲学家的意境,而他的言语却是民间的言语。”

读陶渊明的诗,一股清新的田园气息总是扑面而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每当吟诵他的这首《归园田居之三》,我就油然想起李白的那可作诗评的名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P44-46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文人那点子事儿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洪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群言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560574
开本 16开
页数 33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0
出版时间 2009-08-01
首版时间 2009-08-01
印刷时间 2009-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4
丛书名
印张 21.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70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