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心灵与境界/中国人文讲演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为“中国著名经济学家讲演丛书”中的一本,选录了复旦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和国际分析心理学会(IAAP)心理分析师申荷永关于文化心理问题的讲演文稿,分析严谨,论述精辟,见解独到,值得一读。

内容推荐

本书为“中国人文讲演丛书”之一。它以学术的普及为旨归,以思想的撒播为内涵,以学术的讲演为形式,搭建人文、经济、管理、法律各平台,再现国内一流学者的学术讲演现场。

目录

第1讲 心与心理学:中国文化心理学的意义

第2讲 以心为本:中国文化心理学的境界

第3讲 以心为本的心理学:中国人的幸福与文化心灵

第4讲 走近荣格与走进自己,感受中国文化心理学的意义

第5讲 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心理学及其发展

第6讲 以心为本: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

第7讲 荣格与中国文化——从《金花的秘密》所受到的启发

第8讲 荣格与中国,对话的继续

第9讲 金花的秘密与荣格积极想象

试读章节

这是我们中国的“思”字,可以表达英文的“思想”、“思维”和“思考”。

在我们的甲骨文中已有此字,它至少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

这样一个象形的文字要表达什么呢?

大家所看到的我们汉字的“思”的象形,上面是“头”(囟门),下面是“心”。按照《说文解字》中的解释——《说文解字》由东汉许慎(约公元58—148年)编撰,是中国早期最具权威的字典之一——我们的“思”既包含了头,也包容了心:“从心(xin),囟(xin)声;……自囟至心,如丝相贯不绝……”从发音上来说,这“心”与“囟”是十分接近的。显然,在我们中国文化中,本来是认为当我们思想的时候,我们既需要头,也需要心。更为重要的,是当我们真正思想的时候,我们同时需要头和心。而这种“同时”,也包含了一种超越性或超越的机制,或称之为“中庸之道”或“中和之道”,当同时把握两端的时候,就会有新的整合性意义的涌现。

于是,在我们中国古代,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中,我们并非只是认为由心来思考,而是认为“思考”或“思想”需要头和心的共同作用,我们可称之为“思维的心”或“心的思维”,来凸显这种被忽视了的“心”的作用,尤其是其原型和象征性的意义。若是将头比喻为理性,那么,心中自有情感;若是把理性比喻为意识,那么心中包含着无意识。正如《六书总要》中注解“思”字时的阐释:“(思)念也、虑也、绎理为思,又愿也。”“以意之所思必情之所愿”。而这几个关键的心理学词汇:意、思、情、愿,在我们汉语构字中均以“心”为本。

不仅如此,在我们汉字中,大凡与当代西方心理学有关的词汇,基本上都由“心”构成。比如:思想、意志、情感、爱、恨、情、愁、慈悲、忠恕……在我们中国汉初的《尔雅》中,有百余条关于包含心之意符的汉字的注解,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收入心部的汉字有二百七十多个,而在清代的《康熙字典》中,归之于心部的汉字已有一千一百七十之多。

每一个心部的汉字,也都包含着特殊的中国文化心理学的原型意象。比如,“忍”,其汉字字形为心之头上一把刀,坚忍之意象凸现;“忐忑”,其意象为心之上下不安,衬托得是七上八下心神不定之情景;“愁”,其意象为心上之秋,秋天即临,万物萧瑟,惆怅之意境顿生。而中文的“秋”字,在甲骨文中原形为蟋蟀之类昆虫的象形。蟋蟀属于一种秋虫,只活于秋季,其叫声愀愀然,以其秋去而身死故。高树藩在其《中文形音义大字典》中总结说:“古人造‘秋’字,文以象其形,声以肖其音,更借以名其所鸣之季节日秋。”因而,“秋”字所包含的原型意义,也就有了生命衰微走向死亡的信息,包含着凄凉和悲哀的意境。叶舒宪在其《中国神话哲学》一书中讨论秋天的神话时总结说:“如果说原型便是‘具有人类意义的自然意象’,那么与秋天相关的自然意象正是这样一种具有人类意义的原型。”古人也正是这样来描述秋天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了解了“秋”字所包含的这种原型意义,我们也就可以进一步来理解“愁”字的含义了。用秋天的自然景象来抒写伤感凄凉的心境,悲哀与失意的情绪,早已铸就一种源远流长的表现传统,因此也可以见到“原型”所发挥的深远的影响作用。

实际上,许多汉字本身都可以溯源,也即都可以追溯到一种基本的象形或象意,追溯到其原始的意象表达,或者是追溯到其所包含的原型意义。每一个汉字都是经过创造而得来的,而这种创造,主要是一种心理和精神性的创造;汉字所包括与包容的天地万象,总是以人为基点所看到的,包含了人对事物的概括与理解,包含了丰富的心理原型的意义。

大凡西方心理学中的基本范畴,如感知、思维、情感、态度、性格、意志等,汉语心部中的汉字与心词无一不涉及,尤为可贵的是,心部汉字在反映现代心理学的意义的同时,还包含着一种文化的心理学,包含着我们中国人和中国文化对人之心理乃至心灵的认识和理解。许多年前,我曾撰文对汉字“心”之特有的整合性做过这样的总结:“……无心便不会有“情”,无心便也不会生‘恨’,思、虑、恩、怨、惊、恐、悟、悔都源于心,有心可以表达意志、情感、态度、性情。事实上,这本身就已经包含了一种心理学,一种传统文化的杰作,一种得天独厚的智慧。”

