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根据大量的报刊资料和当事人的著述,围绕20世纪30—40年代中国思想文化和政治社会背景,对新启蒙运动的发展演变进程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和梳理。在此基础上,试图回答以下问题:新启蒙运动提出了哪些政治、思想和文化主张?这一运动对“中国化”的倡导与毛泽东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何历史联系?新启蒙运动为什么把五四运动称之为“启蒙运动”?分析新启蒙运动是否可以加深我们对中国启蒙问题的理解?
| 图书 |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起源(新启蒙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成语境)/中国意识形态研究丛书 |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根据大量的报刊资料和当事人的著述,围绕20世纪30—40年代中国思想文化和政治社会背景,对新启蒙运动的发展演变进程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和梳理。在此基础上,试图回答以下问题:新启蒙运动提出了哪些政治、思想和文化主张?这一运动对“中国化”的倡导与毛泽东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何历史联系?新启蒙运动为什么把五四运动称之为“启蒙运动”?分析新启蒙运动是否可以加深我们对中国启蒙问题的理解? 内容推荐 本书由导论、正文和结语组成。 导论部分在分析学术界对“新启蒙运动”内涵的三种理解之后,对论文的研究对象作了界定:新启蒙运动是指20世纪30—40年代北京、上海和重庆等地,在“新启蒙运动”口号下进行的有关思想、文化、组织和社会活动。然后,阐明这一选题的意义及本书“以小见大”的研究旨趣;评述国内外本课题研究现状;介绍本论文“两种结合”的研究方法,即:“内部理解”与“外部理解”相结合、“内部批判”与“外部批判”相结合。 本书之正文部分有六章,分上下两篇: 上篇包括三章内容,系新启蒙运动基本史实研究。 第一章为“新启蒙运动的历史背景”。本章结合新启蒙运动倡导者的相关论述,以分析20世纪30—40年代中国的政治、思想、文化基本状况为重点,力图再现新启蒙运动的历史背景。这种背景包括:中华民国政府的党治文化政策、“满洲国”的奴化教育与日军侵略理论、从“五四”到30年代中国思想文化界的基本状况以及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努力四个方面。 第二章为“新启蒙运动的发展进程”。本章以时间为经、参与者的著述为纬,对从1936年9月到1940年7月的新启蒙运动作了一番历史考察。新启蒙运动从兴起到落幕,前后进行了四五年时间。本章以思想文化界的反响程度为界,把这一进程分为提出、发展与高潮、沉寂与落幕三大阶段。重点分析当事人的理论著作和当时引起较大反响的历史事件。 第三章为“新启蒙运动的思想内容”。本章以新启蒙运动亲历者和研究者何干之先生的概括为中心,对新启蒙运动的理性观、思想自由观、爱国主义观以及他们对中国文化发展方向的思考。作了一番详细的梳理。文章注意追随新启蒙运动倡导者的思想触角,考察这一运动宏富的思想内容。立意再现原貌、不做过多评价。 下篇亦有三章,以多维视角考察历史天平上的新启蒙运动。 第四章为“新启蒙运动与五四运动”。新启蒙运动以继承五四运动的“第二次新文化运动”自况。新启蒙运动既有对“五四”的赞扬,也有对“五四”的批评,更有试图对“五四”的超越。本章主要考察新启蒙运动对五四运动的认知,以“打倒孔夫子”口号为例,重点分析新启蒙运动对五四运动重塑式的理解与超越。在此基础上,比较新启蒙运动五四观与毛泽东的五四观之异同,对新启蒙运动在马克思主义五四认识史上的地位作一估量。 第五章为“新启蒙运动与中国的启蒙运动”。新启蒙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以“启蒙运动”自称的思想文化运动。本章考察新启蒙运动对“启蒙”与“启蒙运动”内涵的理解,然后从辨析关于“救亡压倒启蒙”的种种论说人手,分析中国“救亡式启蒙”的特点及其在新启蒙运动中的体现。在比较现代化的视野下,对中国典型的“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作了剖析,以此为坐标来衡量“重建国家”式的革命之历史合理性,评价新启蒙运动对国家重建的种种思考。 第六章为“从新启蒙运动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章首先考证了1937年前后新启蒙运动参与者对“中国化”的倡导,简要分析新启蒙运动与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然后详述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论证和张申府、柳浞等人的“中国化”主张;最后重点论述了抗日战争爆发前后和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社会广泛弥漫的“中国化”思潮,分析新启蒙运动对“中国化”的敏锐的问题意识,以此来凸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源语境。 结语部分简略分析中国现代历史上的两次启蒙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并以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论述为理论指南,对今日中国的启蒙问题作一基本判断。 目录 内容摘要 导论 一、何谓“新启蒙运动”:本书研究对象的界定 二、为何研究新启蒙运动:选题的意义及基本研究思路 三、新启蒙运动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上篇 第一章 新启蒙运动的历史背景 一、国民党政权的“党治”文化政策 二、“满洲国”的奴化教育与日军侵略理论 三、分化与颉颃:从“五四”到20世纪30年代的思想文化界 四、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 第二章 新启蒙运动的发展进程 一、“新启蒙运动”的提出 二、新启蒙运动的发展及其讨论高潮 三、新启蒙运动的继续发展和落幕 第三章 新启蒙运动的思想内容 一、新启蒙运动中的理性观 二、新启蒙运动的爱国救亡思想 三、新启蒙运动中的思想自由观 四、新启蒙运动的中国文化发展观 下篇 第四章 新启蒙运动与五四运动 一、新启蒙运动对五四运动的继承 二、新启蒙运动对五四运动的批判和超越 三、新启蒙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五四观的发展 第五章 新启蒙运动与中国的启蒙问题 一、新启蒙运动中的启蒙观 二、新启蒙运动与中国“救亡式启蒙” 三、中国现代化与中国的启蒙问题 第六章 从新启蒙运动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新启蒙运动与“中国化”口号的提出 二、新启蒙运动参加者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论证 三、新启蒙运动倡导者的“中国化”主张 四、新启蒙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背景的分析 结语 附录一:新启蒙运动文章目录 附录二:启蒙学会组织章程 附录三:20世纪30年代中国新启蒙运动研究综述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起源(新启蒙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成语境)/中国意识形态研究丛书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陈亚杰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新星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2257061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263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220 |
| 出版时间 | 2009-06-01 |
| 首版时间 | 2009-06-01 |
| 印刷时间 | 2009-06-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38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G129 |
| 丛书名 | |
| 印张 | 17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230 |
| 宽 | 155 |
| 高 | 13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