“心”在作为部首的同时,还具有另外一种原型性的意义和作用,那就是“心”字的组词功能。比如,由“心”可以组成许多词汇,如心理、心意、心情、心态、心思、心灵、心神、心性等,以及良心、善心、贪心、欺心等。我们把汉字的这种构词现象称之为原型构词,它是汉字原型意义的一种特殊体现。与汉字部首的原型意义相类似,在这种原型性的构词和组词中,也包含了丰富的原型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

据当代发展心理学的理论而言,人的发展需要一种整合。尤其是从心理分析的理论角度来看,这种整合性发展是人的心理发展与健全所必需的。因为人需要将自身的意识和潜意识整合起来,需要将意识自我和潜意识的自性结合起来。许多心理疾病、人格与行为障碍的根源,也便在于其心理未能得到这种整合性发展,因而导致心理分裂、人格分裂,甚至精神分裂等。

我在研究“汉字中的心理学”的过程中,曾经由衷地赞叹我们中国“心”的整合性与超越性作用或功能。首先,像我们前面所举的例子,“思想”、“意志”、“情感”,甚至是“忧愁”、“慈悲”、“恩爱”,都有“心”作为其整合性的核心结构;因而我们也就知道凡是有“心”的汉字,总与“心”或“心理”有关。其次,由“心”可以组成许多词汇,如心理、心意、心情、心态、心思、心灵、心神、心性等,以及良心、善心、贪心、欺心等。我们可以把“心”的这种构词与英文略作比较:英语的“心”是“hean”,但“心理’’是“psychology”,“心意”是“will”,“心态”是“attitude”,“心思”是“think”或“thinking”。其中都不具有汉字“心”构词的整体性与统一性。钱穆先生,当代著名的中国哲学家,曾经对汉字“人”所作的分析以及与英语的比较。在汉字“人”的构词中,不管是男人、女人、中国人、外国人,其中的关键是,他们都是“人”;而英语中则不然,“男人”是“man”,“女人”是“woman”,“中国人”是“Chinese,,“外国人”是“foreigner”,其中没有“人”的统一与整体性,也即没有汉字中表示人的整体概念并且具有统一性的“人”。我把汉字的这种构词现象称之为原型构词。

我从事心理分析已有多年,既包括西方心理分析的专业性学习与训练,也包含着我所期望的在中国文化心理学基础之上的心理分析构建。我的老师高觉敷先生是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翻译引进中国的主要贡献者,那是在20世纪20年代,他翻译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和《精神分析引论新编》。1993年我第一次来到美国,接触了国际分析心理学会的主要负责人默瑞·斯丹(Murray Stein)和托马斯·科(Thomas Kirsch)。作为资深的荣格分析心理学家,默瑞·斯丹毫不犹豫地把心理分析的目的,定义为“心理的整合性发展”。在这种心理的整合性中,包含着意识与潜意识的整合,自我与自性的整合,甚至是“社会化”与“自然本性”的整合,其目的和意义是为了实现自性化的完整的或整体的人格。如果心理分析成功地实现了其各种目标和最终目的的话,那么一个人在其生活中将会有这样的机遇,那些阻碍个人以一种热情、深切、诚恳的态度对待生活的情结和防御机制,就会被削弱;而这个人就会获得对心灵现实及其深刻含蕴的无限欣赏,其天赋就会得到充分地培育和发展。在这种意义上,我也把心理分析称之为一种境界。它之所以吸引我,或许正是应合了我们中国文化心理学中本来所包含的同样的心灵境界。  在我们国内,人们往往认为把西方的“psychology”翻译为“心理学”是由于一种“误解”,也即是由于所谓的中国古代的人不知道“脑”或“头”的作用,而误用于“心”。其实不然,单从汉字的“思”字中便可以获得一种不同的理解。显而易见,中国古人对脑之作用早已有所认识,反倒是我们现代人,需要重新认识来理解心的意义和作用。这心可为人之灵性,正所谓心者,灵之舍也。而这种更为寓意深远的灵性及其象征性的意义,也正是心之本质内涵。

一位近代的哲人说,真正的中国人,就是有着赤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过着心灵生活的一种人。

所有文字的起源,都包含着一种心灵的注入;所有文字现象,也都是一种心理文化现象。正如爱默生所总结的那样,所有的自然物也都是某种心灵事实的象征,包含着一种心理文化的存在。尤其是我们的汉字,在其象形、象意、拟诸形容之中,更是包含了这种心性与心灵的作用。

我们的心理学,不仅只是表现在汉字以及汉字的构词上,而且也是我们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的精髓之所在。在这种意义上,我们以心为本的心理学包含着原型意象的体现,是一种具像性的心理学(Payeholagy of embodiment)。在这里,我可以用几个汉字,来呈现这种“心”的内涵,及其在我们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意义。

……

P6-11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心灵与境界/中国人文讲演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申荷永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郑州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11069648
开本 16开
页数 20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4-05
丛书名
印张 13.5
印次 1
出版地 河南
230
152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0:41:57